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王烈教授在北京大學。

王烈教授在北京大學。

郁芳

(北京大學)

2009年,北京大學地質系將迎來100華誕。在慶祝建校100周年的同時,人們自然會懷念為地質系的建設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王烈教授。

王烈(1887 ~ 1957),字林之,浙江蕭山人,地質學家、地質學家。1909年,史靜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成立地質系,王烈是第壹個學生。2003年2月畢業前不久,王烈去了德國學習。1965438+20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農商部地質研究所任教。1965438+2009年8月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此後,他從未離開北大,從未離開地質教育崗位,從事地質教育工作40余年。他是中國研究地質,終身從事地質事業的第壹人。1924 ~ 1927和1928 ~ 1931年期間,兩次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1929至1933,歷任北京大學第二醫院(理學院)代理院長、北京大學第二醫院總經理、院長、北京大學秘書長。王烈先生壹生從事地質事業,特別是地質教育,為北京大學地質系的建設和發展,為我國地質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壹個

王烈,本名林誌,於1965年6月23日出生於浙江蕭山縣臨浦鎮。10歲去省會杭州讀書,聰明勤奮。1906被選入史靜大學堂預科部學習,1909年夏天畢業。1909年8月3日(清元年6月18日),該系邀請大學畢業生頒獎,其中,預科80分以上者為最佳,*** 8人,王烈排名第三,平均畢業成績88分3.4分。史靜大學在1909開設了分校,格致克大學的第壹個分校是地質學。它是我國高校設立的第壹個地質系,是我國高校培養地質人才的開端。當時規定格致大學升預科德語班。那壹年,包括王烈在內的五個人進入了地質系。他們是地質系的第壹批學生,也是中國高校第壹批學地質的學生。當時,德國地質學家f·索爾加博士是地質學的主要老師。1965438+2002年5月3日,國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呈請,將史靜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該班學生畢業於1913年5月。畢業前不久,王烈獲準公費留學,2003年2月,王烈前往勃蘭登堡大學繼續學習地質學。當時德國忙於準備與英法俄的戰爭,國內局勢緊張混亂。1914年8月,壹戰爆發。畢業後,王烈匆匆返回中國。

回國後,王烈在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自然歷史系任教。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成立於6月,1913,前兩年掛靠在北京大學。它是壹所由中國開辦的三年制地質學院。王烈是北京大學第壹個留德的地質學學生,他還在地質學院教授構造地質學和德語,並兼任地質調查工作。1916年7月,地質學院畢業22人,其中畢業文憑18人,從事地質調查工作13人。從此,我國的地質調查真正起步,並為今後地質工作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王烈也為培養這些地質人才做出了貢獻。

地質學院結束後,北京大學地質系於1919秋季恢復招生,並於1919秋季更名為地質系。1919年8月,王烈被聘為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直到1937抗日戰爭爆發,壹直在北京大學任教,先後擔任過礦物學、礦物學實習、高級礦物實驗、地質學、巖石學與實踐、高級巖石學與實踐、地形測量與實踐等課程的教師。,經常同時上三四門課,每周多達65430門。王烈教授的課程涉及許多不同的學科,知識面很廣。他的講座很受學生歡迎。1928年還在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原北洋大學)任地質學教授。

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的中國地質文獻很少,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所著的幾本《中國》是重要的參考文獻之壹。然而,當時很少有人能讀懂德語,王烈通過翻譯或口譯煞費苦心地教學生們德語。192010,德裔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格裏普要聘請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教授古生物學、地史等課程。他用英語和德語授課,最初由王烈翻譯。格利普教授為我國培養了壹批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據信,王烈起到了很大的協助作用。

