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簡述九夜詩派的詩歌創作及特點?

簡述九夜詩派的詩歌創作及特點?

九夜詩歌流派概述

戰爭摧毀不了詩歌,物質貧困和生活壓榨也沒有完全阻礙詩人探索詩歌的發展道路。在戰時的西南聯大,壹批新老詩人不僅用自己的思考和創作證明了詩歌的存在,而且還努力拓展新詩的生存空間,將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衰落趨勢引向深入發展的軌道。大會遷址後,他們成為平金戰後詩歌創作的重要力量。上海還有壹批青年詩人,他們先後從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轉向現代主義詩歌寫作。1947年,南北詩人終於合並成壹個流派,後被稱為“九葉詩派”。核心成員包括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穆旦、杜、、袁可佳,以及雲集上海的辛笛、陳、杭友鶴(曹新之飾)、唐琦、湯舒。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大多學習西方語言和文學,具有深厚的中外文學修養,熟悉西方現代詩歌的分化和演變。他們的創作和理論在當時獨樹壹幟,引起爭議。艾青評價“他們接受了新詩的現實主義傳統,采用了歐美現代派的表現手法,刻畫了戰爭大動蕩後的社會現象”。總的來說,在思想取向上,他們堅持與現實主義文學精神合拍,主張保持詩歌與生活現實的平衡,但又不滿足於表面的描寫,追求深入現實的全面表現。在詩歌藝術的探索中,他們傾向於接受西方詩歌,尤其是以艾略特、裏爾克、奧登等為代表的歐美現代詩歌的成功藝術經驗。,構建適應時代的新的抒情模式和語言意象體系,給詩壇帶來生機和新變化。

九夜派的代表詩人是穆旦和辛笛。

牡丹

穆旦(1918-1977),原名查,浙江海寧人,祖籍天津。1940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大外語系,兩年後入伍做翻譯。1948赴美留學,1953回國在南開大學外語系任教。在“反右”和“文革”期間,他受到打擊和迫害。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他以梁震的筆名翻譯出版了許多俄文和英文作品。他是“這壹代最有活力的詩人之壹,也是可能走得最遠的人才之壹”。40年代出版《遠征》、《穆旦詩集》(1939-1945)、《齊》三部詩集。他的創作顯示了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轉向和更大的發展。

穆旦通過完全個性化的主題,獨立公正地表達國家意誌和時代情緒。他用沾滿鮮血的雙手擁抱苦難的人民,哀傷地歡呼“壹個民族崛起了”(贊美);九死壹生的從軍經歷,讓他深深懷念起埋藏在異鄉、“孕育在樹幹裏”的抗日精神(森林的魅力)。他質疑正義和多數,分析愛情和友誼,揭示知識和文明的疾病,體現了唯物主義者和懷疑論者的非凡智慧。然而,詩人寫得最深刻、最動人的,是破碎世界中自我分裂的個人痛苦。在泥淖中爬行的生命意識,從不信任又無處著落的精神苦惱,日常生活習俗對人無形的改造和磨損的悲慘體驗等。,這些主題構成了對傳統詩歌的反叛和叛逆。詩人的異質性也體現在藝術形式上。他冰冷的抒情表達,強調的是不加幹預的客觀觀察,主體“淡出”。只要把艾青的《雪落在神州大地》和穆旦的《十二月寒夜》比較壹下,後者冷處理的特點就很明顯了。穆旦在情感抒情傳統中強化了知性分析的因素。他經常使用戲劇的形式,他的詩歌充滿了人物的獨白、對話、交談甚至爭吵,這與他感知破碎分裂的自我和世界的特殊方式相壹致。穆旦的語言意象也刻意排斥古典色彩和文言詞匯。五月,古詩詞與新詩交錯,形成反諷的語境,生動靈動的白話文,折射出文言文的粗鄙與刻板。穆旦應該用現代的語言形象來反映壹代人獨特的歷史經驗。

