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關於近代中國的海軍軍官學校

關於近代中國的海軍軍官學校

馬尾船政學校合影

1866年,閩浙總督左上書清廷,說自從海上用兵以來,太西各國的輪船、戰船直達天津,藩籬已無用武之地;“彼此為海利益,有所承載,我獨壹無二。比如妳過河,人家操作小船,我做木筏;比如還是馬,人跨馬我騎驢。會不會是?”兩次鴉片戰爭慘敗後,深有同感的清廷很快批準了左設立福州船政局的建議。航運局的主要業務是造船。為了系統地培養造船和駕駛人才,左還創辦了船政學堂,這也是中國近代海軍的開端。

與留美幼童選拔類似,福州船政學堂招收新生的日子也不太好過,主要受科舉傳統影響。那時候家境好的孩子走的是讀書做官的路,對軍事工藝學校興趣不大。結果船政學校的學生大多出身貧寒。比如第壹屆考試成績最好的畢業生嚴復,因家境貧寒而去報名,船政學堂不僅提供衣食住行費用,每月還補貼四兩銀子。

1867 1月,學校正式開學。按照當初的設計,船政不同於造船和駕駛,學校也分為前校和後校兩種。以前的學校是制造學校,主要培養造船和設計人才。當時開設了法語、數學、物理、力學、船體制造、蒸汽機制造等課程。後學校是駕校。壹開始是駕駛專業,後來又增加了輪機工程專業。主要訓練海上的駕駛員和海軍指揮官。其課程包括英語、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論等。

由於外語和教學的差異,制造學校也被稱為“法國學校”,駕駛學校被稱為“英國學校”,這在壹定程度上表明了組織者當時的意圖:海軍要向英國學習,造船要向法國學習。根據計劃,經過五年的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將被送往法國或英國學習。但是船政學校淘汰率很高,錢塘和後塘壹期招生230人。但在畢業時,駕校畢業的只有羅、劉、林太增、何新川等23人,而制造學校畢業的只有21人。

1875年春,劉、林太增、、陳、陳基同赴英法,師從外籍導師日壹格。其中和陳進入法國地中海冶金造船公司當實習生,劉和林泰進入哥德堡英國海軍學校深造,陳其棠轉行從事外交工作。由於此行效果良好,船政學校主辦方隨後決定正式派遣留學生赴歐洲學習。

據統計,船政學堂* * *派出三批留學人員,其中第壹批12人。除撒振兵、林、外,劉、林太曾、、、、、嚴復等都是第壹批學員,這些人後來大都成為北洋水師的管理帶。第二批國際學員只有四人,均為駕校學員,分別是、陳、邱寶仁、林魯中。這四名學生後來擔任了北洋水師的管理帶或重要職務。中法戰爭後派出第三批留學生。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壹次不僅學生人數眾多(多達34人),而且制造業學校的學生也比較多(14),其中以劉冠雄、鄭汝澄、沈守昆、黃、陳恩濤等較為著名。

三批留學生被派往英法後,大部分前往格林威治等海軍學校學習,進入英國艦隊實習或在各大造船廠實習。他們堪稱中國最早的“海歸”,標準的國際化人才。當然,在英國留學的不僅僅是中國學生,比如日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日本船長信郎和東鄉平八郎。其他大部分船長也有歐美留學經歷。與北洋水師類似,日本艦隊的軍艦多購自英法德,也是國際化的產物。

血腥戰場:失敗依然是英雄

甲午戰爭前,中國近代又發生了壹次海戰,是1884年的馬尾海戰。當年8月23日,停泊在閩江口的法國艦隊突然襲擊福建海軍。由於敵我懸殊,福建水師在半小時內全軍覆沒,九艘戰船被擊沈,包括呂漢、徐壽山、陳英在內的700多名水師官兵壯烈犧牲。

此外,參加馬尾海戰的還包括未學成歸來的“留美幼童”。這些人回國後,有23人被福州船政局和上海機器局留用,其余50人“分赴天津海軍、機械、魚雷、水雷、電報、義光等地學習當警察”。馬尾海戰,參戰7人,死亡4人,榮、吳啟藻、詹天佑3人幸存。總的來說,蔡廷堪、陳勁排、黃祖廉、曹嘉祥、沈壽昌、吳敬榮這壹批人還不如船政學校的畢業生,但他們中的壹些人已經升到了二副、大副甚至船長。

馬尾海戰後,無論是福州船政學堂的學生,還是“留美幼童”,還是新成立的天津水師學堂的畢業生,當時的海軍人才大多被李鴻章收編,成為日後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10年後,考驗的時刻到了。

