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中國有多少梵文大師?

中國有多少梵文大師?

季羨林先生,1911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當他在高中時,他發表了幾篇短篇小說。65438年至0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方文學系,主修德語,期間發表多篇散文和譯著。1935年,盛年的季羨林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語、巴利語、佛教混合梵語、突厥語等古代語言。他在德國期間發表了多篇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奠定了他在國際印度學術界的地位。65438年至0946年,季先生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建立了東方語言文學系,開辟了中國東方研究的學術園地。1956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78後,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季羨林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古印度語、中印佛教史、突厥語譯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學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這在國內外都不多見。除學術研究外,季先生是國內外公認的散文大師,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他還投入大量精力擔任行政職務,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主持許多重要的學術團體。季先生擔任北京大學東方學系主任40年,為我國亞非非共同語的教學和研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東方學、敦煌學、比較文學、佛學和中外關系史的發展傾註了大量心血,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主持編寫了《四庫全書目錄叢書》、《傳世圖書》、《中國文化的融合》、《東方文化的融合》等大型圖書,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建設全民族人文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篇作品被編入《季羨林文集》24卷。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90大壽,回到家鄉山東臨清。國內外各界人士近300人參加了生日慶典。面對家鄉的親人,季羨林先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表達了對國家和家鄉的美好祝願。

面對後生我想哭兩次。

季羨林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於管莊。6歲去濟南讀書,1930考入清華,1946從德國回來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創辦了東方語言系。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精通番巴和東北的學者,他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雖然他在外面的世界生活了大半輩子,但他內心始終對家鄉保持著揮之不去的眷戀。

在管莊,季先生還有幾個親戚,都是他的小輩。他們把老人扶進了老房子。在季先生的建議下,他和幾個親戚壹起祭祖。季先生深深地思念著他的母親。他6歲離開她,8年後回家。她的母親去世了,再也沒有見過她。

他在壹篇隨筆中引用“子欲孝親不在”,表達了纏繞他壹生的痛苦。對於家鄉,季羨林先生的眷戀也是溢於言表。他深情地回憶說:“早年,我考上清華,家裏很困難。清平縣(當時叫臨清清平)每年給考上大學的學生補助150元。沒有那150元,我很難讀完清華,我會永遠感激家鄉。”

抓我,我就抓妳。多年來,季先生壹直眷戀家鄉,向家鄉的孩子們捐贈了數千冊書籍,並設立獎學金獎勵優秀的師生,希望家鄉能多出人才。家鄉人也對季先生充滿了感激之情。季先生喜歡孩子,面對淳樸的農家孩子,眼裏滿是淚水。

我是壹個農民,我最推崇的品質就是忠誠。

季羨林先生以謙遜樸實的人格魅力贏得了世人的敬仰。這樣壹位貫通中西的大師,總是以身為農民為榮。他說:“今天這麽多人為我舉辦生日慶祝活動,我很激動,但我感受最深的是恥辱。”感覺自己沒那麽偉大。我是壹個很普通的人,從來沒有野心。雖然今天做了壹些事情,但是離國家和家鄉的期望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覺得很尷尬。"

季先生說他是個農民,對莊稼和雨水很感興趣。他說火車來清的時候,壹路上看到從河北來的山東,看到莊稼不錯。我不想提我有多開心。

十年浩劫期間,季羨林先生冒險翻譯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成為世界翻譯史上的壹件大事,但他真正的學術沖刺是在70歲以後。這些年來,中西文化素養的積累,讓他積累了財富,發展了才能。近年來,季羨林先生主編了傳世文集《四庫全書目錄叢書》,出版了24卷季羨林文集。季羨林先生說,他的治學就像農民的耕耘,壹分錢的耕耘,壹分錢的收獲,他連續寫作700多萬字,確實創造了學術界的奇跡。

