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丁清末的人生履歷?

丁清末的人生履歷?

丁(1836-1895),晚清海軍將領。字玉亭,二號張,安徽廬江人。加入淮軍後,先調到長江水師。劉平定撚軍,擢升太守。1874年,李鴻章創辦海軍,次年派他去英國買軍艦。北洋艦隊編制1888,任海軍提督。他是懷氏家族的,但是軍中有很多福建人,故事比較復雜。1894甲午戰爭爆發時,他主張先發制人打擊日本海軍,被李鴻章拒絕。9月,他率領艦隊護送運兵船到鴨綠江口的大東溝。當他返回時,突然遭到日本船只的襲擊,並在黃海發起反擊。身負重傷,李鴻章命其退守山東阿哈瓦,“護船不戰”。次年,日軍從海上和陸地進攻阿哈瓦,占領海峽兩岸的堡壘,逼迫他投降。他嚴詞拒絕,並下令銷毀火炮和沈船,以示抗敵決心。由於美國和德國的顧問和壹些將軍的不服從,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突圍,但仍然遭到反對,服毒自殺。

丁,海軍提督出身陸軍軍銜。

徐華2000年3月10

“如果海軍被打敗了,那就只有對艦作戰會被耗盡。”——北洋水師提督丁常茹

在世界各國的海軍作戰史上,許多驍勇善戰的著名將領都是海軍戰術方面的專家;但是壹個世紀以前,在東方,有壹個來自陸軍的人,他指揮著當時亞洲最大的海軍艦隊。他就是大清帝國北洋艦隊提督(即艦隊司令)丁。

無助的安徽孤兒

1836 165438+10月18也就是清朝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丁出生在安徽廬江縣北鄉石嘴頭村(現稱丁家坎)的壹個貧苦農民家裏。誰也沒想到,這個在到處漏風的小屋裏呱呱叫的小生物,能在半個世紀後成為對東亞構成巨大威脅的海軍艦隊的指揮官。

丁出生時,名丁顯達,字玉亭,同章數。因為家境貧寒,丁小時候就不得不離開父母,外出在大戶人家做幫工維持生計,後來到壹家豆腐作坊當學徒。鹹豐初年(1851),廬江壹帶不幸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父母病死。年僅14歲的丁,永遠失去了父母的愛,成了壹個無助的孤兒,飽受人間疾苦。

在丁成為孤兒的那壹年,在遙遠的中國南方發生了壹件大事,這件事後來傳到了安徽等14省。這個後來徹底改變了丁壹生的重要事件,就是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拜神教教主洪秀全發動的農民起義——也是後來波及半個中國、持續14年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開端。1853年,太平軍攻陷江蘇金陵(今南京),定都於此,改名天京。同年,太平軍橫掃長江中下遊北上至安徽巢湖,攻占廬江縣。豆腐坊16歲的徒弟丁,丟下了手中的磨盤推桿,帶著“耕田、吃米、穿衣、用錢、處處不平、忍饑挨餓”的理想投奔太平軍。不久,丁隨太平軍進駐安徽省會安慶,開始了漫長而多變的軍旅生涯。

1861夏,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指揮湘軍重兵圍困安慶。經過壹番僵持不下的攻防戰,城裏的太平軍彈藥和糧食都用光了。丁的太平軍程學啟部300人向項投降;隨部編入湘軍,開始為清政府效力。

1861年底,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奉命訓練淮軍,程學圻帶領其安徽部下丁等人返回李鴻章的淮軍。從此,開始了丁軍旅生涯中最重要的第壹次轉折和上升。

淮軍將領捷報頻傳

1862年,丁率淮軍部隊到上海鎮壓太平軍及其刀社。丁因在戰鬥中特別勇猛,被淮軍名將劉銘傳看中,率騎兵晉升為營官,並被授予參軍軍銜。此後,丁指揮自己的騎兵部隊,先後參加了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的戰爭。江淮大地的戰場上,丁的淮軍騎兵馳騁自如,百戰百勝,捷報不斷。1864年,丁,戰功突出,晉升中尉;186 8年,32歲的丁升任連長(相當於今天的師長),並被朝廷封為“謝勇巴圖魯”。此時,剛滿30歲的丁已成為高級武官,騎在戰馬上精神奕奕,可憐孤兒的模樣早已壹去不復返。

從65438年到0874年,內戰基本平息,清政府動了減軍。淮軍太守劉銘傳打算裁減丁的騎兵。當時,這個裁軍計劃自然遭到了丁的強烈抵制。猛人劉銘傳,暗算“命該叫就殺”。丁聽到這個消息,連夜棄官逃回安徽老家。

