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侄子朱文正造反,朱元璋為什麽封他的繼承人為靖江王?

侄子朱文正造反,朱元璋為什麽封他的繼承人為靖江王?

元二年(1336),佃農朱的次孫,出生在中牟縣(今安徽鳳陽),壹個叫太平鄉古莊村的地方,父親是朱的長子朱崇武。普通人家沒文化。這孩子沒名字,家裏人隨便喊小二小二,算了。朱小二還有三個叔叔。他和四叔才七八歲。他們從小生活在壹起,感情極好。

元四年(1344),淮河兩岸大旱,農田顆粒無收。大旱之後,蝗災不斷。窮人努力工作,但沒有成功。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在絕望中掙紮。

接連不斷的天災人禍,讓原本平靜的佃農家庭壹家頃刻間滿目瘡痍:壹家之主、勤勞壹生的老實人朱,以及妻子陳、長子朱仲思、外孫在短短半個月內相繼病死、餓死。本來壹個貧窮卻平和的家庭,已經到了傾家蕩產的地步。

為了活命,朱家人和失去親人的其他人:小二的母親王,妹妹朱,二叔朱,四叔朱崇八,強忍悲痛,依依不舍地將死者安葬後,流著淚分頭逃走。王帶著壹兒壹女,咬緊牙關回到娘家,努力保護兩個孩子。而小二的二叔重六,四叔重八,也戀戀不舍,尋找出路。這家人被迫分居兩地,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團聚。

在母親的保護下,雖然生活艱難,但朱小二頑強地活了下來,成長為壹個堅強的小夥子。這對朱家寶也是壹個補血,可以延續香火。

正當母子倆生活在亂世,顛沛流離的時候,壹個天大的好消息傳來:小二的四叔朱崇巴,經過七八年的磨礪,已經在紅巾軍中擔任副元帥,手握重兵,駐守壹方。於是,王帶著兩個孩子,趕到朱崇巴駐紮的滁州,投奔這位幸存的親人。這壹年是元(1352)十二年。

在滁州,離別了七八年,朱家壹家幸存的親人終於見面了,他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互相訴說著離別的心情。就是在這個時候,朱小二才知道四叔已經改名為朱元璋了。

不壹會兒,朱家二女婿李真和他的兒子也得到消息,來到滁州投奔朱元璋。在他們口中,朱小二得知自己的二叔、二姨、三叔、二姨、堂弟都在亂世中去世了。

四叔朱元璋積累了相當的實力,有在亂世生存的資本,所以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支持這些艱難生存下來的親人。同時,為了培養後輩,他給僅存的侄兒朱文正和侄兒李文忠取名,並教導他們,希望他們能夠順利成長,幫助自己和朱家強起來。從此,朱小二有了壹個響亮的名字:朱文正。此時的朱文正,剛剛16歲。

朱元璋視朱文正(和李文忠)為自己的兒子,大力培養他們,使他們能隨軍作戰,學習軍事政治知識。朱文正沒有辜負四叔的期望,在戰爭中迅速成長起來。當他不到二十歲的時候,他成為了朱元璋手下的壹名勇士。他為四叔浴血奮戰,屢建功勛。

元鄭智十六年(1356),時年20歲的朱文正隨同叔父渡江攻打江南元軍重鎮慶忌路(今南靖),改名應天府。朱文正英勇善戰,率軍出征,為朱元璋攻克慶忌路立下了汗馬功勞。於是,朱元璋在攻陷應天後後,將這個勇猛的侄子提拔到樞密院(朱元璋本人就是紅巾軍的王小明封的樞密院),使他的官階與朱元璋的大將徐達、唐河等人平起平坐。

此時的朱元璋,除了他自己之外,還非常重視此時朱家唯壹的男性——朱文正。授予他樞密院後,他還要求朱文正。妳想成為什麽??朱文正回答說:?大叔大業有成,何愁不富?如果我現在獎勵我的親戚,我該如何服務大眾?求大叔先獎勵別人。?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他更加關註朱文正。

