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問:石家莊裕華區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民俗風情、名勝古跡、名人?

問:石家莊裕華區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民俗風情、名勝古跡、名人?

姓名:張翔通

出生和死亡:1907 165438+10月27日~2007年165438+10月4日。

描述: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新中國神經科學的奠基人之壹。國際公認的樹突生理功能研究的開拓者之壹,國內針刺麻醉機理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壹。

籍貫:河北正定縣馬驍村,雨花區馬驍村。

特殊貢獻:根據視覺皮層誘發電位分析,提出了視覺通路三色傳導理論,發現了“光增強”現象,被世界生理學界命名為“張效應”。

[編輯此段]張翔通-個人簡介

中國神經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07 165438+10月27日出生於河北省正定縣。1933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理學系,1943 ~ 1946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生理學系,哲學博士。歷任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講師、助理教授,紐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國際腦研究組織中央理事會成員,美國健康研究所福格蒂常駐學者,比利時皇家醫學科學院外籍榮譽院士。首先提出大腦皮層運動區代表肌肉的論點。根據對視覺皮層誘發電位的分析,提出了視覺通路的三色傳導理論,發現了“光增強”現象,被世界生理學界命名為“張效應”。首次發現了樹突電位;他還從事針刺鎮痛機制的研究,認為針刺鎮痛是中樞神經系統兩種感覺傳入相互作用的結果。1991年當選世界鎮痛研究會名譽會員。發表著作100余部,如《獼猴大腦皮層運動區的肌肉表征》、《中樞視覺通路的功能組織》、《大腦皮層與丘腦間循環回路的反復放電》、《大腦皮層神經元的樹突》、《針刺鎮痛的神經生理學基礎》等。

黨員,中國* *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羅馬尼亞醫學會名譽委員,比利時皇家醫學科學院外籍名譽委員,國際腦研究組織中央理事會委員,世界衛生組織神經科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巴拿馬麻醉學會名譽委員,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Fogarty常駐學者,國際神經網絡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張祥同熱愛科學事業,治學嚴謹,淡泊名利,學識淵博,高瞻遠矚,維護科學尊嚴,反對不正之風,為我國科學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編輯此段]張翔通——大事年表

165438+907年10月27日出生在河北正定縣十裏鋪鄉馬驍村的壹個貧苦農民家庭。

1921進入新小學——十裏鋪鄉鎮頭鎮小學。

1923兩年讀完小學,考入正定縣直隸省第七中學,學制四年。

1927,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學院,學制兩年。

65438-0929升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學制四年。

1933夏天,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留校做助教。

65438年至0934年調至中央研究院心理所任助理研究所。同年秋,隨心理所搬到上海,次年搬到南京。

1936,論文首次發表,《刺猬的壹種聽覺反射》壹文發表在《中國生理學雜誌》(第1936卷)。

1937年7月7日,抗日勝利爆發。8月,離開南京,轉戰長沙、桂林、陽朔、儋州、柳州北部的涼峰,護送儀器設備。在他被流放期間,他仍然沒有忘記科學研究。論文《刺猬潛水艇的下降路徑》發表在《中研院生理研究特刊》第1937期。

1941年在安順軍醫學校任教導員。

1942年底離開重慶,去美國深造。

3月24日1943抵達美國紐黑文耶魯大學。從此,著名神經生理學家、耶魯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主任富爾頓教授開始了他為期三年的學習生活。

1946年獲得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約翰f?霍博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壹年。

從1947被招聘到耶魯大學醫學院航空醫學實驗室工作,歷任教師、助理教授,直至1952。

1950年發現“光增強效應”,從1954開始被國際生理學家稱為“張效應”。

從1952,擔任美國紐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直到1956。

1956,毅然回國,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員、第二研究室主任。

1957年5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

1960,去羅馬尼亞參加那個國家的生理學會議。

1965年春,他去古巴首都哈瓦那參加壹個國際研討會,開始研究針刺麻醉的機理。

1977,赴日講學。

1978年,瑞典結緣國際學術研討會,應邀作為中國嘉賓出席英國皇家瑞典學院科學年會。

1979年被國立衛生教育福利研究所授予“常駐國際學者”稱號。

1980,去美國波士頓領獎ThresholdAward。11,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成立,首任所長。

1981年被巴拿馬麻醉學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

1982年被比利時皇家醫學科學院授予“外籍榮譽院士”稱號。

1984,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7年應邀赴美國華盛頓參加美國健康教育福利部國立衛生研究院百年紀念活動。

