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趙生平

趙生平

趙,本名藍萍,出生於2004年4月2日,1894,羅山縣張越區趙家崗人。壹代書香,栽培傳家寶,稱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65438到0907,考入羅山縣高等小學。他勤奮好學,聰明伶俐,憂國憂民。14歲入團。清末政治腐敗,甲午戰爭,庚子賠款,有誌之士需要義憤填膺,正在讀小學的趙決心改革,剪掉了辮子。聽說武昌起義後,他毅然和同學陳、、羅欽秀壹起,背著家人,徒步五百裏到武昌革命軍在江西支援鄂軍,並加入敢死隊拆彈組,改名趙守章。後來,他調到南昌人民軍吳江廳。因為學習優秀,他從士官班晉升為將軍班。1913畢業時,被授予少校軍銜,在長江總司令部任參謀。他在九江、湖口、婺城、南昌、臨川等地作戰,數次生還。戰爭失敗後,他棄武從文。他就讀於武昌私立英語計算學院,主修英語。次年,他考入英國人創辦的武昌博文學院,以優異的成績名列五年級。第二年畢業,考上了北京的清華大學,按成績插上了理科二年級。

1919年,五四運動在京爆發,趙積極參加並接受軍事訓練,率領清華誌願軍圍攻漢奸曹儒林、魯、的官邸。

在清華求學期間,趙發起成立了農業學會和世界語學會,思想活躍,帶動了壹部分青年學生積極進取,立誌報國。

1921年夏,北京學運再起,八所大學學生罷課,不參加畢業考試。清華當局不顧大局,強行進行畢業考試,規定不考者不發畢業證書,也不送出國留學。大多數學生在壓力下參加了考試。包括趙在內的29名學生堅持認為,學校當局應懲罰他們自動退學,並命令他們搬出校園,住在佛寺。經過爭辯,根據中美有關協議,外交部和美國駐華使館派員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作為本科部第壹屆畢業生,允許復學壹年,畢業於4月1922。趙被選送到美國愛荷華州立農業技術學院進入第二年,主修作物科學和土壤學,其次是畜牧業、經濟學和社會學。1924年6月畢業,畢業論文《美國農業教育實驗研究與推廣方法的比較研究》,獲學士學位。他還轉到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作物遺傳育種和農學。壹年後,學校認為成績優秀,免交論文。6月1925被授予碩士學位,留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27年6月完成水稻連鎖遺傳研究,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他轉入康奈爾大學繼續研究細胞染色體與性狀遺傳的關系,並借機參觀了州立大學的農學院、農業實驗場和推廣系,以便對美國農業科技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1928年3月,我結束了在美國的學習,取道歐洲回國,為了了解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先後訪問了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瑞典和德國。這次訪問收獲很大。晚年,他把英國1840年建立的羅薩姆農業實驗場寫進了回憶錄。他看到白發蒼蒼的教授們和年輕的學生們壹起,孜孜不倦,嚴謹地工作,把歷年的實驗記錄分類,匯編成冊,保存完好,有復印件備查,以免後人重復實驗;同樣是在德國柏林附近,我看到了壹家私人經營的甜菜育種場,當時已經擴大為甜菜種子公司,每年可以供應全球40%的甜菜種子。養殖場與周邊農戶合作,選育生產甜菜良種,全部經過嚴格的糖分測定。實驗室很大,數百名女性沈浸在實驗室工作中。凡糖低於標準或雜質、碎粒、外觀不合格者,壹律淘汰。工作的嚴謹和認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8年夏,趙經哈爾濱、大連返回上海,受到中國農業學會梁和吳覺農的迎接。隨後在南京結識了金陵大學農科主任郭先賢、東南大學農學院原院長鄒秉文等農業專業人士,並由鄒推薦赴河南協助馮玉祥將軍策劃華北農業改良。在輝縣北苑(今拜泉)營地勘測規劃調整種植面積後,提出了建立農業試驗田的計劃報告,但還需要時間等待審批,新學年即將開始。經過沈的介紹,他回到南京,在金陵大學擔任農業科學副教授,講授作物科學。5438年6月+同年2月,應鄒秉文之邀,受聘為廣西農業局農學部主任、技術員,主持水稻栽培改良工作,為廣西開創了水稻育種工作。因為蔣介石與廣西沖突,局勢不穩,從廣西回到南京,在中央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兼農學系主任,同時教授育種和水稻種植。同時,他積極拓展昆山稻田,進行水稻育種和田間技術的實驗研究,成為長江流域早期的水稻改良中心。

