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洋務運動培養人才的努力如下

洋務運動培養人才的努力如下

“定遠船”的船長劉,是啟蒙思想家嚴復。辛亥革命時期,嚴復在給梁啟超的壹封信中明確提出:“義在英國生活時,與日本人是幾年的同學,對國家大事各有同感。”但伊藤博文回到日本後,受到當局的高度贊賞,“所學竟然大有用處”,成為日本的“好照片”。嚴復雖是高級顧問委員會委員兼水師公會總司令,但名存實亡,無實權,未能盡心盡力。與易回國的情況相比,他是深感無能的,“大相徑庭”。嚴復回國後,“第壹次會見向濤巡撫就遭到冷遇,之後壹直被置於藩籬之下,未能大展拳腳。”同時,嚴復同情梁啟超,指出梁啟超“失國之才,懷救國之誌。他第壹次犯忌時被流放海外。之後雖在議壇身居高位,卻驕橫寡居,執事們紛紛反目。”所以嚴復認為“兩個人的命運是壹樣的。”【1】從上面可以看出,嚴復深深哀嘆自己沒有才華,沒有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仕途受到冷落。正確理解其原因,理清嚴復的生平和思想歷程,是壹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長期以來,人們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問題。1.嚴復和伊藤博文政治經歷不同的壹個重要客觀原因是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背景不同。個人是時代的孩子,人才的成長往往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19世紀中葉,世界政治經濟兩極分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壹方面,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侵略擴張,另壹方面,被壓迫被剝削的民族奮起救國。中國和日本僅壹衣帶水。當時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同壹個國家衰落,遭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幾乎同時,兩國開始向西方學習,試圖自救。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結果卻大相徑庭。1868年,日本新興資產階級與壹批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地方軍閥壹起,展開了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明治維新,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地方資產階級聯合政權。1867年至1868年幕府被推翻,1885年實行內閣制。1890年召開第壹次代表大會,用了22年的時間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也就是比較完整的君主立憲制。這壹時期,明治政府實施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廢除了封建領主制度,剝奪了舊統治階級的特權,實現了形式上的平等,以鞏固以天皇為首的新政權。同時,向西方學習,調整經濟政策,扶持資本主義工商業,積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實行“文明”政策,大力發展現代教育,為資本主義建設培養人才。這顯然是伊藤博文等人得到提拔重用的客觀社會條件,也是他們事業發展的歷史機遇。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和國內封建主義的腐朽統治,使中國積貧積弱,國家形勢岌岌可危。有識之士焦灼不安,試圖探尋拯救民族於滅亡的真正出路。然而,清政府的頑固派抓住缺點不放,反對改革。19世紀60、70年代,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官僚只知道學習西方建造強船的技術,僅限於器皿的文化改造。到了80年代,他們也看到了這種改革“猶如塞舟,用朽木支撐起宏偉的建築,不可能不知道”[2](P28)。他們支持的廢除科舉和改官制度,只停留在私下討論,不敢公開提倡,生怕背離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他們甚至認為“中國的文武制度樣樣優於西方人,光是火器就夠不著。”[3](P9)由於“傲慢”和傳統愚見的局限,他們根本不知道日本的皇權君主立憲制。