元朝二十年(1360),朱元璋西征最大的敵人陳友諒殺了名義上的君主徐壽輝,自立為帝。同年,陳友諒大舉東進,沿江而來,消除朱元璋的影響。危急時刻,等朱氏集團將領齊心協力,在應天府(南靖)外龍灣河邊擊潰陳友諒,擊退了來勢洶洶的陳漢軍,為鞏固叔父朱元璋的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元二十壹年(1361),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統壹指揮現有壹切兵馬,授為大都督。克制中外軍事?。朱文正也因此成為朱元璋手下的第二號人物。當時,朱文正只有25歲。

不甘失敗的陳友諒回到武昌老巢,養精蓄銳準備再次進攻朱元璋。元二十三年(1363),陳友諒集結六十萬大軍,順長江而下,將朱元璋逼到下遊重鎮、整個西防的門戶洪都(今南昌)。

危急關頭,朱元璋在前往安豐(今安徽壽縣)途中,為營救紅巾軍首領王小明,帶走大批主力部隊。壹時無法返回應天,便指揮大軍抵抗陳友諒的進攻。

生死關頭,朱元璋下達緊急命令,命大都督朱文正率鄧禹、趙德勝立即前往洪都,加固城墻,設防曠野,阻擊陳漢大軍,以便從安豐趕回。

朱文正受命身處險境。為了叔父的基業和朱家之存亡,他決心不惜壹切代價為叔父朱元璋守住洪都,實現朱家之霸。在死亡之心的感召下,以不足三萬的守軍,牢牢守住了洪都城,擊退了陳漢大軍無數次的進攻,用血肉之軀擋住了蜂擁而來的陳漢大軍。

在洪都85天攻防戰中,依靠優勢兵力,陳友諒輪番出擊,數次突破城墻,進入洪都。親自率領精銳,拼死阻擋,陳壹次又壹次地反擊出城。三個月來,小洪都在陳友諒的親自指揮下,阻擋了近50萬大軍的洪水進攻。朱文正不負使命,牢牢守住洪都城,創造了震驚世界的軍事奇跡。

之後安豐大勝回來的朱元璋被救。他做了充分的準備,率領壹支軍隊去營救洪都。陳友諒聞訊,不得不解除洪都之圍,退守鄱陽湖,意圖以水師優勢擊敗朱元璋。在鄱陽湖戰爭中,朱元璋依靠正確的指揮,全體將士的奮勇作戰,以及冥冥之中的宿命,最終打敗了來勢洶洶的陳友諒軍隊。

陳友諒見打不贏,只好率領殘兵敗將沿河返回,意圖逃往武昌。又是朱文正。在前往陳友諒的途中,切斷了糧道,導致陳軍大亂,陳友諒本人也在混亂中被劉亞射中,陳軍全軍覆沒。朱元璋在決定未來江山歸屬的最重要戰役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對這壹來之不易的勝利做出決定性貢獻的,是堅守洪都城,剿滅敵軍,守城85天的大都督朱文正。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朱文正充分展示了他的指揮才能和軍事才能,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成為元末明初亂世名將中的重要壹員。

勝利後,朱元璋賞賜將領,常遇春、廖勇安、於同海等人,功績非凡,都被賜官銜和金帛。和朱文正,侄子的功勛仍然在他們之上,沒有官員添加,因為他已經是總督;又是自己的宗族,妳說?如果基礎沒有完成,如何回報親人,服務大眾?謙虛,所以為了表示公平無私,朱元璋沒有給朱文正額外的賞賜,而是當面鼓勵他,並命他駐守洪都,掌管整個江西的軍務。沒想到,朱元璋的疏忽造成了日後朱文正的悲劇,壹個叔侄反目成仇。

朱文正軍事能力超強,戰功輝煌,但政治能力和人情世故壹塌糊塗。之前年紀小,沒怎麽在意叔叔的誇獎和封爵。自從我當了大都督,就壹直在掌權,年紀越來越大,對權力的欲望也越來越大。我也更加關註那些代表我身份的東西,比如地位,官職,財產。在危急關頭,為了伯父,也可以說是為了朱家的傑出功勛,朱文正內心極其渴望得到伯父的加封,以及不同於其他人的賞賜,這也是他血戰之後,應該得到的。

