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講師職稱有沒有簡單的辦法?

講師職稱有沒有簡單的辦法?

職稱成了燙手山芋。受助者雖然填飽了肚子,但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燒傷。為了停止饑餓,那些沒有得到的人寧願受到傷害,也不願有遺憾...(作者題字)

遺憾地死去

2005年6月22日晚,36歲的焦突發疾病,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他是清華大學電氣與應用電子技術系的講師,自博士畢業後壹直留在那裏。

六年了。醫生診斷的死因是:心臟驟停,導致心肌梗死死亡。

此前,焦從未表現出任何心臟病。親戚同事認為,這可能與他長期被忽視的過度勞累、心理和生活壓力有關。

2月22日,新京報披露了此事。但是,記者關註的是高校教師超負荷工作。不過,真正讓焦威廉超負荷工作的恐怕不是科研,而是他久久不能發作的職稱問題。

在電氣工程系,焦的專業水平和人際交往能力被周圍的人評價為“良好”。六年來,結合電氣工程前沿課題,對現代電力系統分析與應用進行了系統研究,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書籍1冊。在他參與的科研項目中,“電力系統負荷綜合測量與辨識建模方法”還獲得了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研究生王典(化名)對壹件事記憶深刻。他特意邀請焦擔任自己畢業論文的答辯評委,但壹向平和的焦老師斷然拒絕。王典後來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因為他後來才知道焦沒有副教授職稱,沒有資格擔任辯護法官。

2004年9月,電氣工程系新壹輪職稱評審拉開序幕。剛回國的焦第壹次申請副教授職稱。當時有10多人競爭電氣系的三個副教授。6月5438+當年2月的成績出來了,焦排再次排名第四,被淘汰。

門檻很難跨越

2月20日,春節後剛剛返校的丁小慧(化名)匆匆翻出自己的職稱計算機準考證,登錄當地人才考試網站,查看考試成績。看到自己最後的58分,她欲哭無淚。

丁曉輝是鄭州大學的講師。這是第三次面對同樣的打擊。沒有這個證書,即使她教學科研做得再好,副高級職稱還是遙不可及。好在她同時報考了全省和全國的計算機職稱統考,在3月下旬的計算機職稱全國統考中也能打硬仗。

其實國內像丁小慧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壹些年輕教師對計算機考試感到頭疼,而更多的人擔心職稱英語考試。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工程師王同喜在去年4月12的新聞晨報上被報道過。1978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主要從事心理肽的機制研究,近年來發表了10多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申請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必須通過A-level英語考試,認識6000個左右的單詞和短語,這對於上了年紀的科研人員來說確實是個難題。為了參加職稱外語考試,王同喜買了《英語多學科詞典》、《全國職稱英語考試指南》、《全國職稱英語考試大綱》等10多本書。他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人漸漸瘦了,但學習效果並不好。因為年紀大了,記憶力差,早上背壹些英語單詞,晚上就忘得差不多了。王同喜說:“現在我已經54歲了,不想再折磨自己了,所以今年我放棄了參加高級職稱外語考試的機會。”

稀稀拉拉

對於肇事者,人們常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問題是,如果把天網比作壹個系統,世界上任何壹種天網,真的很難達到“疏而不漏”的地步。更多時候,可以稱之為“疏而漏”。中國現行的職稱制度也不例外。

自20世紀80年代實行新的職稱評定和聘任制度以來,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1.考試作弊壹年。

2004年6月5438+2月65438+8月四川省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計算機(下半年)在綿陽市某考點考試。考完不久,監考老師找了代課老師。當代考被勸出考場時,他指著監考老師的鼻子威脅道:“再說吧。”

不知道是監考老師的誠意真的斷了槍手的財路,還是其他什麽原因導致槍手如此憤怒。當時筆者坐在考場上,為監考老師暗暗捏了壹把汗。將來“槍手”真的會搞得壹塌糊塗。監考老師該有多委屈啊!

