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求合同工信息~ ~ ~

求合同工信息~ ~ ~

“合同工”的相關信息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作者簡介(劉茵等。)

夏衍(1900 ~ 1995),原名沈端賢。浙江人。因為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後在壹家染坊當學徒。1914就讀於浙江李佳工業學校。1919參加過五四運動,畢業後留學日本,先後在明治技術學院和九洲帝國大學學習工科。留學期間讀了很多文學名著。1923年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日本工人運動和左翼文學運動。1927被遣送回國,同年6月加入中國* * *產黨。1930參加左翼聯盟工作。抗日戰爭期間,他是《王久日報》的主編。1941年,奉命去香港創辦華商報。後來,他去了重慶,當了《新華日報》的總編輯。1946參加南京梅園新村中國代表團工作。解放後,歷任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文化局長、文化部副部長、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夏衍壹生作品和翻譯豐富,在電影、戲劇、雜感、電影評論和報告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主要作品有《野流》、《賽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菌》、《祝福》、《林家堡》、《革命家庭》、《烈火永生》等。

——摘自《中國優秀報告文學(壹)》作家出版社(1997版)。

來自“債役工”(夏衍)的回憶

1927,我的組織關系在上海閘北區三街支行。當時做了壹段時間工會,交了壹些在棉紡廠工作的朋友。後來工作調動,我就走了。1929年底,我住在湖東唐山路葉廣裏,因為是工人區,所以經常有幾個搞工人運動的同誌來我家“安家”——在我家放壹套藍布工服,他們穿著長衫或者西裝來找我換原來的衣服。從這些同誌的談話中,我了解到了“債役工”制度和這些女孩非人的生活。壹年多後,上海藝術劇社解散,我們組織了壹個流動劇社到廠裏演出。為了找關系,我聯系了壹個以前認識的同誌,他在基督教青年會辦的工人夜校當老師(她就是我後來在《合同工的業余時間》裏寫到的馮先生)。她告訴了我很多關於抵押勞工的事情。“壹二·二八”戰爭後,沈希齡同誌想寫壹個以上海女工為題材的電影劇本,我就把債役工的材料告訴了他。這是《女人的吶喊》,後來某明星公司做的。這是第壹部關於債務勞役的文學作品。但壹方面是因為我們對這方面的了解不深,對生活不夠熟悉,同時由於當時的環境限制,電影被電影審查官反復剪輯,這部電影的表現也不是很好。不過由於這部電影的寫作,我們又收集了壹些關於債役工的資料,了解了壹點。債役工的悲慘生活,讓我們知識分子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我也看過很多描寫女工生活的文藝作品。我在日本的時候,也看到了日本紡織女工的生活,她們被壹致認為是資本主義世界生活水平最低,工作條件最差的。但是,拿日本女工和合同工比,簡直是天堂和地獄。直到那時我才知道,在20世紀帝國主義經營的工廠裏,奴隸制仍然被公開地保留著。我感到憤怒,我覺得我必須揭露這個人間地獄,所以我決定寫壹部小說,開始了解更多關於債役工的生活,但後來我把它放在壹邊,因為我忙於工作。直到1935,上海黨組織再次遭受巨大破壞。我們文化的幾個主要領導被抓了,組織讓我暫時躲起來。我借此機會開始收集關於債役工的資料。

