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當選院士時誰最年輕?

當選院士時誰最年輕?

12 16,2005年,中國科學院評選結果公布。經過層層篩選,優中選優,40歲的馬入選,成為中國最年輕的院士。

這位年輕的院士,現任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特聘教授,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他的老家是我市東陽巍山鎮的小山村馬家村。22日,我們電話聯系了馬院士,並看望了他的父親和在家鄉的同學。

“只是壹件小事。”

65438+2月65438+8月的晚上,微山高中的華科老師第壹時間打電話給馬院士,向他表示祝賀,希望華科院士常回家。華老師告訴他,他高中時的老同學孫和大學壹直在他的母校巍山中學任教,院士非常驚訝,向他們打招呼。馬院士還深情地回憶起高中時的老師:教數學的壽乃方先生為人正直,教語文的余先生是學者,教化學的沈先生壹絲不茍,教英語的邱先生是杭城人...我感觸良多。他說,在出國留學之前,他每年都會經常回家看看這些老師。現在他們老了,不知道事情怎麽樣了。馬聽說了沈老師的電話號碼,並急切地記了下來。

馬院士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時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他反復說,“這其實只是壹件小事。與楊利偉、費龍軍、聶海勝等英雄相比,我只能算壹件小事。”他說,當選院士是喜事,但只是對自己的鞭策。他說,要以此為科研新動力,潛心科研,多出成果,回報人民和社會。

第二天晚上,記者又撥通了馬院士的電話。他的第壹句話是感謝家鄉人的祝賀,壹再拒絕記者去上海采訪。他壹直說入選院士是小事,希望媒體把他們當普通人看待。在科學研究中,他只是運氣好。記者問他認為他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麽。他說應該是勤奮和機遇。

記者請他用更通俗的語言描述自己的學術成就。他謙虛地反復說,那不是成績,只是成績。隨後,他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解釋了自己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金屬有兩種狀態——單質(如金)和無機鹽(如氯化鈉)。壹般情況下,金屬的催化性能並不高。然而,壹旦通過配體和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屬配合物,其物理和化學性質將被‘轉化’,從而獲得更好的催化性能。我的工作是設計和合成配合物,開發新的反應,推動有機化學的發展,為未來的藥物合成和材料化學提供基礎工具。”

他說,他選擇這個領域的時候,還是壹個“冷門”,現在已經逐漸成為國際熱點。他本人也因為解決了很多“瓶頸”問題,才得以順利開展該領域的科研。

說到他是中國目前最年輕的科學院士,馬笑著說:“那是我的運氣。”

真的是運氣嗎?在接通馬之前,記者聯系了他所在單位的同事。他們都說他是個勤奮的科學家,下午10之前都能在他的辦公室或者實驗室找到他。他的工作異常繁忙,基本沒有休息日。但馬說,“我不是工作狂。吃飯的時候,我也會享受和家人在壹起的溫馨時光;在浙大工作的時候,我也會興致勃勃的去爬學校附近的山。不知道怎麽休息就不知道怎麽工作。”

壹個科學家40歲就加冕院士,有點年輕。“我覺得這是學術界對年輕人的壹種鼓勵。”麻生說。未來在哪裏?馬明升肯定地說: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他喜歡有更多的時間安靜地思考壹些問題,和學生討論最新的實驗現象,時刻期待新的問題和發現。

"他從小就喜歡閱讀。"

馬1965出生在東陽和嵊州交界的山區溈山鎮馬家村。村子很小,群山之間,道路蜿蜒,交通不便。距離巍山鎮15km。

我們來到了馬家村,非常安靜。中午,村民們都在房前曬著太陽吃午飯。馬的父親馬新偉已經72歲了。這兩天他成了村裏的公眾人物,整天走來走去。馬家只有壹間房子,很舊。馬新偉說1959家裏著火了,房子燒沒了。後來他花了很大力氣把房子蓋了回來,負債累累,在結婚成家之前勉強住了壹家人。1965年生下兒子馬,九年後又生下妹妹馬。兩個孩子上學後,家庭負擔更重了。孩子讀書很好,但因為家裏窮,女兒只讀到初中畢業。

馬新偉很單純。他只上過兩年小學,但頭腦很好,壹直在村裏當會計。"他的心算比珠算還快."村裏的人說。馬的母親死於11年前,但在村民的印象中,她也是壹個聰明人。她沒有受過教育,但她擅長心算。她從不錯過購物和賣東西。

馬·明升在困難中度過了童年。在父親和馬村人心中,他是壹個老實淳樸的孩子,也是壹個懂事的孩子。他做家務很開心,劈柴、挑柴、劈柴,都搶著做。即使長大了,博士畢業後的暑假回家割稻子,也保持了農民本色。我去田裏割稻子不戴帽子,沒有多余的話。家鄉人說:“就是這種苦難成就了他。”

他的隔壁鄰居馬,是馬的壹名小學教師。他自豪地告訴記者:“我是他的啟蒙老師。”他說馬小時候最喜歡讀書,每壹科都很喜歡。他從來不和別的孩子打架,也不怎麽喜歡玩,但也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對自己要找的東西總是很堅定。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麻生先就讀於馬家小學,後就讀於湖村初中,1979考入巍山高中。在學習期間,他非常節儉,從不花不該花的錢。馬新偉回憶說,馬明升除了學費和書費,從來沒有向父母要過零花錢。有時候爸爸給他兩毛錢,他很開心,總是存起來買資料。

對父親來說,馬是個孝子。他每年春節都會回老家呆上壹兩天,有時會在暑假回來。他總是隨身帶著筆記本電腦,除了走親訪友,壹直在工作。他壹直叮囑父親要好好照顧自己,每年都會帶著父親去上海的家裏住壹段時間。他博士畢業後,有村民跟他開玩笑:“妳博士畢業後總要找個漂亮老婆吧?”麻生說:“妳要漂亮幹嘛?只要妳對父母好。”

