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現代教育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現代教育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的傳統教育也相應地發生了壹系列的變化。帶有明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色彩的中國近代教育體系逐漸形成。與新資產階級的出現和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的蓬勃興起相適應,資產階級民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也隨之出現。壹位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進步思想家,主張政治改革和革新,提出了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核心的向西方學習的口號。這壹思想不僅對日後的維新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也為近代西方體育傳入中國奠定了思想基礎。

1.洋務運動的“新教育”與近代西方教育的輸入

在2009年65438+6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中的壹些大官僚和軍閥,如易、曾國藩、李鴻章、左等。掌握著鎮壓人民的實權軍政,看到中國古代的弓箭刀槍根本無法與西方的船炮抗衡。為了鎮壓國內的人民革命,抵禦外侮,他積極主張向西方學習,推行所謂“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在教育上,他們主張向西方科學技術學習,建立“西學”培養科技人才。他們提出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各地建立了造船、兵器等工廠;外語、船政、機械、軍事等學校相繼成立;並且送留學生去歐美留學。這叫“新教育”。這是中國建立現代學校的開端。在“新式教育”中,洋務派為了鎮壓起義和反抗鬥爭,在天津、上海、廣州、武昌等地聘請洋官,摒棄傳統的騎射,“弓、刀、石、技”,轉而訓練新式陸海軍。就這樣,體操作為壹項運動,最早出現在壹支新軍的訓練過程中。但此時的體操主要是英國的軍事演習,包括遊行、暗殺、戰爭和戰術。在“新式教育”中,洋務學堂也為軍事需要開設了壹些軍校。比如北洋水師學堂,天津軍事裝備學堂,廣東盧氏學堂,廣東水師學堂,福建船政學堂等等。這些軍校聘請外籍教官,按照國外軍校辦理。除了壹些現代軍事學科外,軍校還開設體育課,稱為體操課。例如,在北洋水師學堂,“學生們被教授英語、語法翻譯...推、測、趕。如果妳擔心自己的弱點,就給他壹把槍,讓他學會步伐;壹棵樹的桅桿,讓妳學會沈浮”,“通過沈浮來提升自己的技能,也就是在練習自己的力量。”從這個角度來看,洋務派的軍事和學校教育是近代西方體育傳入中國的開端。從壹定意義上說,洋務運動對近代體育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維新運動的教育思想與現代體育思想的形成。

