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如何看待留學生的“文化休克”

如何看待留學生的“文化休克”

如何看待留學生陷入負面情緒漩渦時的「文化休克」?

記者_喬編輯_彭星月

本文原載於《留學》雜誌第64期。

出國留學是人生的重要選擇。留學生在滿懷期待地開始此行時,能否積極適應當地環境,從而順利融入國外生活,實現留學價值最大化。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留學生是否有跨文化意識。

“抑郁癥”揮之不去的陰影

範(化名)是上海理工大學的壹名研究生。第二年的時候,她去了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讀書,但是不到壹年的時間,原本開朗活潑的她竟然患上了抑郁癥。

“剛到澳洲的時候,在機場看到外國人,聽到周圍的外國話,心裏空落落的。”因為語言不好,範不能和同學們壹起離開,所以他不得不獨自去澳洲學習語言。“後來我到了語言學校,班上沒有中國人。我自己做飯洗衣服,還要應付沒完沒了的小測驗和作文。朋友不多,交流也不多。我心想:也許我根本撐不到畢業,那種孤獨太難受了。”範曉感慨道。後來她開始自暴自棄,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打遊戲看電影,從中得到壹些安慰,但成績壹落千丈,紅燈不斷,讓範曉徹底崩潰。"

已經深陷孤獨的範曉失去了她唯壹值得驕傲的資本,她開始感到焦慮、失眠和頭痛,直到被診斷為抑郁癥。期待已久的澳洲留學之旅變成了抑郁癥的噩夢,這讓範曉無法接受。面對未來,她表示很迷茫,希望自己能先恢復,再考慮是否繼續留學。

“壓力”成為留學的主要負面情緒。

範的經歷在留學生中並不少見。抑郁癥導致精神疾病的案例越來越多,打斷了他的學業,甚至結束了他的生命。就讀於馬德裏理工大學的“90後”中國留學生李如寧因抑郁癥服毒自殺;美國約翰·霍普斯大學中國留學生李·楊凱因抑郁癥跳樓自殺;加州州立大學學生徐琳因抑郁癥跳樓身亡。這些留學生在國外患上抑郁癥,最終選擇了以壹種極端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

這些案例和數據揭示了這樣壹個事實,即抑郁癥引起的留學生心理問題已經威脅到他們的生命安全,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當留學生歡天喜地開始異國之旅時,由於對心理健康缺乏重視和預防,留學之路並不成功。

在留學中,“跨文化”意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幸的是,這壹作用常常被忽視。2015 10 11,啟德教育集團在北京發布《中國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報告》,邀請1221在美、加、英、澳、歐、亞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參與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社會文化適應的各個維度中,中國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分最高,在人際交往中得分最低。數據顯示,留學生經歷最多的負面情緒是“壓力”,5分為滿分,調查樣本的“壓力值”達到3.9。

避免出國留學:

“蜜月”在先,“文化沖擊”在後。

針對上述現象,中國跨文化中心主任莊恩平教授在接受《留學》采訪時指出,留學生在留學過程中會面臨四個階段,即蜜月期、抑郁期(休克期)、適應期和穩定期。留學生第壹次到達異國他鄉,生活習慣、建築風格、人際關系、價值取向都與本國不同。這種文化差異會刺激他們的感官,從而對他們的新生活產生興奮、好奇和極大的熱情。這個階段通常被稱為“蜜月期”。

處於“蜜月期”的學生,心理適應程度更高。但這種文化刺激不會持續很久,往往幾天到幾個月不等,最長不會超過半年。隨著留學時間的延長,當與周圍的同學、朋友、老師建立起深厚的人際關系時,就會產生各種原因導致的焦慮,從而產生心理沖擊,進而陷入“文化失衡”的低谷。

文化沖突也被稱為“文化沖擊”。當壹個人第壹次進入不同的文化時,文化刺激帶來的興奮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弱,文化差異對心理的負面影響就會顯現。內部的文化積澱和外部的文化遷移所造成的急劇變化,往往會對人的心理產生沖擊和震撼,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感到不適。在這壹階段,留學生因文化沖擊和對新文化的不適應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往往表現為失望、孤獨、想家、沮喪、無能、不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缺失等深刻感受,以及焦慮、煩躁、抑郁、自我孤立等外部情緒和行為,如茫然、惶恐、恐懼、厭惡、恐慌、反抗等。

這個階段是留學最關鍵的時期。如果能通過主動調整進入穩定期,就能重拾“蜜月期”的激情;相反,如果任其發展,就會出現很多不必要的悲劇。

“來自非中國朋友的支持”

可以幫助留學生適應當地文化。

調查數據顯示,留學生最常接觸的四種社會支持來源中,主要支持來源於“家庭”,其次是“中國朋友”和“教職員工”,與“非中國朋友”的人際互動較少。大部分留學生還停留在“分離模式”階段,學習、生活乃至日常娛樂的各個圈子裏都充斥著與自己背景相同的中國同胞,他們並沒有融入當地主流文化圈,即使對外國文化體系中的壹些優秀部分不屑壹顧,失去甚至拒絕學習、發現和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精髓的機會。從留學的價值來看,也失去了遠離父母親人,萬裏不遠,花大錢出國深造的根本意圖。

莊恩平認為,與“中國朋友的支持”相比,“非中國朋友的支持”更能正面影響留學生的社會文化適應。當地朋友更熟悉所在國的主流文化價值觀、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他們能夠為留學生提供即時有效的跨文化知識和信息,具備提供實際幫助的基本能力。因此,學習和提高中國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適應策略對他們有著重要的影響。

李雨涵是美國東北大學的壹名研究生。她在美國的生活非常激動人心。在采訪中,她就如何避免文化沖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工作是緩解壓力的好方法。剛到美國的時候,上課知識很少,下課也不想和同學去逛街。我經常壹個人去學校旁邊的咖啡館學習看書。就在我以為自己快要抑郁的時候,聽到了咖啡館缺人的消息,於是自告奮勇。後來和其他店員成了好朋友,認識了很多來買咖啡的中國留學生。美國的留學生活也因此變得豐富多彩。”

這種調整方式得到了莊恩平的認可,他也給留學生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多參加當地的體育活動,和當地的朋友壹起旅遊,品嘗當地的美食,這樣妳會和當地人有更多的談資。”。學習期間也要積極尋找實習機會,參加社工組織活動。這樣可以形成更廣闊的人際網絡,深入了解海外的主流文化價值觀、法律規範、道德標準和生活習俗。畢業後無論是回國就業還是在本地找工作,這些收獲都會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