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求職招聘 - 求問: 我在面試的時候,壹個副總提問:“ 談談妳對品質的看法?” 我是做質量管理的,我壹下子回答不上了

求問: 我在面試的時候,壹個副總提問:“ 談談妳對品質的看法?” 我是做質量管理的,我壹下子回答不上了

同意樓上的看法,領導問這麽大的問題主要想知道妳的立場,直接表明對質量的看法,對質量管理的看法就好。如果說完領導並沒有反饋,最為專業的質量管理者妳應該能把質量管理的歷史講給領導聽,參考如下資料:

質量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壹部分,越來越被現代的公司所重視。質量管理的理論知識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被各路專家學者豐富和完善。對質量管理的認識,我認為要知道質量管理的“三大發展階段”、“三大特性”、“三大發展原因”、“七大工具”和“五大人物”。

三大發展階段

管理的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① 質量檢驗階段

20世紀前,產品質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藝水平和經驗來保證,屬於“操作者的質量管理”。20世紀初,以F.W.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促使產品的質量檢驗從加工制造中分離出來,質量管理的職能由操作者轉移給工長,是“工長的質量管理”。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產品復雜程度的提高,產品有了技術標準(技術條件),公差制度(見公差制)也日趨完善,各種檢驗工具和檢驗技術也隨之發展,大多數企業開始設置檢驗部門,有的直屬於廠長領導,這時是“檢驗員的質量管理”。上述幾種做法都屬於事後檢驗的質量管理方式。

② 統計質量控制階段

1924年,美國數理統計學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預防缺陷的概念。他運用數理統計的原理提出在生產過程中控制產品質量的“6σ”法,繪制出第壹張控制圖並建立了壹套統計卡片。與此同時,美國貝爾研究所提出關於抽樣檢驗的概念及其實施方案,成為運用數理統計理論解決質量問題的先驅,但當時並未被普遍接受。以數理統計理論為基礎的統計質量控制的推廣應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事後檢驗無法控制武器彈藥的質量,美國國防部決定把數理統計法用於質量管理,並由標準協會制定有關數理統計方法應用於質量管理方面的規劃,成立了專門委員會,並於1941~1942年先後公布壹批美國戰時的質量管理標準。

③ 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對產品的質量從註重產品的壹般性能發展為註重產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維修性和經濟性等。在生產技術和企業管理中要求運用系統的觀點來研究質量問題。在管理理論上也有新的發展,突出人的因素,強調依靠企業全體人員的努力來保證質量此外,還有“保護消費者利益”運動的興起,企業之間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A.V.費根鮑姆於60年代初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是“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並考慮到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的條件下進行生產和提供服務,並把企業各部門在研制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方面的活動構成為壹體的壹種有效體系”。

中國自1978年開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並取得了壹定成效。

(二)三大特性

質量管理的發展與工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現代關於質量的概念包括對社會性、經濟性和系統性三方面的認識。

質量的社會性

質量的好壞不僅從直接的用戶,而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評價,尤其關系到生產安全、環境汙染、生態平衡等問題時更是如此。

質量的經濟性

 質量不僅從某些技術指標來考慮,還從制造成本、價格、使用價值和消耗等幾方面來綜合評價。在確定質量水平或目標時,不能脫離社會的條件和需要,不能單純追求技術上的先進性,還應考慮使用上的經濟合理性,使質量和價格達到合理的平衡。

質量的系統性

質量是壹個受到設計、制造、使用等因素影響的復雜系統。例如,汽車是壹個復雜的機械系統,同時又是涉及道路、司機、乘客、貨物、交通制度等特點的使用系統。產品的質量應該達到多維評價的目標。費根堡姆認為,質量系統是指具有確定質量標準的產品和為交付使用所必須的管理上和技術上的步驟的網絡。

質量管理發展到全面質量管理,是質量管理工作的又壹個大的進步,統計質量管理著重於應用統計方法控制生產過程質量,發揮預防性管理作用,從而保證產品質量。然而,產品質量的形成過程不僅與生產過程有關,還與其他許多過程、許多環節和因素相關聯,這不是單純依靠統計質量管理所能解決的。全面質量管理相對更加適應現代化大生產對質量管理整體性、綜合性的客觀要求,從過去限於局部性的管理進壹步走向全面性、系統性的管理。

