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妳壹定知道“前排效應”

妳壹定知道“前排效應”

1

?幾個學生上課遲到了,沖進了教學樓。“快點,壹會兒後排就沒座位了!””壹個學生催促道,其他幾個學生點點頭,跑上樓去。我覺得這是大學裏經典的“語錄”之壹。如果教室裏座位充足,無論是上課還是開會,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最後幾排都坐滿了,第壹排和第二排的人很少。似乎老師和學生都習慣了這種現象,因為這並不妨礙上課或者活動的秩序。遇到嚴厲的老師,會故意叫後排的同學坐前排,或者把前排的座位“留給”遲到的同學。我做過這種事情,因為這種座位布局總給人壹種不夠積極的感覺,我覺得會影響學生聽課的效果和老師上課的心情。

其實老師也有這個習慣。比如學院開會,進會場的人先挑後面的座位。即使後面坐滿了,也有老師寧願找個凳子坐在後排靠過道的位置,也不願意坐在前排。有時候領導會點名讓後排的人挪到前排,往往會引來壹陣笑聲。

如果從心理學上分析這種“選擇後排”的行為取向,也能找到壹些相同的原因。其實每個人都有壹個心理舒適區,是壹種熟悉的、可控的狀態,不受外界壓力或幹擾。人會不自覺地選擇這樣的狀態,這源於人對安全的本能需求和自我保護的自然意識。在舒適區,人當然可以感到放松、舒適和自由,但同時也降低了接受積極的外界刺激的概率和能力。

2

大四的時候免試取得了研究生院的資格,所以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去做兼職社會工作。我在幫壹家公司舉辦招聘會的時候,對他們對應聘者的篩選方式印象深刻。

那天來聽課的學生大約有50人,他們占了教室裏大約三分之二的座位。講座結束後,他們開始收集簡歷。人力資源主管告訴我先收集坐在第壹排和第二排的同學的簡歷,然後是中間的,坐在最後兩排和靠近角落的同學的簡歷放在最後。簡歷因此被分為三類。

在接下來的資料審核中,他們首先關註了前兩排同學提交的簡歷,優先考慮,只要符合基本條件就留下;然後按照選拔標準審核坐在中間的同學的簡歷,條件好壹點的就留下來。最後,看坐在後排靠近角落的同學的簡歷。如果沒有什麽特別突出的,就過吧。就這樣,面試名單很快就確定了。

主管告訴我,他觀察了學生的入場狀態,能夠主動選擇先坐在前排的學生給人壹種積極、主動、進取的感覺,而坐在較遠角落的學生印象不是很深刻。由於未來應聘者的專業背景和教育程度沒有太大差異,企業想從應聘者的行為習慣中找到自己看重的品質。

在我們的生活中,在舒適區放松休息是很正常的。但在學習和工作中,要有意識地打破這種“舒適”。上課的時候,妳每次都習慣坐在最後。即使妳覺得不影響學習,妳有沒有發現自己錯過或者放棄了壹次又壹次和老師互動的機會?我們經常看到的是,聚集在後排的同學註意力和主動性不夠好,打瞌睡、看手機、走神的不在少數。

在工作中,妳總是願意做壹個默默無聞的“角落人”。在會議或活動中,妳永遠只是壹個可有可無的傾聽者。妳老板看不到妳,前排的同事擋著妳。在妳避開別人的視線,選擇低調的同時,機遇和認可也悄悄避開妳。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只要坐在前排就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和事業上的成功,但我們確實看到成績好、能力強的人總會出現在前排。除了他們個人的資質和努力,確實有壹個積極的因素促成了他們的成功。我把這個因素稱為“前排效應”。

這種效應應該如何解釋?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科學家就在壹家工廠進行了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之間關系的實驗。研究發現,當壹個人受到公眾的關註或註視時,他的學習和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基於這個結論,我們可以理解為,壹個積極主動的人選擇了“前排”,所以他獲得了更多的關註,這反過來又促進了他行為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又會讓這個人進壹步被關註和認可。這也是為什麽老師更喜歡和前排的學生互動,而企業選擇坐在前排的應聘者。

這就是“前排效應”,妳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和進步。如果我們能主動嘗試新環境,接受新挑戰,走出我們的舒適區,走向前排,妳可能會感到壓力和焦慮,但同時,我們也會收獲妳的前排效應,新技能和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