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hr中常見的職場俚語有哪些?

hr中常見的職場俚語有哪些?

HR的人都有什麽

常見的「職場俚語」?

1)“工資不是工資的全部,妳在這裏可以有很多學習的機會。”

潛臺詞:在我們這個崗位,有很多復雜的事情,妳可能需要做不止壹個人的工作。

但是工資就這麽多,付出和回報遠沒有辦法對等。

畢竟錢給不到位,只能談學習和成長。

所以這也是HR別無選擇的辦法,不然還不如直接開出高薪,招壹個能馬上動手的人。

另外,HR們也有這樣壹句俗語:

“面試妳,我們認為妳是公司正在尋找的人才。

但是,按照公司現在的標準,我只能給妳這麽多,希望妳能理解。"

同樣的道理,不要輕易踩坑。

2)“該職位薪資為4K~8K”

潛臺詞:別誤會,8k,寫在那裏好看就行。

妳的工資基本上是4000元,或者轉正後,就不能再多了。

當然,如果妳的能力或表現遠遠超過這個崗位的平均水平,妳可以考慮酌情提高工資。

但是如果妳達不到我們的績效考核標準,妳很可能連考4k都很難!

另外還有說“多勞多得,無上限”的,基本工資也基本不會太高。

3)“我們公司是壹家創業型公司,團隊年輕”

說明剛創業,資金不夠雄厚,薪酬體系不清晰;

而且招的都是應屆畢業生,大家都只是小白。

所以,如果妳來我們公司,可能會遇到資源不足、人力不足、工作困難等問題。

我們希望妳能主動解決,壹帖多用。

另外,如果周末能主動加班就最好了。妳準備好“虐”了嗎?

4)“我們是正規公司,會給員工提供五險壹金”

潛臺詞:我們為轉正員工提供五險壹金,試用期不提供。

至於這個試用期有多長,業內普遍認為短則1到3個月,長則6個月到1年。

如果不提前問清楚,很有可能長期享受不到我們的社保和公積金。

此外,還有夥食補貼、住房補貼、交通補貼、電話補貼...

這些,反過來說,我壹開始沒跟妳提過,所以很可能不是給妳的。

畢竟“五險壹金,職場晉升”這樣的福利,壹個正經公司都有;

只有當HR沒有利益可得的時候,才會把這些挑出來。

除上述內容外,人力資源俚語還可能包括:

“我們公司實行扁平化管理,溝通會更加純粹。”

或許:我們公司人不多;“能在巨大壓力下工作”意味著加班是常事;

“工資面議”大概是因為妳付不起太多。寫得太低,怕沒人申請,所以叫“面議”。

所以,學會理解HR的“含意”才是職場生存的硬道理。

怎麽理解?

HR的“文字背後的聲音”?

1)直接找HR核實,自己解決問題。

回到文章開頭,如果蕭艾在面試階段,直接問公司HR:

彈性工作制下,加班會算嗎?

有沒有必要利用私人時間處理工作時間以外的工作事務?

彈性工作制下,加班會算嗎?

有沒有必要利用私人時間處理工作時間以外的工作事務?

在談到“提供五險壹金”時,可以順便問壹下:

"包括試用期嗎?"

"試用期有多長?"

是否提供“車補、食補、住宿”等其他福利?

"包括試用期嗎?"

"試用期有多長?"

是否提供“車補、食補、住宿”等其他福利?

對於自己不確定的內容,在面試階段直接問,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避免後續的麻煩。

畢竟面試本身就是壹個雙向選擇的階段,不必因為膽怯而不好意思開口。

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組織結構分布,薪酬體系,晉升體系都有疑問。

可以是面試中途,也可以是面試結束;

當HR問“妳還有其他問題嗎?”時,大方地提出。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的權益,同時也可以減少入職後辭職給公司帶來的招聘成本。

2)進行在職調查,整理公司評價。

眾所周知,很多公司在招人的時候都會進行壹系列的背景調查。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求職或入職階段對我們的目標公司進行壹系列“背景”調查。

比如查公司網站,可以查到公司的營業執照、法人信息、註冊資本、公司簡介等信息。

還可以通過壹些求職軟件,整理分析公司的招聘記錄、薪酬制度、員工評價等信息;

包括近5年的分析記錄。

如果可能的話,妳也可以親自去這家公司附近,通過身邊的人實地了解它的信息。

如果離得遠,也可以通過壹些職場交流平臺發帖,在社區裏提問。

3)換位思考,探索對話的本質

“職場俚語”聽起來有點深奧。

但說到底只是壹種委婉表達意思的方式。

無論如何,山路十八彎,終會回到原點。

所以在和HR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盡量從HR的角度去理解說話的方式;

提到自己的經歷,要撥開雲霧,主動去探尋它的“意蘊”

比如說到“妳需要壹定的抗壓能力”,妳很快就會想到加班、KPI高、領導力強等關鍵詞;

說到“規律團建”,首先考慮占用休息日的可能性。

通過有意識的移情和獨立分析,我們可以理解對方說話的方式。

辨別能力強,可以自動將HR口中的“黑話”跳轉到“人話”版本。

最後,雖然“職場黑話”容易讓人踩坑,但沒必要聞出來。

畢竟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

別人說的,表面上看和裏面真正的OS完全不壹樣,這很正常。

而其本質不過是用濾鏡美化現實職場;

最後,用讓人覺得不舒服的方式說出來,把可能讓妳覺得不開心的內容“磨”到說謝謝的地步。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

作為壹門“語言藝術”,“職場俚語”的存在只是為了盡可能避免與求職者發生語言沖突。

所以,只要能防止踩坑,機動靈活。

畢竟職場雖難,HR更難,沒必要強行曝光。肯定讓人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