經湖東公社(楊樹浦進步人士通過基督教青年會的組織開辦的以工人夜校為中心的服務組織)的同誌介紹,我認識了壹位在日本和國外棉紗廠工作的青年團員邢迪。和她談了幾次後,我覺得如果真的想了解保稅工人的生活,光是收集資料是不夠的,還要實地觀察。我找了壹個在日本棉紡廠當職員的中學同學,幾次去包身工的車間觀察他們的工作狀況。但要了解包身工“帶工頭”的管理制度及其生活狀況,就必須親自去包身工生活的作坊。對於現在的年輕工作者來說,那種情況恐怕很難理解,也很難相信。那個時候,包身工住的車間,其實是壹個管理非常嚴密的監獄。債役工的作坊被日本警察、巡警、流氓和工頭嚴密封鎖。為了防止這群“奴工”與外界接觸,任何“外人”都不能進入這個禁區。我在《合同工》裏說過,這些合同工是“罐頭勞工”,資本家把他們與外界空氣隔絕。這些話壹點也不誇張。為了突破這道封鎖線,我得到了星哥的幫助,進去了兩三次。但之後就被工頭雇傭的“手下”盯上了。這個觀察特別難的是,合同工壹大早就去工廠上班,晚上才回車間,所以要看他們早上和晚上下班後的生活。那時候我住在馬特赫斯特路(現在的泰興路),離楊樹浦很遠。就這樣,為了能在早上五點前趕到楊樹浦,妳得半夜三點起床,走十幾裏路去看他們上班。就這樣,我從3月初到5月幹了兩個多月的“夜班”,然後詳細觀察了他們的壹些日常生活。因為三重四重的壓迫,無數的艱辛,這些小女孩不容易對別人開口。不僅是我們這種人,就是在同壹個工廠上班的“外來務工人員”,跟他們說話都很困難。邢迪是壹個熱情的人。為了幫我了解情況,她已經幾次趕上早班,混在他們中間,打算向他們打聽壹些內部情況。但是,當合同工看著她的衣服,看著她的身份,很快就“警惕”起來。有些人根本沒說什麽,有些人甚至把她當成了“吹捧”,厭惡地看著她。因此,在那種情況下,真正聽到他們想說的話,理解他們心中的痛苦,並不容易。

關於他們的生活狀況,據我當時能調查到的情況,那篇報道裏是這麽寫的。這是報告文學,不是小說,所以我寫的時候盡量真實,完全沒有虛構和誇張。我對他們的勞動強度、工作生活條件以及當時的工資制度做了現實的調查。所以,在今天的工人同誌看來不可思議的壹切,在當時都是鐵壹般的事實。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流氓特務的緊密結合。為了壓迫和榨取這幾千名孤獨的合同工,日本帝國主義者、工部、工頭、老板、黑幫分子、國民黨特務,甚至地痞流氓,完全結成了統壹戰線。這個地方沒有所謂的國家主權和政府法律,更沒有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解放後,在壹次平叛運動的申訴會上,我聽到壹個上了年紀的紡織工人說:“妳說我們是資本家的牛馬,其實連牛馬都不如。我們是像蒼蠅和蚊子壹樣的昆蟲。東洋的老板和工頭殺了壹個工人,就像踩死地上的壹只螞蟻,壹點也不奇怪。”這是事實,壹點也不假。

解放後,我去過曹楊新村、控江新村,也去過工人醫院。看到這裏,我不知道別人是什麽感受,但我總是很自然地和壹個合同工的生活聯系在壹起。包身工的形象,想想都會讓心軟的人落淚。什麽面黃肌瘦,骨瘦如柴這些詞,都無法形容他們的真實處境。合同工很少有不生病的,最多的是肺病,腳氣,皮膚病。這些包工頭的腳腫得跟碗壹樣粗,還沒日沒夜地袖手旁觀著機器。去年冬天,我去了北京的壹個處女宿舍,在她們的床邊看到了書,面霜,香水。我為他們感到高興。壹開始在合同工這個群體裏被觀察的時候,最受不了的就是那股難聞的味道。5月份正是上海的黃梅季節,合同工們常年無法洗澡、洗頭、換衣服。請想象壹下那是什麽樣子!

