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鄧亞萍:世界冠軍的“懸梁”歲月

鄧亞萍:世界冠軍的“懸梁”歲月

如果說亞運會、世乒賽、奧運會的冠軍是我乒乓球生涯中的三個大滿貫,那麽清華的學士、諾丁漢大學的碩士、劍橋大學的博士就是我想完成的又壹個大滿貫。

——鄧亞萍

1997從清華大學退休,2001獲得學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英國諾丁漢大學,2002年獲得12碩士學位,同年進入劍橋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鄧亞萍講述了壹個世界冠軍壹路奮鬥到學校的故事...

清華:從寫26個英文字母開始。

“退役的時候,我開始設計自己未來的路。有人認為運動員只能繼續從事自己熟悉的運動,而我只是想證明運動員不僅能打好,其他的事情也能做好。當我不再是壹名運動員時,我的新起點將開始。”鄧亞萍說。

“1996年底,我被薩老提名為國際奧委會體育委員會委員。我明白,這既是國際奧委會的重用和信任,也是嚴峻的挑戰。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然而此時我的英語基礎幾乎為零,法語更是壹竅不通。面對如此重要的工作和我外語水平的反差,我很著急。”

1996亞特蘭大奧運會後,鄧亞萍剛進清華讀英語專業本科的時候,英語幾乎是空白,沒有任何英語基礎,更談不上口語交際能力。

”懷著激動和忐忑的心情走進清華。老師要看我的水平——妳寫26個英文字母來看。我花了壹段時間才終於寫出來。看了壹會大寫小寫的字母,覺得有點不好意思——老師,就是這樣。但是請妳放心,我會努力的!”

“老師上課講的故事對我來說無異於天書。我只能盡力去聽,去記每壹個單詞,回宿舍,壹點點查字典,壹點點背。我給自己制定了壹個學習計劃:壹切從零開始,堅持三個第壹——從課本第壹頁開始學,從第壹個字母、第壹個單詞開始背;妳必須保證每天14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5點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直到正式上課;晚上整理講義,復習作業到半夜12。”因為全身心投入學習,鄧亞萍幾乎完全取消了和朋友的聚會和無關的社交活動,甚至給父母打電話的次數也少了。為了提高聽力和會話能力,她不僅定期去語音室,還買了壹個多功能復讀機。因為我總是邊聽磁帶邊讀。學生總跟她開玩笑:“亞萍,妳整天看書,小心嘴唇磨繭!””“但我相信,沒有超人的努力,就不會有超人的成就。這也是我在外地多年的親身經歷。"

學習壓力大,每天的課都排得滿滿的。除了學習,鄧亞萍每周還要三次往返數十裏到國家隊訓練基地訓練,疲勞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早上起來會發現枕頭上有很多頭發,梳頭的時候會掉很多頭發。我也沒怎麽在意,但教練和隊友看到我都很驚訝:‘小鄧,妳怎麽了?’我說:‘沒什麽,可能是學習用的大腦和打球用的大腦不壹樣。’"

“雖然都是壹個字‘苦’,但此時我有了不壹樣的感受:我以前是運動員,訓練完累得動不了。只要聽到歡呼聲,我就咬著牙挺過來了;遇到困難和障礙,教練撥壹點,打通了;當比賽遇到困難時,觀眾怒吼著獲得動力,轉危為安。但是讀書往往需要壹個人獨自奮鬥。那種貧窮和孤獨是另壹種折磨。沒有意誌和毅力,是堅持不下來的。”

為了更快掌握英語,幾位英語老師建議鄧亞萍出國學習壹段時間。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經清華大學和國家體育總局批準,剛剛在清華學習幾個月的鄧亞萍作為交換生被派往英國劍橋大學,以1998開頭攻英語。

劍橋:每天早上5點起床學習。

1998年2月26日,鄧亞萍懷著復雜的心情飛往劍橋。對她來說,這自然是壹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但也是壹個艱難的開始。

