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劉春海的先進事跡

劉春海的先進事跡

創造豐功偉績,富饒壹方沃土。

——河北宏潤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春海同誌先進事跡

(壹)艱苦奮鬥,竭盡全力把企業做大做強。

劉春海同誌以前在鄉鎮企業工作。1989任縣科委副主任。1992,他自告奮勇帶領幾個大學畢業生和十幾個剛分配到事業單位工作的鄉鎮企業工人。當時沒有資金、技術和住所,他白手起家,努力創辦了隸屬於縣科委的企業“鹽山縣專”。在接下來的5年裏,他帶領企業開發了多種新產品,其中5項產品獲得國家專利,2項產品分別獲得河北省科技成果獎二等獎和科技進步獎,1項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因此企業被評為“河北省高新技術企業”。

劉春海同誌自1992宏潤重工成立以來壹直擔任法人代表。在19年的苦心經營中,他帶領宏潤的員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經過1996、2002年、2006年三次大的改制和規範擴張,壹個資產不足40萬元、員工不足20人的作坊式企業,發展成為現有的四家。盡管2009年和2010年經濟形勢不利,公司仍分別實現銷售額4.7億元和4.9億元,年納稅超過1000萬元,為振興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宏潤重工被評為河北省著名商標企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內管道設備制造行業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之壹。

(二)超前意識,抓住商機,搶占未來市場。

2001年,國內電力設備市場低迷。劉春海同誌以壹個成熟企業家的視角預見了中國電力建設的大發展。決策公司進行技術改造和擴規,投資2000萬元擴建2萬平方米電力管件和鍋爐配件生產車間,新增3500噸大型壓力機,配套工業電視系統自動彎管機。MPM、排彎等自動化程度高的大型鍋爐零部件制造設備贏得了市場先機,奠定了與哈爾濱鍋爐廠、東方鍋爐廠、上海鍋爐廠等大型企業合作加工的基礎,每年增加經濟效益3億多元。

面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劉春海同誌帶領企業逆勢而上,毅然投入巨資,先後開發了風電塔架生產線、3000t/d(MED)海水淡化裝置、5萬噸熱擠壓鋼管液壓機、高低壓加熱器、球罐生產安裝等項目,今天,宏潤重工已經形成了多元化、高層次的產品結構。其生產的大口徑高壓厚壁無縫鋼管、巨型鑄管模具、A級鍋爐及零部件、A1-3級壓力容器、管件及管道、核電產品、冶金水冷設備、海水淡化設備、風電塔架等大型成套設備,旺季賺錢,淡季就業,企業迅速做大做強。

(3)重視資質,提升檔次,保證產品質量。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公司建立了獨立的技術研發中心、中心實驗室和院士工作站,以及完善的生產管理體系和質量保證檢驗體系。劉春海同誌憑借近30年的企業管理經驗,認識到行業認證將是未來企業進入市場的必備資質,是先發制人的制勝法寶。此後,在劉春海的領導下,公司開展了壹系列的認證工作,並相繼獲得了3S質量管理體系證書。自營進出口企業證明;民用核承壓設備制造資質許可;美國ASME。美國鋼印產品制造資格證書;電站壓力管道產品制造資質證書;船級社船用管件制造廠證書;a類鍋爐制造許可證書;A2類壓力容器制造許可證書;壓力管道元件特種設備制造許可證書等資質。目前,該公司正全力從事核電、不銹鋼管、球罐安裝、實驗室等取證工作。預計上述產品證書將於今年6月份立即發放給企業。通過資質認證,完善管理體系,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牌知名度,搶占市場,為企業贏得市場份額和話語權。

(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註重節能環保。

宏潤公司作為重工業企業,也是我市的能源消耗大戶。劉春海同誌認為,如果企業從細節做起,各方面節約,不僅可以節約壹部分煤電資源,改善環保,還可以進壹步降低生產成本。在他的建議下,公司成立了節能降耗領導小組,以2010為節能降耗管理年,重點實施了加熱爐、煤氣發生爐改造、變壓器安裝節電裝置、煙囪脫硫裝置、工藝優化等多項措施,大幅降低了煤炭、電能、天然氣等原材料消耗。 不僅減少了成本投入,還減少了汙染物的排放,從而增加了公司的效益,僅此而已。

(五)以人為本,人性第壹,承擔社會責任。

員工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員工創造壹個舒適安逸的工作生活環境,是壹個企業家必須履行的責任。

第壹,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宣傳企業文化。從2002年開始,劉春海主持創辦公司內部刊物《鴻潤人》,受到公司員工的好評和喜愛。公司還建立了藏書近萬冊的圖書室和書畫室,修建了籃球場,對員工宿舍實行公寓化管理,為員工創造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讓員工真正有家的感覺。二是公司建立了工會組織,定期召開職工代表大會,聽取群眾意見,改進工作方法。三是建立員工薪酬和晉升的長效機制,完善員工招聘、勞動操作、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等制度,定期組織員工學習培訓。四是為職工提供工傷、養老等社會保險,註重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和經濟利益,為職工工作生活提供切實保障。

不僅為公司業務發展盡心盡力,還熱心公益事業,扶貧支教,始終保持* * *產黨員的先進性。十幾年來,他個人為燕山公益事業、春苗工程、5.12四川地震災區捐款400多萬元,安置下崗職工380多人就業,為社會提供了近千個就業崗位,為燕山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