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王朔的《我看魯迅》壹文是誰寫的?

王朔的《我看魯迅》壹文是誰寫的?

魯迅是如此獨特而博大,以至於人們對他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就他的文學創作而言,自從他還在世以來,褒貶不壹,但也不是沒有反對的聲音。比如阿英質疑他的《野草》,有人說阿q的時代結束了。民國前三十年,因為魯迅被政治化了,沒有學術自由的人們,當然只有贊美他的義務,像當時封建文人的四書五經研究或者毛澤東思想研究,而沒有自由批判的權力。直到1978年,文學領域終於有了相對自由的批評空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過去的文學史。據我所知,對魯迅文學成就的懷疑,可以以美國哥大的和王朔為代表(據說有個抽雪茄的博士,葛為20世紀文學寫了壹篇悼詞,其中對魯迅作了很酷的評論。本來我對看這篇傻逼文章沒什麽興趣,但是我在google上搜了壹下今天的文章。我受不了那些總是喜歡酷評和廢話的人。還有比謝有順更糟糕的批評家。前不久我寫了壹篇文章,憤怒地批評謝的十部作品和五個問題。現在我以謝有順為參照,不會對像他壹樣胡說八道或者更胡說八道的文章做出回應性的批評。有這種猜測和瘋狂的人,真的不值得浪費時間。他們比王朔流氓多了,因為王朔至少自稱流氓,沒有擺出壹副悲憤的嘴臉。他雖然不講邏輯,但比上面提到的兩位更有人情味。本來我是應該回應這些批評的,但是壹方面我覺得不能因為這些垃圾浪費時間,二來因為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文學批評,而是為了關註和出名。如果妳註意他,那只是壹個陷阱。妳越是批評他,他就越高興。現代社會的人怕的不是人罵他,而是人不理他。罵他的人越多,他就越開心。至於叫他婊子還是流氓,他不在乎。甚至對於這篇文章,我也沒有批評他們,只是在做正面論證的過程中打了他們壹巴掌,正好成為批評的對象。夏誌清質疑魯迅主要是因為他認為魯迅不應該花那麽多時間在無價值的雜文上,而且從小說的角度看,他認為魯迅不應該把文學作為壹種工具,過多地幹涉了他的生活。說到《阿q正傳》,他認為結構僵化。總之,在他眼裏,張愛玲和錢鐘書都是偉大的人物,而魯迅也不過如此;雖然大家都說王朔的批評不真實,其實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嚴肅的文學批評,但是他提到魯迅並沒有寫長篇,但不僅僅是他壹個人對魯迅的批評,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連魯迅的崇拜者都覺得托爾斯泰的史詩作品似乎沒有壹部真的是瑕不掩瑜,於是極力為之辯護,說魯迅本來打算寫長篇的。只是因為後來忙於寫雜文和打仗,所以沒有寫,而錢鐘書認為魯迅不適合寫長篇。《阿q正傳》寫得有點長,不太好。

總的來說,大家對魯迅散文的成就似乎是毫無疑問的,但在高水平的讀者中,大家對《野草》評價很高。因為之前寫過魯迅散文的隨筆,這裏就不多說了,他的隨筆以後再說。這裏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論述他的小說。第壹,魯迅小說與中國傳統小說的關系;二是魯迅小說與當時世界文學的關系,三是魯迅小說與同時代作家小說的比較,四是魯迅小說成就與特點的分析,五是魯迅小說的現代價值;六是回應對魯迅小說的批判。