我在1935(1936春刊)寫過《包工》這篇文章,到現在已經24年了。如果這樣算的話,對於現在的青年工人來說,這些大概就是“歷史痕跡”了。在那個悲劇的年代,今天的年輕人還沒有出生。吃人的社會已經壹去不復返了,工人被資本家當作牛馬蟲的日子已經壹去不復返了,但是我們要記住,我們的祖先付出了無數的生命、汗水和淚水,才趕走了帝國主義,推翻了這種吃人的社會制度。快樂不是不付出代價就能獲得的。為了今天的幸福,為了更幸福的未來,愛黨愛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力量——* * *新中國,應該是我們年輕壹代的責任。

——來自中國工人,06號,1959。

論夏衍報告文學(張寶華)

夏衍的報告文學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質量參差不齊,但對中國報告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光明》第壹期的社論曾指出:“包身工可以說是創造了中國報告文學的新紀錄。”這個“新紀錄”自然不是數字上的突破,而是質變。《合同工》是真正意義上的報告文學,充分而完美地體現了報告文學的特質。它不僅縮短了報告文學與小說之間的距離,也劃清了報告文學與小說之間的嚴格界限。

夏衍的報告文學縮短了與小說的距離,不是他的報告文學被虛構了,而是他的報告文學加強了文學色彩。他運用了小說、散文,甚至戲劇、電影的壹些表現性藝術手法,使之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藝術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突出人的主體地位,著重描寫和刻畫具有壹定典型意義的人物。“文學是人學”,尤其是敘事文學,離不開人物的描寫和刻畫,塑造典型人物是這類作品的中心話題。報告文學既然是文學家族的壹員,也應該毫無例外地把人物塑造放在主要位置。報告文學脫胎於新聞紀實,所以在其興起初期,多以報道事件為中心,其文學性主要表現在藝術技巧和文學語言的運用上。夏衍的報告文學擴大了人物描寫和刻畫的範圍,有意通過典型人物來揭示事物的本質,使報告文學開始從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比如《合同工》,雖然仍帶有濃厚的新聞紀實色彩,但由於作者著重刻畫了柴璐邦、歡喜和壹個無名少女三個人物形象,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文學性。特別是通過柴璐棒做飯,被迫外出工作生病和工作後被搜查三個微妙的描述,債役工制度的弊端暴露得相當具體和生動。柴璐邦的形象和其他成功的模特壹樣,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2.善於藝術構造,對生活場景和人物進行生動的描寫。夏衍的報告文學更註重藝術結構。他改變了以往單純的交流、匯報、寫生的結構模式,使作品的結構變得豐富多彩。比如,合同工巧妙地采用縱橫交錯的結構方式,以合同工的日常生活和勞動為豎線,橫向事件自由鏈接,使整篇文章看起來像壹條五彩繽紛的緞帶,帶著壹串串閃亮的珍珠,精致而嚴謹。在人物塑造和場景描寫上,他善於選擇典型的、特色鮮明的生活片段和細節,以特寫的方式進行細致的描寫,增強了作品的可視性和可感性。比如包工頭早上喝粥的場景,就相當細膩逼真。那段對粥的描述,讓妳立馬覺得是豬食;女工們用舌頭舔著碗外滴落的稀飯,蹲在馬路上,在門口吃飯的景象,讓妳仿佛聽到了她們的饑餓;至於老板娘用鍋焦和殘粥攪拌清水來充饑女工的壹幕,暴露出合同工的生活豬狗不如,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充分悲憤!

3.運用多種表現手法,營造主客觀相融合的藝術境界。報告文學,無論是記錄的還是人寫的,都是作者在人生中第壹次有了理性的認識或情感的沖動時,用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寫出來的。沒有壹個作者會以旁觀者的身份對故事和人物進行純粹客觀的敘述,而總是把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放在筆端,去說服和感染讀者。夏衍的報告文學,就主客觀的結合而言,已經達到了高度的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敘事、描寫、議論、抒情融於壹爐,交錯焊接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合同工正在敘述。它向人們講述了合同工的悲慘遭遇和工廠老板的罪惡,但它常常在關節處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把作者自己的深情,他的全部愛恨連同合同工的血淚壹起噴出來。有時,他用確鑿的事實和準確的數據,對這種野蠻的債役制度作出直接的評價和深刻的分析。筆觸細膩真摯,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說服力。

——選自《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5438期+0995年3月。

“合同工”(吳湘湘)個案研究

《合同工》是壹篇優秀的文本,選擇這篇文本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案例具有典型意義。

首先,閱讀作品,確定題目。

將正文分為三個部分:主題研究、文本研究和縱橫比較研究。根據這三塊,提出自己對課文感興趣的問題。老師要結合壹些事先準備好的題目,建立題庫。比如:

專題研究:

1.「債役工」的主題是什麽?