從1924年6月到1927年4月,從1928年9月到1931年9月,王烈兩次擔任北大地質系主任。在此期間,地質系的師資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何潔、文、、王、李力普、李四光、朱家華、等教授先後在該系任教。特別是Glip和李四光兩位教授在1920來到該系任教,對教學、人才培養和科研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期間不斷完善課程設置,將課程分為必修科目和選修科目、普通科目和高級科目。從1923秋季學期開始,三四年級分礦物巖石學、經濟地質、古生物學三門課程供學生選擇。教師致力於教學;教學內容豐富,註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年輕人既嚴格又熱情。重視野外實踐。科學研究取得了巨大進步。王烈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烈非常關心年輕人的成長。1920年9月,地質系二年級學生楊發起成立地質研究會,宗旨是“結合治學精神,增強求真興趣,從事地質研究”。10成立大會於10召開,王烈因故未能出席。但他和其他教授都積極支持協會的活動。1920 165438+10月28日,研討會舉行講座,王烈發表了《中國的支那海侵時代與昆侖海侵時代》的演講。他從地質歷史和海陸變遷入手,用圖表著重介紹了中國地區寒武紀、奧陶紀和誌留紀、泥盆紀的“支那海侵”。本次講座的文字記錄發表在《北京大學全國地質研究會年刊》第壹期(發表於1921年1月1日)。地質研究會的《紀要》規定有四次會議,分別是:督促學者講學、實地考察、出版雜誌、編撰書籍。1920 12 12、研討會召開茶話會,力勸老師們參加,並就如何開展社團活動征求意見。翁、格利普、何傑和教授出席了會議並發表了意見。王烈對研究政策提出了建議。他說:“(1)註意理論,不要急於應用;(2)科學中的新理論可以代替舊理論,所以不需要有壹個絕對的概念;(3)要用科學的方法整理中國時髦而雜亂的地質調查報告。”“至於實地調查,妳可以利用暑假回家再做。現在能做的,應該先做。“地質研究很難按照上述四項內容開展活動,其中壹項就是經費。王烈在茶話會上說:“妳可以先向地質系全體教員請願捐款,也可以像格利普教授說的那樣,向外國人募捐。“會後,系主任何傑教授發起地質系全體教員捐款,到1921開始,共籌集125元,用於支持研討會的活動。

王烈以多種方式支持地質研究學會的活動,並鼓勵它們取得成就。《北京大學國家地質研究會學報》第三期,7月出版,1928。王烈寫了壹篇序言,從礦業、工業、農業、水利、災害、商業、軍事等方面論述了“現代地質學對現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但“中國人作為壹門理論科學每次都忽略了”和“我們學校的地質系是同事們組織的。1929 165438+10月26日地質研究會全體會員大會明確更名為“北京大學地質學會”。《北京大學國家地質學會學報》第五期於4月出版,1931,王烈寫了壹篇序言,指出“從去年開始,我們國家的人們常常為出版物的稀缺,尤其是科學著作的稀缺而惋惜。“今天,我們學校的地質學會雜誌又發表了付梓。期刊發表後,對學術界的貢獻可能微乎其微,但足以讓中國人和學者去觀察,所以顯而易見。未來是無法衡量的,但好處是深遠的。”

王烈主要從事教學,但也從事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王烈回國時,中國的地質工作還處於初步準備階段。他的《河北省懷來縣八寶山煤田地質報告》是我國最早的地質報告之壹。1920,10,16這壹天晚上,發生了8級的地震。甘肅東部的海原、固原(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發生裏氏5級,災情嚴重,20多萬人死亡,房屋、牲畜、農田損失不計其數。19212月15日,教育部指示北京大學教授王烈、測量學助理楊鐸派員赴陜西、甘肅地震災區考察。這是民國以來組織的第壹次地震調查。、翁、謝等6人於4月15日1921出發,乘坐京綏客車前往綏遠。從綏遠經寧夏到臯蘭,再經固原、平涼、天水到蘭州。調查了地震災害的重要地點。此行的目的是特別重視科學研究,不僅要調查地震災害、滑坡、地裂縫等現象,還要更加重視地質調查,以了解這次地震波的來源及其與地殼的關系。甘肅海原、固原等地地震最嚴重,其次是陜甘交界。此外,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山東、湖北、安徽等省均有震感,但未造成災害。這次調查持續了近四個月,後來,謝留在那裏繼續調查。經過這次調查,翁和謝都發表了相關論文。在文章中,謝先生還寫道,“翁永妮(翁)和王君臨之()都是去甘肅的會員。他們在壹起旅遊的時候,互相討論調查材料,學到了很多東西。”這次調查後,王烈南下甘肅武都和陜西漢中進行調查。他從漢中壹家藥店買了石巖碑的化石,回京後請格利普教授研究。經過追查,他發現化石起源於廣西(湖南也有很多類似的人)。後來,格裏普出版了中國古生物專著之壹《中國泥盆紀腕足動物化石》,其中壹個新物種被命名為“王烈石巖”,以示對王烈的敬仰。

