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舞龍有什麽節目?

舞龍有什麽節目?

每逢節日慶典,我們都可以看到人們興高采烈地舞龍。舞龍又叫“舞龍”、“耍龍”、“耍龍燈”、“耍龍燈”、“龍燈節”。那麽,為什麽要舞龍呢?

舞龍的目的可以概括為:壹是祈雨,二是娛神娛己,三是顯示力量,四是繁榮人心。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本的。根據兩湖壹帶的民間傳說,戰國時期鬼谷子在金角遇到了老龍。鬼谷子說:“據我計算,最近下雨,城裏36點,城外48點。”金角老龍故意辜負鬼谷子的預言,於是利用職務之便,讓城48點下車,城36點下車。結果,這個城市的許多人死於洪水。後來,玉帝斥責皇帝,金角老龍被降職。為了贖罪,老龍在每年春節到來之際,都要挨家挨戶向百姓鞠躬,並許諾壹年風調雨順。因此,根據這個傳說,人們用竹絲和緞子薄紗制成彩色的龍,每年元旦都要跳舞,以表達歡快的心情,也寓意著老龍百依百順,天意弄人。四川銅梁的傳說也差不多:東海龍王腰痛,變成了上岸就醫的老人。醫生知道脈搏是不人道的,就把它恢復了原形,並從它的腰部抓了壹只蜈蚣。龍王病愈後,感謝露天機,說只要人們造壹條龍像它壹樣圍著它跳舞,就能及時留住雨水,五谷豐登。

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就已流行,到了漢代,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有許多精美的形式。根據董仲舒的《春秋故事》,在漢代,人們在春天祈雨舞龍,在夏天舞龍或黃龍,在秋天舞龍,在冬天舞龍。這些龍有幾十英尺長,每次五到九條不等。

後世的舞龍大多含有祈雨祈福的意思。如流行於湘西山區的“龍頭蠶體燈”。燈由龍的頭部和蠶的身體和尾巴組成。制作精美,造型小巧,頭尾靈活,轉彎靈活。竹圈連成蠶體,內系繩索,外覆白布,外裹紅綠彩圈。三位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托住頭、腰、尾。“龍頭蠶體燈”通常是成對行進的。熄燈前,每對燈都要下到河邊“吸水”,然後沿門祝福好運。為什麽要“吸水”?很好理解。只有龍吸收了足夠的水分,才能保證充足的雨水。

南方壹些地方流行的舞草龍棗是用柳條、青藤、稻草編的。夜間舞龍時,龍香四溢,故又稱“祥龍”、“祥龍龍”。舞龍結束時,草龍會在響亮的鑼聲和鞭炮聲中被恭敬地送上江河溪流。其本意是讓龍回到龍宮,以此來祝福壹方風調雨順。

以娛神娛己為目的的舞龍,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滿燕”。《西域韓曙傳贊》載:“小武之世,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為巴杜鈺魯之戲,海中之極,魚龍散,牛角抵。”顏師古解釋說,巴渝獨鹿和海中村都是歌舞名,而“魚龍”是西域來的巨型珍稀動物,在庭前跳舞奏樂,然後攪動房前的水,水花化為巨大的比目魚,“跳來洗水,使霧盲”。接著,又變成黃龍,長八尺,“庭中戲耍,驕陽似火”,所以又叫“黃龍邊”。從這個角度來看,“魚龍”是壹種大型舞蹈,由裝扮成巨型魚和龍的人表演。因為鯢魚和龍之間存在壹個“變”的問題,表演中可能需要魔術、布景、煙霧等來配合。

