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劍閣縣的歷史沿革

劍閣縣的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劍閣縣屬涼州。西周時屬永州。

春秋戰國時期(前770-221年),蜀國大部分地區屬國管轄,東南部隸屬巴。

沈州在位第五年,也就是秦惠文皇後在位第九年(前316年)回到秦國版圖。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年前)統壹中國後,實行郡縣制。簡景隸屬於蜀郡的甲蒙郡,東至巴郡的閬中郡。

西漢高祖六年(201前),劍地屬廣漢郡八郡的梓潼郡、甲蒙郡、閬中郡。

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轄梓潼縣、嘉蒙縣、德陽縣、閬中縣。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劉備分封蜀國時,分封廣漢縣的甲蒙縣、梓潼縣、白水縣、府縣,設梓潼縣,起於今劍閣縣新立黨德縣,治於今劍閣縣漢陽鎮,故城名黃鹿城,屬梓潼縣。

三國時期,漢德郡(後改名漢德郡)是蜀漢的地盤。蜀漢宰相諸葛亮以漢德郡為例,說“大劍到小劍之路三十裏,連山都危”,而這裏“削石過頭頂飛向葛亮路,以行之”在大尖山的懸崖處,兩崖相接處,建崖為門,設亭把守,成為軍事關隘。

西晉太史三年(267年),漢德縣屬涼州梓潼縣。從泰安二年(303)到永和三年(347),漢德縣是“韓成”的領地。東晉永和三年(347年),金壽縣新設劍閣縣(位於今劍閣縣司夏鎮大倉壩,即肖劍老城),與漢德縣同屬梓潼縣;太原十五年(390),劍閣郡廢。

南宋元嘉初年,漢德縣改為涼州白水縣,後改為涼州金壽縣。

南宋元嘉初,華僑在漢德縣南安縣和南安縣定居,還有兩個華僑在環島縣和鐘濤縣定居。

元嘉三年(435),華僑定居武都縣,武都縣、邊霞縣(治劍閣縣五蓮鎮南舊武功橋)和茂陵縣(治梓潼縣亭店),屬益州。

南宋大明中學時期(457-464),南安縣改為實僑縣,並領四縣,即南安縣(今普安鎮為縣)、白水縣(今店子鄉)、華陽縣(今王河鎮南)、梓潼縣(今梓潼縣文昌鎮)和欽州南部的環島縣、鐘濤縣兩縣。

漢德縣於南齊建元初歸梓潼縣,不久廢棄。南朝齊年間(479-502),南安縣領南安縣、白水縣、華陽縣、樂安縣、環島縣,梓潼縣劃歸梓潼縣。新壩縣改為南新壩縣,仍領1縣;改武都縣為扶風縣,統領武功縣(改稱武都縣、邊霞縣)、茂陵縣、華陰縣(今開封鎮)和漢陽縣、略陽縣、安定縣三縣。

南朝梁二年(503),境內設南梁郡(今普安),轄南安縣(領縣不變)、福建縣(改稱扶風縣)、南新壩縣。

從田健四年(505年)到大同元年(535年)的30年間,南梁州的3個縣及下屬縣進入北魏。

梁朝末年,武靈王依蜀稱帝,改南梁郡為安州,仍領原郡。

北朝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安州初來巴蜀,安州改首州,南安縣改普安縣、普安縣,領4郡6縣:普安縣轄普安縣、永貴縣(改稱白水縣);湟源縣轄(由華陽縣改)和茂陵縣(由輔劍縣改李縣,後廢棄);安都縣轄五蓮縣(福建縣、武功縣改名);通川縣(今梓潼縣石牛鋪)。

北周時,石州改隸州總督府,仍轄普安、湟源、安都、銅川四郡。除撤銷茂陵縣外,又增設安都縣為湖源縣(田健十八年,劃歸巴西閬中縣新縣,轄今沈湘鎮群英村)。隋黃凱第三年(583年)棄郡。第壹州領7縣,分別是普安縣、永貴縣、黃安縣、安壽縣、五蓮縣、湖源縣(開七年改稱臨晉縣)、尹平縣(屬龍州,轄江油市小溪壩鎮尹平村)。

大業三年(607),原州改普安縣,領縣不變。安壽縣亦名梓潼縣(地遷梓潼縣蓮枝壩)。

唐武德元年(618),普安縣改名為石州,屬理州總經理(總督)。貞觀六年,改建南路,建南東川節。

699年,新建立的劍門郡為第壹州。

唐二年(713),石州改為建州,“以劍閣為名”。至此,建州之名開始為世人所見。

天寶元年(742),建州改為普安縣。甘源元年改稱建州,領普安縣、黃安縣(唐末改稱浦城縣)、五蓮縣、梓潼縣、尹平縣、臨晉縣(今移至白龍鎮)、永貴縣、劍門縣***8縣。