(三)三大發展原因

第壹,它是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工業生產技術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工業產品更新換代日益頻繁,出現了許多大型產品和復雜的系統工程,如美國曼哈頓計劃研制的原子彈(早在40年代就已開始),海軍研制的“北極星導彈潛艇”,火箭發射,人造衛星,以至阿波羅宇宙飛船等。對這些大型產品和系統工程的質量要求大大提高了,特別對安全性、可靠性提出的要求是空前的。安全性、可靠性在產品質量概念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宇航工業產品的可靠性和完善率要求達到99,9999%,即這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在100萬次動作中,只允許有壹次失靈。它們所用的電子元件、器件、機械零件等,持續安全運轉工作時間要在1億小時以至10億小時。以“阿波羅”飛船和“水星五號”運載火箭為例,它***有零件560萬個,它們的完善率假如只在99.9%,則飛行中就將有5600個機件要發生故障,後果不堪設想。又如美國某項航天工程,僅僅由於高頻電壓測量不準,壹連發射四次都沒有成功。對於產品質量如此高標準、高精度的要求,單純依靠統計質量控制顯然已越來越不適應,無法滿足要求。因為,即使制造過程的質量控制得再好,每道工序都符合工藝要求,而試驗研究、產品設計、試制鑒定、準備過程、輔助過程、使用過程等方面工作不納人質量管理軌道,不很好銜接配合、協調無序,則仍然無法確保產品質量,也不能有效地降低質量成本,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這就從客觀上提出了向全面質量管理發展的新的要求。而電子計算機這個管理現代化工具的出現及其在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又為綜合系統地研究質量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物質技術基礎,進壹步促進了它的實現。

第二,隨著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加深與發展,隨著工人文化知識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工會運動的興起等等,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資本家對工人的態度和管理辦法也有新的變化,資產階級管理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管理科學中引進了行為科學的概念和理論,進入了“現代管理”階段。“現代管理”的主要特點就是為了實現更巧妙的剝削,必須首先要管好人,必須更加註意人的因素和發揮人的作用。認為過去的“科學管理”理論是把人作為機器的壹個環節發揮作用,把工人只看成壹個有意識的器官,如同機器附件壹樣,放在某個位置上來研究管理,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現在則要把人作為壹個獨立的能動者在生產中發揮作用,要求從人的行為的本質中激發出動力,從人的本性出發來研究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而人是受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會環境等方面影響的,因而必須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社會環境、人的相互關系以及個人利益對提高工效和產品質量的影響,盡量采取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管理辦法。在這個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所謂“工業民主”、“參與管理”、“刺激規劃”、“***伺決策”、“目標管理”等新辦法。這種管理理論的發展對企業各方面管理工作都帶來了重大影響,在質量管理中相應出現了組織工人“自我控制”的無缺陷運動,質量管理小組活動,質量提案制度,“自主管理活動”的質量管理運動等等,使質量管理從過去限於技術、檢驗等少數人的管理逐步走向多數人參加的管理活動。

  第三,在資本主義市場激烈競爭下,廣大消費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買到質量可靠、價廉物美的產品,抵制資本家不負責任的廣告戰和推銷的滑頭貨,成立了各種消費者組織,出現了“保護消費者利益”的運動,迫使政府制定法律,制止企業生產和銷售質量低劣、影響安全、危害健康等劣等品,要企業對提供的產品質量承擔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制造者提供的產品不僅要求性能符合質量標準規定,而且要保證在產品售後的正常使用期限中,使用效果良好,可靠、安全、經濟,不出質量問題。這就是在質量管理中提出了質量保證和質量責任的問題,要求制造廠建立貫穿全過程的質量保證體系,把質量管理工作轉到質量保證的目標上來。

(四)七大工具

控制圖是用圖形顯示某項重要產品或過程參數的測量數據。在制造業可用軸承滾珠的直徑作為例子。在服務行業測量值可以是保險索賠單上有沒有列出某項要求提供的信息。

依照統計抽樣步驟,在不同時間測量。控制圖顯示隨時間而變化的測量結果,該圖按正態分布,即經典的鐘形曲線設計。用控制圖很容易看出實際測量值是否落在這種分布的統計界線之內。

上退叫"控制上限",下限叫"控制下限"。如果圖上的測量值高於控制上限或低於控制下限,說明過程失控。這樣就得仔細調查研究以查明問題所在,找出並非隨機方式變動的因素。是制造軸承滾珠用的鋼棒太硬?太軟?還是鋼棒切割機上切割量調節值設得不對?

