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客家人對賀州的建設有什麽貢獻?

客家人對賀州的建設有什麽貢獻?

廣西賀州於明代萬歷五年建立楊明書院,九年後創辦昂孝書院,清雍正十三年創辦臨江書院,直至廢除科舉,提倡新學。民國初年,每個客家小鎮都辦起了小學。1905年,和縣師範學校成立。1921年,和縣第壹所中學——和縣中學在河街創建。1930年,在河街文廟左側設立了女子小學和女子中學。1940年,客家人黃、黃德展等人在專員胡天樂的支持下,聯合礦業界人士創辦了享譽海內外的臨江中學(現和縣高級中學)。1945年,客家人吳冠凡、謝、吳公珍等人創辦了私立大公中學(後為和縣第三中學)。客家人積極辦學,人才輩出,促進了社會進步。客家人為子女教育買單的好傳統也值得稱道。只要孩子上進,上大學,出國留學,他們都盡力提供學費。父母負擔不起,親戚互助,或者宗族祠堂互助。有的家庭設立祠堂和山谷,供子女讀書。

清代賀州有四位進士,其中兩位是客家人。第壹,劉宗標,河街雙聯人,光緒二年丙子科恩進士;第二,林世濤,李安堂永清人,光緒三十年進士第二名。

在革命戰爭年代,出現了黃、羅芬平、關平陽等壹批客家人的革命烈士。、黃(曾任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副主席)、蘇丹、吳官範、黃、黃普新、黃等名人。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在和縣李安堂鎮新聯村,出現了壹個才華橫溢的黃氏家族。其始祖為黃維和,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從廣東豐順遷至和縣,定居新聯。經過100多年的努力,已有100多名學生獲得獎學金、付費生、大學生和留學生。今天屬於黃維及其後裔的約有1900人,具有大學學歷的近百人。壹個家庭裏有無數的大學生,有父親,有兒子,有兄弟,有姐妹。

時光飛逝,世事變遷。客家人的品德是尊重中華文化,富有開拓精神,以崇高的正義期待中華文化,對外反抗壓迫,對內團結互助,並以此創業獲利,教導後人。從和縣桂東、沙田、行會、黃田、八步、桂嶺的情況來看;鐘山縣的西灣和王杲;富川的白沙;昭平樟木林。以及平樂縣的源頭,二塘等鄉鎮是客家人大量聚居的地區,那裏的經濟文化比其他鄉鎮更發達。致富的途徑很多,經濟人才也很多。這與生活在那裏的客家人的適應能力強、思維活躍、開拓精神、勤勞智慧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