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重慶文理學院VS重慶三峽大學

重慶文理學院VS重慶三峽大學

重慶三峽大學是壹所全國本科院校。成立於1956,位於重慶第二大城市萬州。隨著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工程的建設,她於1994年3月被原國家教委批準為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代碼10643)。她是三峽庫區中心唯壹的多學科本科院校。2004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現為本科院校。

學校立足三峽,服務庫區,面向全國;堅持為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重視和加強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應用科學研究;堅持以人為本、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導向、以改革為導向、以活力為導向、以形象為導向、以法律為基礎、以嚴格教育為導向,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2007年,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明確提出,要把重慶三峽大學建設成為壹所學科特色鮮明、聲譽較高的綜合性大學。

學校現設有文學與新聞學院、外國語學院、美術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應用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二級學院和經貿、工商管理、政法、民族學、文化、生物、體育、建築等教學部門,以及實驗中心、網絡中心等教學輔助單位,設有涵蓋8個學科的70多個本科和專科專業。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形成了以文理為主,工、經、管、法、史、教協調發展,以本科教育為主體,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協調發展的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格局和人才培養體系。學校註重開放與交流,與美國華僑大學、佐治亞州雷米特大學、丹佛社區學院、馬來西亞科技大學、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南澳大學、日本立命館等國內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並在美國丹佛社區學院開設了孔子學院。

學校擁有重慶市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基地和兩個重慶市重點人文社會科學基地——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以及重慶市三峽文化研究會、重慶市三峽移民與經濟發展研究會。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三峽藝術研究所、三峽文化研究所、企業管理與發展研究所、信息與控制研究所、化學工程與生物研究所等22個校級科研機構。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省級學術刊物《重慶三峽大學學報》出版。

學校現有土地面積1.98畝(含新區),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近92萬冊,電子圖書84萬種,儀器設備總值61萬元。

學校有在職教職工830人,其中專任教師629人;有教師292人(其中教授68人),具有副高中以上職稱的講師262人;擁有博士、碩士學位230余人,兼職博士、碩士導師21人,外聘兼職教授55人(其中院士4人),聘請多名外籍教師常年在學校任教。全日制學生13000多人。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狠抓教育教學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學生在第七、八、九屆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活動中獲得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省級獎20余項。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和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項近40項;國家級、省級、市級大學生英語競賽、中國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70余項。2001以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授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誌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等稱號。被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環保總局授予“保護母親河先進集體”。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為西部和東南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進入中考的學生有飛行員、選調生、公務員、海外就業等。,且考研畢業生上線率位居同類市屬高校前列。

學校堅持以科研促教學,科研成果顯著。近年來,全校教學科研人員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415篇,其中核心期刊近1834篇;出版學術專著217部;被SCI、EI等權威文獻核查50余篇;學校先後獲得國家社科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承擔國家、省、市科研項目469項,科研經費近4600萬元。三峽庫區生態治理工程的研究引起了曾副總理和國家有關部委的重視,並被列為重慶市和國家三建委的重點項目。產學研結合的三峽庫區蘆薈產業基地建設與發展被列入國家“十壹五”規劃。

1978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近4萬名合格人才。往屆畢業生紮實的專業技能和“三峽人”特有的拼搏精神深受用人單位好評。他們熱愛本職工作,銳意進取,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學校先後榮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花園式單位、重慶市教育質量管理先進集體、重慶市語言文字示範學校和先進集體、重慶市輿情信息工作先進單位、重慶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二級檔案目標管理單位、重慶市引進外國知識分子示範單位、全國留學人員來華保險宣傳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系統模範。

到2010,學校將發展成為適應和帶動三峽庫區經濟、社會、文化事業全面進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職教育、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學科齊全、協調發展的三峽庫區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科技文化研究中心在三峽信息技術、三峽文化藝術、三峽庫區生態經濟、應用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引領作用和社會影響力,為庫區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目前,學校正朝著建設和諧校園、辦好庫區人民滿意的綜合性大學的目標努力,全面推進學校事業的蓬勃發展。學校毗鄰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位於世界水庫移民之都重慶第二大城市萬州。花園式校園環境優美,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高峽平湖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重慶三峽大學正以勃勃的生機和無限的活力迎來美好的明天!

