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戴嶴山相關名人

戴嶴山相關名人

朱光潛(1897 ~ 1986)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筆名孟實、孟實。安徽安慶樅陽人(今麒麟鎮戴嶴村賈珠舊居人)。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壹。出生於9月1897。就讀於空城高中,考入桐城中學。畢業後在北鄉大觀小學任教。青年時期就讀於桐城中學和武昌師範學院,後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又請桐城著名書法家方守敦題寫了壹面錦旗,以“恒、天、成、永”為座右銘。五四時期,他毅然拋棄文言文,改寫白話文。1921年,朱光潛發表了自己的白話處女作《弗洛伊德的內隱意識理論與精神分析》,隨後又發表了《行為主義心理學與進化論證的提綱與批判》,初步形成了自己對學術研究和學術研究活動的看法。從65438年到0922年,他在如何改造學術界的問題上,主張培養“熱愛真理的精神”、“科學批判的精神”、“創造的精神”和“實證主義的精神”。這些觀點壹直影響著他漫長的學術道路。香港大學畢業後,先後在上海大學中國學院中學部和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1924年寫下第壹篇美學文章《無言之美》。他還與葉聖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豐子愷等赴滬創辦立達社。,創辦立達書院,廣泛開展新式教育改革實驗,倡導教育自由獨立。

65438-0925年出國留學,先後就讀於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巴黎大學、法國斯塔斯堡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先後在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四川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國立安徽大學任教。任中華國家美學學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委、民盟中央委員、中國美學學會會長兼名譽會長、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朱光潛認為,在審美體驗中,心靈只是壹種直覺,呈現給心靈的對象只是壹個形象。因此,審美態度不同於科學態度和實踐態度。不涉及概念,實用性等。,而是專註於欣賞壹個孤立和絕緣的形象。

解放後,朱光潛系統地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我在批判了自己以前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後,提出了美是主觀和客觀辯證統壹的美學觀點,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為基礎,另外主觀的意識形態或興趣可以使事物成為事物的形象,進而成為美。他還用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實踐觀點(即把主體性作為實踐人的主體,認為客觀世界和主體性在實踐中可以統壹)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美學思想,形成了壹個頗有影響的美學流派。《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解放後出版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壹部美學史著作。它代表了中國對西方美學思想研究的水平,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1950之後,他提出了主客觀相統壹的理論,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為基礎,此外還有主觀意識形態或興趣的作用,使事物成為事物的形象,進而產生美。

20世紀60年代,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體性作為實踐的主體,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是統壹的。“文革”期間,朱光潛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仍然認真系統地學習馬列主義原著,試圖弄懂其中的道理。1984香港大學授予朱光潛榮譽教授。1986年3月6日,朱光潛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朱光潛是北京大學壹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當選為第二、三、四、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第六屆CPPCC常委,第三、四屆NLD中央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

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主要編纂《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論美》、《論詩》、《論文學》、《克羅齊哲學述評》、《西方美學史》、《美學批評論文集》、《美論筆記》、《美學精選》等。,並先後翻譯了歌德的《談話錄》、柏拉圖的《文學對話錄》、G.W.F朱光潛不僅著述頗豐,而且具有崇高的學術精神和高尚的學術品格。他敢於自我批評,堅持不懈地尋求真理:當他意識到過去在唯心主義體系下研究美學是“試圖拐彎抹角”時,他開始用更先進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他的研究,使他的美學思想走向真理;他反對老化和僵化,主張不斷進步。為了方便學習馬列主義原著,他在60歲開始自學俄語,甚至在80歲時還寫了《談美書信》、《美學摘集》,翻譯了近代第壹部社會科學著作——維柯的《新科學》。他壹生都在學習和研究。

朱光潛精通英語、法語和德語,幾十年來翻譯了300多萬字的作品。其中,他翻譯的黑格爾165438+百萬字巨著《美學》為他贏得了歷史性的崇高聲譽。他的其他翻譯作品包括艾希曼與歌德的談話,萊辛的拉奧孔,克羅齊的美學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藝術社會根源和柏拉圖的文學對話。此外,他還通過系統而認真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的壹些譯文提出了壹些有價值的修改意見。

朱光潛是壹位以救國興國為己任的愛國知識分子。在舊中國漫長的歲月裏,道路雖有曲折,但他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在復雜的鬥爭中,他找準了方向,看到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在解放前夜的關鍵時刻,他斷然拒絕了國民黨當局的威逼利誘,毅然決定留在北京。在和廣大人民群眾壹起迎接解放的日子裏,他激動地說:“我像壹個離家的孤兒,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找回了青春。”解放後,他堅定不移地擁護中國* * *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真心實意對待黨。雖然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對黨和社會主義的信念以及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決心從未動搖。粉碎“四人幫”後,他衷心擁護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他精力充沛,朝氣蓬勃,積極翻譯名著,撰寫文稿,發表演講,指導研究生,在學術研究和教育領域不懈邁進。1983年3月,應邀在香港中文大學做講座。壹開始,他就聲明了自己的身份:我不是黨員土生土長,而是馬克思主義者。這是他對自己晚年生活的鄭重評價。

朱光潛學貫中西,古為今用。他以其精深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與中國傳統美學、舊唯心主義美學與馬克思主義美學、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與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的壹座“橋”,橫跨古今,連接中外。也是中國現當代最著名的美學大師,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廣生(l876-1963),本名明富,住樅陽縣洋河。清朝末年,他還是個秀才的時候,目睹了政事的腐敗,國事的艱難,民生的蕭條。他憤怒了,毅然放棄科舉,追求民主革命。1902年考入江南高等教育專科學校,結識革命家趙生,開展民主革命宣傳活動,被判退學。他回到家鄉,在桐城學校和石崇小學任教五年。後赴東京留學,與章太炎、陳獨秀關系密切,所以得以師從孫中山先生,並加入同盟會。

