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中國情報史上的“五重間諜”是誰?

中國情報史上的“五重間諜”是誰?

袁殊,1911湖北蘄春人,又名伊雪,1929年赴日留學。回國後任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常委,創辦《文藝報》。他有多重身份:童軍、中通、青洪幫、日偽。但是,他的秘密身份是壹個貨真價實的中國特科。

1931年10年,袁殊加入了中國* * *生產黨,並立即調到科特工作。根據地下黨負責人的指示,1932年春,通過其堂弟與黃埔壹期賈的關系,認識了上海社會董事、中央負責人吳興亞,進入中央。後來,他經吳興亞介紹,成了新聲社的記者,這樣就可以參加南京政府的新聞發布會,結識和認識很多人,還認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副領事巖井英壹。

當時,中國和日本正在就貨幣匯率和關稅進行談判,這自然成為新聞界的熱門話題。由於袁術有機會接觸到壹口巖石井,消息又快又準,這位“涉外”記者立刻成了名人,連吳興亞也對他刮目相看。過了壹段時間,巖井開始每月付給袁殊200元的“通訊費”,於是他又成了壹名日本情報人員。很自然地,在中國地下黨負責人的批準下,他成了“三重間諜”。不久,巖井安排袁殊來到日本。

回國後,袁殊聯系了馮雪峰。1937年6月,潘漢年回到上海,任八路軍上海辦事處主任。從那以後,直到1946年去解放區,在潘漢年的指揮下,袁殊成功地執行了壹系列出色的情報戰。

建議他以青幫的身份“找杜辦點事”,成立壹個時事出版社。抗日戰爭爆發時,戴笠找不到熟悉日本問題、有相當日本關系的人。杜提醒他,有壹個叫的日本留學生,和日本領事館的副領事關系很好。戴笠聽了很高興,就親自去拜訪他。

袁殊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去找潘漢年請示。潘漢年猶豫片刻,說:“這是好事。這是壹個難得的機會。妳壹定不能錯過這個機會,答應戴笠的所有要求。”

戴笠給了袁殊兩項任務:壹是收集日本人的情報,二是不管形勢如何變化,都要留在上海。這樣,袁殊就多了壹個身份:童軍,加上中通、慶洪幫、日偽,還有中國真正的秘密身份,這是五重身份。這也是中國情報史上最全能的間諜。

從此,袁殊通過各種關系獲取了大量的日本情報,先是向潘漢年匯報,然後有選擇地向童軍匯報——畢竟那是壹個國家間合作、國家利益共享的時期。

1937“八·壹三”甲午戰爭期間,袁殊冒著生死危險,化裝成日本留學生,越過前線,深入日軍陣地偵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軍事情報,我們避免了重大損失。

上海成為孤島後,袁殊奉命(潘漢年的命,表面上是戴笠的命)留守。他以少將·童軍的名義,成立秘密行動小組,懲罰侵略者,槍斃臭名昭著的漢奸,受到了童軍局的嘉獎。其中最成功的壹次是虹口日本海軍軍火倉庫的爆炸。為此,軍統為袁術立下了汗馬功勞。

1937上海淪陷後,巖井英壹回到上海,成立了日本特務機關“特別調查隊”,袁殊自然成為其中壹員。當然,這件事不僅潘漢年知道,軍方也知道。因為袁殊的傑出榮譽,戴笠把他叫到香港去獎賞他。在香港,袁殊還見到了潘漢年。

在香港,袁殊接受了戴笠的兩項任務:壹是刺殺李士群;二是深化日本關系,交換和平意見。袁殊回到上海和軍事系統的潛伏者壹起策劃了李士群76號巢穴的爆炸。我沒想到童軍區長王天木和其他人會背叛他。後來,袁殊作為“外務省情報官員”被引渡到巖井。

根據潘漢年的指示,袁殊向巖井提議成立“興亞建國運動”總部,於6月1939+01在巖井公館成立。

潘漢年以巖井的名義成立這樣壹個機構,不僅僅是為了覆蓋壹個電臺,更重要的是出於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大局的考慮。

在日偽和頑固派的打擊下,隱蔽戰線工作的任務更加艱巨,必須以更靈活的方式深入敵後。在此之前,潘漢年已經把關璐送到了76號。袁殊進入了日本人的活動圈,這對獲取信息更有利。遠離上海情報中心的延安,急需掌握日本大本營的動向,以及日、王、江之間的微妙關系和變化。於是很多資料被送到了延安。

1942年初,由日本外務省安排,陳、作為“建設運動”的代表,應邀訪問日本。外務省的負責人吉三郎野春是組織這次訪問的主要角色。芝三郎向陳、袁透露,目前國策是準備誘敵蔣介石,建立以日本為主體的大東亞* * *圈,日軍已確定南進戰略部署。這個消息震驚了袁殊。

各方面情報顯示,日軍南進是不可動搖的戰略決策,潘漢年就是延安。

歐戰全面爆發後,蘇聯壹直擔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在有了確認日軍南進的情報後,安全而大膽地將幾十萬大軍從遠東調往西線。

從1939到抗戰勝利,袁殊從未出過事,這無疑與他的聰明才智和出色的活動分不開。

當然,這期間完成的情報工作可謂不勝枚舉:及時向黨中央提供日偽政府內部的人事變動;日軍在蘇南的部署與清剿農村行動:建立通往根據地的秘密交通路線;營救被俘的中國人,包括袁殊親自營救的魯迅之妻許廣平,掩護潘漢年、範長江、鄒韜奮進入根據地;由於信息及時,李煜的部隊很快跳出了日偽之間的“藩籬”。......

後來,袁殊擔任了青香政工組組長、江蘇省教育廳廳長、青香專員、偽保安司令等壹系列偽職。,他的情報工作變得越來越復雜。

1945年初,袁殊辭去了偽教育局長的職務,只留下了上海參議院的頭銜。“八·壹五”抗日戰爭勝利後,袁殊被任命為忠烈救世軍新特種大隊第五縱隊司令員兼軍系直屬第三站站長,並被授予中將軍銜。

直到第二年,也就是1946年初,國民黨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區,我勃然大怒。於是,“抗戰有功的袁殊”立馬變成了“* *漢奸”,軍方對袁殊發出通緝令,並派人到蘇州抄家。

“十月十日”協議後,袁殊帶著軍隊向北撤退。華東組織部長曾山同誌親自找袁殊談話,考慮到各種關系,要求袁殊暫時改名,改姓,於是改名為“曾大齋”。後被任命為華東局聯絡部第壹工作委員會主任,定為旅級。

1949年,袁殊赴京,調到李克農的情報部門,研究日美動向。

每次潘漢年去北京開會,兩人都會碰面。最後壹次,在1955,袁殊去北京飯店見潘漢年。潘痛心地說:“從事情報工作的人大多沒有好下場,中外同行也壹樣。”潘漢年事件後沒幾天,袁殊就被抓了,判了12,1967到期了,是“文革”。他又被拘留了8年,1975到期後,仍被送到另壹個勞改農場“就業”。他不知道妻子端木1968因為受到恐嚇,服用過量安眠藥自殺未遂,之後離家出走,下落不明。

潘案1982平反後,也被宣布“無罪”。1987 165438+10月26日,袁殊逝世,享年7 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