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外國學生論文咨詢參考

外國學生論文咨詢參考

希望對妳有幫助。(給分)

壹.導言

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和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歷史壹樣悠久。中國與其他國家交往的密切程度和國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對外漢語教學的興衰。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外漢語教學逐漸成為壹門學科和壹項語言教育事業。目前,這項事業正以嶄新的姿態面向世界,迎接未來。

基於這壹背景,我們試圖全面分析和總結對外漢語教學自20世紀50年代初創立以來的50多年間,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主要貢獻者的觀點,梳理其時間邏輯發展的順序,以便更直觀、更系統、更層次地了解TCFL的發展。

本文的文獻綜述基本上是根據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實際發展過程進行的。第二部分介紹對外漢語專業產生的歷史淵源和初始階段。第三部分介紹了鞏固發展階段圍繞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提出的各種理論和觀點。第四部分詳細分析了TCFL的現狀和趨勢,並展望了TCFL的發展前景。

二、歷史淵源和初始階段

(壹)歷史淵源

西漢時期,中國各地少數民族的壹些人來到長安學習漢語。中國真正的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到了唐朝,由於國力強大,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派留學生到中國留學。比如日本派出十幾個“駐唐使節”,每批數百人;新羅統壹朝鮮半島後,也向長安派出留學生,每組100多名。在隨後的朝代,留學生也紛紛來華留學(元朝實行霸權,留學生數量銳減)。其中《老乞大》和《百事通》是明初韓國人學習漢語口語(北京口語)的教材。明末金尼格的《西方儒家耳目》和清末韋德的《語從君集》是當時有廣泛影響的語文教材。民國時期,中國政府也互派了少量留學生,許多知名學者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或相關工作。比如1924到1929,老舍先生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做中文講師。他那些年講課的錄音仍保存在倫敦。

(B)初始階段(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初)

雖然在中國的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歷史悠久,但作為專業學科的對外漢語教學卻是壹門年輕的學科。由於它是壹門新興學科,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上、學術界乃至本學科內部對這門學科的名稱、性質、任務等基本問題還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壹些爭議。學科名稱是學科內容和本質特征的反映。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學術界對這門學科的名稱提出了壹些不同的看法,這也反映了人們對這門學科的認識:

1.“對外漢語教學”:目前,除了本科的對外漢語專業或系外,少數學校已經有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碩士和博士項目。如北京語言大學將全國唯壹的國家級研究基地命名為“對外漢語教學中心”,中心主任趙金明教授以“對外漢語教學”為學科名稱。

2.“對外漢語教學”:這個名稱基本上可以反映教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特點和內涵,但客觀地說,因為有“教學”二字,人們很容易將其歸為教育學或學科教學論。

3.“對外漢語教學”:因為“對外漢語教學”本來是對在中國教外國人學習漢語這壹事業的稱呼,明顯帶有以中國人的視角指代這壹學科的色彩。“外國”這個詞是從事漢語教學的外國同行不能用的,所以只適用於中國。國內外學者在壹起討論學科或學術問題時,壹般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語文教學”這個名稱。

4.“對外漢語教學”:從科學的角度,這個名稱準確地指出了這門學科的內涵和性質。但由於這個名字太長太朗朗上口,又因為既定的原因,不太可能被廣泛傳播。

5.對外漢語教學。

實事求是地說,我們認為今後應該加強對“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性質、任務和內涵的研究,沒有必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學科名稱的討論和爭論上。

65438年至0952年,著名語言學家朱等人第壹次赴保加利亞教授漢語,這是解放後向海外派遣教師教授漢語的開端。在這個階段,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的研究已經開始。最早能看到的論文是周祖謨的《教非漢族學生學漢語的壹些問題》(中國漢語,第7期,1953)。從壹開始,周祖謨先生就明確指出對外國人和漢族人的漢語教學不同於對中國漢族學生的漢語教學,並指出教學應針對非漢族成人學習漢語的特點。很明顯,對外國人和非漢族人的漢語教學是為了培養他們使用漢語的實際能力;指出要結合語文教學的需要,加強語文研究。

1958正式出版的中國第壹部對外漢語教材《漢語教學用書》以語法為主線,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編排,為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本教材體現了這壹階段的理論和方法。

第三,發展階段

鞏固和發展階段(6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接受留學生和派遣留學生的規模需要擴大。為加強高校對外漢語教學經驗交流,教育部決定由北京語言學院創辦《外國留學生基礎漢語教學通訊》,這是中國第壹份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刊物。成立於1965,* * *發布11。

現階段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的重點是總結建國以來的教學經驗,體現在鐘鳴的《十五年漢語教學總結》(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1979)。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壹步明確教學的特點、要求和原則,努力推動教材和課堂教學方法向規範化方向發展。比如他提出: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相結合,學以致用的教學要求;“精講多練,課內外結合”的實踐教學原則;“漢語齊頭並進”,聽說讀寫綜合訓練,分階段重點教學安排;語法的系統性與課文的生動性相結合的教材編寫方式;盡可能采用相對直接的中文課堂教學方法。

這個階段還編了《基礎漢語》。由於文革影響,直到1971修改後才正式出版,中文讀本於1972出版。這套教材突出和強調實際語言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實用原則”和“相對直接方法”的直接體現1966年文革爆發,對外漢語教學中斷。

(3)恢復階段(70年代初-70年代末)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中國的對外關系取得了很大進展。此時,壹些高校已經恢復招生,許多因“文革”而停止在中國學習的留學生要求恢復學業。由於“文革”的嚴重影響,當時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面臨著各方面的諸多困難,接收留學生的能力還十分有限。師資短缺是現階段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