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攜新片《香誓》專程來青為季羨林先生祝壽。老人看後深有感觸。他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很多優秀的地方,可以總結為忠誠。電影《香誓》中,主人公有句話說得好——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根基是忠誠。“我之所以可能會有所作為,是因為我壹輩子忠於我們的祖國,忠於我們的山東,忠於我們的家鄉臨清。”

活到老學到老,季羨林先生的目標是活到120。季羨林先生思維敏捷,身體健康,很多人問他長壽的秘訣。他的回答是:“我有三不,就是不運動,不挑食,不嘟囔。”

他說,所謂“不運動”,並不是反對體育鍛煉,而是反對除了運動什麽都不做。人還是要多學習。活到老學到老,讓他們的思維永遠不會僵化。

季羨林先生功成名就了,那麽他開始養活自己了嗎?季羨林先生說:“人們出於對我的關心,覺得90歲很老了。但是現在中國人的預期壽命翻了壹番。我的計算是,70歲是中年,90歲是老年。那樣的話,我只是個新人。我覺得活到95歲不是問題,99歲活到100歲也不是問題。進壹步說,我覺得108歲不是壹個很大的目標。當我在北京的時候,我經常和我的老朋友臧克家呆在壹起。最近見到他,他說他會活到120歲。我說如果我活到120歲,妳就是126歲。他比我大六歲。我們兩個說好的目標是活到120歲。”

老人話音剛落,大家鼓掌大笑。季羨林先生說,生活水平提高了,壽命延長了,這是好事,但我們該怎麽活?他仍然可以壹天工作八小時。他有壹句話:吃飯是為了活著,但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他們只要活壹天,就要工作壹天,這樣人生才有意義。

“做第壹,學第二”

近年來,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多盜版者大肆盜版名著。季羨林先生的很多作品也被盜版者盯上了。說到盜版的話題,老人慈祥的臉上有些凝重。他說:“市場上從我這裏偷來的書太多了。有人給了我壹個大概的統計。市面上約有654.38+0萬本盜版書,以散文為主。這不僅侵犯了作者的勞動成果,也損害了讀者的合法利益。讀者要擦亮眼睛,鑒別真偽,不要給盜版書商任何可乘之機。”

季先生壹生都在研究東西方文化。相比較而言,他認為東方文化的道德和價值觀更符合世界的發展方向。他自豪地說,21世紀壹定是中國的世紀,申奧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季先生說,他壹輩子從事教育,沒做過別的。教育的目的是什麽?我們中國倡導的第壹件事就是“做人”,第壹。所謂“道德文章”,當然要先講道德,再講文章,這是基礎。做第壹,學第二。希望所有人都做好這篇“道德文章”,發揚“忠”的道德內核。

六歲離家求學。

季羨林先生在六歲以前有壹位老師,馬先生。他教給季羨林先生的東西,現在已經完全忘記了。季羨林先生六歲離家時,去了濟南投奔他叔叔。無奈之下他逃到濟南謀生。從此,季羨林先生開始上學。他曾經在私塾裏學過壹段時間,讀的不外乎《百家姓》、《千字文》、《聖紫晶》、《四書》之類,然後上了小學。

季羨林老師在新宇小學通過了年級A第三名,年級B第壹名。他不是優等生,學習也不努力。三歲,普通。值得壹提的是,季羨林先生開始學英語了。那時候正規小學都沒有英語課。季羨林先生在業余時間學習英語。很久沒學了,就壹點語法和壹些單詞。

季羨林先生怎麽也沒想到,就因為這點英語知識,他花了半年時間申請中學。當時山東中學的南溫是山東省第壹所中學。當時的季羨林先生連報名的勇氣都沒有,只報讀了壹所很差的正義中學。但是這個學校在考試中居然考了英語,題目是漢英翻譯:“我有壹本新書,看了幾頁,有些單詞不認識。”季羨林先生翻譯了壹下,但是因為不知道“已經”這個詞的英譯,困擾了很久。結果他考上了,不是大壹,而是壹年半。