1911完成學業後回國,任安徽省官立法政學堂教務長,同時兼任桐城派督學。次年,被任命為安徽巡撫,任命為秘書,不久辭職。他與劉希平共同創建安徽江淮大學並任校長。後來參加反袁鬥爭,失敗後流亡北京、上海。他經常為《新青年》寫文章,揭露封建專制,宣傳民主思想。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安慶學生集會遊行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鬥爭。王先生熱烈支持。次年,省政法專門學校校長因勾結軍閥被師生開除。請升任校長。盛接任校長後,與省立第壹師範校長李光炯、蕪湖五中校長聯系,組織教育界進步人士,成立“安徽教職員工聯合會”,與省學聯互相支持,與盤踞在安徽的反動軍閥進行鬥爭。1921年6月2日,安徽省學生會組織學生向省議會請願,反對省長倪嗣沖挪用教育經費,遭到軍閥倪道娘、馬的殘酷鎮壓。五六十名學生受傷,安徽省第壹師範學院學生蔣被刺七刀致死,造成震驚全國的“安徽六二慘案”。當軍閥殘害學生時,我聞訊不畏強暴沖進省議會,怒斥馬,被馬捆住,關進小樓。獲救後,他立即聯系安慶各界人士,組成“六二慘案後援會”,動員安慶人民罷工、罷工、再罷工;並通電全國控告倪、馬犯罪,贏得了全國各地池典的支持。當姜下葬時,他升上了挽聯,表達他的悲痛和哀悼。他說:“天竺才高,怎麽像烈士嶺?”河不轉,長黨為碑。"

1925年,“五書”慘案發生,安慶、蕪湖學生示威聲討日英暴行。當時教會學校的學生義憤填膺,紛紛退學。為了使這些學生能夠繼續學業,王先生堅決支持黨員王步文的提議,並與沈子秀、朱雲山商量後,決定從“巫山慘案後援會”的捐款中籌集6000元,在安慶、蕪湖創辦建華、民主、新民三所中學,收容從教會學校輟學的學生。8月,安慶建華中學成立,升任董事長。1926 65438+10月,廣州國民黨中央派盛、朱雲山、沈子秀等9人為國民黨安徽臨時黨部執行委員,盛當選為常委。盛在工作中堅持與我黨合作,與國民黨右派針鋒相對。

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組成“清黨委員會”,公開要廣生、廣生到漢口等地避難,堅持維護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不改初衷,勇往直前。1932年,上海發生“壹二·八事變”。十九路軍赴上海作戰,升任上海淞滬警備司令部長官辦公室顧問,與日寇展開血戰。1938年,他不遠萬裏來到武漢,參加第壹次國民參政會。後深入湖南省桃源、贛州、秀山等少數民族地區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後來到四川省江津縣,與沈鈞儒壹起組織了“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王先生回到安徽,任安徽通誌館館長。解放後,歷任政協委員、安徽省CPPCC副主席、安徽省文史館館長、安徽省教育廳廳長。壹生獻身革命,興辦教育,不顧艱難險阻,剛正不阿。他死於1963。周新民(1897—1979),原名周軍,別名振飛,安徽省廬江縣大化鄉鬥崗村人(現已並入樂橋鎮)。早年在家鄉辦了景村中學(後來縣裏的鬥崗中學,現在的大華初級中學),後來去外地打工。他壹直關心學校建設的秘教,經常送書送教具支持學校。晚年,他經常寫信詢問學校的辦學情況。

五四時期,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學生愛國運動,任安徽省學生會副主席。11年赴日本明治大學研究所學習法學,回國後在安徽省法政學院任教。15 (1926)加入中國* * *產黨。第壹次國共合作時期,任安慶黨部執行委員、候補執行委員、安徽黨務監督委員會書記,積極貫徹“聯俄、聯* * *和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安徽的偉大革命運動做出了貢獻。16 (1927)年3月20日,蔣介石從九江來到安慶,周新民出席了招待會。蔣介石在即席發言中散布與北洋軍閥妥協的言論,周新民在會上痛斥其回答方式,明確指出:“合作是有限度的,不能與流氓政客勾結,國民革命將推翻外國列強,鏟除國內軍閥。我們決不能向軍閥妥協。”演講結束,全場掌聲雷動,壹致同意。蔣介石大怒,在最後宴會前離開。周為此被蔣介石通緝。

20世紀30年代中期,周新民幫助沈鈞儒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救國會,他是救國會的創始人之壹。後受中國制作方委派,長期從事地下工作,先後在河北循正學院、上海法政學院、復旦大學、雲南大學、香港達德學院任教。民國二十七年(1938),周奉董之命,回到安徽,在第五戰區人民總動員大會工作,任安徽省總動員大會委員會組織部副部長兼總幹事。31年,他在重慶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NLD的前身),33年當選為NLD中央委員,35年隨NLD總部遷至滬寧。他努力維護“十月十日協議”,執行CPPCC決議,發展NLD組織。民國37年,協助沈鈞儒先生在香港恢復NLD總部,並公開表示與中國制作方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秘書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秘書長、沈陽市副市長、民盟中央常委、組織部長、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曾率團出席匈牙利國際法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是第壹屆至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第壹屆、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壹生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而奮鬥,為中國的法制建設和法學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著作有:《民法的根源》、《親屬關系》、《財產權》、《債權》、《民事訴訟法》、《婚姻法講演錄》、《中國民主同盟簡史》等。1979 10死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