丁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在家裏感到不自在,心情很不愉快。然而,丁夫人·魏的家庭是壹個具有相當洞察力的聰明女人。她經常安慰丈夫說:“有做出成績的時候,要用心對待。”。就這樣過了幾年,家裏越來越窘迫,高級武官也不能常年坐在家裏。丁不甘寂寞,於清光緒三年(1877)秋北上,在京謀職。

慈禧太後親自在故宮召見了當年立下赫赫戰功的淮軍將領。壹番例行的寒暄之後,慈禧太後下旨,將這位遊手好閑的將軍派往甘肅。但是,丁並不想去西北那片貧瘠的土地。於是丁從北京到天津拜見淮軍老上級、現直隸總督兼北洋貿易大臣李鴻章,想請他的同窗老師給自己另謀高就。李鴻章立即拜會了他的前淮軍部部長丁。他對丁說:“目前,建立西方式的海軍缺乏人民的指揮;如果能去英國學海軍,回來就能委以重任。”於是,丁上書兵部(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請求批準,重新入了李鴻章的門。

1877年,清政府派出第壹批海軍學員赴英法留學。很快,在英國訂購的4艘炮艇全部起航回國。李鴻章原本想任命道士徐景澄為水師督察。但由於此時徐景澄的反對,從海軍發展的長遠考慮,需要有壹個來自淮軍的軍事統帥來治理震懾。因此,李鴻章將未來的海軍統帥定為身經百戰的丁·。1879年底,李鴻章正式奏請將軍丁留守北洋的命令;丁宣受命監督北洋水師的海軍炮艦,正式開始了他的海軍統帥生涯。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轉折,也是壹次重要的上升。

1880年底,清政府在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訂購的1350噸級巡洋艦“朝永”號和“洋威”號完工,丁奉命率領鄧世昌等200多名官兵水兵乘船將這兩艘船運往英國。這是丁第壹次出國,也是他壹生中唯壹的壹次歐洲之行。他參觀了英法德的堡壘、軍港、造船廠、兵工廠,大開眼界。1881 8月中旬,丁率領第二艘船起航回國,途經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太平洋,歷時近60天,到達香港。清政府在這支海巡隊的幫助下,獎勵丁的“西林巴圖魯”見義勇為,並授予壹等封號。

1882年八月,丁奉命率領三艘戰船赴朝鮮執行外交任務,回國後被賞賜穿黃馬褂(在清朝是很高的政治待遇)。1883年,丁授天津鎮連長,兼北洋水師司令。1885 10,清政府設立宰相海軍事務處(以下簡稱海軍處)。不久,從德國訂購的7335噸級鐵甲艦定遠、鎮遠號和巡洋艦濟遠號抵達中國,丁陪同海軍大臣義十親王(光緒皇帝的父親)和李鴻章出海視察海軍,受到好評。1886年8月,丁率領定遠等4艘船停靠日本長崎維修。其間,日本警察蓄意尋釁滋事,多名中國水兵在沖突中傷亡;當時,局勢有升級為戰爭的危險。丁主張通過法律程序解決沖突,以避免兩國進壹步發生軍事沖突。在他的努力下,雙方最終達成協議,對死傷者表示相互同情。

1887年底,清政府從英德訂購的致遠、靖遠、靖遠、淶源四艘巡洋艦抵達中國。至此,北洋艦隊的主力艦只有壹艘,陣容堪稱亞洲之最。1888 10,《北洋水師章程》頒布,北洋艦隊正式成軍;丁被朝廷任命為北洋水師提督(即艦隊司令),指揮大小船只40余艘,總排水量4萬余噸。至此,丁步入了自己軍旅生涯中最輝煌的巔峰,52歲的他,成為了壹支無人可輕視的海軍艦隊的指揮官。

遺憾的是,身為陸軍司令的丁在15年的海軍領導生涯中,從未精通過海軍業務。這壹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危害極大。

體驗黃海大海戰

1894年初,丁被封為尚書(尚書相當於今天政府裏的壹個大臣)。5月,朝鮮爆發農民起義;清政府應朝鮮政府的要求,派兵幫助鎮壓。援引《天津條約》,日本政府還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7月25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朝鮮豐田海域襲擊中國運兵船隊;8月,中日兩國政府同時向對方宣戰,中日戰爭正式開始。

由於入朝日軍越來越多,清政府決定再次增兵朝鮮作戰。9月16日,丁奉命率領北洋艦隊護送援軍從大連灣登陸鴨綠江口。第二天早上返回。

中午11: 30,北洋艦隊發現日軍聯合艦隊正從西南方向駛來,壹場海上激戰壹觸即發。丁立即命令北洋艦隊在返航時由五折飛班陣改為雁陣(橫陣)迎敵。同時,他還向全艦隊發布了三條作戰指令:

(1)同壹船型的船舶應當壹致行動,互相協助。

(2)始終用弓瞄準敵人,保持陣地為基本戰術。

(3)船舶應盡可能跟隨旗艦移動。

由於種種原因,北洋艦隊攻敵時的隊形未能成為統壹的水平線,而是變成了類似“人”字形的分散隊形。日聯艦隊12戰艦分為兩個戰術單元:高速的吉野等4艘為第壹遊擊隊,單縱隊作為隊前尖刀;剩下的八艘船作為我們的隊伍,丹縱隊在第壹遊擊隊後面魚貫前進。此時,兩個艦隊所在的黃海大東溝海面風平浪靜,死壹般的寂靜令人毛骨悚然,但軍艦煙囪冒出的濃煙卻在向上升騰。當兩支艦隊相距12km時,日本聯合艦隊稍稍向左改變航向,沖向北洋艦隊右翼。12: 50,雙方距離5330米。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305厘米口徑前主炮轟鳴,其他艦艇也相繼開火,世界近代史上罕見的中日黃海海戰就此打響。

海戰壹開始,“定遠”號就擊落了年久失修的飛橋。正在飛橋上指揮戰鬥的丁倒在甲板上,北洋艦隊右翼連長、定遠隊長劉代替了指揮官的位置。很快,日本船的火炮摧毀了定遠島上的旗器,北洋艦隊失去了統壹的戰場指揮。日軍第壹遊擊隊高速撲向北洋艦隊薄弱的右翼艦艇“朝永”號和“洋威”號,將其擊沈。日軍聯合艦隊的兩個戰術分隊分別轉向左後方和右後方,穿插迂回北洋艦隊,使北洋艦隊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17年40時,日軍聯合艦隊主動撤出戰場,向東南方向進發。持續了五個小時的海上殘酷絞殺宣告結束。

在這場戰役規模的海戰中,中日兩國海軍參戰的戰艦數量為12艘,大致勢均力敵。作為北洋艦隊的提督和中國戰場的指揮官,丁對的戰場指揮是壹個嚴重的錯誤。具體失誤有:丁指揮北洋艦隊形成不利於機動的水平線,采取不利於充分發展火力的“向敵低頭”戰術;而且戰前沒有明確界定他們的代理人和旗艦代理人,交戰時也沒有采取補救措施,使他們的指揮職能完全喪失,使整個艦隊處於群龍無首、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面。在這次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雖然遭受了壹定的打擊,但沒有損失壹艘;而北洋艦隊損失了五艘戰艦。顯然,對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的慘敗負有直接責任。

威海威貝格

黃海海戰後,北洋艦隊駛回旅順口軍港修船,丁上岸休養,同時主持修復受傷軍艦。5438年6月+10月末,日軍士兵分兩路侵華:壹路突破清軍在朝鮮的鴨綠江防線,步步深入推進;另壹路在遼東半島沿海中部花園口登陸,迅速向遼南進攻。丁在沒有請示上司李鴻章的情況下,率領北洋艦隊向山東半島的阿哈瓦軍港進發。日軍在花園口登陸的14天裏,北洋艦隊沒有進攻。率領聯合艦隊掩護陸軍登陸後,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丁中將坦言:“如果丁總督率領艦隊,派幾艘魚雷艇來攻擊我,我軍如何安全登陸?”165438+10月下旬,日軍攻占了有“亞洲第壹要塞”之稱的旅順口軍港,丁只得獨自派遣北洋艦隊前往阿哈瓦軍港。

日軍攻占遼東半島後,於5438年6月中旬+2月修改了原作戰計劃,決定派兵渡海發動旨在殲滅北洋艦隊的山東半島戰役。此時,對中國來說,戰局已經異常險惡。壹旦獨居阿哈瓦壹隅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戰爭必將以中國的徹底失敗而告終。然而,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北洋艦隊並沒有進行積極有效的機動作戰。丁無視李鴻章和朝廷多次給他下達的明確作戰指令進攻敵軍,率領艦隊被動袖手旁觀阿哈瓦軍港,再次坐視日軍運輸船隊在榮成灣順利登陸,從而失去了抗敵的作戰機會。日軍在榮成灣登陸後,迅速分兩路向西推進,達到了海陸夾擊阿哈瓦軍港的戰局。

1895年10月下旬以來,丁率領北洋艦隊官兵在阿哈瓦軍港與陸海夾擊之敵進行了頑強的戰鬥。2月4日,英國海軍遠東艦隊司令菲利普·曼特將軍進入阿哈瓦軍港,勸說丁放棄抵抗,率兵投降。被丁拒絕了。丁還嚴詞拒絕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藤祐亨將軍的投標投降書,稱“吾絕不舍報國之義,只死今日為臣。”

