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德國留學生活記錄

德國留學生活記錄

季羨林和朱自清的文章,無論是散文還是雜文,意境都非常優美,讓人覺得穿越了八千裏的雲與月進入了我們的內心。

季羨林和朱自清都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國學大師。他們的文學成就如此之高,中國很難有人能達到他們之上,令人深思。那麽,他們的主人怎麽可能是壹個有學問的人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國最博學的人——陳寅恪。

閱讀向導

陳寅恪先生,1890,湖南長沙人。他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他年輕的時候在很多國家留學,學習文化知識。

陳寅恪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官僚家庭,從小父母就非常重視他的教育。他就讀於世界壹流名校,生活條件非常好。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陳寅恪卻“令人失望”,沒有拿到任何學校的畢業證。誰會想到,他是多年後中國唯壹的頂級國學大師?

不得不承認,陳寅恪確實是個天才。除了他的天賦和聰明之外,他未來的成就可能也與他的父母有著密切的關系。陳寅恪的祖父陳寶楨被曾國藩稱為“海中奇士”,是被光緒皇帝稱為“新政重臣”的改革家,也是晚清著名的改革家。

而他的父親陳的成就也不低,陳是首屈壹指的詩人,有“中國最後壹位傳統詩人”的稱號。他父母參與的百日維新失敗後,政治生涯徹底終結,開始投身詩歌,專心教子。是父母教會了他陳有紮實的文學功底。

陳寅恪從小就喜歡讀書。當別的孩子睡覺玩耍的時候,他在默默的讀書。當其他公子哥揮霍金錢的時候,他在學校學習。他是名副其實的“書呆子”。

12歲時,被父親送去日本留學,後靠自己的能力考入復旦大學。大學畢業後,他選擇踏上了去歐洲的遊學之旅。即使他的家庭很富裕,他仍然攢錢買書。

陳寅恪的求學之路長達十六年。他去過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在各種世界壹流大學學習,直到遊學結束才拿到畢業證。

中國文化碩士

這樣的神童怎麽會因為不能完成學業而拿不到畢業證呢?

陳寅恪之所以沒有文憑,只是因為他只讀書,只求文憑,但即使他沒有任何文憑證明他的學識,也沒有人質疑過他的學識。相反,人們欽佩他的博學和勤奮。

思想上,陳寅恪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他曾說,讀個學位不難,成果兩三年就能出。但是,如果這兩三年讓自己只被壹門學科束縛,那就得不償失了。如果妳專心學習某壹方面的知識,就會忘記其他的知識,沒有時間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那時候,很多留學生只是想拿個學位。雖然他們都有成為壹代宗師的願望,但他們總是投機取巧,選擇簡單的專業來獲得學位,卻沒有真才實學。

去那麽多國家留學,只為獲得更多的知識是他的目的。他的思想是開放自由的,從來沒有被別人束縛過。他選擇了壹條不同的路,壹條比大多數人更艱難的路。

也正因為如此,他能流利地用20多種語言交流,在數學、物理等科學學科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是中國第壹個讀德文版《資本論》的人,認識陳寅恪的人都稱他為天才。

陳寅恪先生精通中西文化。他在守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引進西方先進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很多認識他的師傅都說,“和陳老師的見識比起來,只能算是他的小助手。”

陳寅恪是壹個嚴謹細致的人,尤其對知識。他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中長大,博覽群書卻不相信書中所有的話,始終保持批判性思維,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他讀書時總會在書上加註釋,在看到什麽東西的空白處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可惜的是,這些手稿很多都在抗戰時期不幸葬身戰火。

陳寅恪先生雖然是讀書人,但在抗戰時期也很有德行。抗戰時期,陳寅恪和當時所有文人都有報效祖國、為國捐軀、與戰友共赴國難的決心。面對當時的國情,陳甚至提出了“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

後悔死亡

可惜這樣的神童在1969,10年6月7日因病去世。陳寅恪先生去世已經50多年了。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陳寅恪就因為日夜學習和工作,患上了眼疾。因為不想在淪陷區教書,他放棄了治療的機會,導致右眼失明,開始過著流浪的生活。

最後,新中國成立,他遇到了“十年特殊時期”,成為批判的焦點。那時,他身患重病,雙目失明。

1982的某壹天,他不小心摔斷了腿,癱瘓在床。後來中印戰爭結束後,到了討論邊界問題的時候,誰也不知道該查閱什麽資料,怎麽協商。這時,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陳寅恪站了出來,用自己的記憶為政府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在他生命的最後200天裏,他躺在床上,骨瘦如柴,淚流滿面。終於,1969,10年6月7日,陳寅恪先生痛苦而無奈地離開了人世。

陳寅恪先生這些年逐漸成為壹個文化坐標。在今天這個時代,可能大多數人對陳寅恪先生並不那麽了解,但陳寅恪先生早在德國留學時就被譽為“中國最有前途的讀書種子”。近百年來,他的學術在歷史文化領域無人能及,是真正的“大神”級別。他的個人魅力和性格更是中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