在《馬家村白溪馬氏族譜》的序中,我們看到,馬家先民在此定居時,“喜學如,不求記憶,似陶淵明,不求體悟,家徒四壁,說富貴為我仁,有萬卷書,古人計去,非是空話”。而且在馬家的祖上,曾經有壹個叫隗囂的人,做過大理寺卿,國子監學士。

馬家村的人崇尚讀書,讓這個不到500人的小山村出了很多人才。村支書告訴我們,自1977恢復高考以來,馬家村已經出了50多名大學生和幾名留學生。村民們把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當成最光榮的事。

專門研究博士食品的學者。

1981,馬考上了巍山中學。回家要來回走40公裏,還要挑二三十斤的書、衣服、食物等東西。父親說,他當時吃的主食是六谷(玉米)換來的大米、土豆、紅薯,兒子從不挑食。蔬菜完全依賴幹菜,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醫生菜”。同學們回憶說,馬經常給帶生吃幹菜,甚至沒有油星。他壹進食堂,就很快吃完了飯。有時他說他不知道那頓飯是什麽樣的。他吃得這麽快,是為了趕緊回教室學習。

巍山中學副校長、高級教師孫是馬院士的同學。她告訴我們:馬明升身材矮小,衣著樸素,沈默寡言,憨厚老實,專心致誌地學習。他很少和別人爭論。沒想到20多年後他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

這所學校的老師張立新說,當他在巍山高中學習時,麻生的時間非常緊張。他早上起得很早,洗臉刷牙的水總是前壹天晚上準備在床底下,這樣可以節省打水的時間。洗完後,他花時間記英語單詞。他數學很好,愛解決難題。深得數學教研組方老師賞識。他曾經說過,他壹定會在科學領域做出貢獻。後來,只要壽先生在中國,馬每年都去看望他,他在美國學習時還經常和他通信。張立新說,他相信壽先生對馬有很大的影響。1992暑假期間,他在學校認識了馬。馬表示將赴瑞士進行博士後研究,並拜訪導師沈先生和壽乃方先生。結果只有壽老師在場,他們在校門口的紅橋上和他合影。

1982,馬考入杭大化學系。他只從家裏帶了90元學費,每年還領學校獎學金。另外,學校每月補助15元勤工儉學,減輕了家庭負擔。張立新也在杭州大學學習地理。在他的印象中,馬除了學習從來沒有任何娛樂活動,他還保持著中學時刻苦學習的習慣。“16那天,聽說我們學校壹個姓馬的校友當選了科學院院士,我就想壹定是馬,而且是他。”張立新興奮地說道。

馬院士在電話中也表示,他壹直對母校心存感激,雞年春節,他在母校門前靜靜地走著。現在學校變化很大。在學校讀書的時候,走進校門,兩排大樹,很多竹子,環境幽靜。原來學校門口有壹條小路,穿過古色古香的更樓街,到達主街。現在,舊貌換新顏了。

我們與馬中學的校長沈先生取得了聯系。他高興地說,馬高中時的學習成績不是班裏最好的,但也算中等偏上。然而,他的學習精神是突出的,他很好奇。他最大的特點是能吃苦,勤奮。沈老師曾在馬的筆記本上看到他摘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名句:“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只屬於我們。”他當時很感慨,認為麻生誌向高遠。沈老師說馬非常註重方法,特別註重預習。他總是在老師面前學習。他經常自學沒講過的東西,所以帶著問題上課。因為他來自山區,英語基礎不好,所以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每次下課他都跑到走廊背單詞,總有人催他就睡覺。在美國期間,馬給沈先生寫了幾封信。他不服輸的性格越來越明顯,經常對老師說:“我要拿出成績來。”

每當取得壹項科技成果,馬就想到家鄉給予他的力量。他總是深情地說,家鄉東陽養育了他。

最年輕的院士

馬主要從事雙烯化學、多中心反應、選擇性(區域和立體)偶聯反應以及方法學在目標分子全合成中的應用研究。重點放在具有特殊意義的分子的立體選擇性,特別是光學選擇性的合成。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聯烯/炔丙基金屬物種參與過渡金屬催化的偶聯反應生成炔烴和脫鹵與鈀反應生成卡賓,促進了有機化學的發展,為未來的藥物合成和材料化學提供了科學依據。

截至目前,在世界著名化學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107篇,申請國內發明專利13項,授權項目6項,撰寫專著5部2章。自2003年以來,他壹直擔任四面體列特的高級裁判。和四面體雜誌。

65438-0992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同年,他被提升為副研究員,並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壹年後在美國普渡大學工作。我們發現他近幾年在博士後期間在國際上發表了40多篇論文,還獲得了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中科院自然科學壹等獎。65438-0997年回國從事科研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機所任研究員。兩年後,他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青年、浙江大學教育廳長江工程特聘教授,並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壹等獎。今年4月6日,他作為六位科學家之壹獲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

記者註意到,馬每年在國際上發表論文十幾篇,有的年份發表論文20多篇。主要從事丙二烯化學,他發現了立體化學控制開關,碳碳雙鍵的遠距離“去除”,催化劑中金屬對碳碳斷裂的完美調控。他的院士感言是:“快樂在於知足,進步在於知不足。”他是壹個經常“知道的不夠多”的人。

65438到0997,他完成博士後研究從美國回國,意外選擇了壹個冷門領域——聯烯化學作為研究方向。這種化學結構壹直以不穩定著稱,因此沒有太大的應用前景,在有機化學領域也不被看好。沒想到,就是這個“冷門”,培養出了壹位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也是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