重慶文理學院是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其前身是2001年5月由重慶師範學院和渝州教育學院合並而成的渝西學院。2005年4月,學校更名為重慶文理學院。

學校始終堅持“依法辦學、誠信辦學、改革興校、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的工作思路;制定了“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培養社會認可的人才”的發展目標;明確了建設“學科生命植根地方,學術精神追求進步,學校品格踐行誠信”的多學科教學型本科大學的方向;實施了“三標合壹”管理,獲得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GB/T2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三重認證。提出了“依法辦學、質量立校、關註顧客、誠信服務、尊重自然、保障健康安全”的辦學理念,形成了以文學、理學為骨幹,教育學為特色,法學、管理學、工學、農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

學校現占地1920多畝,校舍面積40多萬平方米。其中,紅河校區位於永川市,黨政辦公所在地,具有濃厚的現代大學氛圍。星湖校區位於永川區魏星湖文化旅遊區,風景如畫。北山基地位於永川區中心的北山之巔,環境優雅,是城市中宜人的自然園林區。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7700多萬元,藏書65438多+0.3萬冊。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和電子閱覽室設備齊全,校園網絡設備先進,教學、科研、生活設施完善。學校現有教職工1200多人,高級職稱240多人,博士、碩士340多人,外籍教師9人,外聘專家教授100多人。

學校設有文學與傳媒系、數學與計算機系、外語系、化學與環境科學系、生命科學系、法政系、經濟與管理系、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系、體育系、音樂系、美術系(陳子莊美術學院)、教育科學系、基礎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等14個教學部(學院)。漢語言文學、數學與應用數學、英語等29個全日制本科專業,職教師範類4個本科專業,應用技術類5個本科專業,19所全日制高職院校,涵蓋文、理、工、管、農、教、法7個學科。學校在重慶、山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等23個省(區、市)招生。目前全日制本科、專科生13000余人。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專業基礎紮實,應用技能過硬,社會適應能力強,受到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肯定和歡迎。學校畢業生遍布全國20多個省(區、市)各行業,大部分已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幹力量。近三年來,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3%以上。學校還選派優秀本科生到國內著名大學學習。

學校目前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重慶工作站。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高校財務管理研究所、花卉研究所、中小學發展研究所、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研究所、巴渝文化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所、化學應用技術研究所、數學研究所、中美文化比較研究所、信息技術研究所、民樂研究所、職業教育研究所、(大足)石雕藝術研究所、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體育與健康研究所、教育法學研究所、“兩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傳媒研究所、吳研究所、(江津)四面山教研基地和生態園等科研機構,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學校還積極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國家的高校簽訂了建立姐妹學校或合作辦學的協議。

學校是全國考研中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學校、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和全國英語考試中心、重慶市普通話測試中心、重慶市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局、重慶市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重慶市職業教育師資基地、重慶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重慶市計劃生育幹部培訓基地。

“十五”期間,學校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取得了顯著成績,得到了上級和社會的高度贊揚和肯定。學校先後被評為“教育部依法辦學示範學校”、“全國教育網絡示範單位”、“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先進站”、“全國大中學生誌願者暑期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先後榮獲重慶市“抗擊非典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單位”、“花園式單位”、“體育先進單位”、“法制教育先進單位”、“校務公開先進集體”、“後勤社會化改革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教育部周濟部長、相關司局領導,時任重慶市委書記黃振東、重慶市人民政府王、重慶市委副書記邢元敏、常務副市長黃對學校的辦學理念、發展模式、改革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了高度評價。學校全方位改革、多角度創新、超常規發展模式,被新華社、《當代黨員》等媒體譽為“渝西現象”。

如今,教職工們正按照“十壹五”發展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的要求,振奮精神,奮發圖強,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文理* * *,科學與人文相互交融,文化與文明相得益彰”的現代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