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各地不同的春節傳統習俗

各地不同的春節傳統習俗

海的過年習俗 舊時,壹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

有壹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壹歲有壹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壹關。於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壹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還有壹種乞丐俗稱“叫化子”,他們乞討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桿上,每到壹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懇求施舍,這叫“送菜頭”。

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家門前說盡好話,吉利話,以求施舍,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壹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後古錢,表示在新的壹年裏家人會象搖錢樹壹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企丐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裏雖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丐還是樂善施好,給壹些幹糧和其他食品,解放後這些行企方式早已絕跡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壹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這壹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初壹至初五期間各家走親訪友,互祝新春快樂,並互贈禮品。期間,各寺廟香火遠比平時旺盛,特別年初壹早晨,上寺廟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而且特別早,要趕燒頭香,城外的壽安寺和中興鎮的廣福寺是最熱鬧的地方。

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事五至二十為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各種形狀的糕團,有的形似古代絹團,銀子,還有的形似小雞、小鴨、鯉魚、棉鈴、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下午人們還將這些食品作為祭品,去墳上拜祖宗,祭田頭,晚上,人們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狀各異的燈籠,後甩火球,後過三橋,盡心遊玩.在正月半點燈籠的習慣十分盛行。燈籠的形狀有兔子燈、鯉魚燈、五角大樓型燈等,燈掛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風味,如把眾多紅燈排成字形或者各種圖形,燈內點上蠟燭,用竹桿高高掛起,這叫“拔紅燈”,在鄉間沒條泯溝東西之間插壹根竹桿,然後掛上紅燈籠,壹到晚間,點上蠟燭,頓時似同白晝,登高望去,熬是好看,這叫掛銚燈。在橋口紮成彩樓,上面掛滿各式奇異的燈籠,晚間這裏又有壹番風情。此外在元宵之夜還有跑馬燈,調獅子,甩田財,請坑三娘娘,元節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動。

俗話說:“吃了兩頭大,各人尋頭路”。正月十六後,歡慶的人們各自重歸各行業,至此,春節的活動也就結束了。解放後,鬧元宵,趨於簡化,但吃餛飩、做絹團、圓子和小孩玩燈的習俗尚存,並賦予新的含義,特別在縣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火更是吸引了眾多男女老少,有的傾家而出,上街觀燈。奇特的煙火,絢麗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征著祖國日益繁榮昌盛。

壹千多年來,我們的先輩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們長期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種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凝聚了先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放映了他們的樸實、勤儉的優良品質。當然在傳統習俗中的另壹面也夾雜著壹些落後、愚昧的內容。人們的傳統習俗隨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愚昧走向科學。本文所載的壹些舊時習俗隨著文明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有的已被摒棄,有些習俗被註入新的內容,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要致力於建設**新風俗,加大**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保證**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歡度傳統佳節時,不能忘記樹新風、破陋俗應是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為,在**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