1894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後,帝國主義國家企圖瓜分中國。在這種形勢下,壹些有資本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想模仿日本的“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改良,這就是所謂的維新運動或改良主義。戊戌變法期間,壹些關於教育的詔令相繼頒布。如:(1)組織史靜大學堂。(二)使嵊州、各縣的都督、巡撫、將軍、書院全部改為中西學的學堂。地方政府捐贈的誌願學校和社會學校也將向中西學學習。(3)所有中小學應該讀的書,仍由官方書店編纂、頒布和遵循。(4)建立農業學校、茶業學校、蠶業學校和醫學學校。(5)派人出國留學。可見,維新派主張用西方資產階級的“新學”來改良封建主義的“舊學”,主張從“西學”入手,組織社團,興辦學校,開發民智。雖然戊戌變法僅僅失敗了壹百天,但是戊戌變法的教育思想對以後的學校教育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他們從進步的現代教育角度提出了發展體育的主張,闡述了體育思想,促進了中國現代體育思想的形成。在維新派中,嚴復是中國最早系統介紹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思想的先驅。他創辦了北京依桐學校和上海復旦大學,從事教育工作20年。他把斯潘塞的《德育、智育、體育》壹書翻譯成了《勸導》。他是最早在中國傳播西方資本主義德智體教育的維新派。嚴復認為,改良中國社會,自強不息,保護種保國,主要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今之政治,應統壹於三個方面,壹是鼓民力,二是開民智,三是揚新民德”,即使國家前三:“血與體力強,智與慮強,德與義強”。他的自強和護種三大政策中的“鼓舞人民力量”,就是要使人民有強健的體魄和“強壯的血肉”。他認為,要有強健的體魄,壹方面要通過運動等勞動“練體力”,另壹方面要註意衛生。康有為在其改良主義思想中非常重視教育。他認為“當今中國缺人才,缺人才就不需要講課”,認為“要想在世界上有所作為,在中國打開壹片新天地,教育是最重要的”。康有為的教育思想和體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他的《大同書》中。他認為,大同社會的學校教育應分為托兒所、小書院、中學、大書院四個層次。各級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提出各級學校的目標、任務、課程和教育措施。他非常重視體育,在《大同書》中,系統全面地提出了各級學校體育與健康的理論和應有的措施。比如在托兒所,註意飲食,休息,強身健體;在壹個小學院,“體操適合遊泳,秋燥、跳木、沿桿都有”;中學時“體操嘗遊園泛舟”;在大學院,“大學也強調體操,這樣才能精力充沛,身體強壯。”這說明康有為是在德智體並重的教育思想基礎上表達他的體育思想的。《大同書》不僅提出了中國最早的全面的、系統的、資產階級的教育制度,而且體現了康有為系統的學校體育思想。曾師從康有為的梁啟超強調學校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認為為了國家富強,“壹切以學校為組織”。他認為“德育、智育、體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它認為學校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人”。他還認為“武藝”是新市民的特點之壹,所以他非常重視武藝精神和學校體育。他在《論武術》壹書中,從國家和民族生存的角度論述了武術的重要性,認為:“武人的生命力有賴於國家,而文明有賴於國家。.....開國者如果沒有軍國主義的國民和鐵血主義,就有文明、智慧、人民和遼闊的疆域,在激烈競爭的舞臺上就無法自立。”梁啟超的體育思想是其教育救國和愛國思想的組成部分。總之,資產階級改良派是最早接受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體育思想的代表。他們以“救亡圖存”為宗旨,從教育的角度探討和倡導體育,初步形成了中國近代體育思想。這壹思想對中國現代體育的廣泛傳播、學校體育的興起和武術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張伯苓以其傳奇的壹生,成為衡量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50年來,先後建立了天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子中學、南開小學、重慶南開中學,用畢生的心血構建了南開完整的教育體系。

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驅

4月5日清明節,是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的誕辰。我用我那本笨拙的《張伯苓長史》重新寄托了我的“心祭”。似乎華頌已經悄悄地與這位教育哲學家進行了精神交流。

張伯苓先生以其傳奇的壹生,成為衡量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驅。從清末走上三尺講臺,創辦新教育,開辟道路,歷經北洋軍閥和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50年來,先後建立了天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子中學、南開小學、重慶南開中學,用畢生的心血構建了南開完整的教育體系。張伯苓在辦學之初,以其淩厲的精神、開放的文化心態、“東西共榮”的教育目標和恪守信仰的獨特辦學理念,為把南開辦成“民辦學校”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南開以其崇高的辦學理念、優良的校風、名師薈萃、人才輩出而聞名於世。南開湧現出周恩來、吳大猷、陳省身、曹禺、葉篤正、劉東生、張忠謀等壹大批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實業家。梁啟超曾說:“南開是我們教育的生命力之壹。”孫中山也稱贊:“南開是世界聞名的好學校。”胡適稱張伯苓為“中國現代教育的創造者”。美國教育界評價張伯苓:“50年來,以堅定的信念和不可動搖的意誌投身教育、振興中華,是民族自信的象征。”。張伯苓被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州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改革開放後,國家在南開大學隆重紀念張伯苓誕辰110周年,重申他的壹生,是進步愛國的壹生。他在辦教育方面很成功。