在正義中學學習期間,季羨林老師不努力,成績徘徊在A級後幾名和B級前幾名之間,屬於中上水平。下課後,他跑到學校後面的湖邊抓蝦和蟾蜍。我不知道什麽是努力。然而,他的叔叔對他有很大的期望和嚴格的要求。他親自給季羨林先生講課,並選了壹本書,《侄兒文選》,裏面多是理學方面的文章。大叔沒有接受過什麽系統的教育,但是他極其聰明,完全靠自學,讀了很多經典和歷史子集,會寫詩,善書,會刻印章。他沒有男孩子,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季羨林先生身上。

季羨林先生說:“我今天總算學到了壹點東西,這都是拜他所賜,我永遠不會忘記。按照他的要求,上完正壹的課,我參加了壹個古文學習班,看了《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書。晚上會去上師英語社學英語,晚上十點才回家。這樣過了大概八年。當時沒覺得有什麽負擔;但我不懂它的深遠意義,我還是調皮,只是釣蝦。現在回想起來,我今天不是打好基礎了嗎,不管多薄?”

初中畢業後,季羨林在正壹讀了半年高中。1926年轉入新建的山東大學附屬中學。山東大學的校長是前清代狀元、時任教育局長的王壽彭。他提倡讀經典。教語文的老師是桐城派古文家王坤宇先生,他有自己的文集,後來去山東大學當講師。他對季羨林影響很大。季羨林第壹篇作文的題目是《讀完徐文長傳》,受到他的高度贊揚。他對文章的評論是“簡潔流暢”。驚訝之余,季羨林對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拿到了韓昌黎、柳宗元的文集,以及歐陽修、蘇三的文集,想認真研究壹下。

1929年,季羨林轉學到山東省新成立的濟南高級中學學習壹年,這是季羨林壹生中的重要階段。尤其在中文方面,這裏有幾位全國知名的作家:胡也頻、董、夏洛蒂、董梅侃等。

靈感來自勤奮。

1930年,季羨林高中畢業,來到北平考大學。那時候進名牌大學很難,錄取率很低。為了獲得更多的錄取機會,季羨林的80多名畢業生幾乎都報了七八所大學。季羨林只報了北大和清華,結果兩所大學都錄取了。季羨林經過深思熟慮,選擇了清華,因為季羨林認為清華有很多出國的機會,而且他的專業是德語。

在所有的課程中,季羨林受益最大的是壹門選修課,即朱光潛先生的《文學心理學》和陳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這兩門課程對季羨林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可以說壹直影響到現在。季羨林從事比較文學和文學理論研究,明顯受到朱先生的影響。佛教史、梵語佛教、中亞古語,都離不開陳先生的影響。

1924年,季羨林從清華畢業。母校濟南高級中學校長宋煥武先生邀請季羨林回母校當語文老師。我教了壹年書,1935年,上帝又給了我壹個好機會。清華大學與德國簽署了交換研究生的協議。季羨林報名參加考試,被錄取了。這年深秋,季羨林去了哥廷根大學,開始了他的留學生活。1937年起,季羨林壹直擔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季羨林留學結束時三十五歲。

1946年秋,季羨林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季羨林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北大。

季羨林說,他的經歷濃縮成兩個字:勤奮。再多說幾句就是:爭分奪秒,念念不忘。靈感不能說沒有,但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努力得來的靈感。

季羨林還有壹個“第壹職業”

作為哲學博士,季羨林的研究方向是語言文學。他不喜歡正義,所以很少寫哲學文章。但晚年卻壹反常態,大談“天人合壹”的玄學。文章壹經發表,震撼人心,影響深遠。他還談到了另壹種哲學——消費哲學,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消費和經濟基礎有關。季羨林的經濟基礎是什麽?賬面上,季羨林的工資是北大教師中最高的,因為他是50年代首批認定的“老級別”教授。但是他壹個月的工資,七折八折之後,平均800塊錢裏面大概是700塊錢。他會把壹半的錢給小保姆張淑珍。除了工資,她還有壹個在北大附中上學的男生。學費、雜費、生活費全部由季羨林承擔。這樣他就要交房費,天然氣費,電費,電話費等。,而且只有300元才會真正得到。怎麽可能夠付全家的生活費?

