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妳能接受孩子以後不如自己嗎?北京大學教授:學會接受對大家都有好處。

妳能接受孩子以後不如自己嗎?北京大學教授:學會接受對大家都有好處。

最近,北京大學教授丁艷清的壹個視頻火了。

丁艷清小時候被稱為“神童”。6歲時,他就能背出整本新華字典。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後赴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副教授。他的妻子,高飛,也是北大畢業的。

但是,女兒似乎完美地避開了夫妻倆的學術霸權基因。丁教授在多次幫女兒補習功課後,經歷了壹個從悲痛到懷疑人生再到內心平靜的轉變過程。

妳能接受孩子以後不如自己嗎?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個問題是壹個直擊靈魂的問題。他們努力工作,努力掙錢,往往是為了孩子的良好發展,但現實可能是妳真的“不如我”,兒子。

對於這種焦慮,在采訪中,大多數家長表示,孩子健康快樂最重要。也有家長表示,希望孩子在《shine on you》中過得比在《blue》中更好。那麽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

認識自己比認識世界和獲取知識技能更重要。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讓孩子獲得盡可能多的技能,但我們很少鼓勵孩子思考——我是誰?我最適合做什麽?我能怎麽做呢?我最喜歡什麽?孩子們很少被鼓勵去探索和發現自我。

人生的差距不在於飛得多高多快,而在於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現在青少年抑郁癥在增加,這是因為這種不匹配。很多人選擇專業和工作不是從自己的興趣、性格、特點出發,而是從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和工作出發。我們的教育不是鼓勵年輕人去發現自己,而是逃避自己。這種隨波逐流帶來的安全感只是壹種虛假的安全感。

托爾斯泰說:“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壹樣的,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事實正好相反。不幸的人都壹樣,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為什麽?因為不幸的人在走別人的路,而幸福的人在另辟蹊徑。只有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才能獲得競爭優勢。

當壹個人被鼓勵去發現自己的長處,他就會在某個領域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當大多數孩子在同壹個標準面前競爭時,很多孩子因為缺乏內心的熱情而變得平庸。

自由不僅僅是壹個空間,它是壹種後天的能力。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不斷探索和試錯的結果。沒有壹個人的“自我”是十幾二十歲的成品。每個人都是壹塊石頭,我自己把這塊石頭刻成了美麗的玉石。這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

雕琢自己,必有成功和失敗。現在,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卻沒有“失敗”。社會、老師、家長不斷引導孩子“有誌者事竟成”,成功是建立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空洞的熱情上。

我們的教育對“失敗”沒有容忍度。但是失敗是認識我們自己的唯壹途徑。因為失敗,我們知道自己的興趣和高能力。但是我們的教育鄙視放棄和失敗。失敗是壹種信號機制,提醒我們思考自己的錯誤在哪裏。放棄是壹種止損機制,提醒我們是否需要改變思維。認識自己是壹個試錯的過程。沒有失敗的勇氣,就沒有發現的驚喜。

錯誤的“失敗觀”是對成功標準的簡單化。什麽是成功?成功意味著出人頭地,掙更多的錢,成為更大的官員...簡而言之,如果妳是壹個普通人,妳就會失敗。所以家長對教育成功的定義更重要。

父母心裏可能有“結”。我從小就很會學習。為什麽不是我的孩子?

首先,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意識到這壹點後,孩子就是獨立的個體。雖然大部分人可能天賦壹般,但是每個孩子的性格和愛好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父母的使命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喜歡的東西以及這種獨特性。正確的教育觀是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成敗觀。其次,孩子的成長過程離不開自己勇敢的挑戰和勇敢的試錯。父母也要敢於放手,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允許孩子的錯誤和失敗。最後,性格就是命運。家長不僅要培養高智商的孩子,還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成長的主體是“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挑戰自己”。同時,家長的主體是“了解孩子,接納孩子,鼓勵孩子”。父母的教育不僅能為孩子營造輕松愉快的成長氛圍,還能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