幾經苦戰,北洋艦隊損失慘重。2月9日,40多艘日本軍艦全部駛向阿哈瓦軍港入口,試圖發起強攻。丁帶著巡洋艦“靖遠”號去打仗,可惜炮擱淺了,丁被水兵從船上救了出來。此時,守軍內部大亂,少數外籍教官串聯部分海軍軍官,煽動士兵欺行霸市,帶領民眾投降敵人。丁壹點也不為之所動。他肅然起敬地宣稱:“我的總督會來這裏,但我會先死。我決不能坐著看這個!”他還告訴他的士兵要大義凜然地堅守他們的援助。11之夜,丁知道陸上援軍無望,便叫部下將他的府尹印作廢,然後服食過量鴉片自殺,終年59歲。北洋艦隊的其余部分向敵人投降了;不久,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壹個充滿悲劇的將軍。

丁是壹位陸軍出身的海軍將領,他的北洋水師提督壹職是其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頂點。他在這個顯赫的位置上迎來的中日甲午戰爭,把他送上了人生的盡頭。甲午戰爭給丁帶來了厄運,給這位英勇卻不擅戰鬥的人披上了壹件充滿悲劇色彩的厚重外衣。

早在第壹次豐島戰役後,率領丁艦隊幾次出海,都未能攻敵。他開始被朝廷的壹些高級文官扮演。8月26日,朝廷將丁革職,經李鴻章再三催促保護,丁被準予“暫免刑罰”。但今後“若敵船突然到來,畏縮後退,則依軍法處理,絕不手軟。”

黃海海戰,北洋艦隊損失五艘戰船,日軍卻壹艘也沒損失,丁再次被卷入。116年10月16日,朝廷發布聖旨:“近日,旅順警告水師提督丁不能得力,故脫其大臣銜頭,戴高帽以示薄罰。我還在想辦法戴個罪來有所作為,看看後面會怎麽樣。”165438+10月22日,旅順口軍港失陷,26日,朝廷再次頒布法令:“提督救援不力,罪責尤重!丁當即革職,但仍暫時堅守崗位,嚴密把守各海港,靜觀後事。”

在山東半島之戰中,丁始終處於守舊派的地位。他情緒悲觀,內心矛盾重重,自然難以從容指揮戰爭。1895 65438+10月24日,丁在給李鴻章的電報中說:“水師若敗,無戒(臺)煙之理,而船空。目的是再三催促決戰出口,但軍中將士心寒,大局更難想象。”

在阿哈瓦軍港滿是雪和槍炮的劉公島上,身經百戰的丁知道,陷入日軍嚴密海陸夾擊的北洋艦隊在劫難逃。丁更清楚,這支由清朝花了20年巨資打造的艦隊,被日軍全軍覆沒,在京等待他的只有斷頭臺。因此,此時已經下定決心寧死在了。他甚至請了6個木匠為自己做了壹個棺材,親自躺在棺材裏看大小是否合適。65438年10月27日,丁給阿哈瓦軍總司令戴宗謙寫了壹封親筆信。這封信真實地揭示了丁當時極其悲觀失望的心態:“背負著沈重的負罪感,怨天尤人,非浪打浪,不足以贖罪自殺。自理腐朽,妳愛惜這身體嗎?.....但目前軍情瞬息萬變,官方說辭直來直去,難料難料。事緊則不用打擊,罪定;尤其是出來的時候要防止或者審查,是壹種犯罪。利己的話,非要打,還是會丟臉的。我太忙了,沒有時間計劃成敗。”

在進退兩難,無法破案的情況下,丁無視命令,選擇了壹個駐軍港口,直到船空無壹人,這才是對自己最好的解脫。而他率領艦隊保衛港口,無異於無所事事。他最多是把壹群活著的戰艦當做死電池進行有限的抵抗,最後毀了這支耗費巨資打造的龐大艦隊。這違背了他的提督職責,不值得後人稱道。然而,丁最後壹刻寧死不屈的行動,說到底是為自己捍衛歷史的末世。歷史人物的復雜和悲劇由此可見壹斑!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對丁並不同情,因為他“罪大惡極”。直到光緒皇帝駕崩後的1910年(宣彤二年)4月25日,清政府以“在戰爭中耗盡了生命,情節可憐”為由,恢復了丁的原官階。丁的遺體被運回安徽老家,安葬在無為縣堰橋鄉梅山村小水鸛山的土堆上。

壹代沒有多大作為的海軍將領,就這樣,埋在了安徽的山頭。歷史就是這麽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