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人才招聘 - 中國第壹位女書法家是誰?

中國第壹位女書法家是誰?

中國第壹位女書法家是魏夫人,她是王羲之的啟蒙老師。

魏碩,又名魏夫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名碩,字茂毅(公元272-349),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魏碩是汝陰(今安徽阜陽)太守李矩的妻子,人稱魏夫人。魏家世代寫書法,魏碩也擅長隸書。魏夫人師從鐘繇,教法奇妙。王羲之幼時向他學習書法,魏夫人是“書聖”的啟蒙老師。

輪廓

魏夫人是東晉時期著名的女書法家。河東安義(今山西夏縣)人。本名碩,字茂毅。魏官,宗族的始祖,西晉時的普通官吏。他和索靖壹起記錄歷史,擅長草書,被稱為“壹集二絕”。王右軍(王羲之)為師。汝陰太守李矩之妻,稱為魏夫人。師從鐘繇和尤。春華亭帖的傳世楷書八行和書法理論筆陣圖,很可能是精於此道的人所寫。家世(北派之父魏觀的侄女,韋歡的堂弟)在當代很有名。從其父魏亨開始,黃門郎做官,書法也很好,寫了四體書法。《法華錄》說她的筆法在鐘繇,鐘繇和魏之法融為壹爐。筆圖中的雲是這樣的:“橫”如千裏雲霧,“點”如高山奇石,“撇”如斷犀之角,“豎”如枯藤,“握”如撞波浩蕩,“握”如百軍弩發,“鉤”如強弩腱。傳世的有《明紀帖》、《魏氏南帖》。她曾經寫過關於草書的詩,被委托為朝廷寫“急章”。其字形由鐘繇中的方形變為長方形,線條細膩平和,典雅婉約,且已遠離官邸,說明當時楷書成熟而普遍。宋·陳思《書簡》引用唐代壹篇書評,說她的書法“似插花舞女,低美;再比如舞臺上的美人,仙女作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應該不是褒義。"

相關考證

魏夫人(272-350),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晉河東魏氏是著名的書法世家。

魏夫人的追隨者魏三、關、魏亨都是著名的書法家和書家。魏夫人自幼受家庭熏陶,成為書法大師。後來成為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魏夫人的啟蒙教育,就沒有後來的書聖王羲之。許多書法史書都記載了魏夫人的書法成就、書法特點以及與王羲之的關系。這裏舉兩個例子:辛《古字母取名》載:“晉中母之妻,擅鐘法。王是的老師。”《張湯懷觀》書破曰:“魏夫人名碩,字茂毅。廷尉湛的媳婦,衡智聰(應該是妹妹),汝陰(今安徽阜陽)。按:原註“應為江州”有誤。據《李矩傳》記載,李矩因年輕時保衛家鄉有功,被東海王司馬越任命為汝陰太守。那時候世界上還沒有江州。江州就是現在的江西九江,當時叫柴桑。李矩的末官是河南三郡都督安西將軍、滎陽太守、修武縣令李矩的妻子。李殊特別好,規矩是仲宮。雲:破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似香樹,又似清風。正確的軍隊很少被教導。永和五年去世,享年78歲。子可(應填)為中書郎,亦作書。”這些記載都提到魏夫人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魏夫人在鐘繇學過書法。他書法的特點是優雅迷人。魏夫人除了是王羲之的書法啟蒙者,魏夫人也可能是王羲之的姑姑。其主要依據是的《顏集》和陶的《書史會》都稱“魏、為中表”。由編纂的《王家譜》甚至在之父下標註了字樣。

魏夫人的夫人姜,也是書法世家。魏夫人的兒子李沖,的兄弟和都有頭銜。特別是東晉初年施立的書法成就,可與當時的書法權威王勛(之叔)和宇易相媲美。到了唐代,江夏出現了李詠這樣的書法家。蔣東晉以前沒有壹個以書法聞名的人。東晉以後李書法的繁榮與魏夫人嫁入李家有關。魏夫人雖然只比大兩歲,但如果魏夫人在18歲嫁入李家,那麽在16歲也不過是個少年。可以認為,正是因為有了魏夫人的教導,李家才能達到書法的巔峰。《書端》在介紹時,說“推其姑(即魏夫人)”就是明證。好的古籍不容易看,筆法保密,不容易傳承。壹旦妳有了正確的筆法,看到了高水平的書籍,妳就具備了成為著名藝術家的重要條件。魏夫人的啟蒙書法教學,不僅影響了王羲之(王羲之還有壹個導師,就是他的叔叔王訓),而且還造就了壹個書法世家,名叫姜。幹得好!