雖然還不是完全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但已經逐漸成為主要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權威,比中國的封建專制要進步得多。中國的政治制度落後,經濟也落後。甲午戰爭期間,中國近代的工礦企業只有100家,資本總額為3032萬銀元[4](P338)。完整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和大工業機器生產沒有建立起來,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與當時中國政治經濟的落後密切相關,清政府在人才使用上也十分愚昧腐敗。由於清政府照搬封建社會八股科舉制度,“堵智、壞心、耽手”,促使“天下無才”[5](P40)。通過八股科舉選拔的人員已經不合時宜,進入官場的更是鳳毛麟角。清政府提拔的重要官員,如左、劉坤壹、、盛宣懷等洋務官僚,不是科舉提拔的,而是太平天國鎮壓農民運動的“中興名士”。雖然19年底歐風美雨已吹進古代中國,但清政府仍堅持“中體西用”,竭力保全封建專制統治。從這個目的出發,清政府有自己既定的選人用人標準,任用“多磕頭少說話”的奴才,重視阿諛奉承的投機分子,庇護壹直搜刮民財的貪官汙吏...也就是洋務人才,也不能免除這種陳腐的習慣。在這樣壹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嚴復的政治前途註定是暗淡的。第二,嚴復憑借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個人優勢,卻沒有強大的“政治靠山”,這在晚清任人唯親的社會中,成為他仕途上不可逾越的障礙。清政府沿襲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在以皇帝為核心的封建中央集權下,總督、知府由中央直接任命。腐敗的官員作風、臃腫的機構、“捐錢”、“賣官鬻爵”、編織權錢交易的“網絡”普遍存在。如果沒有“政治靠山”,很難得到提拔和提拔。嚴復出福州,天下第壹。鴉片戰爭後,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壹。面對外來文化經濟浪潮的沖擊,福州船政學堂也是中國近代海軍教育的發源地和第壹批近代科技人才的培養地。傳統文化和現代自然科技知識兼收並蓄,為壹代優秀人才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嚴復少年時就萌發了救國強民的誌向。1866年冬,福州船政學校第壹次招生,嚴復以第壹名的成績被錄取。1877年獲福州船政學校優秀畢業生,具有壹定的航海實踐能力。作為第壹批赴英留學的中國學生,他進入海軍格裏尼茨大學深造。在英國留學期間,嚴復掌握了近代海軍科技知識,潛心研究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著作,對英法兩國的社會學和政治制度有深入研究,並始終受到清政府首任駐英公使郭嵩燾的熱情關懷。郭嵩燾非常欣賞嚴復出眾的學識和才華,認為嚴復是壹個可造之才,所以對他大愛,彼此經常親切交談。郭嵩燾出訪英法時,多次邀請嚴復隨行,以拓寬知識面。駐英大使在向清政府匯報留英學生的學習情況時,特別提到嚴復的“悟性”是其他學生“遠遠不能掌握的”。如果讓他“掌船”,那就是浪費他的材料,如果讓他“議事”,那他就贏了。[6]但是,郭嵩燾的推薦並沒有得到清政府的重視,因為他的洋務思想超前,他本人也無法得到清政府的重用,更談不上對嚴復的事業發展有決定性的幫助。嚴復回國時,同鄉沈葆楨身居要職,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嚴復經沈葆楨推薦,被聘為福州船政學堂教師。可惜,同年冬沈葆楨病逝,嚴復又失去了壹個靠山,只好退居福州船政學堂教書。第三,先進的思想和不同的政治觀點是嚴復在晚清仕途不順利,得不到李鴻章洋務派重用的主要原因。嚴復從英國歸來,滿懷救國救民的強烈願望,決心模仿西方文明,改造封建專制的清朝舊中國。而掌握清政權的頑固派的指導思想是“天不變,地不變,道不變”,“祖宗之法不變”;洋務派的指導思想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都是變法維新路上的障礙,與嚴復“以自由為主體,以民主為用”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相對立。嚴復雖然從1880年到1900年在天津水師學堂工作,但他“在開辟北關之前,建立了中國軍艦的基本雲”[7](P15),為天津水師學堂的發展而努力,只是到了1894年,他才連捐帶保。他仕途的發展與他的預期相差甚遠,他的上司李鴻章根本不準備提拔他。嚴復也和李鴻章保持壹定的距離,“他並沒有預感到秘密,只是任職而已”[8](P1541),他也經常談到洋務派。