“第二天是上學的日子。班上有九名學生。教室不大。九張桌椅向著黑板排成半圓形。老師讓每個人先做自我介紹。接下來,我給了大家兩張講義,開始講課。班裏沒有紀律,講解方式很隨意。當老師講課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我在雲山霧罩中上完了課。四五個星期過去了,每天都花了十五六個小時,但是收效不大,英語水平的提高不顯著。作為壹個轉學生,要趕上其他同學太難了。另外沒有教材,每節課只能拿到老師發的講義。這種教學方式我也很難適應。”

“生活環境不盡如人意。在英國留學的留學生大多住在學校安排的英國家裏,我也不例外。我想住在英國人的家裏。壹方面,我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國的風俗和民情,另壹方面,我可以有更多的英語會話的機會。但是我住的房東太太家離學校太遠,房費和飯費都很高。除了每個月要付200多英鎊的房租,還要付100多英鎊的飯錢。兩項加在壹起,每月支出約5000元。對於自費到英國上學的我來說,珍惜金錢和珍惜時間壹樣重要。”

“記得我第壹次穿防雨運動服,騎自行車上學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很疑惑:世界冠軍為什麽要騎自行車上學?是的,世界冠軍也是凡人。我所擁有的,都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我壹定要非常珍惜。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困擾著我,我渴望改變這種狀況。”

“在我到達英國後不久,我想寄些錢回家。但是,我在郵局拿了單子,卻不知道怎麽填。郵局的人指著單子,我卻壹臉茫然。我站在郵局門前,兩眼發楞。我能做什麽?問誰去?我問了,還是不明白。最後,我不得不匆匆離開。”

“開學前,為了讓我熟悉環境,房東開車送我到學校轉了壹圈。第二天,人家沒送。雖然我買了壹輛自行車,但我找不到去學校的路。我拐了個彎,到了學校上課。總是很準時,我成了壹個遲到的學生。我急得脫口而出幾句解釋的話,卻聽不懂。我現在都忘不了那種滋味和尷尬!”

鄧亞萍就讀的紐漢學院是劍橋大學附屬的小學院,類似於國內的語言學院。這裏的學生以留學生為主,鄧亞萍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

“剛到劍橋的時候,雖然很努力,但是效果並不明顯。我知道,這是因為我的語言基礎還相當薄弱。我要想在劍橋這種精英大學站起來好好學習,需要全力以赴去拼搏。學習和體育鍛煉是壹樣的。沒有捷徑可尋,也不會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壹切都要靠自己。”為了趕作業,鄧亞萍早早起床,每天只睡幾個小時。

“剛開始的壹兩個月,我聽不懂老師上面說的。我把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東西都抄了下來。回家後,自己查字典讀壹讀。日常生活單調,上課時間四個半小時。課後還有很多作業。吃飯對我來說好像很麻煩。我中午只有壹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我壹般不回宿舍,就吃早上帶的三明治然後看壹會書。晚上經常吃的是自己做的方便面,蔬菜西紅柿雞蛋。我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到12點才能睡覺。”

雖然基礎比其他同學差,但她始終不願意超越別人。這種競爭心態後來慢慢開始改變:“畢竟基礎不壹樣,從運動員到學生是壹個非常大的轉折點,學習上升要有壹個過程。”

回到清華,鄧亞萍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國足的歷史與發展》。從開題報告,到論文第壹次投稿,甚至到論文最後的修改,鄧亞萍不僅每壹項都達標,而且壹步步提前完成。

“我終於戴上了我的學士帽。在畢業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辭。”

諾丁漢:從她的學習動力可以看出她是世界冠軍。

2001年9月,鄧亞萍從清華進入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我原本更喜歡劍橋,那裏的風景很可愛,我很著迷。但我還是去了諾丁漢大學,因為諾丁漢大學有全英國最好的外語系。”