但是朱元璋疏忽了,或者誤以為朱文正不會在意這些空洞的東西。他的家庭不需要特殊對待,他將來成就自己的基業,朱家* * *共享財富,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考慮到朱文正的感受。

於是,情商低下的朱文正因為沒有得到自認為應得的爵位和騎士身份,開始懷恨在心,情緒失常。他不再正常執行鎮守洪都、統率大軍、平定江西的重任,卻不知如何掩飾叔父的不滿,毫不懷疑地表現出來,每天抱怨不斷,埋怨叔父不公,對自己的貢獻視而不見。

如果這些都是朱文正內心不滿的表現,這並不特別意外。在朱文正這種情況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抱怨。朱元璋這麽親的侄子,聽到他發泄不滿,罵了壹頓之後,可能會反應過來,給他豐厚的賞賜,以彌補這個立下大功的侄子。

但朱文正本不該如此,在他的傲慢之下,竟然讓手下將士在江西到處燒殺搶掠,搶奪民房,強占農田房屋。而且還在別有用心的人的唆使下,秘密聯系了朱元璋的另壹個敵人張士誠的部下。據說買賣私鹽有利可圖,真實情況不清楚。最有可能是摸清底細,看看有沒有可能換到需要的商品,借機自立門戶。

江西省按察使李銀兵秘密通知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以為侄兒要造反,壹氣之下乘船來到洪都,命令朱文正立刻出城。見到朱文正後,朱元璋大怒,責罵他的侄子,厲聲質問。妳想要什麽,孩子?想造反??並下令將朱文正送回天堂。

回到應天,朱元璋大怒,親自審問朱文正,並拿起鞭子狠狠抽打朱文正。差點立刻把朱文正處死。然而,在妻子馬史的勸說下,朱元璋冷靜下來,覺得自己真的冤枉了自己唯壹的侄子。同時,沒有朱文正謀反的證據,如果他殺了朱文正,就會對不起他的大哥朱崇思。於是,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免除了他的死刑,罷黜了他所有的官職,並派他到桐城居住。此時距離朱文正堅持洪都必勝,打敗陳漢的軍隊只有半年時間。

朱溫被剝奪官職和軍權後,被軟禁在桐城,過了兩年抑郁的生活。元二十五年(1365),吳王朱元璋(朱元璋兩年前稱吳王)的前大都督兼侄子,因抑郁癥在桐城去世,年僅30歲。

幸運的是,朱文正死前留下了壹個小兒子,名叫鐵柱,今年四歲。朱元璋得知侄子去世的消息後也很難過,就把侄子鐵柱帶到應天,帶在身邊,悉心教導。我曾經撫摸過我侄孫的頭,對他說:兒子,不要害怕。妳父親不聽教誨,行事狂妄,所以我才這樣對待他。妳父親的遭遇與妳無關。等妳長大了,我給妳封號,不會因為妳爸爸虧待妳。和我壹起好好學習,不要讓我失望。?後來朱元璋改稱侄孫朱偉,後改稱朱守謙。

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帝國工業上大有作為,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朱元璋成為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首次冊封諸子。在把兒子們分別做俘虜的同時,毛沒有忘記把朱家除自己以外唯壹的男性朱守謙立為靖江王,並在廣西桂林給他分了壹塊封地。

朱守謙是郡王的稱號,但他的待遇和其他太祖兒子封的太子是壹樣的,他的書和寶是壹樣的,他的官和護衛制度也是和太子壹樣的。毛還特詔,以南昌王朱興龍(毛即位後,長兄朱崇思改名朱興龍)為靖江藩祖,為次。以後靖江藩要祭祖,兩個人都要祭祖朱興隆和朱文正。這也是毛對當年過失的補救措施。朱文正受了委屈,也能彌補壹點。

明洪武十年(1377),朱守謙為桂林諸侯,清順治七年(1650),末代靖江王被清軍所殺,十三代靖江王繼承。歷經274年,是明朝持續時間最長的諸侯。靖江王都是朱文正的後代,這對他是壹種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