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根據當前就業環境和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壹,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需矛盾

自從?65438年至0973年,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提出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後,世界各國掀起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運動,代表了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潮流。我國高校擴招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趨勢。在擴招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毛入學率從199上升到2008年的10.6%,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擴招雖然沒有增加勞動力總量,但改變了勞動力結構。這樣壹來,大學畢業生也就是高層次人才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經濟發展的非跳躍性決定了他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相對穩定性。另外,我國城市化率低,社會新增就業崗位數量有限,高校難以在短時間內承載如此龐大的就業群體。

經濟增長的速度對大學生就業有著根本性的影響。由於全球經濟壹體化的加劇,全球經濟相互依存的格局已經形成。產業結構必須適應趨勢升級優化,所以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依賴於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也對畢業生的專業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業生就業形勢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失衡被放大。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與我國嚴峻的整體就業形勢密不可分。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導致國家經濟增長率下降,進壹步制約了社會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此時,企業普遍實施保守的發展戰略和緊縮的財務戰略,減少員工數量。最終的結果是,無論是結構還是總量,大學生的數量都是供大於求的。

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

“就業難”不是絕對的供大於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導致的階段性社會現象。壹是高校的專業和課程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脫節。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需矛盾加大。高校培養的學生不是企業急需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缺乏廣博的知識和適應社會的實踐能力。60%的受訪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實踐知識的應用率不足40%,大部分學生表現出所學知識無法轉化為自己的實踐能力。三是區域結構性矛盾。大學畢業生願意去沿海發達省市工作,而不是基層。在中國的壹些大城市,就業困難非常普遍。相反,在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城鄉,卻有大量的職位空缺。這種人才分布的地區差異不利於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和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

第三,大學生的個人因素

首先,準備不足,職業模糊。很多大學生對職業規劃還是漠不關心。他們往往對自己的職業理想、職業選擇、職業發展目標、職業發展方向和路徑以及在人才市場和職業領域的價值和地位沒有壹個全面、客觀、合理的定位,很難確定自己職業發展的相應位置。根據我省某高校的調查,71.4%的畢業生自己的職業規劃是從三四年級開始的。目前,大學生由於就業的盲目性、自身準備和職業規劃的不充分性以及對職場的模糊認識,已經失去了壹些就業機會。其次,擇業心態不成熟。大學生在選擇工作時,對薪資、地點、個人發展機會要求過高,而大學生沒有工作經驗,這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相背離。有的同學有錯誤的就業觀念,比如:“寧願頂著光環出國,也不願意在國內做文員”、“寧願在外企做文員,也不願意在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第三,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