隋唐時期,在劍門關設立了軍事機構,並制定了海關法令,將大劍鎮(管轄劍門場)和肖劍駐軍(現司夏鎮大倉壩)並列。

五代時,錢樹、後唐、後蜀、建州為其疆域,所轄郡縣不變,屬昭武軍節。北宋幹德三年(965),在建州設普安軍,屬西川道,仍領原郡。

乾德五年(967年),費永貴郡並入劍門郡。

開寶六年(973),建州普安軍屬下西路,六年屬太平興國路,鹹平四年屬利州路(1001)。

景德鎮二年(1005),劍門郡歸劍門關監管。景德鎮三年,劍門關遷都,東京兵進駐。建州只領先6縣。熙寧五年(1072),關、縣壹分為二,全部劃歸建州,省臨晉縣並入普安縣為臨晉鎮。元符中,劍門關劃歸劍門郡,“縣令管事”。

南宋紹興四年(1134),澧州路分為東路和西路。幾經分封,建州屬利州東路。

隆興二年(1164),因宋孝宗“範弟”,建州升為普安軍。邵熙元年(1190),升為隆慶府。

寶玉三年(1255),蒙古軍攻蜀,府遷至苦竹寨(今劍門關鎮朱家寨)。

元二十年(1283),隆慶府改為建州,浦城、劍門兩縣並入普安縣,尹平縣因戰亂荒廢。

太定中(1324至1328),省五蓮縣入梓潼縣,建州領普安、梓潼兩縣,屬廣元路、中書省、四川等地。

元末,建州屬明於震夏國管轄,縣名不變。

明洪武六年(1373),該省普安縣入建州。洪武九年(1376),省州停置建州。洪武十三年(1380)復建州,領梓潼縣、江油縣(今江油市武都鎮),屬四川承宣任命的保寧府(今閬中)。

洪武三十壹年,劍門關被廢,嘉靖二十壹年(1542),劍門關重新建立,有百余戶守衛。

嘉靖四十五年(1566),江油縣屬龍州。

明末,建州是張大西政權的地盤。

清順治三年(1646),建州領梓潼郡(1)。

雍正五年(1727),梓潼郡屬綿州,建州無領郡,成“獨州”。民國元年(1912),四川軍政府直隸、建州,管轄劍門、五蓮。

民國二年(1913),建州改為劍閣縣,劍門、五蓮分為兩縣。民國三年(1914),費劍門、五蓮分縣,劍閣縣屬四川省嘉陵道。

從民國七年(1918)到民國二十三年(1934),在四川“保護區”時期,劍閣縣先後被、劉存厚、川北邊防、田二十九軍川北殖民軍保護。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四月,劍閣隸屬中國工農紅軍川陜革命根據地,有普安縣(治今普安鎮)、赤化縣(治今何伶鎮)、進賢縣(治今進賢鎮)三個蘇維埃政權。

民國二十四年(1935)夏,國民政府統壹“四川府”後,劍閣縣隸屬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也是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四川省保安總部的駐地,特轄劍閣縣、趙華縣、廣元縣、蒼溪縣、閬中縣、江油縣、張明縣、平武縣。

民國三十壹年(1942)增青川縣、旺蒼縣縣,專區現* * *轄11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劍閣解放前夕,15年2月,劍閣行政督察兼保安司令部辦公室遷至江油縣中壩鎮,不久即被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6月1949+2月18進駐劍閣縣,仍設劍閣縣,縣城設在城關鎮(6月1981改為普安鎮)。

1950隸屬川北(轄廣元縣)人民行政公署劍閣區專員公署。

9月1952,1,川北行政區撤銷並入恢復的四川省後,劍閣縣劃歸四川省劍閣地區專員公署。

1953年3月,廣元區(更名為劍閣區1952 65438+2月20日)撤銷,並入綿陽區(1968更名為綿陽區),劍閣縣劃歸綿陽地區專員公署。

1985年5月,劍閣縣由綿陽地區(改稱綿陽地區)劃歸廣元市。

2000年6月22日,國務院批準劍閣縣人民政府由普安鎮遷至司夏鎮。

2003年9月28日,劍閣縣正式由普安鎮遷至司夏鎮。

2009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於深化和擴大擴權強縣試點工作的通知》,該縣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擴權強縣試點縣,開始進行省直管縣改革。

2015年4月撤縣建市工作正式啟動,計劃2017年完成縣級劍門關市申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