職稱計算機考試有人作弊,而職稱英語考試有人作弊,這是公開的秘密。壹位常年出沒於職稱英語考場的“槍手”私下說,幾乎沒有哪個考場沒有他的“戰友”。

“職稱考試忙,考場可笑。找把好槍,給我上戰場!”在壹些地方,作弊者將通過六級的大學生視為最佳“槍手”候選人,甚至開出1000元的高價。

2.判斷賄賂時,水漲船高

頂多通過職稱英語和計算機考試的,拿到職稱評定的兩張通行證。有了“通行證”,妳只是有了參與評審的機會,並不能等同於獲得職稱。而且職稱考試的證書是有有效期的。換句話說,壹旦過了這個村,要想繼續自己的職稱夢,就得從頭再來。

李國勝(化名)是湖北壹所大學的講師。為了評副教授職稱,他已經掃清了外圍的“障礙”,有了職稱英語和計算機證書。而且,他的科研成果相當豐富。所以他很有信心順利通過了初中的復習。

即便如此,在2004年的職稱評聘中,他還是落選了。這壹刻,他後悔沒有聽朋友的勸告。他清楚地記得,在職稱評定開始前的兩個月,他的壹個朋友經常對他“敲鑼打鼓”:老兄,不要掉以輕心。雖然評測的硬件不差,但是“軟件”也不可小覷。利用我們做評委的老同學的關系,抓緊時間。

李國勝是壹名學者,但他不善於交際。經不住朋友的勸說,我終於從紅塔山買了壹條煙和兩瓶瀘州老窖,去拜訪了當時擔任職稱評審的老同學,希望他到時能幫忙。老同學壹再推脫說我們是多年的朋友,何必呢?

不久,法官遇到了上面提到的李國勝的朋友兼同學,並抱怨說:他(李國勝)太瞧不起人了。拿這個東西是恥辱還是嘲諷?

事後,這位朋友雖然說不清楚李國勝,但只是抱怨他不懂“市場”:現在都什麽時候了,還用80年代初的行賄思維模式做事。這不是用錢砸自己的腳,腳不疼,錯過機會就疼。

3.通過靠近水塔來領先遊戲

當前,在社會各界對職稱評聘的批評中,對壹些掌握行政權力的領導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謀取職稱的現象有很大的不滿。

即使職稱制度的制度設計存在壹些不足,但只要不存在腐敗,基本的公平正義是可以保證的。遺憾的是,在很多地方和行業的職稱評審過程中,高職稱往往不是那些卓有成效的壹線科研人員先拿到的,而恰恰是壹些部門領導利用手中的權力先得月,壹步到位拿到職稱評審,先拿到工作,壹勞永逸。

在壹些領導眼裏,每年職稱評定的名額有限就像“救濟物資”,給每個人太多粥是不公平的。不如讓自己“先拿到職稱”。所以,第壹批高職稱成為壹些部門領導的專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無論科研機構、高校還是壹般企事業單位,只要有技術職稱,保證當領導。正如媒體所批評的,壹些領導幹部“善於學習很多”。當官不難,學起來不容易。尤其是那些領導,整天忙忙碌碌,壹個會接壹個會,忙著應酬,每天都很晚才回家,哪有時間讀書學習,更別說搞專業研究了。目前的事實是,很多人既是官員,又是學者、研究者。每年都有書出版,幾乎每個月都有論文發表。職稱能不上去嗎?

至於有些論文是自己做的,有些稿子是自己寫的,沒人敢研究。硬件有了,還有審查的生殺大權。沒有職稱誰能當第壹任領導?

“在哪裏園"

毋庸置疑,現行職稱制度設計造成的壹些先天不足,在實際操作中難免會有不舒服的地方。這種“難受”傳染性極強,很難治愈。作者想了很久,認為沒有比這個詞更合適的詞了”彼".

有人說職稱評定的內容和業績無關,除了考“外語”或者古代的“甲骨文”,就是考論文,甚至亂扔論文,大家都和學者親近。中國人口多,幾千人申請職稱,每個人需要三五篇論文。所以壹方面我們的科技水平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另壹方面我們每年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是這些國家的很多倍。

壹位老教授曾對筆者直言:現在,能推動社會進步的論文有幾篇,大部分都是垃圾。難怪發表這種垃圾論文要收發表費,這也是“環保”的不得已之舉。就在這裏,妳看,人們還在整天擠著頭皮做垃圾紙。