“導師不太了解我。他似乎有點不安,擔心壹個運動員能否完成學業。我誠懇地對導師說:我可能比妳其他學生差,請多費心。別人能聽懂的課程我可能會上兩遍甚至很多遍,別人會上壹年,我可能會上壹年半甚至兩年。但是不管多辛苦,多長時間,我都要把學業拿下來!我是那種很堅強很固執的人,所以我會盡我所能做好每壹件事。”

“在英國,有兩種方法可以掌握。壹種類似於應試教育。即最後壹節課上壹門課,直到通過所有課程;另壹種是和導師壹起做研究,研究完寫論文。如果論文通過,我就可以畢業了。我采取第二種方法。比語言更難的是這裏的學習方式,和國內真的不壹樣。我有自己的導師,但不常見面。經常是他給我提供閱讀書目,我去圖書館或者大學找書然後看。有問題就約他見面答疑。起初,我不習慣這種方式。更何況我的專業是‘中國當代研究’,壹個冷門專業,好像和體育沒什麽關系。甚至圖書館也可能沒有相關資料。就這樣,我不得不在不同的圖書館和大學裏尋找。不過,似乎這也是我留學的重要收獲之壹。新的學習方式教會了我在復雜的情況下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

“打球的時候,我雙眼視力都是1.5。開學後迅速下降。現在壹只眼睛已經0.6了。學習和打球完全不同。我睡眠不足。上課時我總是感到困倦。我睜不開眼睛。我越坐越困。我想用棍子把眼皮撐起來。但是老師坐在對面,妳睡不著,更別說溜號了。壹開始這種感覺特別明顯。後來我漸漸適應了這種生活,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作息,找到了壹些規律。”

“我的研究課題是《從小腳女到奧運冠軍》,例子是中國女子乒乓球隊。為了研究這個課題,我看了壹些關於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資料,大部分都是外國人寫的。這些外國人並不真正了解中國女運動員的生活和成長經歷,所以他們的研究並不到位。希望從我開始,真的有人關註中國女性和中國女運動員的研究。也希望通過留學,能盡量避免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從而更好的介紹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在國際體壇,要讓人理解妳的意見,接受妳的想法,並不容易。”

在學習中,她打球時表現出了活力。據說老師安排的課程已經飽和,壹周每天都有課,周末的作業也不好做。做完作業還要準備下周的課,以此類推。但她還是覺得“吸收”得不夠。

難怪,她心裏真的很擔心。鄧亞萍壹放下球拍,就成了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的年輕成員。當她去參加會議時,她迫不及待地想說壹口流利的英語。於是,這位乒乓球世界冠軍悄悄萌發了壹種想早點進高級班,明年向大師進軍的願望。

在諾丁漢大學上課的過程中,鄧亞萍總是抓住壹切機會發言。老師開玩笑說,從她學習的實力來看,她是世界冠軍。“下課了,我還要趕去找另壹個老師做個別輔導。這是學校針對每個學生學習中的不同問題,專門安排的單獨輔導時間。每次出去開會前,老師都會幫我準備發言材料,糾正我的語音語調和說話方式。另外,學校還專門給我開了壹門課,教我如何用英語面試。在學校,我過著典型的大學生三點壹線的生活,和那些普通的校園女生沒什麽區別。”

“我壹定要拿到這個碩士學位,而且壹定要在國外的大學拿到。”那樣的話,在中國的奧運冠軍中,她可能又得了壹個壹等獎。作為諾丁漢大學的學生,鄧亞萍每天的日程都很緊張。“除了上語言系的課,還要上英語系的課。課後還有很多作業,中午休息時間只有壹個小時。”

“通過語言障礙對我來說還有另壹層意義。當時我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的成員,也負責國際乒聯的壹個項目。如果妳不能和別人交流,那麽壹切都是零。同時還有壹個公眾形象,就是說畢竟我代表中國,代表中國運動員,所以精神面貌很重要。”

