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看看美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多殘忍。

看看美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多殘忍。

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看起來很殘忍,其實不然。而是專註於讓孩子獨立,從困難中成長,變得更強。比如,孩子從小就應該有壹個家務清單。等他們到了壹定的年齡,要盡量去社區或者其他地方找工作,自己攢錢,設立小金庫,平時自己掏錢,學習理財。這樣的故事很多,網上也有很多旅居海外的華人寫的文章分享。以下是壹篇博客文章的節選。供妳參考。

(1)不吃,活該餓死。

中國留學青年大衛,畢業後在美國娶了外國媳婦,生了孩子。大衛的母親也和他們壹起從中國到紐約生活了壹段時間。作為祖母,她自然愛她的孫子。沒多久媳婦和中國婆婆對孩子的教育就不壹樣了。

有壹天中午,孩子吃飯的時候發脾氣,外地媳婦說,不吃就算了,晚上不吃。兩歲的混血兒也很固執。不吃就不吃。於是到了晚上,外國媳婦讓中國婆婆做了壹些中國特色菜,包括混血很喜歡的糖醋裏脊。外國媳婦把桌子布置的很漂亮,各種飯菜都有,開飯了。混血兒忘了他中午說的話,問媽媽為什麽沒有他的餐具。

外國媳婦說:“妳中午不吃,晚上也說不吃。妳必須信守諾言。”

中國婆婆壹聽,當時也沒當回事。她覺得那個外地媳婦頂多是嚇嚇孩子,也就沒說什麽,就把兒子媳婦叫過來壹起吃飯。但是中國的婆婆在吃飯的時候,發現孩子雖然可憐巴巴的站在旁邊很久了,媳婦還是不為所動,還是沒有要孩子上桌吃飯的意思。這壹次,中國婆婆開始心疼了。她趕緊端著盤子,給孩子包好糖醋裏脊,給孫子吃。

外地媳婦見此,立即制止:別管他,他中午不想吃,甚至說晚上不吃。信守諾言。餓不餓是他自己的事。餓幾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中國婆婆皺起眉頭:妳這不是虐待孩子嗎?甚至不給他食物。

外國媳婦回答,不是我們不給他吃,是他自己不吃,當然要承擔後果。

中國的兒子大衛也勸媽媽:媽媽,別擔心。這個男孩不好好吃飯。他該受苦了。

中國的婆婆不想跟媳婦鬧,只好作罷。

等大人們回到餐桌上吃飯的時候,孩子還在可憐兮兮地看著大人們在角落裏吃飯,嘴裏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壹開始孩子堅持要媽媽給他吃的。如果無效,他就大哭大鬧。還是沒用,飯吃完了。

晚上睡覺的時候,孩子餓壞了,知道不吃東西會餓死。真的很不愉快。於是我主動跟我媽道歉,承認我錯了。我不應該發脾氣,我以後必須好好吃飯。現在妳能不能先給他壹杯牛奶,因為他真的餓了。

媳婦給孩子倒了壹杯牛奶,孩子喝完就睡覺了。從那天起,孩子每次吃飯都表現得很好。

其實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中美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巨大差異。

美國孩子吃的滿臉都是,父母也不管。而且美國孩子從小學壹年級開始,每天中午都在學校吃午飯。父母對孩子怎麽吃飯壹無所知,根本不問。

美國家庭吃飯時,桌子上有幾個菜,孩子們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幾乎所有的美國孩子都不喜歡吃綠色蔬菜。美國父母雖然知道綠色蔬菜的營養價值,但絕不會強迫孩子吃。美國孩子吃飯的時候,壹說吃飽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離開餐桌。美國人在吃飯上的態度和做法,體現了美國兒童教育的壹個核心目標: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孩子吃飯的時候,壹定要自己決定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如果他吃不飽,為了好玩就不吃了,那麽過壹段時間他就會挨餓。美國人愛說犯錯是不可或缺的學習過程。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不想要什麽。不想吃就說不想吃。吃飽了就說吃飽了。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知道父母對他們充滿信任。

(2)鞋子穿反了,自己糾正。

或者大衛壹家的故事

有壹次,我在大衛家做客,正好孩子要和朋友出去玩,我看到他在門口穿鞋準備玩具,當時中國奶奶也在。當孩子穿上鞋準備出門時,中國奶奶突然笑著攔住了他:寶貝,妳的鞋子穿反了。來,來,奶奶給妳穿上。

外國媳婦馬上抓住中國婆婆說,放開他,別煩他。

孩子什麽也沒看見,壹陣風似的跑出去玩。

沒多久,孩子跑回來說,媽媽,媽媽,我鞋子破了,穿起來不舒服!

媽媽馬上說:鞋子不舒服嗎?請叫傑瑞進來,看看他的鞋子和妳的有什麽不同。

孩子疑惑地把傑裏叫了進來,然後仔細研究了傑裏的鞋子。最後,孩子發現他的鞋子和傑瑞的鞋子向不同的方向彎曲。傑裏向內彎曲,他向外彎曲他的鞋子。孩子指給媽媽看,媽媽說,要不妳把妳的兩只鞋換成妳的左右腳?

孩子順從地立刻脫下鞋子,然後換了左右腳穿上。果然,他舒服多了。這時他才明白,他的鞋子穿反了!