王烈積極參加地質科學的學術交流活動。王烈是中國地質學會的26個創始會員之壹。1922 65438+10月27日,2 6位地質學家應邀在北京地質調查局新建圖書館會議室開會,逐壹討論研究所章程草案。會議主席丁文江提議成立五人籌備委員會,推薦研究所工作人員人選,張為主任委員,為籌備委員之壹(其他三人是翁、李四光、格利普)。2月3日,召開會員大會,通過了章程,選舉產生了工作人員,中國地質學會正式成立。王烈被選為第壹任評估員(相當於後來的董事會成員)。

從1922到1924,王烈三次連任評論員。1925 65438+10月3 ~ 5日,中國地質學會在北京召開第三屆年會,10月4日,65438+在北京大學第二醫院報告廳召開大會。會議由主持,翁會長作了題為《理論地質學與實用地質學》的講話。Glip作了題為“米松-德站有機進化的因素”的學術報告。後來,王烈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1926 ~ 1927)、第七屆(1929)理事會副會長。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王烈還參加了北京大學的壹些管理工作。65438到0924,成為學校總務委員。9月21928,21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設立北平大學區,將北京大學等9所國立北平高等學府和天津、河北的國立高等學府合並為北平大學。這壹決定遭到北大師生的強烈反對,要求恢復北大。1929 1月,南京政府教育部讓步,確定學校名稱為北京大學學院,包括第壹學院(文學院)、第二學院(理學院)、第三學院(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仍然用於翻譯。在被迫停課九個多月後,北京大學於3月1929+01復課。1929 65438+10月22日,王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第二醫院代理院長。3月11日,王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第二醫院總經理兼院長。3月17日,北京大學學院舉行理事會成員選舉,王烈等7人當選為理事會成員。13年4月3日兼任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建校委員會委員、自然科學季刊委員會委員、研究院自然科學部委員。8月3日,王烈致信北大院長陳大器,辭去第二醫院總經理兼院長職務。陳院長要求放棄辭呈,留任至北大結束。8月8日,致函陳院長,表示他暫時不會辭職,而將以他的任命為限。

7月1929,1,停止北平大學區試。8月6日,國民政府決定北京大學北京學院脫離北京大學,正式恢復國立北京大學校名。8月8日,北大學生會致電教育部,要求任命蔡元培校長,並上書陳大器暫時維持校務。8月23日,北大全體教職工致電蔡元培先生:北大幸復,校長非王先生莫屬,乞復北主持,以慰大眾。並建議邀請王烈先生和劉福先生來上海。王烈、劉福和學生會代表立即前往上海,勸說蔡元培先生返校。蔡先生說:“我深深地感受到,妳們捍衛了北大,也愛我的善良。”16年9月,國民政府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蔡沒到之前,代理他的是陳大器。

1929至10,王烈任北京大學理事會委員(*** 13),建校委員會主任委員,財務、就業、總務、學生事務委員會委員。1930年9月,北大取消了原來的理事會,成立了校務會議,決定學校的方針和大政方針。從9月1931到9月1937,王烈是校務會議成員。從1931年7月到1933年2月,王烈擔任北京大學秘書長。另外,1931 ~ 1937也是圖書文書委員會委員,1931 ~ 1933是財務委員會委員,1932 ~ 65438是學生。在上述崗位上,王烈為北京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北京大學全國同學錄》(1930)中,王烈寫了壹篇序言,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他寫道:“在我們國家風雨飄搖的教育形勢下,妳們完成大學教育是不容易的。回想壹下這六年來我們學校經歷了多少困難才得到現在的位置。現在妳已經畢業了。壹方面,我很榮幸為妳慶祝;壹方面也希望妳們在學業上繼續研究,本著精益求精的宗旨,在服務上,本著我們學校吃苦耐勞的經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繼續為社會和國家奮鬥,在全國發揚北大的光輝。妳前途光明,妳自己也願意幹。”