雖然老教授的話有點刺耳,但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評定職稱的初衷是在個人科研貢獻和個人榮譽之間取得平衡,使貢獻和榮譽對等。實踐證明,因為職稱早已賦予了很多證券超越純粹精神鼓勵界限的東西,在利益面前誰又願意放棄呢?他不僅沒有放棄,而且為了追求,不惜采取各種卑鄙的手段,直到職稱制度被扭曲得面目全非。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藝術學院郝智倫教授認為,現行教授制最大的弊端是不按專業評聘。比如思想政治專業的教授可以帶其他專業的研究生。這是掛羊頭賣狗肉。有些專業的教授學術很差,但和其他教授享受同等待遇。

在談及現行職稱評審制度時,有人曾壹口氣列出其十大弊端:

1.知識分子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許多沒有實用價值,基本屬於形式主義的評價規則;

2.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矛盾;

3.充實了壹批擁有職務評聘實權的貪官;

4.在本應相對純潔高尚的知識界造成了嚴重的學術腐敗;

5.成為假文憑、假學位泛濫的重要源頭;

6.成為壹大批缺乏真才實學的平庸懶人的護身符和功勞簿。

7.造就了壹批假冒偽劣的高級專業人才,大大增加了職稱的水分,顯著貶值;

8.使壹些學術期刊從做幕後嫁衣的角色中作弊,成為掌管壹片學術園地的實力派人物;

9.養活了壹批學術水平差的出版物,提供了收入來源;

10.造了壹大堆寫完就很少人看的學術垃圾。

這十大“罪狀”壹針見血,揭示了職稱制度造成的惡劣社會後果。由此,足以證明職稱制度的不合理性。那麽,本文所說的這壹制度的“尷尬”在哪裏呢?至此,我們已經基本得到了答案。

首先,“圙“是在壹個‘名字’上。個人認為,職稱真的是身外之物。人們追求它,它無非是壹個名字。我有那麽多成就,給我壹個與成就相匹配的頭銜是合理的。當然,如果世界上沒有職稱的發明,也許很多人的煩惱就消失了。至少,焦不用擔心。然而,在壹個信息和資源共享的時代,很多人對職稱的看法是“妳有,我也得有”。於是,職稱評定開始成為壹種競爭。前不久,某市委黨校壹名女教師,嫉妒同事與他人合寫,竟然舉報同事抄襲。最後雖然真相大白,但被誣陷者的名譽還是受到了侵害。為了壹個職稱方面的“名”,世界上上演了多少握手稱同誌,在臺下用腳磕磕絆絆的醜劇!

其次,”圖“是在‘盈利’上。如果把題目中包含的“利”完全剝離出去,相信題目很快就會變成“黃臉婆”,願意管的人也不多了,更別說“吃醋”了。職稱與工資、獎金、住房、子女上學、配偶工作安排、晉升乃至科研經費都有密切關系。這麽重的“含金量”,就算人清心寡欲也會動心,何況是那些離世俗不遠的普通人。他們怎麽可能不被職稱誘惑,不擇手段?

再壹次,”垘”是在進行壹次“虐待”。嚴肅制度,拒絕“虐”字。平心而論,我們設置的職稱評定體系,無論是系列還是名稱,都讓人眼花繚亂。當然,在眼花繚亂的同時,職稱的絕對數量也近乎泛濫。職稱成了“糧票”,每個單位都能按時領到。怎麽分配,要看單位內部怎麽處理。不是因為職稱,而是因為計劃經濟時代的計劃定額供應。這種“制作”方式怎麽能不引起職稱的泛濫呢?“教授走街串巷,講師如狗”的民謠已經為此做了很好的註腳。

另外,“圙“是在壹個‘水平’上。現在的職稱制度是有等級制度的,壹步壹步往上爬幾乎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無論妳有多優秀,想從助教直接成為副教授都是癡人說夢。這種忽視個人能力和貢獻的評價體系,嚴重損害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費。

最後,這個詞“園“是在‘腐爛’上。通常人們總認為反腐只是政治上的事,但學術界的腐敗現象並不比政界少。目前職稱制度之所以為人詬病,很大程度上與職稱評審中的腐敗有關。評價中的暗箱操作導致了不良作風的職稱評定,最後這個制度的公信力受到了威脅。