在1989年美國出版的《神經科學百科全書》中,他被列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950年為神經科學進步做出貢獻的人”之壹,他的兩項研究成果被收錄在這份“簡介”中:壹是他在“猴子運動皮層中肌肉部分的表征”方面的工作;第二,張祥同和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D.P.C.Lloyd對貓後肢穿入肌肉和神經的纖維組成進行了研究。

[編輯此段]張翔通——個人榮譽

1980,石勒蘇益格獎;

1992,國際神經網絡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2000年,李科技進步獎;

陳嘉庚“生命科學獎”。

他曾擔任《神經生理學雜誌》(美國出版)、《國際神經藥理學雜誌》和《國際腦研究雜誌》的顧問編委。當選羅馬尼亞醫學會名譽委員、比利時皇家醫學科學院外籍名譽院士、國際腦研究組織中央理事會委員、世界衛生組織神經科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巴拿馬麻醉學會名譽委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Fogarty常駐學者。

[編輯此段]張翔通——傳奇人生

14歲的學生

張祥同原本是河北省壹個農民的孩子。他家很窮,他從未上過學。14歲那年,他深愛的母親不幸去世,讓他非常難過。那壹年,在私塾老師的建議和叔叔們的支持下,他終於進了橋頭鎮小學。短短兩年,他讀完了小學,拿到了小學文憑,成為馬驍村的頭號新聞人物。沒有告訴父親,他報考了位於正定縣的直隸第七中學。考試的兩天,他沒錢住縣城的客棧,就在街上找了個棚子睡覺,靠家裏烙的玉米餅和街旁壹口小井的井水充饑解渴。考完試,他依然回村幫父親幹活,直到名單出爐的那壹天。偷偷跑來看榜的張翔通,看到自己榜上有名自然高興,但萬萬沒想到父親還會繼續讓他上學。還是在叔叔們和小學班主任的勸說下,父親好不容易湊夠了錢,張翔通終於實現了願望,踏進了自己日夜渴望的中學大門。

窮孩子能上學,自然很珍惜這樣的機會。在省立七中,張祥同是出了名的用功,各科成績自然在班裏名列前茅。他的人緣也很好。在學校,老師和同學都喜歡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張祥同萬萬沒有想到,在他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家裏失火了,全家人住的房間幾乎都被燒毀了。聞訊趕來的張祥同趕回村裏,面對眼前的淒涼景象和父親、叔叔們傷心之時,他隱約覺得自己讀書的夢想走到了盡頭。他二話沒說,回學校收拾行李準備退學。

“湘通,先別輟學。我們都來幫妳想辦法。”學生們非常熱情和忠誠。幾天後,同學梁瀟遵守諾言,跑到張翔通那裏報告了這個好消息。

“有壹個好主意。我叔叔家需要幾個表親的家教。我就跟他說,妳學習好,就當家教吧!”梁瀟的叔叔在保定做官,不用說,他家很有錢。

張翔通看著熱情的梁瀟,他真的很感謝這些好同學。他想了想,臉紅了,說:“我當家教很好,但是我想等到中學畢業。如果可能的話,能不能先借200塊大洋幫我渡過難關?”

他真的覺得不確定。沒想到,梁瀟去和他叔叔商量後,同意了這個條件,並送去200元大洋。這200塊大洋,張祥通用壹半堅持到中學畢業,另壹半送到馬驍村,幫助父親和叔叔們渡過饑荒。

中學畢業的時候,張祥同面臨著壹個難題,是繼續大學學業,還是履行自己的諾言,去南斯拉夫國防司令家裏當家庭教師。他找了幾個朋友商量商量,大家想出了壹個絕妙的解決辦法:做家庭教師是為了人類的人格;大學要考試,是為了壹個人的未來。於是,張翔通報考了學費相對便宜的北大預科學院,並順利通過考試,被北大錄取。

但他沒有去北大讀預科,而是留在正定做家教,讓同學代他報北大。因此,當他在正定當老師時,他積極自學大學預科課程。當學期考試臨近時,他的同學從北京寄來了試卷。當他完成後,他把他們送回學校。這就是張翔通的信守承諾和學習雙管齊下的策略。是苦是甜是酸,張翔通心裏都清楚。

在北大讀了兩年預科,張翔通是壹個壹年半不上課的學生。直到最後半年,他因為怕這件事被發現,被學校取消了升本科的資格,找朋友幫忙代課,正式去北京讀書。

困難時期堅持科研

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上海“八·壹三事變”,不久上海淪陷,南京告急。正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神經解剖實驗室工作的張祥同和另壹位年輕的研究員,自告奮勇地把研究所裏的書籍和儀器運到大陸。壹天晚上,日本飛機襲擊了南京。在那次空襲中,研究所的壹個角落被炸彈擊中,張祥同的整個身體被埋在倒塌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毫發無損。他唯壹的損失就是壹副被沖擊波吸走的眼鏡,下落不明。