這裏做個對比:50年代,季羨林被聘為壹級教授,在北京這個六類工資區,每月拿345元,加上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相當於今天的院士)每月津貼100元。這是壹份“昂貴”的薪水。因為當時價格極低,所以去了壹家莫斯科餐廳吃飯,壹頓飯大概1.5元到2元,湯和蔬菜,面包黃油,壹杯啤酒。吃烤鴨的話,六七塊錢就夠了,還能吃個大的。這樣的價格,固定月薪在450元,簡直是“富得要死”。現在,他是中國最有資格的“老級別”教授,因為比他更有資格的陳岱孫老教授已經去世。而他每個月的基本工資加上各種補貼是12300元,這也是他每個月手裏其實只有300元的原因。

這麽壹個老教授,工資這麽低,怎麽謀生?很多人自然會問他,老人笑著說:“我的生活水平即使沒有提高,也從來沒有降低過。”人們問他,妳有點金術嗎?他回答,不是,季羨林揭示的奧秘是,50年代大學教師主要靠工資生活,不知道什麽是“第二職業”,也不允許有“第二職業”。然而今天,它已經大大改變了它的路線。學校裏還有各種形式的“第二職業”,甚至“第三職業”。季羨林還有壹個“第壹職業”,就是“爬格子”。他已經爬了60多年的格子,他很有名,也很有錢。他不時收到錢。就這樣,他雖然手頭只有300元的工資,但從不覺得拮據,因為有源源不斷的稿費作為後備軍。

50年前的雨衣還穿著。

雖然手頭有錢,但季羨林在生活中壹直沒有過多的追求。壹如既往的對吃沒有特別的要求。早上依然是烤饅頭片或者面包,壹杯茶,壹盤油炸花生米。他從不要求家人或保姆陪他4點起床,為他做早餐,所以早餐是幾十年來“壹貫的制度”,從不改變。下午和晚上有兩頓飯,素菜多,肉少。飲食簡單到他家的飯菜只比500塊錢的多壹點點。

至於衣著,季羨林是個清教徒。他的衣服大多穿了十年八年甚至更久。他在1946從德國回上海的時候買了壹件雨衣,壹直穿到今天。壹天,壹位專家說,妳的這件雨衣真時髦!他聽了之後很疑惑。專家壹解釋就明白了,50多年前流行的風格,經過漫長的滄桑,不知經過多少變化,在螺旋上升規律的指引下,又回到了50年前的風格。聽了這話,他非常激動。沒想到等到了他,最後還是留了下來。他沒有想到,人類在服裝上的壹點小聰明竟然是如此脆弱!

他的老觀念是:以不變應萬變。他認為壹個人穿衣服是給別人看的。如果壹個人穿著非常奢華的衣服,戴著珠寶打扮,每天對著鏡子看自己,那麽他要麽是瘋子,要麽是傻瓜。穿給別人看的衣服,受眾的審美能力和標準是很不壹樣的,所以妳滿足了這些人,當然會怪另壹個群體,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所有人都開心。所以,季羨林的穿衣哲學是走自己的路,就是這件衣服,妳可以看,也可以不看,但無論如何不能命令我。在穿衣方面,他是壹個完全自由獨立的人。他的藍色卡其布中山裝,春夏秋冬都不會變。他的補給也是。只要能用,他絕對不會扔掉。用物愛惜自己是他的哲學。由於受眾的審美能力和標準不同,對他的衣著和文章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評價:引領潮流者說他守舊、保守、固執,而讀書人則認為他是典型的儒家。優雅的風度來自於他的學識和性格,而不是來自於他的衣著。

季羨林消費哲學的核心是,如果壹個人整天想吃吃喝喝,仿佛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吃吃喝喝”兩個字,他就會覺得無聊。他的潛意識永遠是:吃飽了就夠了,不是嗎?衣服足以遮體,何必追求奢華?