那麽,“曼延”的解釋是什麽呢?“曼延”,又名曼延、曼延、蔓延,是古代壹種大獸的名字。據說這種大獸“形似浣熊,可以”模仿百戲。“古時候八尺為搜,百搜為八十尺。所以《西京賦》中有“百獸尋萬物,是為曼延”壹句。薛總註道:“作大獸長八十尺,所謂魚龍,是蠻言。“由此可以推斷,《漫延》是‘裝獸戲’,是人作為各種巨獸來演的舞蹈。”魚龍”就是典型的壹種,所以被稱為“玉龍漫延”。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生動地描寫了“龍宇蠻言”,在《平樂觀復》中生動地描寫了李友。可見,作為漢代大型歌舞,《龍人顏》集當時最高水平的演員陣容、布景、道具、特技於壹身,可謂規模宏大,異彩紛呈。除了中央節目《鯢魚變龍》,還有熊、虎、猿、象、大雀、大龜、大蟾蜍等不為人知的奇異動物被人們裝扮。

除了史料,我們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中找到“魚龍滿燕”的影子。如銅山紅樓樂舞畫像石、山東沂南出土的膠底白溪畫像石,都有舞龍的圖像。

“龍人顏”從漢代到唐代,持續了近700年到800年。唐以後整體逐漸失傳,只有部分節目被後人留下。民間舞龍、舞獅、舞麒麟可視為“魚龍漫衍”的傳承和演變。

燈與龍的結合始於宋代。南宋吳在《之夢》中寫道:“元宵之夜,草紮成龍,蓋青簾,密密匝匝,燈燭點點,狀如雙龍。”這種龍燈就是我們所說的放在那裏供人觀賞的龍形燈飾。問題是龍是行走翺翔的神祗,它不可能壹動不動地呆在那裏。況且朝廷和民間自古就有舞龍的傳統。由於跳舞不僅意味著白天要跳舞,晚上也要跳舞,而晚上跳舞又離不開開燈,所以跳舞的龍俗稱“龍燈”。

“龍燈節”壹般在節日和重大活動期間舉行,地點選在長街廣場和村頭灣附近開闊平坦的地方。龍的品種豐富多彩,有竹龍、木龍、景龍、草龍、布龍、紗籠、紙龍;有荷花和蝴蝶組成的“威尼斯龍”,刨花制成的“華牧龍”,鐵皮制成的“錫龍”等等。

龍燈隨處可見。四川省銅梁縣的龍燈很有名。國慶50周年慶典上的金龍來自這個縣。銅梁龍燈有個“龍”:頭大,脛長,節日裏點燈。玩燈比玩煙花更安全。還有以竹為龍骨,紙為龍頭,布為龍脊,借助燈光舞動的“彩龍”;以皮紙或絲為皮、繪有鱗片的“肉龍”或“爬行龍”,龍身可拉伸旋轉;幹旱天氣求雨,跳舞時能潑水的“黃景龍”;白花做成的“孝龍”,用來祭拜死者;用稻草做成的“草龍”,插在竹竿上,手持舞動;以及孩子們跳舞,竹竿插白菜,點紅蠟燭,中間用繩子串“菜龍”等等。

銅梁人舞龍很講究。過去沿襲了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習俗。現在,在節假日,我會跳七彩龍。到了別人家門口,我停壹會兒,領頻給主人拜年。然後我上下翻滾,左右轉彎。這時,主人必須放鞭炮表示歡迎,並給予壹些感謝:包著錢或糖果香煙的“紅包”。

廣東佛山人也喜歡舞龍。四五十年代佛山的龍多為與傘相連、繪有圖案的“傘龍”,或用稻草制成的“草龍”,做工相對簡單。目前,佛山“七彩龍”以竹簽、鐵絲為骨架,龍頭尾用紙糊成,龍身披絹,用金屬鏡片、鋁紙、剪紙、絨球裝飾,造型美觀,色彩鮮艷。佛山七彩龍品種繁多,有金龍、煙火龍、火龍、燈籠龍、坐龍、臥龍等。近年來,“機械龍”、“電腦龍”也進入佛山七彩龍行列。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龍可以噴射水柱和肥皂泡,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旅遊時,佛山的七彩龍非常壯觀。條幅和日月旗開道,塔燈、鯉魚、龍珠為引,然後是帶爪的龍,後面是鑼鼓。伴著鑼鼓聲,舞龍者表演盤龍、跳龍、扣龍門、穿龍尾、過橋、玩龍珠、遊龍、飛龍等舞蹈造型。香港回歸期間,九龍各界舉行“萬尺金龍獻吉祥景”。這個高10米,長9米,寬3米,重壹噸多的巨型水龍頭是由佛山市工藝美術學會建造的。近年來,佛山彩龍也走出國門,漂洋過海,出現在墨爾本、夏威夷、溫哥華、倫敦、路易港的街頭廣場。

