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68年後,這個資料室成了河南出版社的“超級大腦”。

68年後,這個資料室成了河南出版社的“超級大腦”。

在“中央廚房”,獲取和處理信息非常方便。

河南商報記者王春生/攝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劉施昂

6月6日,新版“中央廚房”正式上線,與全省18省轄市黨報簽署“* * *行動計劃”,新版客戶端接入“中央廚房”...壹系列劃時代的重大舉措登臺亮相,標誌著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彰顯了報業集團在媒體融合上的征程。

壹個故事

24年前的壹個年輕記者

有了它,壹份重要的報告就完成了。

河南日報報業大廈壹樓東廳,原名資料室,是存放幾十年報紙資料的“寶庫”,見證了這份報紙昔日的輝煌。現在,它已經從紙質信息的儲藏室升級為數字信息的總樞紐,成為新版“中央廚房”的指揮大廳。空間的傳承和時間的蝶變在這裏交匯。這個極具分量感和未來風格的“總部”,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改革創新深度融合的有力註腳。

1993期間,大河網絡傳媒集團總編輯孟磊還是壹名年輕的記者,被委以駐京采訪NPC和CPPCC的重任。

“作為河南日報唯壹派往北京的記者,出版任務很重。”回憶起那壹年,孟磊說,那時候沒有電腦,也沒有手機,打固定時間的電話,稿子還得用傳真發。"所以很難得到信息支持."

1993全國人大恰好處於壹個關鍵的歷史節點——鄧小平視察南方之後,黨的十四大召開之後,新壹輪改革在中國風起雲湧之時。

“在這樣壹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我該如何做好我的報道?”孟磊清楚地記得,在《河南報》資料室,他收集了改革開放和鄧小平南方談話的資料。經過這樣壹個過程,孟磊承認他“增加了他的歷史感,開闊了他的視野”。

我到了北京,參加完河南代表團的討論後,雷蒙寄回了第壹稿。“我清楚地記得,總結的題目是《機遇在敲河南的門》。“在這篇報道中,他融入了很多在歷史報刊上看到的對改革開放的解釋和評價,甚至還參考了外國報紙對中國面臨的機遇的各種解釋,稿子自然反響良好。

“壹個年輕記者發出壹篇有影響力、好評如潮的稿件,回來很久甚至還會遇到朋友、同事。他們還說報告寫得很好,讓人大開眼界,我會為資料室提供的幫助感到驕傲。”他感慨道。

壹個地方

在報社記者和編輯眼裏,這是壹個神聖的地方。

任何報紙都不缺少記者和有能力的編輯。

“但它是壹個強大的信息支持系統,每個報紙在過去都有,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記者和編輯的潛力,開闊他們的視野,深化他們的思考。”孟磊說,在傳統媒體時代,它是壹個積累了大量材料、歷史和外部信息的資料室。

在《河南日報》的資料室裏,有幾十萬冊圖書,保存了《河南日報》創刊以來壹天沒落下的報紙,甚至收藏了壹般人看不到的海外報紙和各種學術資料。

“‘妳想把未來看多遠,往往取決於妳對歷史的挖掘有多深’,所以在傳統媒體時代,資料室很重要。它是壹個智力圖書館,甚至是壹個支持我們規劃的基金會。”在孟磊看來,如果壹份報紙有這樣的資料室,那麽這份報紙的記者和編輯就是壹群非常快樂、在業務上領先他人的人。

後來,孟磊參觀了許多資料室。“與周邊省份相比,《河南日報》資料室的儲存條件最好,存取也最方便。”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數據獲取的便利性大大提高。“那時候,只有我能看到。現在分分鐘就能拿到。”談到那次回顧,孟磊感慨地說。

為了讓資料室在網上運行,河南日報又完成了壹項浩大的工程——將從第壹期到現在的所有報紙和照片底片數字化。今年春天,資料室開始改建,原來的地方變成了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的媒體中心,俗稱“中央廚房”。

壹次蛻變

有68年歷史的資料室

如今,它通過技術獲得新生。

回到2065438+2006年4月24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調研時寄語,強調要打造媒體融合的“中央廚房”,真正實現新聞信息壹次采集、多生成、多傳播,從加法實現融合。

在“中央廚房”裏,門左側由六塊觸摸屏組成的大屏幕取代了800平方米的資料室。通過這個屏幕,妳可以隨意調取68年《河南日報》的報紙版面和圖片。

承載著《河南日報》68年滄桑的歷史資料室,通過媒體融合,以數字化手段獲得了新生和重生。“這充分證明,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去數字化非常及時,在媒體融合中充分利用資源盤活存量,做好增量。”

“所以,‘中央廚房’所在的歷史性空間,以及編輯和記者通過數字化可以通過手機享受這種信息支持,充分說明媒體融合對我們現代編輯和現代媒體矩陣的巨大推動作用,我們可以算是媒體融合的驕傲。”孟磊說。

這註定是壹個歷史性的時刻,這註定是壹個標誌性的坐標。

從“鉛與火”、“光與電”到“數與網”,今天,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潮中,在這條沒有退路、沒有終點的征途上,擁有68年輝煌歷史的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肩負著壹代代新聞人的光榮與夢想,順應潮流、主動作為,以“雖萬人往”的豪氣乘風破浪

互連

“中央廚房”有哪些突出的技能

技能1:定位指揮系統可以實現智能匹配。

在“中央廚房”中,記者和新聞的最佳匹配可以通過壹個堆疊了記者位置和新聞事件的地圖來實現。

“可能記者在鄭州西北角,新聞卻在東南角。等他到了,新聞就結束了。”“中央廚房”系統平臺開發負責人、大和網科技開發中心主任李說,通過這個系統,可以壹目了然地看到新聞在哪裏,公眾在哪裏關註,記者在哪裏,記者攜帶什麽設備,從而實現記者與線索的最佳匹配。

技巧二:讓記者擁有比過去多十倍、八倍的線索。

“我們每天從各種網站抓取數百萬條新聞數據,通過雲計算處理大數據後,將記者關註的內容推送給大家。”李介紹,這樣壹來,舉報人獲取線索的方式就從原來的主動尋找線索變成了現在的“被動”接待。

他透露,這樣壹來,舉報人的線索數量和時效性都比以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也會提高很多。而記者得到的線索會比以前多多少?壹位負責人曾經提到,可能比過去多十倍、八倍。

技巧三:讓記者“多壹雙眼睛,多壹個大腦”

“中央廚房”系統是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的工程師開發的。“如果系統都是第三方使用,數據會丟失,無法根據需求隨時叠代升級。”孟磊說。

記者打開寫作頁面,主動連接到資料室。通過系統的關鍵詞聯想功能,利用那些史料,報社人多了壹雙眼睛,多了壹個大腦,多了壹個探索歷史深處的優勢資源。數字化之後,就成了編輯記者可以依靠的支撐。

“即使與電子資料室相比,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的‘中央廚房’系統也是非常先進、有針對性、智能化、知識化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