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求三峽、 記承天寺夜遊、馬說、送東陽馬生序、小石潭記、嶽陽樓記、出師表、曹劌論戰的所有中考考點。

求三峽、 記承天寺夜遊、馬說、送東陽馬生序、小石潭記、嶽陽樓記、出師表、曹劌論戰的所有中考考點。

河北省中考文言文復習——三峽、記承天寺夜遊、馬說(2011-05-24 16:36:10)

標簽: 雜談

原文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在七百裏長的三峽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中間沒有空缺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峰像屏障壹樣,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時皇上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壹千二百多裏,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掛著的瀑布沖蕩在巖石山澗中,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許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樹林山澗壹片清涼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嘯,叫聲不斷,聲音淒涼怪異,空蕩的山谷裏傳來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行文思路

正面 正面,側面

山: 連綿不斷 遮天蔽日

(多) (高)

三峽 正面 側面

夏: 大 急

水 春冬: 清 奇

秋: 林寒澗肅(正面、側面)

文學常識:《水經註》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壹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主題:對三峽,對自然,對祖國山川的贊美與熱愛之情。

寫法:正面、側面相結合

題目:

1. 文章結尾引用漁歌的作用

進壹步突出三峽的山高水長,同時渲染了三峽的秋季肅殺、淒涼的氣氛

2. 文章為何先寫夏天,再寫春冬、秋?

作為三峽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有魅力的是三峽夏天迅猛兇險的江水,所以寫水先寫夏天。

3. 文章第壹段寫山,第二段寫水,這樣安排有什麽目的?

寫山的特點是為寫水制造條件,為下文寫水做鋪墊,同時山也是三峽最具有代表的景色。

4. 酈道元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描寫水的盛大,又用“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描寫水的清澈。

5. 文末描寫的“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突出三峽的什麽特點?

突出三峽秋季肅殺淒涼的特點,進壹步突出三峽的山高水長的特點。

6. 本文的第二段與《小石潭記》的第二段都是描寫水,有什麽異同?

同:都是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水的特點

異:《三峽》第二段表現出三峽水大、急的特點;《小石潭記》表現出水清澈的特點。

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想要睡覺,月光照進門裏,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散步。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於是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和我壹起在院中散步。月光照進院子的地面上,像積水壹樣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壹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行文思路:

1. 標題的信息:地點 時間 時間

敘夜遊承天寺(記敘)

2. 描月光澄澈 (比喻,描寫)

嘆無人賞月 (議論)

1主題思想:閑人 1.失意的落寞 2.被貶的淒涼

3.賞月的欣喜 4.自我派遣的達觀

2. 寫景的方法: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比喻 作用:1.月色 2. 作者心情

3.文章的寫法:情景交融

題目:

1. 作者夜遊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念無與為樂者。

2. 賞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色比作積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交橫,表示了月色的澄澈,也表現了作者賞月的欣喜。

馬說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先有了像伯樂那樣擅長相馬的人,然後才有日行千裏的馬被發現。千裏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裏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壹同死在馬廄裏,不能稱之為千裏馬。

能夠日行千裏的馬,吃壹頓有時能吃盡壹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根據千裏馬日行千裏的本領來餵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裏的才能,(因)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壹般的馬壹樣尚且不可能,怎麽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養馬人)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方法,餵養它不能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到)馬鳴叫但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裏馬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裏馬嗎?其實是他們真的不能識得千裏馬啊!

行文思路

文學常識:韓愈 唐朝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主旨:抨擊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封建統治者的愚昧,不識人才,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

寫法“托物言誌(誌——主旨)

千裏馬——人才 伯樂——識辨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食馬人——埋沒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題目:

1. 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2. 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 主旨句:其真不知馬也

4. “世上不是沒有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5. 第壹段描述千裏馬的悲慘處境的句子: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6. 如果想要成為千裏馬,最需要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是什麽?

主觀:自強不息 把握機遇

客觀:要有適合成長的環境,要有識才、愛才、用才的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