他在給表哥的信中傾吐了自己的苦惱:“世界就是這樣。外面沒什麽事做,官場風氣越來越差,鬼魅如林。如果能刷刷衣服回到家裏,那真的是壹種福氣。自從哥哥來到天津,壹切都不好也不壞,生意上的壹切還是受制於人,不能自由開展。”因為當時官場的陋習,對於人才並不重要。做官,內外都得有朋友,還得花錢花錢應酬。兄弟三者皆非,何苦怨官方達不到?這還不夠。”[9](P731)嚴復在目睹清政府的黑暗統治和李鴻章洋務派的任人唯親、培養黨羽、片面學習西方文化時,非常痛心和擔憂。他經常對人說:“如果妳沒有30年做諸侯,妳會讓我看起來像壹頭老牛!“用不了30年,中國就會讓外國人像老牛壹樣牽著鼻子走!李鴻章聽說:“患之則烈,而不親”[10](P9)。1893年中法戰爭爆發,法軍打勝仗,李鴻章與法國海軍總司令傅訂立“簡明條款”,激起國人憤怒,要求嚴懲李鴻章的妥協行為。李鴻章對嚴復的所作所為存疑,嚴復也因得不到上司的尊重而“怒自疏”[8] (P 15465438),仕途不順,補缺無望。嚴復感嘆:“四十官不與梟相提並論,誰知男子何時抱?”[11](p 181)嚴復也為了“壹舉成名”,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然而,這位才華橫溢的留學生從1885到1894連續參加了四次鄉試,卻未能適應清朝陳腐的科舉,壹次次落榜孫山。他最終放棄了通過科舉救國強國的幻想。第四,嚴復學識淵博,性格倔強,不善奉承,也對他的“仕途”跋涉產生了負面影響。嚴復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他不僅言辭犀利,文筆犀利,而且“喜以偏概全”,闡述觀點突出。理論上來說,似乎沒有什麽可指責的。嚴復認為,這是壹個“高而少”“聽到的人會解釋”的問題。由於他的許多遠視未能滿足維護清朝舊制度的官僚和政治家的需要,加上他尚未形成社會知識,時常遭到不時的曲解和攻擊,令人十分遺憾,以至於他晚年感慨地承認:“壹生贈玉常被斷掉”[9](P586)。嚴復留學英國期間,郭嵩燾對嚴復的才華寄予厚望,但也看到了嚴復年輕的性格。他曾警告:“我愛妳是因為妳的才華,妳的氣質太瘋狂。”[6]接替郭嵩燾出任英法公使的曾紀澤也痛斥嚴復“狂妄自大”。也正因如此,郭嵩燾提醒他:“今人過於憤怒,終將壹事無成,即古人也自然”[6]。這體現了嚴復的個性。1880年,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李鴻章需要填補洋務人才。嚴復經同鄉舊友陳推薦(贊其“鐃鈸有識,才華出眾”),引起李鴻章的註意,被調至北洋學堂總教。”李鴻章試圖表明他是壹個弟子,但李先生不想放棄。“嚴復並沒有崇拜李鴻章,更沒有認同李鴻章“中體西用”的政治主張。嚴復雖然努力工作,大顯才華,但直到光緒十五年(1889),李鴻章才把他從任職9年的天津水師學堂首席老師提拔為副校長,次年又升總經理(校長)。嚴復沒有再去巴結李鴻章,李鴻章對嚴復的“提拔”也就到此為止了。嚴復才是高誌遠,標新立異,不善於阿諛奉承,客觀上影響了他個人的仕途發展。但嚴復並沒有因為政治上的冷落和仕途上的推進不力而沈迷於沈默和隱晦。相反,他最終放棄了個人仕途升遷的幻想,在甲午戰爭後更加努力地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第壹,他傳播進化論,介紹西方思想文化,喚醒國人保存物種,通過改革自強不息,追求崇高的人生價值。因此,他成為中國近代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從上面可以看出,社會轉型期歷史人物的成長和貢獻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19年底,因翻譯《天演論》而在振戎聲名鵲起的啟蒙思想家嚴復和致力於明治維新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都是當時社會歷史轉型期的重要人物,都有振興祖國的遠大抱負。然而,由於他們所處的國家和社會的不同,以及個人素質因素的影響,他們在人生旅途中經歷了不同的政治經歷,留下了發人深省的歷史反思。正所謂“政以才為本,國以民為本。“人才對國家的興衰至關重要。1898年,嚴復在《國民報》上撰文指出:“只有賢妻才能使國家立足。沒有天賦,所謂的標準和這種規則就行不通。”(《皇經》)[5](P66)。然而,人才的成長和探索往往受到所處社會制度的制約。好的社會環境可以塑造人才,不好的社會環境會埋沒人才。只有為人才發展創造良好的主客觀條件,才能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充分發揮個人的作用,報效祖國,造福人類。因此,抓住歷史發展的機遇,重視人才的培養和發揮,是壹個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