中國的婆婆看著孩子又和朋友出去玩了,然後問媳婦:“壹雙鞋穿反了吧?”?妳給他換,他就知道了。何必呢?

外國媳婦說:不壹樣。他總是穿自己的衣服和鞋子,他必須做自己的事情。即使他做得不好,我們也不會幫他做。他做錯了事,嘗到了後果,下次自然會改。比如這次鞋子穿反了。他看到朋友的鞋子不是這樣穿的,自然知道鞋子穿反了。如果他摔倒了,他就知道這鞋穿起來不舒服,容易摔倒,摔跤會疼。

果然,從那以後,大衛的童鞋再也沒有穿反過。每次看到別人的童鞋穿反了,他都會糾正別人,告訴別人怎麽穿。可愛極了。

很多人可能不同意外國妻子的話。有人認為,孩子年幼無知,大人應該盡力幫助他們矯枉過正,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犯錯誤,少受挫折,少受傷害。

其實我很贊同外國媳婦的觀點。應該允許孩子們走自己的路。即使他們犯了錯誤,即使他們摔跤了,也應該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和改正。

我不喜歡父母罵罵咧咧,埋怨抱怨孩子沒用,事事自己操心,孩子提出的要求幾乎都答應。像母雞壹樣,總是護著孩子,什麽都做。我最喜歡美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他們不給錢也不說臟話。妳需要什麽,要努力,要創造,不要幹涉,經常讓孩子有壹些小目標,壹個個去奮鬥實現。如:買玩具、旅遊、居家或勤工儉學。妳掙的錢由妳支配。

(3)處理自己的社會問題。

我們社區的老美國鄰居邁克先生有壹個可愛的兒子,名叫馬克。馬克有壹輛非常漂亮的自行車。小區裏的小朋友都很羨慕他,總希望借他漂亮的自行車騎。但馬克非常珍惜這輛車,不願意借給孩子。因此,每當馬克玩自行車時,他總是壹個人玩,因為他害怕孩子們纏著他借。

久而久之,小區裏的孩子都不愛跟他玩了,大家也不跟他交換玩具了。

過了壹段時間,馬克對自行車的熱情過去了,他開始懷念和孩子壹起瘋玩的感覺。他甚至想把自己的自行車借給大家騎。但是,孩子好像記仇,大家都不再願意和他玩了。

馬克別無選擇,只能跑回家對邁克先生說,孩子們不跟我玩了。爸爸能幫我告訴孩子們嗎?我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我也想玩傑弗瑞的小火車,和大家玩捉迷藏。

邁克先生聽後,立刻拒絕了他的要求,說:馬克,妳已經是個小男子漢了。妳要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誤,自己解決問題。妳可以自己和孩子討論。壹次做不到,多試幾次,大家都會原諒妳的。

結果,馬克別無選擇,只能跑到孩子們身邊,向他們道歉,要求他們再次接受他。後來,孩子們又在壹起玩了。妳騎我的自行車,我玩妳的小火車。

相比之下,中國家庭就大不相同了。當孩子被排斥在外或者被別的孩子欺負時,中國的家長第壹反應是:誰敢欺負我們的孩子,我們就跟他算賬!

大人過多介入孩子的社交問題,容易導致孩子社交能力差,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問題。這個根源其實是父母不懂得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不敢說美國的教育是好的,是成功的,但是他們很多教育孩子的理念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

美國兒童也重視家庭紐帶。

很久以前,聽家裏的朋友說,在美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多麽的冷漠。即使壹家人壹起出去吃飯,也還是需要AA制。

這些年我在美國看到,這是壹個很深的誤解。可能我看到的只是美國家庭的壹部分,不全面,不能代表美國?

美國是壹個移民國家,很多人家庭觀念很強。比如意大利,愛爾蘭,猶太人,德國人都很重視家庭,但是在經濟上,都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大家壹種冷漠的印象。

美國父母可能沒有中國父母那麽照顧孩子的生活,但他們更註重讓孩子健康樂觀,用健康的人格和意誌“鼓勵創新”。他們不去煞費苦心設計孩子的未來,更不去安排孩子的未來。即使想,也更註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能適應各種環境,有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說白了,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在這種教育理念下長大的孩子,對父母也是很有同情心的。雖然小時候父母對孩子很“殘忍”,但是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同齡的孩子還在熱被窩裏睡覺的時候,西方的孩子就已經起床挨家挨戶送報紙了,但是這些孩子長大了,就會感謝父母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

很多孩子長大了,父母老了也不會給他們養老錢(其實美國福利好,父母也不需要孩子的錢)。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關心他們的父母或照顧他們。

逢年過節,兒女們也把孩子送到父母家住下,孫子們也經常打電話來問爺爺奶奶怎麽做那道好菜。

而且美國孩子不和父母住在壹起,因為父母不想和孩子住在壹起,但是父母需要照顧的時候,美國有家庭護士,保險公司出費用,但是孩子也來幫忙照顧。

我的朋友蘇珊娜非常知道如何照顧她的父母。她的父親病了,所以她帶他和她壹起生活,這樣她就可以照顧他了。我的朋友大衛,他的父親有心臟病,必須依靠人工心臟生活,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他休假在家照顧他的父親。另外,約翰每周會給媽媽打壹兩次電話,傑夫會把他的照片發給家裏的每個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