1.魯迅小說與中國小說傳統的關系。

客觀地說,如果要評價中國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文學成就,那麽可以說散文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由於曹禺、老舍等人的創作,戲劇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詩歌和小說的評價似乎相對較低。詩歌的問題在於,中國有輝煌的古代詩歌成就作為參照,而現代詩歌本身因為脫離了古代詩歌的傳統,其實是相當年輕和不成熟的;小說的情況略有不同。雖然與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所經歷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迷惘的壹代等深厚的小說傳統相比,中國的小說傳統還很薄弱,但畢竟不像新詩那樣毫無根據。唐宋傳奇可以算是精致的短篇小說,而且特別是明清以來,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和市民社會的形成到壹定程度,白話小說相當繁榮,我覺得可以。壹類是《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歷史英雄傳奇或言情小說,另壹類是以三言二拍為代表的市民趣味小說。那麽魯迅從這些小說中學到了什麽嗎?不要!客觀地說,我認為五四以來的新文學總體上與傳統的關系是斷裂的。他們更多的是從歐洲小說中學習,而對傳統的繼承卻很少。當然,這只是就嚴肅文學而言,武俠和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是明顯的例外。如果說魯迅的小說從中國傳統小說中吸取了什麽東西,只從他推崇《儒林外史》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影響。壹方面是對舊知識分子的憐憫和諷刺,另壹方面在刻畫人物方面也不是像西方小說那樣長篇大論,而是少數抓住最有特色的地方的傳記。此外,他還研究過小說史,編輯過唐宋故事集。他的用筆精練是否受到唐宋傳奇的影響?

第二,魯迅小說與當時世界文學的關系。

因為魯迅的社會關懷太強烈,他不可能為了文學而作家。再加上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雖然魯迅對西方剛剛經歷的世紀末文學思潮非常熟悉,但他顯然不能走那條路。他更接近俄羅斯和東歐文學,他在日本學習過,當然非常了解日本文學。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他壹定是受到了以下作家的影響。他自己也曾說過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我覺得他是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或者說相似之處主要在於:壹方面深切同情被侮辱被傷害的人,另壹方面關註人的靈魂,這在他幾乎所有的小說中都可以看到,另壹方面他自稱“鹿角的淒涼”,這主要體現在整部小說的基調和氛圍上,尤其是《藥》和《祝福》。在關註小人物的不幸,關註短篇小說方面,和契訶夫有關系嗎?這個還有待研究。至於《狂人日記》的書名,雖然借用了屠格涅夫小說的名字,但是從內容和風格上來說,他的小說和屠呦呦優美浪漫的抒情沒有* * *相似之處。至於日本文學,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夏目的幽默和諷刺的風格痕跡,此外,他還翻譯了芥川龍之介的作品,芥川擅長短篇小說,關註小人物,當然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這與魯迅小說的史詩特征有些不同。從我目前所知,可以發現魯迅可能受到外國文學的影響。由於魯迅對現實主義的壹貫關註,其小說的現代性並不是特別強,繼承了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當然,象征主義仍然在他的小說中得到應用,《狂人日記》也可以被認為是壹部心理小說。但總的來說,中國現代小說的現代性和都市特征主要體現在穆時英和施蟄存的小說中,而魯迅的現代性還體現在他的《野草》中。

第三,魯迅與其他現代小說家的比較以及魯迅小說的成就和特點

壹般認為,魯迅是新文學白話小說的第壹人,後繼有人。他的小說與現代文學史上其他小說家相比有什麽特點?