當張祥同帶著中研院的書和儀器逃走的時候,他終於喘了幾口氣。第壹次從南京到陽朔後,他們呆了幾個月。第二次是從桂林經柳州到廣西三江口儋州,在那裏呆了半年。第三次是從儋州到涼風。

柳江是廣西壹條美麗的河流,儋州是柳江上遊的壹個島嶼。這是壹個名副其實的島嶼,住著幾十戶人家。當地的民風淳樸美好。如果不是戰爭,這裏真的是壹個學習和研究的好地方。張祥同住在那個島上空無壹人的破廟裏,守護著比生命還珍貴的書籍和儀器。

當他意識到他將在這個小島和這個破廟裏生活壹段時間時,他想到了因戰爭而中斷的研究。幸運的是,他隨身帶著顯微鏡和壹些常用實驗動物的腦組織連續切片,因為他早就想到戰爭不會是短期的,如果條件允許,他可以在飛行中抽時間做壹些觀察和研究,至少不會讓自己的知識和業務白費。於是,在破廟大廳的壹個角落裏,張翔通支起了壹張八仙桌。他把顯微鏡和腦切片在桌子上排好,心無旁騖地開始了研究工作。

在那半年裏,在那座小島上,在那座破廟裏,張祥同完成了刺猬腦幹內核團的組織學觀察,繪制了與之相關的照片40余張,完成了關於這壹觀察研究的專著。最重要的是,在那段時間裏,他對神經解剖學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潛心攻克了這門壹直被人們認為枯燥的學科。從那以後,他就能做到了,他熟悉每壹個神經結構與其周圍組織的關系,就像他從小就住在附近壹樣。

壹個偶然的機會,張祥通在市場上買到了穿山甲。他利用當地的材料,研究了這種沒有牙齒的動物的大腦結構,這種動物有著非常特殊的神經系統。在研究穿山甲大腦外部形態和組織切片的過程中,他有了壹個新的發現:原來穿山甲的錐體束交叉的層次比其他動物高,而且明顯地浮現在延髓腹側表面,肉眼可見!這是任何動物都沒有的現象。這也是以前從未描述過的現象。

大器晚成:36歲赴美留學

65438年至0942年,張祥同在貴陽安順軍醫學校任教。壹天,他讀了壹本約翰?富爾頓寫了《神經生理學》,大有裨益。在後來的壹次聚會上,他表達了想去富爾頓實驗室學習的願望,不想被同事嘲笑。有人嘲笑他是“傻逼”,甚至有人毫不掩飾地嘲諷他:“像妳這樣的窮人,如果能去美國讀書,太陽壹定會從西邊升起。”張祥同屏住呼吸,鼓起勇氣,給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富爾頓寫了壹封推薦信。其實他自己也沒抱多大希望。信發出後不久,他就忘記了這件事。

三個月後,他突然收到壹封來自國外的電報。壹開始,他真的有點不解。他是農民的兒子,哪裏來的海外親友?他認為郵遞員弄錯了,所以沒有打開就當場把它還給了郵遞員。“請把它交給藥學系的張教授。他有許多海外關系。”壹小時後,郵遞員拐了個彎,回到了他身邊。

"張教授說這封電報壹定是給妳的."

這壹次,他變得嚴肅起來。他壹邊拆開電報,壹邊盡力在記憶庫中搜索。

電報的內容很簡單,只有三個英文單詞:“YesLetterFollows”(意思是:是的,其余的見信。)

這時,他終於想起三個月前,他壹氣之下給費爾頓教授寫過壹封信。看來太陽真的要從西邊升起了。

收到那封電報後,他開始真正註意學習。他日日夜夜期待著,期待著不再是癡人說夢的結果。

又壹個月過去了,他期待已久的回信終於來了。傳統上,這封信是由耶魯大學醫學院院長弗朗西斯寫的。布萊克簽了名。信的內容是歡迎張翔通的申請,允許他在該校生理學系做訪問學者,並承諾為他申請獎學金,足以維持他在美國工作期間的全部生活費,差旅費由他支付。

賣了衣服,賣了書,最後,連壹本珍藏多年的珍本《沙夫的sTextbookofPhysiology》也賣了,張翔通終於湊足了去美國的旅費。然後,他趕到戰時首都重慶,敲了無數衙門,填了無數表格,靠的就是耶魯大學醫學院院長弗朗西斯?布萊克署名的電報和信件終於在半年內辦完了出國手續。