1932年,董負責創辦江西農科院,趙任董事會成員,負責創辦南關口和水稻試驗田及農村服務社。在此期間,趙先後發表了《水稻育種的若幹基礎實驗》、《水稻育種的田間技術》、《水稻育種的理論與實施》等論文和著作,對我國早稻育種技術的改進產生了重要影響。

1934後,趙調任國家農業行政科研機構,任國家經委農業處處長。為了發展糧食生產,他在中央農業研究室農學部稻麥工作的基礎上,增加經費,擴大範圍,成立了國家稻麥改良研究所,並在其中兼任水稻種植組主任和國家水稻檢驗處處長。這壹時期足跡遍布南方稻區,而南方水稻生產技術的提高,對水稻自給自足的追求,尤其是稻米品質檢驗體系的建立,都在計劃之中,但因不久抗日戰爭爆發而無法付諸實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南京相繼淪陷。他隨中央農業實驗室搬到重慶,擔任技術主任和水稻部主任,並兼任成都四川工作站主任,後者是他的工作重點。四川成為抗戰大後方後,解決軍需和民食問題更加迫切。四川省政府成立農業改良委員會,聘請趙為主任委員,統籌全省農業改良工作,並決定合並農林牧漁機構,成立四川省農業改良研究所,由他任所長,親自制定工作方針和具體實施方案,成效顯著。

沿海各省淪陷後,大批農業專業人員流亡四川。為了廣泛容納這些人才,趙以開展他們的工作和為國家儲備人才的重大意義,在省政府會議上盡力吸收他們,並從各方面找到資金增加農業發展計劃,將稻、麥、棉、蠶等良種的推廣普及到50多個縣,不僅奠定了四川農業改良的基礎,而且增加了抗戰時期軍民的衣食供應。

1941年,趙回到中央農業實驗室,繼續從事國家農林生產和科技工作。1943年春,作為中國10代表之壹,赴美國弗吉尼亞州參加由羅斯福總統發起的世界糧農大會。會上,趙起草了《中國農業建設備忘錄》,列舉了中國農業的實際情況和戰後復興工作的要點,並與鄒秉文、沈起草了會上發表的宣言。會後,他還考察了美國壹些州的農業發展情況,並根據會議經驗撰寫了《世界糧農大會與中國農業建設》壹文。對我國戰後農業建設、資源利用和改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國際農業生產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945侵華日軍投降後,趙被派往臺灣省府,負責接管農林機構,恢復和發展農林科技。在消除殖民農業的影響、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發展出口產品等方面為臺灣省後來的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47年,趙回到南京,任農林部技術監督兼糧食增產委員會副主任。1948年趙當選立法院立法委員,1949年攜家帶口定居臺灣省。

趙於1934加入中國農業學會,成為永久會員。1953臺灣省中國農業學會設立趙獎學金。1955因在水稻育種方面的突出貢獻被臺灣省教育部授予學術獎。1956—1958受雇於聯合國糧農組織,赴伊拉克指導水稻改良工作,並訪問了土耳其、伊朗、約旦、黎巴嫩、埃及等國,為中東國家水稻品種改良和實驗研究推廣做出了諸多貢獻。1962—1964受多米尼加政府邀請,幫助改良水稻品種,改進水稻栽培技術,提高水稻產量,貢獻突出。

1968五月初,趙到高雄港檢查漁業時突發心臟病。7日上午在臺灣省省立高雄醫院病逝,享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