其實客觀來說,能和他的小說相提並論的作品真的不多,因為質量差那麽大,很難相提並論。如果堅持比較,那麽我們可以把他的小說分為兩類,分別進行比較。他的小說要麽寫知識分子,要麽寫農民,所以就寫知識分子的作品而言,他的作品也是可以區分的。孔夷代表了最後的帝國知識分子,而《孤獨的人》和《在餐廳》中的魏連義和盧維普則是被舊勢力吞噬的覺醒知識分子的例子。可以比較壹下創造社的郭沫若和郁達夫的作品。郭的小說典型地表現了知識分子的幻滅與貧困。這個主題在郁達夫的小說中也有,但他也增加了對青年知識分子青春期性壓抑的描寫。就藝術成就而言,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作品都不值壹提,但我認為浪漫主義寫作更適合詩歌和散文,而不適合小說,小說往往是雜亂膚淺的,有散文的傾向。比如苗賽的《壹個世紀的自白》寫得不好,雨果的小說成就也要重新評價。另壹方面也是因為他們沒有魯迅那種受挫的痛苦感受,尤其是在知識分子改造社會的嘗試受挫之後,可以說是對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概括,而後者只關心自己。至於寫農村的作品,我覺得可以比較的作品可以分為兩類。首先,它們以《春蠶》、《秋收》、《殘冬》和《葉紫的收獲》這壹矛盾的三部曲為代表。都是寫農村的,都是批判和揭露農村的,但是區別很明顯。前者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著眼於社會物質災難或者用教科書的話來說,叫做農村經濟破產。文學不是經濟學,也不是歷史學,因為他們不關註人,所以在文學上應該是壹文不值的,而魯迅在農村的作品,完全是以人的靈魂為題材的,比如潤土、祥林嫂、阿q,關註的是他們的靈魂被殺戮、被侮辱、被損害、失去尊嚴的現實。其實路翎的小說似乎和他的小說有相似之處。

另壹類農村小說可以沈從文、廢名為代表。沈把鄉村詩意化了,廢名則很隱逸,這與魯迅有明顯的不同。但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寫作的對象是什麽並不是最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麽魯迅的小說在同壹個題材上那麽吸引人?印象深刻嗎?魯迅的文筆太獨特,他的小說太獨特,他所有的作品和他自己都太獨特。要說出他魅力的原因真的是壹個很大的問題,所有現成的理論都沒用。我只能問自己的閱讀經歷,把他的小說單獨出來,說明我被吸引和喜歡的原因。(他的新故事自然是小說,但很獨特。我現在也不是很明白,以後再仔細研究。)

如果妳要問我最喜歡魯迅的哪部小說,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阿q正傳》。自然,就像人們沒完沒了地爭論金庸最好的小說是哪壹本壹樣,人們對魯迅最好的小說當然也是眾說紛紜。但《阿q正傳》獲得了最多的認可,也成為了世界名著,這應該是事實。那麽魯迅最長的小說有什麽好?我個人認為是他對人們深層無意識心理的微妙而敏銳的洞察,這既是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也是人類某種意義上的普遍心理弱點,是他的經典語言。當然,他的語言總是獨樹壹幟,令人印象深刻,但在這部小說中尤為突出。比如“阿q真的可以!””“和尚動我就動不了?”“我會用鋼鞭打敗妳..."; "啊...Q哥,我們是窮朋友沒關系...”“趙的妹妹真醜。鄒七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說。假洋鬼子的老婆會和沒有辮子的男人睡覺。害怕不是好事!這位學者的妻子在她的眼睛細胞上有壹個傷疤。.....吳媽走了很久,我也不知道她在哪裏——可惜她的腳太大了。”“洪哥⑤!我們開始吧!“等著

最後,是他對辛亥革命反思的社會史或史詩性質。當然,這是純粹的文學考察。其實這並不是不重要。我們通常把反映廣闊歷史和社會圖景的小說稱為史詩作品,如托爾斯泰的三部曲。能稱得上史詩的作品通常都是長篇小說,而魯迅卻是用短篇小說達到了史詩的效果。應該說,這和他的《超人》在短短的篇幅裏有著巨大的思想性和歷史性的內容有關。另壹部小說《藥》也有同樣的效果。

祝福:有些人不太喜歡這部小說,但它揭示的悲劇確實令人震驚。魯迅壹直關註人的靈魂,這部小說所揭示的悲劇令人震驚。

醫學:鹿角夫的冷淡在這部小說中最為明顯,既反映了辛亥革命中脫離群眾的問題,也反映了精英與大眾的分離。

孔乙己:魯迅本來的目的是為了表現世態炎涼,我卻從中看到了書生的悲哀。他有很強的自尊心但沒有立場,他能炫耀的只有學習,但在世人眼中,學習是什麽?