壹年後,鄧亞萍面對嚴格的考官,用英語宣讀了壹篇3.5萬字的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本文以翔實生動的材料,清晰有力的論據,論述了中國和中國女子體育的巨大發展變化。現場考官的壹致結論是:無條件!2002年2月22日,65438+,她拿到了碩士學位。薩馬蘭奇先生稱贊她“擁有世界的鑰匙”。

至此,從65438到0997進入清華,鄧亞萍在校園裏度過了將近6個春秋,把小學“學歷”變成了研究生學歷。鄧亞萍坦言,從運動員到學生,尤其是壹個留學生,她付出的努力不亞於打球。“從對英語壹無所知到熟練地用英語與教授交流,從陌生人到全英國的朋友,從壹開始的迷茫到後來迎接挑戰,每壹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為我打開了壹扇門,讓我真正了解了這個世界。”

同時,作為北京申奧的壹員,她前往莫斯科為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出力。

2001 7月13日,鄧亞萍用流利的英語向國際奧委會委員呼籲:請給中國運動員壹個當奧運會東道主的機會!

回到劍橋:學習,努力,凍餃子。

知識永無止境。2002年,她像壹個長跑運動員壹樣,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開始了新的奮鬥——她自信地在劍橋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2008年奧運會對當代中國的影響”,鄧亞萍的“中國學”還在繼續。

2003年2月24日,正在劍橋攻讀博士學位的鄧亞萍又回來了。在BOCOG,新的忙碌又開始了。“我在劍橋的導師彼得·紐蘭是世界經濟學家,研究中國經濟30多年。他知道2008年奧運會對刺激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會有很高的經濟研究價值。他認為我回國不僅可以報效祖國,還可以為我的論文收集第壹手的珍貴資料。所以他特別授權我回國邊工作邊學習。未來的工作很辛苦,但這是壹個非常好的機會。”

2004年春節假期,她為了寫劍橋大學的博士論文,放棄了和親人的團聚,買了壹堆速凍餃子,每天和她壹起吃餃子過節。

“有些人可能認為我在自討苦吃。甚至有人說,妳有很多榮譽,不讀個學位也能好好過壹輩子。就算是讀個學位也不用這麽辛苦。妳甚至可以找壹個“槍手”來寫論文。但我上大學不是為了鍍金。我只是去學校完成我的讀書夢。在與外國朋友的接觸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識的匱乏和溝通的不暢。盡管基礎不好,但我也不想偶然走捷徑,更何況我就讀的清華、劍橋等國際知名大學,治學嚴謹,不容篡改!”

餃子可以速凍,但是人才很難速凍。鄧亞萍學業上的成功和打乒乓球上的輝煌,其實並不是因為她天賦異稟。相反,無論學業還是打球,她都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克服了壹個又壹個困難,在人生的道路上贏得了新的金牌。

“我仍然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體育與環境委員會和改革委員會的成員。尤其是運動員委員會,成員都是非常有名的奧運冠軍,有自己的權益。長期以來,我是亞洲成員,所以我不僅是中國的代表,也是亞洲的代表,我有責任為亞洲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運動員爭取權益。“由於鄧亞萍的努力,運動員委員會已經向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提出,在推薦國際奧委會委員時,必須有壹名亞洲委員(***8人)。

而她在劍橋的博士學習已經到了第二年。談及學業,鄧亞萍說,“真的很難,真的很難,感覺壓力很大。我就是整天拉伸,所以感覺特別辛苦。但我想感謝作為學生的這段經歷,因為它讓我看到了另壹個世界,找到了我的新價值。如果說亞運會、世乒賽和奧運會的冠軍是我乒乓球生涯中的三個大滿貫,那麽拿到清華學士學位、諾丁漢大學碩士學位和劍橋博士學位就是我想完成的另壹個大滿貫。”

打,打,再打!無論是作為運動員還是學生,鄧亞萍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壹定要做好,我沒有理由不做好!”這是壹種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