新迪

辛笛是九葉詩人中的前輩,他的個人風格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成熟。詩人對瞬間變化的聲、聲、光、影的敏銳捕捉和精妙表現,贏得了印象主義的藝術精神,他運用傳統的文字、意象、風格、境界的作品,更好地體現了古典詩歌的雋永魅力和現代人錯綜復雜的感受,如《航空》、《冬夜》、《秋日午後》。到了40年代,他的詩意現實主義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他的風格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民族的苦難,說要像布谷鳥壹樣用生命喊出“民怨”。我在《風景中的滬杭車》的寫作中看到和感受到的是“火車碾過中國的肋骨/壹個又壹個社會問題”這壹名句,巧妙地、辛辣地諷刺了國統區的病態風景。

其他詩人

杜·謝雲引奧登為知己,其詩風清麗,妙趣橫生。滇緬公路氣勢磅礴,朱自清老師曾經在課堂上教過分析。《追價者》將精神分析技巧引入諷刺詩的寫作,豐富了政治諷刺詩的技巧,提高了詼諧趣味。陳、、是兩位女詞人。陳善於用外在的場景觸發內心的情感。她題材廣泛,抒情靈活,有明澈之風,往往陽剛之氣。權力的序曲比壹千下更有力:“全人類的熱情在痛苦的鬥爭中相遇交融/等待/壹個團結的黎明。”受馮至的影響,鄭敏對裏爾克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的抒情哲理詩充滿了詠物記人的意味。金稻束從熟悉的事物中探索深刻的哲理,抽象與具體的融合不留痕跡。杭友鶴和唐琦都經歷了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轉變。他們在1940年代後期創作的《復活之地》和《時間與旗幟》是當時政治抒情詩的寶貴收獲。兩首詩以上海為背景,典型地描寫了上海的歷史和現實,描繪了上海的放蕩、苦難、復活和重生,對中國歷史即將逆轉的局面作出了準確的藝術預測。袁可嘉和湯舒的成就更多體現在理論批評領域。袁可嘉關於新詩現代化的論述建立了初步的理論體系,是對中國形式主義批判的總結,富有理論價值和前瞻性。唐史的評論對闡釋《九夜詩人之友》的創作特點和加深讀者對現代詩歌的理解也有很大幫助。

詩歌流派的特征

九葉詩派是20世紀4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和詩歌的繼承者,但他們的詩歌觀念和創作特征比20世紀20年代的李金發和30年代的現代派更全面、更現代,這是積極揚棄的結果。他們認為,詩歌和詩人應該避免走“走出生活”和“走出藝術”的道路,應該肩負起“融合生活與藝術”的神聖任務,在創作中向內探索,向外求證,力求“個人感情與人民感情的溝通”。他們的作品包含了深沈厚重的生命體驗和宇宙思考,如穆旦的《裂》,陳的《節奏》。也有對社會現實的憤怒揭露和詼諧嘲諷,如唐琦的《女子監獄與妓女》,袁可佳的《上海與南京》;也有反抗和希望的歌,比如湯舒的《劍靠山》、《致未來》。

在抒情表達上,九葉詩派追求客觀化、間接化,為詩歌的情感尋找壹個“客觀的對應物”,避免了直抒胸臆的膚淺。陳的《如果妳來了》描繪了壹系列無聲的動作,是壹個豐富的心理劇片段。他們的詠物詩在現實層面上構建了象征空間,如鄭敏的《鷹》、《馬》、辛笛的《月光》等。,通過暗示曲折表達。九葉詩派的語言意象多樣,富有現代性。他們從現代日常生活中鍛造語言,融化主觀意誌,使之成為壹種智能的心理意象結構。在穆旦的詩歌中,常見的有“八小時工作和房子”、“成人世界和父母”、“學習”等用詞明確但含義相當模糊的句子,這些句子已經構成了詩歌中的“主題意象”。九葉詩派運用自由聯想組合語言意象,使現代知識分子的口語具有了詩歌藝術的表達功能。

九葉詩派的叛逆性和異端性,使他們的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在當時沒有得到很大的反響,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和啟示。“這壹批詩人,無論是在詩意與現實的融合上,還是在對詩歌藝術的執著追求上,似乎都是“五四”以來某些現代主義詩歌在向現代生活的突進中的合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