《狂人日記》:它的優秀之處不僅僅在於他的日記體和壹個精神病人的內心獨白,還在於狂人是壹個隱喻,是壹個開明的人的形象,平庸之輩認為他不加分析就說真話是壹種威脅。雖然那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我們生活在謊言中,害怕他的人大多是這個社會的被奴役者,但是他們不僅不理解他。相反,他本能地認為他追求真理和人性是不正常的,拼命想讓他從青春期的瘋狂狀態恢復到適應社會潛規則的正常狀態。果然,他終於“去了壹個袖手旁觀的地方”可見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已經和普通的庸人融為壹體,所以維持黑暗的不僅僅是統治者自己,而是整個社會。他們本能地害怕真實,害怕叛逆,就像我剛去教書的時候壹樣。大家都覺得我書生氣,迂腐,神,用奇怪的眼神看著我,對我在課堂上生氣的發言感到很奇怪。他們覺得我還是不懂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讀書太多很傻。於是我的癲狂感,被人看,精神分裂感油然而生。我不是精英,但至少我是個有遠見的人。被人看著,壹種荒野感油然而生。我們鄙視對方,覺得對方很蠢。但我絕不會加入食人系統。我不相信除了瘋狂沒有第三條路。

《故鄉》與《社戲》:農村,童年,看戲,少吃蠶豆,鄉愁,離家——還鄉——再離家,當故鄉不是原來的故鄉,哪裏是家?顛沛流離,流浪在路上,成了壹種永恒的存在狀態。因為對家鄉和童年的溫馨回憶,感受到了鄉村社會的淳樸親情,與自然的親和,工業和後工業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曾經有過美好的東西,讓我在無可奈何地感嘆它的逝去時,感到悲傷和迷茫。多少次我聽著羅大佑的童年,陷入回憶。我實在受不了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風波》:壹代不如壹代,這句話就夠了。既然如此,為什麽人類沒有滅亡?

前事不忘:魏晉是壹個重情的時代,魯迅也是壹個有氣質的人,但他那深沈、朦朧、美妙的浪漫主義卻是他力所不及的。即使他愛過,他更多看到的是它的無奈。愛情壹直被金錢所主宰,但是當我們有錢的時候,我們還能找到愛情嗎?但是我為什麽要要求壹個女生跟我壹起窮呢?就因為我愛她?壹個月五千和壹萬的差別真的有決定性的“如果可以,我會寫下我的遺憾和悲傷”嗎?多痛苦啊,美好的愛情永遠是幻覺,愛情是烏托邦,愛情是不完整的,愛情永遠是悲劇。讀著她,我似乎覺得那是對初戀的謳歌。青春死了會痛,愛情死了會痛,戀人不再無辜會痛,唉,只有痛。可憐我,多有心事。

孤獨的人和餐館裏:我曾經孤獨過,我曾經借酒消愁。妳能打破鐵房子,理想,國家,社會轉型嗎?清醒的人只是在承受更多的掙紮。時間總是在流逝,但同樣的悲劇卻在壹代又壹代的知識分子身上上演。是不是歷史的進步與中國無關?中國真的像黑格爾總結的那樣是壹個沒有歷史的停滯社會嗎?希望歷史不是命運。

四個。魯迅小說的現代價值:魯迅的作品是現實主義的,這無疑反映了辛亥革命。但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的作品並不少。為什麽我們不去讀那些作品呢?他的小說和矛盾,和老舌頭,和巴金等人的作品有什麽區別?還是更輝煌,超越時代在哪裏?這裏說不出什麽新意,也不會說他在小說技巧和語言上的成就。就內容而言,雖然他既是現實主義者,但他更關註人的靈魂,尤其是在他關於農民的小說中,而在寫關於知識分子的作品中,則體現了知識分子與生俱來的軟弱和拓荒者的孤獨與荒野,也就是說,他關註的不是表面事件和社會歷史變遷,不是事件。所以相對容易超越特定的歷史時期,這也是他最大程度介入歷史,沒有寫出梁實秋意義上的普世人性,仍然沒有過時的重要原因。