陜西漢中地區的“板凳龍”也很有特色。這條“龍”源於壹個傳說:壹位靠賣草鞋為生的老人收養了兩女壹男三孫。有壹年春節,富家子弟舞龍燈,興高采烈。三姐很羨慕。回到家,聰明的小哥哥看到爺爺用來打草鞋的長凳子,壹頭紮著未完成的草鞋,看起來像個水龍頭。他高興地叫道:“妳看這草鞋凳,像條龍。”兩姐妹壹看真的像,三人各自舉起凳子的壹條腿跳起舞來。他們跳得很開心,村民們覺得很有趣,就領著他們在街上跳舞。從此,民間舞蹈“臥龍”形成並流傳開來。

“臥龍”制作簡單。它用壹個板凳板雕刻成龍的樣子,壹頭是龍頭,壹頭是龍尾。龍麟畫在彩紙或彩綢上,然後貼在上面。三條木腿安裝在龍腹兩端,可以自由活動。舞會中選了兩個女人和壹個男人,偽裝成年輕男女,身上穿著紅綠相間的衣服,男人頭上戴著白毛巾,女人頭上戴著花。三個人各持壹條板凳腿,兩個女舞者和壹個男舞者,他們密切配合,跳著“龍翻”“龍滾水”等各種花樣。

中華民族是壹個有56個成員的大家庭。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壹樣,都和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許多關於龍的感人傳說和各種舞龍活動。比如雲南彜族的“手拉手跳龍門”,阿昌族的“與白象和龍共舞”,苗族的“捕龍舞”,仡佬族的“玩花戲龍”。這些舞龍大多生動活潑,輕松有趣,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

舞龍除了祈雨祈福、娛神自娛之外,還有展示力量的作用。人們相信唱歌可以召喚龍神;跳舞可以模仿龍的神態;唱歌跳舞不僅能讓龍開心,還能賦予自己龍性。同時,通過舞龍,也可以展示舞龍者的實力。這裏有幾個意思:第壹,舞龍本身就是壹個“力量活兒”,很多騰躍、翻滾、回擺、穿插、立定等組成的套路和造型,不花大力氣是完成不了的。第二,龍是力量的集合和象征,自然界很多動物和天象都把力量投入到了龍身上。舞龍也是天賦的壹種表現,既顯示了天賦,也顯示了人力。第三,不排除對龍的“戲弄”和“不尊重”。因為龍不僅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皇權的象征,它常常以張牙舞爪的面目出現,猙獰、狂傲、傲慢、不可侵犯,使眾生不得不以敬畏之心相待。現在,機會來了,民眾可以借助舞龍發泄憤怒。他們可以按下龍的頭,折斷龍的身體,露出龍的尾巴,盡情地折騰、玩耍、嘲弄皇帝的塑像。