季羨林絕不是“有錢人”,而是在自己的消費理念指導下,便衣過著簡樸的生活,卻把很多錢給身邊急需的人,或者捐給家鄉的學校。希望更多人理解這種消費理念。

# #已附加

主要作品:

《大事記》中限定動詞的修飾(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大事記》中使用的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印度語後綴-am向-o和-u的轉化(65438年發現並證明-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印度西北方言肯德拉語的特點之壹),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論證原始佛經的存在,闡明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混合梵語佛教的歷史淵源和特點等。 ),還有東北版的富力太子因緣經。作為壹名文學翻譯家,他翻譯的作品主要有:沙貢達羅(1956)、五卷本(1959)、優力坡士(1959)、羅摩衍那(7卷,65438+)。作為作家,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牛棚雜記》。

受訪者:雅爾法-千總等級5 6-10 20:23

分級已關閉,目前有0人對其進行分級。

好的

50% (0)不好

50% (0)

其他答案*** 2

季羨林

季羨林是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1946年,他從德國留學歸來,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辦東方語言學系。1956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作品已編入《季羨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在北京大學任教多年,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學教學、印度學、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研究翻譯了德、英等國的梵文著作和許多經典,現在即使在病房裏也堅持每天讀書寫字。

季羨林先生不僅因為他的知識,而且因為他的品格而受人欽佩。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有喪失良知。文革期間,他秘密翻譯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完成了《牛棚雜記》壹書,裏面凝聚了很多人類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這位老人個人生活的寫照,也反映了中國近百年來知識分子的歷程。季羨林的《病榻雜記》近日出版。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頗有見地的文字,首次闡明了他對近年來外界“加”在他頭上的“國學大師”、“學術帶頭人”、“國寶”三個桂冠的看法。他說:“我從三項桂冠中解脫出來了。身上的泡沫被沖掉了,露出了我的真面目,大家都很開心。”

本報特摘錄幾段季老的話,看看這位96歲的老人是如何對待籠罩在頭上的燦爛光環的——

圖為季羨林和他心愛的貓。(資料照片)

■國學大師這個詞

“妳看看周圍,我的朋友中國比他自己的好,人多。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壟斷了‘國學大師’的頭銜,我還不老!”

現在,在壹些比較正式的文件中,我的頭上也頂著“國學大師”的光輝光環。這不是無中生有,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大概在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經濟發展很快。文化建設也相應活躍起來。有壹次,在尚未改建的北大報告廳開會,給學生們講國學。當時主席臺上坐著五位教授,大家做了壹個報告。我被排在第壹,現在我都忘了我說了什麽。壹位資深記者,北大校友,在報紙上寫了壹篇長文《國學熱潮在燕園悄然興起》。從那以後,包括我在內的四位教授被稱為“國學大師”。他們三個的國學基礎都比我強很多。不知道他們對這個桂冠怎麽看。我自己被冠以這個桂冠,但我渾身起雞皮疙瘩。

說起國學基礎,我從小學就開始學經典、古文、詩詞。壹些重要的經典作品我都有涉獵。但我從來沒有在任何經典或作家身上下過功夫,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當漢學家。後來,他投身於其他學術,沈浸其中。除了能背幾百首詩,幾十篇古文;除了能夠在最大的宏觀層面上講壹些與國學相關的問題,比如天人合壹,我的國學知識並沒有增長。環顧四周,有很多朋友的中國基礎學得比自己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居然獨占了“國學大師”的頭銜,我老了也不害臊(借用京劇女演員的話)!我連“國學大師”都算不上,更別說“大師”了!

