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寧波大學怎麽樣?

寧波大學怎麽樣?

寧波大學是壹個機構。

學校簡介地理交通學校風景校徽校標寧大精神

寧波大學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新建的壹所地方綜合性大學,由教育部、浙江省和寧波市共同管理。寧波大學1986由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創建,鄧小平同誌親筆題寫校名。65438-0996,原寧波大學、寧波師範大學、浙江水產學院寧波分院合並組建新的寧波大學。2000年後,寧波海洋學校、寧波林業學校、寧波師範學校相繼合並。寧波大學1992被列為全國首批高校,1995通過原國家教委首批本科教學評估,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建設大學,2003年通過教育部評估並取得優秀成績。2005年碩士點突破50個,研究經費突破1億元,從而獲得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市委常委程剛任學校黨委書記,聶秋華教授任校長。

寧波大學位於寧波高教園區北區,占地2700多畝,總建築面積近72萬平方米。學校設施齊全,辦學條件優越,擁有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圖書館為浙江省高等教育數字資源中心寧波分中心,藏書265萬冊,其中紙質圖書654.38+0.42萬冊,電子圖書654.38+0.23萬冊。擁有5所設備齊全、高水平的市級附屬醫院。寧波大學地勢開闊,甬江蜿蜒,樹木蔥郁,建築雋永,是學習和研究的絕佳場所。

學校現有教職工24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30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院士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院士55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工作者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院士1人。全日制高級職稱230人,副高級職稱704人,博士學位252人,在讀教師和博士近百人。全日制本科生23000人,研究生近1,000人,外國留學生1,70余人(含短期培訓),成人教育學生9700余人。

學校積極倡導浙東學派“實事求是,應用實踐經驗”的學術精神,全面實施基於“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為辦學特色之壹。學校註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及英語、體育等專業技能競賽中多次獲獎,碩士學位論文質量抽檢多次在浙江高校名列前茅。學校設立了學生援助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學習指導中心、創業指導中心、學生事務投訴中心等六個中心,制定實施了學生非學業因素評價辦法,打造了“做人、做事、學習”、“講寧自己的故事”、“經濟社會發展論壇”等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品牌。在創新中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服務和引導。

綜合類學校積極構建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學科體系。現有學科涵蓋經濟、法律、教育、文學、歷史、科學、工程、農業、醫學、管理等十大類。有19學院,2個壹級學科碩士點,5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65個本科專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省級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浙江省重點實驗室2個,浙江省高新技術研發中心2個,65440個。省級重點學科13個,其中省級“重中之重”學科2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重點專業9個,市級重點專業4個,基本形成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建設體系和優勢特色學科群。

寧波大學是壹所華僑資助的大學,是在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的捐贈下創辦的。在發展過程中,、、包玉書、曹光標、李大三、趙安眾、唐、顧國華、包培清、朱應龍等海內外“寧波幫”人士和王寬城教育基金會給予了大量的捐贈和廣泛的支持。20年來,60多名寧波幫成員捐款近3.5億元,幫助學校建設了壹批教學科研樓,造就了壹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為學校的高起點、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和支持。眾多“寧波幫”的捐贈成為學校的壹大優勢。同時,他們的重教惠子精神極大地豐富了學校校園文化的獨特內涵。

當地寧波是中國沿海開放城市,長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華東重要貿易口岸。2005年,城市綜合競爭力已躍居全國第六位。作為壹所直接以市名命名的大學,學校牢固樹立服務地方的理念,著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努力提高學科建設水平;以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為導向,積極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以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努力開辟產學研工作的新渠道;以政策措施為保障,以縣市科技合作項目為載體,動員教師積極參與服務地方,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的整體實力,在地方謀發展,從綜合方面找優勢,創壹流特色。

開放的寧波大學是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壹所新興大學。學校自成立以來,壹直倡導開放的辦學理念,重視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迄今為止,已與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瑞典、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的4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具有教育部指定的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招生資格;每年選派優秀留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與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中加合作工商管理、中澳MBA、來華留學等多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學校與港澳臺有著頻繁的接觸和交流。目前已與臺灣省中國文化大學等7所高校簽訂學術交流合作協議。

“十壹五”期間,學校將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發展全局,進壹步轉變發展方式,堅持內涵建設,努力提高知識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銳意創新,提高質量,培育特色,融入地方,爭創壹流,努力建設成為國內壹流的地方綜合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