甲午戰爭中,第壹個戰死的海軍將領是“濟源”艦的大副沈壽昌(幼時留美)。他在豐島海戰中被擊中腦部,據說他的腦漿和鮮血噴了他旁邊的膠帶方伯謙壹身,後者被逼得魂不附體,成了可恥的逃犯。黃海戰爭後,定遠的船只懸掛紅旗,回到旅順血戰報捷,而臨陣脫逃的方伯謙被捕入獄。“鎮遠”號指揮林泰為了多年的同窗之情,曾試圖向“定遠”號指揮劉說情,卻被後者斷然拒絕:“這是我的不合。況且大東溝之戰,他明知道全軍覆沒,卻要遠離它和袖手旁觀,看著我們這壹代人的滅亡。大局是怎樣的?”最終,方伯謙在軍隊面前受到了懲罰。

黃海戰爭中,北洋水師將士的英勇表現可歌可泣。開戰之初,“朝勇”和“楊威”兩艦因實力較弱,首先被擊中並燃起大火。朝勇落水後,管帶黃建勛不肯拉繩子,沈入大海。但“楊威”號管帶也在棄船時跳海身亡。後來,“致遠”管帶鄧世昌在船沈後,將自己的狗推下水,隨船沈沒,以求殉難,而這壹天正是鄧世昌45歲的生日。之後,失去支援的“靖遠”艦被四艘敵艦圍攻。在炮戰中,“靖遠”號管帶林永升“突然擊中敵人的子彈,被打得腦漿迸裂而死”,大副陳蓉和二副陳景英也犧牲殉職。令人驚訝的是,其余水兵堅守崗位,繼續無命令炮擊敵人,直至葬身火海。

威海保衛戰中,“鎮遠”號管道的林泰曾因傷船自殺,“定遠”號管道的劉炸船吞鴉片後自殺。在最後時刻,壹些怕死的洋人勸提督丁投降,但遭到拒絕。後來,丁讓所有的管道同時下沈,將軍們卻不應該。丁提議奮力突圍,以沖出數艘戰船,但眾將領仍不肯。最後,走投無路的丁服毒自殺。同壹天晚上,貞元的繼承人楊永麟和警衛軍司令張文軒也自殺了。

值得壹提的是,楊永林並沒有像林太曾、劉、丁那樣用鴉片自殺。作為壹名士兵,他英勇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據說楊永林用長槍瞄準他的喉嚨,用腳折斷扳機自殺。當時場面十分慘烈,鮮血從鼻孔壹滴滴流下來,滴了楊永林壹腦袋,身後的窗戶也被濺上了血漿。可悲的是,楊永林的這壹槍,也是甲午戰爭的最後壹槍。

戰後經歷:各有各的命運

劉、林太曾、鄧世昌、、、林、楊永林、黃祖廉、沈壽昌等人的殉難,不僅意味著壹代海軍人才的消亡,更意味著壹代海軍夢的破滅。甲午戰爭後的幾十年裏,中國沒有真正的海軍,也沒有經歷過像樣的海戰。

北洋艦隊失陷後,丁自然成了整個海戰失敗的替罪羊。劉、、等人都得到了朝廷的優待,唯獨給丁的敕令成了“無庸議恤”。刑部還下令給棺材綁上三個銅箍,棺材和銅箍都塗上黑漆以示愧疚。直到1910清廷才做好海軍準備,海軍大臣、貝勒載勛要求為丁平反。朝廷只是以“疲憊犧牲,情節可憐”為名,恢復已故北洋艦隊前提督的原職銜,以示報復。於是,丁的靈柩才得以除去銅箍而下葬。

死者不能幸免,生者不能好受。北洋艦隊的留守將領葉祖珪、邱寶仁、林國祥、程必光等在威海之戰後被送回原籍,等候朝廷。很快,這些人全部被辭退,等待調查。後來清廷幹脆廢除了北洋艦隊的所有武職,從提督到連長,從總經理到總經理。也就是說,北洋艦隊的編制已經壹筆勾銷了。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裏,北洋水師剩下的將領或不光彩地出生,或改行。其中有兩個轉型成功。壹個是“龍符”號魚雷快艇的首領蔡廷堪,他被稱為“留美幼童”中的“熱唐”。他在率領魚雷艇隊逃跑時被日本船只俘獲,後加入袁世凱,活躍於民國政壇。他曾經擔任過外交部長,也曾經代理過總理。另壹位是李,畢業於海軍天津艦艇學院,在艦上任大管輪。甲午戰爭後,他棄海登陸張之洞家門口,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至於其他將領,大部分都是在清末重新訓練海軍時重新任用的。其中,奉命送書的“廣c”船管帶程必光,曾在北洋時期擔任水師總長。“嵇康”號船舶管理帶撒振兵在清末被委以重任。袁世凱組閣時任海軍大臣,民國後壹度代理總理。“靖遠”管帶葉祖珪,在清末與薩鎮冰壹起被重用,可惜那天不是節假日,他於1905年死於疫病。其他如林、、黃、、劉冠雄、、鄭汝澄等。,大都恢復了海軍,擔任各種艦艇的艦長,甚至艦隊司令。至於學習最好的嚴復,他並沒有參加甲午戰爭,而是壹直在天津水師學堂擔任教師和總務,後來以翻譯家和啟蒙學者的身份而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