永和二年,魏夫人帶著兒子來了,永和五年死了。

魏夫人是什麽時候來單縣的?他的兒子李沖在他的傳記中記載:“北伐將軍楚懋,被帶領參軍。把家裏填得壹貧如洗,求出去。使之為郡,問之。崇曰:‘窮猿投林,閑時何不擇木?’這是郡政府的命令。飽受母親之憂,我深信自己是壹個偉大的作家。"

傳記還說李沖“不那麽孤獨”。可見魏夫人是靠兒子養活的。李崇源在京城是個王導椽,後來參軍當了文員。辦事員參軍當了小官,工資不高,就自稱“窮人家”,忙得沒時間選木頭。於是,他利用參軍的機會,要求“出去”。那麽,褚是什麽時候推薦他當縣長的呢?據《金木地紀》記載,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秋、七月,延州刺客褚祐,招為北大將軍,政同三司”。兗州刺史是沒有資格“開府”的。開政府後,要招募幕僚,所以李沖單縣之行的上限是在永和七月之後。永和五年七月,楚太祖北伐大敗,退守廣陵。那年十二月,楚病逝。因此,李沖從永和二年七月就任縣令到永和五年七月,只有三年時間。看來,最有可能的是李沖在永和三年(347)走馬上任。據說,魏夫人死於永和五年。具體死亡時間沒有說明。如果我假設大媽帖子裏的大媽是指魏夫人可以成立,那麽大媽的帖子是11月13日寫的。當時熙和還是北京的護軍將軍,訃告從單縣到京城要幾天甚至更久,所以魏夫人死於永和五年十月底或十壹月初。

《晉書·王羲之傳》說:“孫綽、李沖、許遜、芝罘,都是有文意的名人。且在東邊建壹房,盡如其所好。”王羲之在位永和七年。當時李沖因母親喪事隱居,用“東宮造屋”來形容還可以,但李沖已經不在永和九年修蘭亭的名單上了。說明李崇勇經過八年的喪期,已經作為大作家去了京城。因此,奚之與在永和會稽只有七八年的“好朋友”,當時魏夫人已經去世。

性格影響

魏夫人不僅在書法藝術實踐方面成績卓著,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頗有建樹,作了全面深入的論述,著有《筆圖》壹卷,全面深入地查閱了相關的書法理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在書中首次指出書法之美是“不先用筆”。提倡學書法要追根溯源,學古人,反對熟能生巧,學而不支,學而無用,學而不成功。魏夫人還建議,在學習和創作時,要註意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還強調要註意寫作,不同的寫作風格要采用不同的寫作方法,具體分析,說:“性急慢寫者,慢寫者。筆近而不緊,心不平,第壹筆必敗;筆若遠急,先有意寫者勝。”超出了單純討論用筆的範疇,對書法藝術中的筆與意的關系以及書法家的修養進行了深刻的探討。

魏夫人對書寫不同字體時用筆也有精辟的論述。她認為用筆有六種方法,篆書“飛檐走壁”,章法“兇險可怖”,八股文“婉約出入”,飛白字“耿介李特”。如果“字字如其形”,那麽”。應該說,魏夫人關於用筆的論述,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實質上,她提出了書法家掌握不同字體書寫風格的問題。至於筆畫,魏夫人提出了七種不同筆畫的七個標準。魏老師對七種基本筆畫的描述生動又恰到好處,是初學者入門的好方法。

此外,魏夫人在《筆圖》中還提出了初學書法的理論原則,如“必先寫大書,不可小書”,“善學者不寫,善寫者不學”,也是寶貴的經驗。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魏夫人總結了自己對書法藝術的整體認識,提出了她認為的“勁與勁”的理論:“寫壹點水墨畫,就要盡全力去發。”“寫得好的是瘦骨嶙峋,寫得不好的是肉肉的。瘦骨嶙峋、肉多的叫金淑;骨頭多肉的叫墨豬。強者強者聖,弱者弱者病。”

這實質上是魏夫人壹生書法藝術實踐的結果,代表了她對書法藝術理論的總體認識,為後世書法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成為中國書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和評價標準,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魏夫人的“筆圖”雖然參考和借鑒了前人的壹些論述,但在繼承的基礎上,又少不了魏夫人的發展和創造。

民間傳說

清洗墨池。

蘇莊村東頭有十畝泊塘,名為魏夫人洗。據說魏夫人小時候練過書法,態度很認真。有時她壹寫就是幾個小時。累了就去門前的水池洗筆硯。有壹次,她練字累了,就把筆和硯臺放在壹個桶裏,放在壹個池塘裏。池塘裏的水從此被染成了黑色,後人把這個池塘叫做魏夫人洗。

吃墨水

有壹個魏夫人吃墨的故事。也就是說魏夫人經常邊吃東西邊看書,有壹次壹個饃饃就把墨水吃光了。王羲之來看她吃了沒有,看到菜還在桌上,硯臺裏的墨已經沒有了。魏夫人意識到她用小圓面包把墨水吃光了,他們不禁笑了起來。