他人的建議

針對現在的職稱制度,很多有識之士都非常羨慕以前的職稱制度。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藝術學院郝智倫教授告訴筆者,過去北大、清華在職稱聘任上實行校長負責制,只要校長認為誰有教授資格,就有權直接頒發聘書。國學大師陳寅恪被梁啟超先生推薦給當時清華大學的曹校長。曹校長了解到陳的學歷只是學士學位,而清華的教授壹般都是博士,不願意受聘。梁啟超說,我也沒有博士學位,所以我還是教授。後來,曹校長聘請陳寅恪為教授,陳很快成為清華校園的著名學者。如果現在擱著,恐怕陳寅恪要等到退休才能拿到教授職位。而只有大專學歷的魯迅不直接成為北大教授?但魯迅去外地教書,人家只聘他做講師。這說明當時的職稱只在單位有效,而不是現在的“全國通用糧票”。

郝智倫教授認為,在國外,高校壹般都是自我評價。在這個學校,他們可能是教授,在另壹個學校,他們可能只是副教授。沒聽說過國家有什麽評聘。研究員在國外不是職稱,香港也是。

奧地利駐華外交官約瑟夫?斯托欽說:“在奧地利,除了必須使用外語的工作,沒有硬性規定妳必須通過外語關才能晉升。”

溫誌川先生曾在2003年4月14日發表的《職稱改革要在消除積弊上開刀》壹文中,舉了壹個美國著名政治人物的例子。

眾所周知,基辛格是醫生,但他也有教授的資格。在他成為美國國務卿之前,他是哈佛大學的教授。人們稱博士而不是教授,因為博士是學位,教授是職位。基辛格出任國務卿,按規定辭去教授職務,因為離開教授崗位後,不能再有教授職位。但他的教授頭銜仍然有效,卸任國務卿後如果被學校錄用,仍然可以當教授。他曾經打算回哈佛大學,但是他不教書的要求被哈佛拒絕了,因為哈佛不需要不教書的教授。

何去何從

職稱制度被詬病如此之多,讓人不禁思考職稱制度何去何從,出路何在。

去年,吳三伯先生寫了壹篇題為《職稱該退出歷史舞臺了》的文章,以“職稱制度已經偏離了市場的價值取向”為由,主張職稱應該“退休”。

當然,持有這種觀點的絕不只有吳先生壹個人。但是,職稱制度雖然存在諸多弊端,難道不是已經到了“不可饒恕之罪”的地步,必須從體內淘汰嗎?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藝術學院郝智倫教授反對取消職稱制度。他認為,當代大學必須要有職稱,職稱制度的廢除只能是因為噎廢食。職稱含金量確實降低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改革這個制度,而不是取消。

人事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建中博士正在進行壹項與職稱問題有關的研究項目。他提出,在職稱外語考試中引入外語水平證書互認機制。

與此同時,壹些地方也在不斷探索職稱制度改革。2001年5月,中科院宣布停止全院各類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改為崗位競聘。北京市簡化了職稱評聘程序,包括延長職稱外語水平考試證書有效期,減少計算機應用水平(能力)考試模塊數量,取消調入本市人員的職稱認定,簡化專業技術人員變動的系列程序;江蘇省規定,今後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不再作為所有人員申報專業技術資格的必備條件,而是作為評審條件之壹,由評委會根據實際要求掌握。

改革現行職稱制度的根本不是取消或保留外語和計算機考試,而是從制度層面進行修正。熟悉職稱評定制度的人都知道,我們現在的職稱制度,遵循的是黨委領導下的行政首長負責制。也就是說,在職稱評定問題上,單位的行政領導無權直接任命,必須由同級黨組織領導。其實職稱是純技術問題,沒必要太多婆婆選“媳婦”。未來職稱制度要想走出被詬病的泥潭,回歸直接聘任的傳統道路,也將是壹片本色。

壹點光

今年5438年6月+10月,我在廣西大學期間,聽說法學院引進了壹位25歲的美國歸國博士,學校直接聘請他為教授,在廣西大學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2月19日,南華早報報道了此事: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2004年職稱評定揭曉。25歲的廣西大學教師張宏偉博士,因為學術成果豐碩,被提拔為大學教授。

張宏偉今天的職稱,應該是未來我國職稱制度改革的壹個標本。誰的職稱戴上,不是看他的學歷、工作年限、論文數量和是否通過職稱考試,而是看他的成績。這樣才能在職稱問題上實事求是。否則就是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