流行於四川銅梁、廣東豐順的“燒龍”有多重含義。銅梁人認為,燒龍是為了送龍上天,龍到了之後才能走馬上任,才能及時造雲造雨。因此,當龍燈節達到高潮時,狂歡者或點燃鞭炮朝龍扔去,或放煙花噴龍,或倒出爐中滾燙的鐵水,讓飛濺的火花把龍燒死。它起源於壹個傳說,很久以前,壹條龍來到豐順地面,它充滿了火,導致幼苗燒焦,田地開裂。壹對年輕夫婦帶領大家挖山打水。水來了,火龍來破壞,把小兩口燒了,水也幹了。小兩口的兒子繼承了父母的遺願,出去學了三年法律。回來後,他與火龍搏鬥了三天三夜。最後,他以火攻火,把火龍燒死,自己也是力竭而死。從那以後,這個地區的天氣壹直很好,再也沒有發生幹旱。為了紀念這位英雄,當地人民每年都會舉行燒龍活動。燒龍壹般用竹紙制作,15米至20米長,龍身上掛滿鞭炮。經過邀龍下海,邀龍,玩龍等節目,直到鞭炮齊鳴,龍身燃盡。有的地方做得更幹脆、更徹底:龍身灌滿土火藥、土煙火,到了最熱鬧的時候,點起壹把火,只聽“轟”的壹聲,龍口噴火,龍尾冒煙,龍身龜裂燃燒,我們的龍神在震耳欲聾的鑼鞭炮和響亮的歡呼聲中漸漸化為灰燼。

稍加分析就會明白,燒龍是集祈雨祈福、娛神娛己、彰顯力量於壹體的綜合習俗。因為燒的龍不僅是水神或者火神,還是皇帝的形象,通過燒龍,既可以把龍送上天,又可以讓它承擔起分配雨水的責任;還能產生非常壯觀的場面,讓目擊者愛不釋手;也能體現壹種力量,就是戰勝邪惡,以善勝惡,被壓迫人民反抗和戲弄皇權的力量。

富貴人家是舞龍的深意,基於中國“光”與“丁”的諧音象征,有制作“橘燈”(和諧“吉祥”)和“添燈”(和諧“添燈”)的,有用面粉制作“生肖燈”(生肖與生育息息相關)、“送燈”(和諧“送燈”)和“偷燈”的,尤其是寺廟裏的“荷花燈”(和諧)。這些燈俗都蘊含著人丁興旺,家庭興旺,祈求下壹代健康成長的寓意。

龍燈也是燈,是與“鼎”諧音的“光”。而且龍是中華民族的國徽,是力量的象征,龍燈也有“龍鼎”的意思。誰不想家裏有壹條龍呢?這樣,在全國各地的舞龍活動中,往往會出現壹些與“龍鼎”有關的節目、講究和文字。

在浙江奉化,流行的“龍燈”棗龍燈隊“菜”到壹個子孫眾多的大戶人家,放“百子炮”;設定到壹個小家庭,連續放三槍。炮手不能把槍放在地上,以為槍壹旦蹲在地上,就說明這家人是“泥坯”;把槍放在手中,意味著“龍之子”壹步登天。新房竣工時,要讓這個家庭的婦女“摸龍須子”、“龍角”(象征性地與龍相會),子女要“鉆入龍門”(意思和“爬龍門”壹樣,鉆入龍門後有變成龍的希望)。龍燈不白舞。錢和東西總是要的,多多益善。平時生活節儉的人,這個時候壹般都很大方。

在湖南和湖北的壹些地方,人們相信龍燈有利於生育。門前舞龍燈時,多年乞子的婦女往往會添錢添物,讓“龍”繞身而行,讓壹個小男孩騎在龍背上繞堂而行,扮演“麒麟送子”的角色。對此,也有人寫了這樣壹首詩:“女子能懷繞龍,癡情兒也怪;真龍不如紙龍,可當麒麟送子。”安徽省霍縣的孩子們在中秋節跳草龍。有孩子的家庭願意讓娃娃跳舞。沒有孩子的家庭怎麽辦?找機會把插在水龍頭裏的燈和蠟燭換成新的。據說這樣做會帶來“龍子”的預兆。

浙江東陽、浙江金華、貴州桐梓等地的龍燈節有“分子休息”(舞龍後會分燈籠或發糖果禮物)、“掛紅”(村主或戶主會在龍頭上蓋紅色的蠶絲被)、“搶紅”(誰搶到這種被子,誰就有興旺的孩子)、“生龍蛋”(舞龍者進屋後放兩個雞蛋。因為人們祈求孩子們的休息和繁榮,所以這些節目經常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