2.“債役工”最後三段的意義是什麽?對揭示全文主題有什麽作用?

文本研究:

1.合同工的結構有什麽特點?

2.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3.什麽是報告文學?它有什麽特點?

4.修辭手法的運用與分析。

5.數字在課文中的作用。

6.引號的作用與句子的意義分析。

縱向和橫向比較研究:

1.債役工現象與打工妹現象的比較。

2.債役工、海外華工與偷渡者的比較。

3.對現代“債役工”現象的思考。

第二,收集信息,形成觀點

題目確定後,關鍵是引導學生收集信息,形成自己對題目的看法。網上和圖書館裏有很多相關的資料。面對壹大堆資料,學生該如何選擇?必須和妳選擇的題目內容壹致。材料是為主題服務的,材料不符合主題的要求,再好的材料也是浪費。

為了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準備,這個任務最好是周五布置,周二展示。這樣,每個學生周末都有時間收集信息,每周壹小組內的學生可以互相交流信息,整理和修正自己的意見。

第三,結果顯示

成果展示最能體現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成果。

同學們在談及“數字”的作用時說:壹系列的數字:不到2萬,30年後,6,5,25萬,3000,8000工人,1200萬經費,都形象地說明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可憎和不人道。他們賺著工人的血汗錢,把他們當成罐頭勞工。作者對此深惡痛絕。我們應該從中理解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句子分析的同學說:“所以債役工是壹種罐頭勞工,可以安全保存……”引號的作用:這裏用的是擬人修辭。句子分析:“jar ……”指封閉型,形容合同工的自由度損失。“安……”是為了承包商和老板,因為承包商接受不了革命思想,這是帝國主義的常用手段。

專題分析組的同學們表示:文章深刻揭示了當時上海最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為後人分析當時的社會現狀留下了資料。這部成功的報告文學,對社會是有紀念意義和震撼力的!

縱橫比較課題組的同學們說:有新聞報道,上海壹家日資企業違法,公然招募童工。在偏僻的馬路上,記者終於找到了生產廠家。在繁忙的車間裏,有很多不成熟的面孔,他們大多是14到18的初中畢業生。他們壹天12到16小時的高負荷勞動,四個月50元的工資,仿佛又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悲慘的世界,老板賺了他們的。

雖然學生的陳述還不夠成熟,但需要老師的適當引導。比如學生講現代的“合同童工”,分析其原因。他們認為是生計所迫,暴力所迫。雖然這是重要原因之壹,但這還不夠,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困邊遠地區經濟落後,生活貧困。有的孩子為了生存,被迫謀生,放棄學業;有的因為父母嫉妒而輟學掙錢。法律意識的缺失使他們在遭遇不公平待遇時無法有效保護自己;同時,由於人數眾多,老板的選擇余地很大,於是現代“合同工”應運而生。學生應該思考的是“解決現代債役工問題的最佳途徑是什麽?”

第四,教學啟示

1.學生在確定課題、查閱資料、組織意見時,充分調動了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實踐能力。就像上海的壹位專家曾經用壹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自主”和“自研”的學習過程:如果把學習比作摘蘋果,我們關註的不僅僅是蘋果是否摘到,而是摘蘋果的過程,以及學生是否有如何摘蘋果的實踐經驗。這是壹種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在現實生活中開發語文教學資源。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資源引導學生走向社會,用社會的文化土壤滋潤基礎教育的中華之樹。學生關註社會現象和問題,增強對社會的認識,獲得壹定的社會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和能力。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在這次語文活動中親身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語文熏陶。學生們學會了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明白了如何為我利用這些信息的原則。

4.尤其重要的是,學生明白壹點:語文課可以這樣教,學生自己可以成為課堂上的主角,激活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開闊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