為此,我在此告訴世人:請從我頭上摘下“國學大師”的桂冠。

■兩個字“學術大師”

“這樣的人,天下皆是自噴井也。然而現在偏偏被“打”成了高手。我從何說起這位大師?”

這個要分兩個層次:壹個是教育學,壹個是人文社科。

首先要搞清楚“大師”是什麽意思。泰,泰山也;戰鬥機,北鬥也。兩者都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東西。

只談教育。我當了壹輩子老師,爬格子。國外教書10年,國內57年。人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每天鍛煉身體,做新的事情,總的目的就是讓妳壹直坐立不安,緊張不安。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壹直在做管理員,很難有什麽成績!作為壹個“大師”我從何說起?

不是說我在人文社科研究上有很大成就。說我壹點成績都沒有是不真實的。這樣的人,能說會道的人全世界都有。然而現在偏偏被“打”成了高手。作為壹個大師,我從哪裏開始?

為此,我在這裏告訴世人:請從我的頭上摘下“學術(技術)大師”的桂冠。

■三個字“國寶”

“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壹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了‘寶藏’了?然而,中國的趙益謙、孫三、李斯等。,等等,只有壹個。中國能有6543.8+03億‘國寶’嗎?”

在中國,壹提到“國寶”,人們馬上會想到人人都愛的萌萌的大熊貓。這種動物的數量很少,而且只在中國有。被稱為“國寶”,實至名歸。然而,大約八九十年前,在壹次會議上,北京某領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無比驚愕。今天,無論我走到哪裏,“國寶”的聲音都是響亮的。我真的很疑惑。當然,“國寶”的桂冠不是我壹個人獨占的。其他幾位著名的書畫家也有這個稱號。

我想探究壹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中國只有壹個季羨林才成為“寶”嗎?但是,中國的趙爾李斯等等等等,都只有壹個。中國能有6543.8+03億“國寶”嗎?

這種事情,壹廂情願是沒有用的,完全沒有必要。我來了個急剎車。

為此,我在此告訴世人:請從我頭上摘下“國寶”的桂冠。

季羨林,出生於1911,山東省清平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研究院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語和巴利語專家和作家。印度中國文學史研究成果頗多。

65438-0930,入清華大學西方文學系。1935去德國留學。他在印度科學家e .沃爾特.施密特的指導下研究古印度語言。1941年獲得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來,他在語言學家E. Sike的指導下研究了東北。1946-1983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78-1984任北京大學副校長。65438-0956,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科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委,《中國大百科全書》主編委員會委員,語文卷編委會主任。他的學術成就在中世紀印歐語研究中最為突出。主要著作有:《大事件頌》中限定動詞的移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大事件頌》中使用的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 以及中印度語後綴-am到-o和-u的轉換(1998-1999)發現並證明後綴-am到-o和-u的轉換是中印度西北方言肯德拉語的特點之壹)、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論證原始佛經的存在、闡明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混合梵語佛教的歷史淵源和特點等。 ),還有東北版的富力太子因緣經。作為壹名文學翻譯家,他翻譯的作品主要有:沙貢達羅(1956)、五卷本(1959)、優力坡士(1959)、羅摩衍那(7卷,65438+)。作為作家,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牛棚雜記》。

爺爺紀老太,父親紀思蓮,母親趙,農民。季思成叔叔。當我年輕的時候,我跟馬·龔景壹起學習閱讀。6歲去了濟南,投奔叔叔紀思成。去私立學校讀書。7歲後就讀於山東第壹師範附屬新余小學。10歲,開始學英語。12歲,考入正壹中,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屬高中。高中開始學德語,對外國文學產生了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級中學。中文老師是董,也是壹名翻譯。“我舞文弄墨五六十年了,現在快80歲了,還是放不下筆。這都是董老師的功勞,我壹輩子也忘不了。”1930考入清華大學西方文學系,德語專業。師從吳宓、葉公超學習東西方詩歌、英語、梵語的比較,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學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詞等課程。和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治交朋友,他們被稱為“四劍客”。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