給鵝畫龍點睛

有壹次,王羲之畫壹只鵝,什麽都畫得很好,哪怕眼睛是左的還是右的,總覺得畫得不好。於是,我請魏老師夫人給鵝畫龍點睛。魏夫人接過筆,點了點頭,可就在這時,鵝飛走了。

墨水雨

有壹年夏天,魏夫人學會了書法,把周圍山上幾乎所有的石頭、樹皮和能寫字的地方都寫了下來。有壹天,突然下起了大雨,石頭和樹皮都被洗得鮮亮,雨水和墨水混合成了黑水,於是就有了傳說中的“山上下了墨汁雨”的故事。

觀音老母餅

壹天,魏夫人化裝成觀音的母親,去市場賣糕點。她

做飯和別人不壹樣。她把案板放在臉前,把煎餅放在背後,壹塊餅從頭滾到背上,剛好落在煎餅裏。圍觀群眾座無虛席,贊不絕口。後來王羲之也來看了。他看到熱鬧的時候,忍不住脫口而出,這手藝太棒了。魏夫人聽了王羲之的聲音,說不如王羲之的書法。王羲之以為是神仙感動了他,他高興了,但又覺得這個觀音媽媽烙餅的功力實在太高了,自己的字都比不上她。於是我暗暗下定決心,壹定要練到和觀音老母的煎餅壹樣精彩。從此,我又跟著魏夫人苦學了壹年,然後我告別老師,走向社會,融合名人之才,自成壹派,最終成為壹代書法大師。

翡翠白菜

也就是說,魏夫人的《筆圖》寫好後,呈獻給皇帝閱讀。皇帝看了以後,連聲稱寫得很好,就把大臣叫來,送給她壹件稀世珍寶——翠玉白菜。魏夫人在世時愛不釋手,經常放壹張書桌。她死後,家人作為紀念的信物,把玉白菜作為魏夫人的祭品,經皇帝批準下葬。這件國寶現在在臺灣故宮博物院。

用過的玉硯

解放初期,在蘇莊村學校讀書的學生都知道,老師的桌子上有壹塊奇怪的大玉硯。那塊大玉硯有半尺厚,壹尺多長,呈橢圓形,四面雕有栩栩如生的龍。傳說這塊玉硯是大書法家魏夫人用過的,土改時農會從財主家找到,送給學校。從此,大家都把玉硯當成了學校的“傳家寶”。學生為老師磨墨時,老師要求學生愛護玉硯,學習韋孚從小刻苦學習中國書法時的優秀品質和精神。然而,這塊玉硯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消失了,給魏家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教王羲之書法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師從魏朔,是壹位著名的女書法家。人們稱她為魏太太。

王羲之7歲時,開始學習書法。魏夫人非常喜歡他的聰明。他不僅全身心地教王羲之寫字,還愛用前人練字的故事來開導和鼓勵王羲之。有壹次,王羲之問魏夫人:“老師,怎樣才能盡快練成字?”

魏夫人見王羲之著急,又是可愛又是可笑,說:“放心吧,孩子。讓我先給妳講壹個關於墨池的故事吧!那是在東漢時期,有個叫張芝的人。為了練好自己的書法,他天天泡在自家門前的池塘裏練字。他從太陽底下出來,壹直練到太陽落山。寫完後,他在池塘裏洗了筆和硯。時間長了,洗掉的墨水把整個池塘染成了黑色。後來他的字越來越好,草書活潑流暢。

王羲之壹邊聽魏夫人講張芝的故事,壹邊心想:張芝為了練好書法,用洗筆硯的水把池塘染成了黑色。他工作多努力啊!如果我像張誌壹樣努力,我就能把我的書法練好。

此後,在魏夫人的具體指導下,王羲之更加努力地練習書法。他和張誌壹樣,每天練字,去家門前的池塘洗筆硯。久而久之,原本清澈如鏡的池塘也變成了墨池。

後來王羲之每次搬家,都在門前的池子裏洗筆洗硯。據說他留下的墨池比張芝還多。北宋文學家曾鞏對王羲之的勤奮努力十分欽佩,專門寫了壹篇《墨池記》來贊美王羲之。

魏夫人教王羲之書法,也教他,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可驕傲懶惰。所以王羲之後來研究了張芝的草書和鐘繇的楷書,還是覺得不夠。他決心廣泛閱讀,向更多的書法家學習,學習別人的長處。

後來王羲之長大了,去了武昌、九江等地做官。王羲之所到之處,總是記著魏夫人的教誨,看著前人留下的碑文。他總是小心翼翼地臨摹,壹有時間就拿出來,仔細琢磨特點,用心體會道理。

王羲之看了書法之後,迷上了書法。途中或坐下時,他不忘揣摩書架結構、氣勢和寫法。他壹邊想著,壹邊用手指在自己身上橫劃豎劃。時間長了,連他的裙子都剪了。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問他為什麽,他對兒子說:“妳以後會失貞的!”

王羲之壹直努力練習,手腕變得很有力,筆也很有力。他心裏常常想:按照魏夫人的教導,只有兼收百家之長,得壹個千變萬化的神,才能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