這壹階段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較為深入,論文主要發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上,如盧碧松的《對外漢語教學的實用原則》、楊俊軒的《課堂教學的死與活》、鄭的《如何教好留學生選文》等。林濤的《語音教學與發音教學》,史培文和李基宇的《聽力訓練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等等。主要特點是:註重研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具體問題。但研究範圍仍然過於狹窄,沒有上升到學科建設的高度,僅限於教學原理和課堂教學。

(D)蓬勃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以後)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政治轉型和由此帶來的經濟快速發展在國外引起了極大關註,隨後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壹股“中國熱”,“中國熱”也引起了“漢語熱”。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蓬勃發展。

1978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的語言學科規劃座談會上,盧碧松首次提出對外漢語教學要作為壹門學科來建設。1983中國教育學會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前身)成立。1984王力在為《語言教學與研究》出版五周年題詞時指出“對外漢語教學是壹門學科”。同年,時任教育部部長的何東昌在來華留學生工作會議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多年的事實證明,對外漢語教學有了發展。1987年7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全國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這是主管對外漢語教學的政府機構。

這壹階段的理論研究成果更為豐碩。比如劉詢的《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盧碧松對對外漢語教學的探索和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總結:齊虎陽、陳昌來主編的《語言學大綱》的應用:盛宴的語言教學原則;趙金明的《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等等。現階段對外漢語教學真正被作為壹門專門學科,從學科建設的高度進行教學理論研究。主要特點有:對外漢語教學宏觀研究,對各個環節和活動進行全面研究。

此外,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對外漢語教學應當教授普通話和規範字。這是中國第壹部涉及對外漢語教學的國家法律。

壹、前言

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的密切程度以及實力,直接影響著對外漢語教學。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對外漢語教學才成為壹門學科和壹種語言教育。目前,事業正以嶄新的姿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以此為背景,我們試著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對外漢語教學在這壹領域的最初開拓性貢獻到五十年以來的歷史發展的角度,從時間順序的邏輯上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和回顧,力求更直觀、更系統、更層次地了解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狀況。

本文回顧的文獻基本上是根據中國企業的實際發展過程展開的。第二部分介紹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和起步階段。第三部分介紹了中國企業的階段、各種理論和觀點的鞏固和發展。第四部分詳細分析了顧嵐時代對外漢語教學的現狀和趨勢,展望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前景。

二、歷史淵源和初始階段

歷史

西漢時,當時我國各地的少數民族有人來到長安學習漢語。而中國真正的外國人漢語教學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到唐朝,由於國力強大,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派遣留學生到中國留學,如日本派遣了十幾次“到唐朝”,每組數百人;朝鮮半島統壹後,新羅派學生到長安,每批數百人。以後的每個朝代也都有學生到中國學習(實行霸權後,學生人數減少,其中“漢語”下降),明朝初年的“樸學”就是教韓國人學習漢語口語的教科書(北京話)。以及“西方學者特裏戈的耳目”而韋德吉爾斯的《語言自爾記》可以被認為是當時影響廣泛的漢語教材。杜環民國時期,中國政府同外國政府交換了少數留學生,當時有許多知名學者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或相關工作。如老舍先生在公元1924~ 1929年間,在倫敦大學東方與中文學院擔任講師,他的講座錄音,至今仍保存在倫敦。

(二)起步階段(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初。)

雖然從漢語角度看外國人學習漢語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作為壹門專業學科“外語”卻是壹門年輕的學科。由於它是壹門新興的學科,所以在其迅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內部仍然存在著根本性的問題,學術界和各學科的名稱、學科性質、任務等觀點不壹,甚至還存在著壹些爭議。學科名稱是為了反映學科和學科的本質特征。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初始階段,對這門學科的名稱提出了壹些不同的看法,這些不同的看法也反映了人們對這門學科的理解:

1“外語”:除了目前的本科專業外語或外語系外,已經有“漢語”專業碩士和博士的少數學校如北京語言大學,唯壹的國家級研究基地叫“外語研究中心”,該中心主任趙金明教授的專著《漢語作為外語研究的基本框架》用“外語”作為學科名稱。

2 .“對外漢語教學”:這個名稱基本上反映了教授外國人學習漢語這門學科的特點和內涵,但客觀地說,由於“教學”的緣故,讓人很容易把它隸屬於教育學或課程教學論。

3 .“漢語教學:”因為“外國語言”是國內教授外國人漢語這壹事業的名稱,顯然具有中國視角來指代這壹學科的色彩。“外國”兩字不能作為外國同行從事漢語教學的壹個重復使用,因此它只適用於中國。當國內外學者討論學科或學術問題時,在這種情況下壹般使用“漢語教學”這個名稱。

4 .“對外漢語教學:”從科學的角度看,這個名稱更準確地指出了學科的內涵和性質。但由於這個名字太長,不上口,原因又約定俗成,不太可能被廣泛傳播。

5外語教育。

從實踐出發,我們認為今後應加強對“外語”學科本身的性質、任務、內容的研究,沒有必要把過多的註意力放在對學科名稱的討論和爭論上。

1952年,著名語言學家朱、等人首次訪保教授漢語,這是我國解放後開始向外籍教師教授漢語。這壹階段,關於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的研究壹直在進行,最早看到的論文是周祖謨的《非漢語專業學生學習漢語的教學若幹問題》(《中國語言》第7期1953)。周祖謨先生從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和中國漢族學生不同的“語言”教學入手,指出了非漢族成人在學習中需要“中國特色”的教學;對外國人和非漢族人的漢語教學是為了培養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