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洋務運動給了我們什麽啟示?(歷史)

洋務運動給了我們什麽啟示?(歷史)

始於19年60年代的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壹次工業革命。它加速了中國封建社會向新的社會制度轉變的進程,為中國社會向現代社會發展邁出了寶貴的壹步。然而卻以失敗告終。除了滿清政府的腐敗之外,洋務運動的失敗還在於洋務運動的主持者和支持者把科學技術變成了生產力,簡單地把它當作壹種技術行為或生產行為,忽視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協調發展。在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這些因素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使得由這些相關因素構成的社會結構失去協調性,單個因素的發展失去了各種社會因素的協調性。第壹,經濟洋務運動,從經濟學上講,是近代中國的壹場“求富”、“求強”運動。其主要內容是建立具有機械的大型工業工廠,這是19世紀世界經濟現代化趨勢的組成部分。洋務運動先後興辦了19個近代軍事工業和近40個近代民用工礦交通企業。到1894年,這些企業的資本達到263443元,占當時現代企業資本總額的45.22%。工人總數為34110 ~ 40810,占當時現代企業全部工人的37.33 ~ 41.62%。然而,洋務運動最終未能使中國經濟實現現代化。據統計,1913年,中國近代工業資本總額為1472萬元,其中83%為中國外資。同年以前,中國有工廠698家,產業工人27017人,只占4億總人口的0.1%。新興工業總產值估計不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其中96%以上是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的產值。這個古老的國家又失去了壹次經濟騰飛甚至政治騰飛的機會。洋務運動的失敗,讓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繼承洋務派的有識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的嚴重缺陷。中國要走上自主富強的現代化道路,需要把革命從物質技術層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層面。洋務運動真正的歷史作用不在於它的積極作用,而在於它的消極作用,即這種消極作用反映了中國要想現代化,就必須進行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改革,特別是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同時提高國民素質,樹立人民獨立、自強、進取、勇於吸收壹切外來先進文明為我所用的思想。二是通過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現代化生產方法,軍事洋務學堂相繼建立了壹批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征的軍工廠,使中國的軍事工業從無到有;洋務運動以發展軍事工業為契機,開辦了壹些軍事學校,培養了壹批近代軍事人才。通過使用西方新式槍械,西方現代軍事制度和訓練方法開始進入中國;同時,在“三千年不變”的新形勢下,隨著西方現代戰爭預防思想的不斷傳入,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不斷被註入現代內容。洋務運動通過器物、教育、制度的互動,從物質、制度、人力資源等方面奠定了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基礎。正如夏東垣先生所指出的:“洋務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中國的早期現代化運動,即相應的以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為中心,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軍事和教育改革。”現代化是落後的不發達國家追趕先進的發達國家的過程,洋務運動就屬於這樣的過程。壹方面,對中國本身來說,是清軍使用原始冷兵器比例下降,現代先進火器比例逐漸上升的過程;另壹方面,從中外武器對比來看,也是清軍裝備了近代外國槍炮和裝甲戰船,逐漸縮小與列強的武器差距,追趕西方的過程。因此,洋務運動的過程也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過程,為日後中國軍事現代化奠定了基礎。三。教育洋務學堂是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中國壹些與西方接觸較多、主持洋務運動的官僚所舉辦的各種教育機構,旨在為洋務運動培養專門人才。它對中國近代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型產生了重要影響。第壹,洋務學堂的主要特點是不同於傳統教育的培養封建文人和人文教育。洋務學堂主要是根據洋務運動的要求,培養掌握現代技術和工藝知識的技能型人才。由此,洋務派的許多特點不同於傳統教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中體西用”的人才培養模式雖然洋務派的人才觀在西方的強大壓力下發生了變化,但在洋務派看來,中國的經學是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中體西用”是洋務學堂對新式人才的基本定位。2短期救急的教育價值是追求洋務派,洋務派的基本出發點是鞏固傳統,現實價值目標是抵禦欺淩。所以在辦學的具體措施上是短期應急。辦學的基本要素正在向現代教育轉變,新舊並存是洋務學校的又壹辦學特色。正是這種新舊並存,使洋務學堂具有了濃厚的封建性質和近代教育的壹些特征。第二,洋務學堂在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1洋務學堂改變了傳統教育觀念,沖擊了陳腐的科舉制度,促使傳統書院轉型。洋務學堂避免了中國近代教育殖民化的未來,代表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方向。洋務學堂產生的新質是近代教育發展的基礎。三、洋務學堂對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的負面影響洋務學堂雖然客觀上開啟了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但在“變器不變,道不變”的辦學思想支配下,洋務學堂只是引進了西方技術,而去除了作為根本技術的科學精神;試圖保留傳統的人文教育,但實際上是僵化和弱化的,這導致了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道路的狹窄。4.政治政治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當壹個國家或地區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時,社會政治制度的變化與現代經濟基礎相適應。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是中國現代化鏈條中不可分割的初始環節,也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產生了重要影響。(1)洋務派以“用西”鞏固“中國風”,延緩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思想綱領。主張“中學為己體,西學為末體,中學為主,西學為輔”。這壹思想的精髓在於用西方的先進技術鞏固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2)洋務運動以“西學”理解“中國式”,推動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進程。當然,洋務運動的主觀目的不是使中國現代化,而是用武器捍衛道教和封建傳統。但歷史進程的按鈕壹旦啟動,就會按照歷史本身的邏輯向前推進。洋務派充當了推動歷史前進的無意識工具,為中國政治現代化準備了各種條件。反思洋務運動,如果中國的改革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並不能給中國帶來真正的進步,中國的改革僅僅把西方的“用”嫁接到中國的“體”上,並不能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洋務運動失敗,“中體西用”破產,但給中國政治現代化帶來了復雜而深刻的影響。這對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也具有借鑒意義。首先,政治體制改革對經濟發展有制約作用。現代化的各個層面是壹個有機整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沒有政治現代化的保障,純技術層面的現代化終將失敗。洋務派急功近利,急於經濟現代化,但對自身有壹定認識的政治現代化缺乏實質性舉措,經濟現代化與政治現代化不同步,從而失去機遇。因此,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要求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第二,認識推進政治現代化任務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政治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會引發各種阻力,甚至流血沖突。洋務派采用“西學”保護“中國風格”,只是對象層面的變化,遭到強烈反對,洋務改革舉步維艱。鄧小平指出:“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要求,是總結歷史和實踐經驗作出的重要決策”。因此,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在黨的領導下積極穩妥地進行,並妥善處理各種關系。既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又要維護穩定,維護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