1943元旦前夕,西方人最重視家人團聚的日子。壹架從重慶飛往印度加爾各答的軍用運輸機上,唯壹的乘客走進來。他就是去美國耶魯大學深造的張祥同。

從65438到0946,40歲的張翔通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從那以後,他對大腦皮層研究的貢獻變得越來越顯著。神經細胞中有兩種纖維:軸突和樹突。軸突傳遞神經沖動的功能已廣為人知,但樹突的功能直到20世紀50年代仍不為人知。張祥同利用當時的先進技術,記錄大腦皮層的單位電位,開始研究樹突的功能。他被認為是研究大腦皮層樹突功能的先驅。多年後,這位著名的腦科學家因其傑出的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譽為“神經生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之壹”,並被國際神經網絡學會授予65438-0992終身成就獎。他從未忘記富爾頓教授壹貫的關懷和教導。

富爾頓教授和他的妻子沒有孩子。他們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壹樣關心和照顧張翔通。張翔通在耶魯大學學習工作了十幾年,幾乎每個聖誕節都是在富爾頓教授家度過的。

壹代神經生理學家富爾頓死於1960年。

1980年7月5日,張翔通赴美國波士頓參加世界石勒蘇益格基金會為包括他在內的四位國際科學家舉行的1980年頒獎儀式。通過基金會的精心安排,他得以在頒獎典禮上與妻子富爾頓夫人團聚。20多年後,富爾頓夫人見到他的第壹句話是:

“我很開心,又能看到壹根雞毛插在妳帽子裏了!”(印度習俗:每當壹個人對自己的部落做出重要貢獻時,酋長都會親自在帽子裏插上壹根雞毛,以示認可。)

於風桂果路

張翔通的家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所大院裏。紅色的外墻裏,樸素中難掩書香。餐廳的角落裏有壹件寶貝——壹個大木箱,四角有鐵皮。看似不起眼的他,和張翔同從大洋彼岸來到中國。這是張翔通的好朋友布赫塔教授用來裝飾衣服的,專門騰出空間給他安裝儀器。在那些充滿風險的歲月裏,張祥同從美國帶回了六箱儀器,卻沒有帶回自己的積蓄、衣服和書籍。

1949 65438+10月1,新中國成立。遠在美國紐黑文的張翔通得知喜訊,頻頻給家裏的親朋好友寫信,表達對祖國的向往。在給朋友的信中,他寫道:“聽到中國解放後的新氣象,我很激動。我迫不及待地想跳回去參與這場新的建國運動...我渴望報效祖國!”

1950年期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美國政府對中國實行封鎖政策,包括張祥同在內的許多中國科學家試圖通過美國政府回國。張翔通等了五年!

1955年7月,張翔通得到了壹個去北歐講學的機會,壹個計劃開始在他腦海中醞釀:取道北歐回到祖國。他把這個計劃告訴了他信任的富爾頓教授。富爾頓盯著眼前這位憨厚樸實的學生,非常誠懇地說:“項,妳應該回去報效祖國!”

張翔通也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房東休斯夫婦。這位好心的美國人似乎舍不得他們。他們反復挽留跟了他們多年的中國房客:“這裏不是很好嗎?這裏科研條件好,生活穩定舒適,就別回去了!”

他們說的是實話,但還是留不住張翔通。張翔通壹直記得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過的壹句話:“無論我在做什麽,我壹直在想,只要我的精力允許,我就先報效祖國。”

1956年,張祥同到達比利時,他將在那裏參加壹個國際生理學會議。自然,他之前已經做好了回國的壹切準備。在離開美國之前,為了避免引起美國政府的懷疑,張祥同出發去比利時的時候,他在美國的所有積蓄、家具和書籍都沒有動過,除了壹些換過的衣服和壹套做實驗用的電子儀器。這有點令人困惑。

比利時國際生理學會議後,張祥同繼續在北歐國家講學,尋求回國的途徑。金秋時節,瓜熟了。經過不懈的努力,在歐洲壹些朋友的熱心幫助下,張翔通終於經芬蘭赫爾辛基,經東歐和莫斯科回到了北京。

祖國和人民對這位歷經千難萬險歸來的遊子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張祥同剛剛回到北京,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就為他舉辦了家宴。隨後,陳毅副總理代表周總理會見了他。黨和政府的關懷,像壹把春風,溫暖著這個久別他鄉的遊子的心。

是的,在自己的國家,張翔通處處感受到的都是春天壹樣的溫暖。不久,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張祥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建立了中樞神經系統生理學實驗室,這也是新中國第壹個腦實驗室。6年後,1962,在張祥同的帶領下,建立了神經組織培養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裏,已經成功地培養了人類大腦皮層中的單個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