五:為魯迅辯護;對魯迅文學的批評歷來集中在兩個方面。第壹,具有浪漫主義審美文學觀的人不滿魯迅把文學作為工具而不是目的,這不僅是對他雜文的否定,也是對他小說的失望。可惜魯迅的小說並不比沈從文等作品遜色,但喜歡新感覺派作品的人並不多,可見美學並不是壹個偉大的藝術命題。我們來看看王爾德的小說。我壹直認為,為藝術而藝術最好用在詩歌領域。畢竟是壹種不正常的狀態,對生活的拋棄。生活和社會不可能是美好的,而小說只是最貼近生活的,拒絕空洞的藝術,即使從純小說藝術的角度來看,魯迅也是經得起考驗的,更何況魯迅從來不為文學而文學,也不為不朽而追求文學;

第二個是關於只寫優秀的短篇小說能不能稱之為文學大師;

人們似乎總認為寫長篇比寫短篇更難,所以寫長篇名著的人比短篇小說大師更偉大。長篇大論難在哪裏?妳需要更多的知識嗎?需要更多經驗?結構是不是更難把握?是否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不知道是不是這樣。我只知道寫好短篇小說可能比小說更難,因為世界上短篇小說大師明顯比小說大師少。翻閱世界文學史,我只能找出莫泊桑、契訶夫、芥川龍之介、愛倫坡、歐·亨利、博爾赫斯、卡夫卡(當然他和莫泊桑也寫長篇,這裏只提他們的短篇)、魯迅,或者。可見寫壹篇好的短篇小說有多難!如果短篇小說在思想深度和內容容量上真的比不上長篇小說,那麽魯迅就打破了這個規律。他的短篇小說因其超人的深度和高超的技巧而達到了史詩般的效果,其思想和內容不遜於優秀的長篇巨著。其實魯迅所有的小說和《故事新編》加起來可能只有巴金家的厚度,但巴金、老舍、茅盾的厚厚的小說哪壹本能稱得上經典?雖然我都讀了,但是我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包括瞎說這家夥,他的哪篇文章是經典?當然,在我的記憶中,諾貝爾文學獎從來沒有授予過短篇小說大師,但北歐有幾個老人能評判世界文學的價值?那對他們太認真了!所以對於那些因為諾貝爾文學獎沒有頒給中國作家而生氣的人,我真的覺得很好笑。卡夫卡,博爾赫斯,喬伊斯,普魯斯特,他們有沒有忽略少天才?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得了獎,但是就像他媽媽說的,不要以為得了獎就了不起了。妳比魯迅差遠了,也永遠比不上他。高行健也得獎了,但在無人問津的當代中國文學圈裏,他只是個三流角色。薩拉馬戈得了獎,但他的修道院編年史讀起來真的很難受。川端康成獲獎了,但是他遠遠落後於沒有獲獎的三島由紀夫!

其實從現代文學的發展趨勢來看,短篇小說應該是主流。誰有耐心看長篇大論,對托爾斯泰說不敬的話?有多少人能讀懂他的《戰爭與和平》?當然,我不是在貶低這個長故事。我的意思是,重要的不是妳寫多長,而是妳寫得多好。妳只能用短篇小說的標準來衡量他。用長篇否定短篇,就像用詩歌否定小說壹樣可笑。這讓我想起了余光中對李金發詩歌成就的否定,說妳的散文寫得不好,所以我斷定妳的詩寫得不好。我知道他的詩肯定比余光中的偽古典主義好。按他的標準,屈原、李白、杜甫都完了。也有人說陳的短篇小說寫得不好,那麽他的長篇小說《白鹿原》的價值就值得懷疑。我真的不理解那種人們應該認真對待的論調,好像魯迅沒有寫長篇是壹種遺憾。我們沒吃過長篇大論的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