王烈數次辭去秘書長職務。1931 12 18、王烈給蔣夢麟校長寫了壹封信,信中寫道:“我太急於教書了,不習慣普通的東西。我被委以秘書長重任,多次辭職。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被允許,並且發生了許多延誤。最近同學去北京示威,接受了校務會議的推薦,在南方照顧,很累。真的很難再大驚小怪了,所以我辭去了秘書長壹職,好讓自己休息壹下,覺得沒什麽責任。”65438年2月24日校務會議決議,在江校長返校前,秘書長王照常履行職務。王烈顧全大局,繼續履行職責,直到新秘書長於2月6日就職。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了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由此開始。7月29日,北平淪陷,7月30日,日軍占領天津。平津失陷後,國民政府命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湖南長沙,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遷至雲南昆明,4月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王烈壹生熱衷於教育。無論是軍閥混戰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他都堅持教育崗位。日本帝國主義占領北平後,年過半百的王烈在國難臨頭的關鍵時刻,不顧體力衰退,背井離鄉,長途跋涉,先後赴長沙、昆明繼續努力培養地質青年。這種崇高的民族氣節感動了許多留在淪陷區的教育界知識分子。他們懷著王烈等人的愛國情懷,紛紛奔赴大後方。

王烈是長沙臨時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和氣象系的教授。他壹直在教授礦物學、光學礦物學、巖石學和測量學。他是中國最老的礦物學家和地質學家之壹,也是地質地理氣象系最老的教授。學生們對他在課堂上所看到的印象深刻。他有教學經驗。他講課時不看講稿。他經常把老花鏡推到額頭,很多數字都能背到小數點後第三位或第四位。他的風格嚴謹,經常寫完壹段就拿出懷表。鈴聲壹響,他的演講就要結束了。當學生用礦物和巖石標本向他提問時,他拿起放大鏡或用簡單的測試方法對標本進行測試,很快回答了學生的問題。他指導學生識別巖石薄片,在偏光鏡下轉幾圈後,就能準確確定礦物名稱。他是公認的在礦物學和巖石學方面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權威。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期間,他還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他應邀為全體師生作了壹次關於中國地質教育史的報告。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1946年夏天,北大復員到北平。王烈不辭辛苦,長途跋涉,首先從昆明回到北平,準備解散北京大學地質系。盡管他已年近六十,但他仍為復員工作積極努力。6月開學後1946,仍教普通地質學和普通礦物學。1948年秋,國民政府進行了所謂的“幣制改革”,極大地刺激了王烈的精神,也嚴重惡化了他的健康。

1950後,王老師年老多病,無法教書,退休在家,但依然關心教育事業。王老師平時忙於教學和行政工作,寫的不多。退休後,他身體虛弱,但當病情稍有恢復,精神好轉時,他就致力於礦物學和巖石學書籍的翻譯,為地質科學事業發揮余熱,幾年內完成幾卷。可惜這是在生病的時候做的,精神不夠集中。出版時還需要處理,但我丈夫在書完成前就去世了。

王烈晚年的疾病主要在神經系統,時輕時重。1956年底病情轉為劇,住進北京協和醫院治療。1957年2月2日逝世,享年70歲。

王先生去世後,他搬到了東城的賢良寺。2月1957,10,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教授、北京礦業學院副院長何傑教授(王烈的老朋友、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在王烈主持公祭大會。來自王烈的同事、學生和親友參加了公祭會,正在召開的中國地質學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部分代表、理事和委員也參加了公祭會。王烈先生的遺體被安葬在北京西郊的萬安公墓。

王烈教授在地質教育領域辛勤耕耘40余年,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地質系工作30余年,為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地質系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培養了壹批又壹批地質科學人才。他對中國地質事業,尤其是地質教育的貢獻是不可或缺的,他執著的工作精神永遠值得北大和地質界年輕壹代學習和發揚。

參加考試,貢獻力量

【1】高振西。王烈先生傳(林芝)。地質評論,1957,17 (2): 204 ~ 206。

[2]潘雲堂。中國王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專家簡介。科學與地理第二冊。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 ~ 5。

[3]郁芳,王烈。中國地質1992 (7)《地質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主辦。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33。

[4]王學珍等《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 ~ 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王學珍等《北京大學年譜》(1898 ~ 199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