帕雷托圖是壹種簡單的圖表工具,用於統計和顯示壹定時間內各種類型缺陷或問題的數目。其結果在圖上用不同長度的條形表示。所根據的原理是十九世紀意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德.帕雷托(Vilfred Pareto)的研究,即各種可能原因中的20%造成80%左右的問題;其余80%的原因只造成20%的問題和缺陷。

為了使改進措施最有效,必須首先抓住造成大部分質量問題的少數關鍵原因。帕雷托圖有助於確定造成大多數問題的小數關鍵原因。該圖也可以用於查明生產過程中最可能產生某些缺陷的部位。

魚骨圖也稱為因果分析圖或石川圖(根據最先提出這壹工具的石川熏(Kaoru Ishikawa譯名)的名字命名)。它看上去有些象魚骨,問題或缺陷(即後果)標在"魚頭"外。在魚骨上長出魚刺,上面按出現機會多寡列出產生生產問題的可能原因。魚骨圖有助於說明各個原因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它也能表現出各個可能的原因是如何隨時間而依次出現的。這有助於著手解決問題。

走向圖有時也叫趨勢圖。它用來顯示壹定時間間隔(例如壹天、壹周或壹個月)內所得到的測量結果。以測得的數量為縱軸,以時間為橫軸繪成圖形。

走向圖就象不斷改變的記分牌。它的主要用處是確定各種類型問題是否存在重要的時間模式。這樣就可以調查其中的原因。例如,按小時或按天畫出次品出現的分布圖,就可能發現只要使用某個供貨商提供的材料就壹定會出問題。這表示該供貨商的材料可能是原因所在。或者發現某臺機器開動時壹定會出現某種問題,這就說明問題可能出在這臺機器上。

直方圖也稱線條圖。在直方圖上,第壹控制類別(對應於壹系列相互獨立的測量值中的壹個值)中的產品數量用條線長度表示。第壹類別均加有標記,條線按水平或垂直依次排列。直方圖可以表明哪些類別代表測量中的大多數。同時也表示出第壹類別的相對大小。直方圖給出的是測量結果的實際分布圖。圖形可以表現分布是否正常,即形狀是否近似為鐘形。

分布圖提供了表示壹個變量與另壹個變量如何相互關聯的的標準方法。例如要想知道金屬線的拉伸強度與線的直徑的關系,壹般是將線拉伸到斷裂,記下使線斷裂時所用的力的準確數值。以直徑為橫軸,以力為縱軸將結果繪成圖形。這樣就可以看到拉伸強度和線徑之間的關系。這類信息對產品設計有用。

流程圖有時也稱作輸入-輸出圖。該圖直觀地描述壹個工作過程的具體步驟。流程圖對準確了解事情是如何進行的,以及決定應如何改進過程極有幫助。這壹方法可以用於整個企業,以便直觀地跟蹤和圖解企業的運作方式。

流程圖使用壹些標準符號代表某些類型的動作,如決策用菱形框表示,具體活動用方框表示。但比這些符號規定更重要的,是必須清楚地描述工作過程的順序。流程圖也可用於設計改進工作過程,具體做法是先畫出事情應該怎麽做,再將其與實際情況進行比較。

(五)五大人物

質量管理理論知識的奠基和發展,絕對離不開下列五大人物,學習了解質量管理知識,認識他們妳便會了解質量管理的發展史。

泰勒

1875年 泰勒制誕生——科學管理的開端

最初的質量管理——檢驗活動與其他職能分離,出現了專職的檢驗員和獨立的檢驗部門。

休哈特

1925年 休哈特提出統計過程控制(SPC)理論——應用統計技術對生產過程進行監控,以減少對檢驗的依賴。

 1930年 道奇和羅明提出統計抽樣檢驗方法。

 1940年代 美國貝爾電話公司應用統計質量控制技術取得成效;

 美國軍方資供應商在軍需物中推進統計質量控制技術的應用;

戴明

20世紀50年代 戴明提出質量改進的觀點——在休哈特之後系統和科學地提出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質量和生產力的持續改進;強調大多數質量問題是生產和經營系統的問題;強調最高管理層對質量管理的責任。此後,戴明不斷完善他的理論,最終形成了對質量管理產生重大影響的“戴明十四法”。

朱蘭、費根堡姆

20世紀60年代初 朱蘭、費根堡姆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他們提出,為了生產具有合理成本和較高質量的產品,以適應市場的要求,只註意個別部門的活動是不夠的,需要對覆蓋所有職能部門的質量活動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