堅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張伯苓是舊時代的教育代理人。在復雜動蕩的社會條件下,國力衰弱,人民舉步維艱。教育面臨的活力和命運與今天不同。特別是張伯苓要想辦民辦教育,沒有政府投入和納稅人供給,獨立支撐壹所高等院校,資金是重中之重。1934,張伯苓給南京教育部寫了壹份報告,感嘆民辦學校財力有限。“在過去的十五年裏,我壹再感到疲憊。”張伯苓的好朋友司徒雷登說,作為燕京大學的校長,我在美國有壹批潛在的贊助人,但張伯苓不具備這些條件。我深知張伯苓在中國創辦私立大學的艱難。張伯苓還說,在南開最困難的時候,八裏臺(南開大學所在地)籠罩在壹片愁雲慘霧中,甚至每壹棵小樹都好像在向我哭訴。其實,要克服辦學困難,也不是沒有“貓膩”的方法。比如擴大招生名額,提高學費,或者賣文憑,開“後門”,南開馬上就轉。但教育者的良知讓他下定決心,不做任何有損學校聲譽的事。張伯苓就是這樣壹個人,樂觀進取,知難而進。每次遇到挫折,我總是說:“沒關系,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北洋政府請他當教育總長,張學良請他當天津市長。他婉言拒絕工作,但他仍然堅定不移地領導南開前進。

1937年,日本大規模侵華,南開被炸,校園被日軍占領,師生四散。面對如此慘烈的局面,張伯苓悲痛地說,只要全國抗日,南開毀在哪裏?戰後再開南開。當時的《中央日報》發表社論:“62歲的老人,苦心經營34年的大學,曾經毀於壹旦,他的態度是‘為南開建立新生活’,這就是南開精神。”這份大報第壹次為壹位教育家立碑。

對教育的堅定信念是張伯苓實現目標、成就大業的精神動力。堅定的教育信念來源於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執著期待和堅定不移的決心。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他就說過,我日日夜夜努力所希望的,就是在未來的二三十年裏,世界歷史上出現壹個篇章,叫做“新中國意識的崛起”。張伯苓的整個教育鬥爭史就是以此為基點的。

在校園裏傳播對教育的熱愛

學校是張伯苓的第二人生,學生是他的精神寄托。他從外地或者國外回來,不是先回家看看老婆孩子,而是先去學校看看老師同學。平時在學校,他並不壹頭紮進辦公室,而是經常去學生宿舍和教室散步,或者和學生談心。每周壹次的“修身”會照例給學生們講課,從國家大事到人格修養,從南開大學的歷史到校訓精神。周末經常和學生在壹起,或者看學生排練話劇,或者站在學生中間看球賽。大壹新生入學,能很快記住學生的名字。在南開中學滿1000名學生之前,張伯苓幾乎能叫出學生的名字,對每個人的情況了如指掌。他會特別關註有特殊技能或經濟困難的學生。他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給予了關心和照顧。壹個微笑,壹句勸誡,壹句理解,傳遞的不僅僅是溫暖和鼓勵,還包含著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學不到的生活秘密。當然,他對學生的愛更多體現在為學生營造全方位的文化氛圍。南開以其眾多的學生社團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而聞名。正如周恩來所說,南開的教育是自由而生動的。當時的南開教育不是現在的“應試文化”,而是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培養學生各方面的適應能力。

夏丏尊曾在《愛的教育》中說,教育就是愛。沒有愛,教育將是壹潭死水。張伯苓對學生的愛是壹潭取之不盡的水。

始終把教師放在重要位置

張伯苓是壹位職業校長,他是壹名教師。他知道教師,尤其是優秀的教師,在壹個學校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南開大學早期,他就明確提出“大學最重要的是壹個好老師”。他是老師的朋友,尊重老師,善待老師,讓老師當家作主,參與學校管理。後來張伯苓進壹步提出,大學是學者聚集學習的地方,吸引學生的最大力量就是好教授。為此,南開的各個系都要求有相當的學科帶頭人,“只有被選上的才必須充實”,他們構成了教授隊伍的核心。同時強調,選拔和引進人才要堅持“學與學並重,學歷與學術並重”的標準,而不是“重才輕功夫”。張伯苓的教師觀影響了南開幾代教師隊伍的建設,形成了南開重視選拔培養優秀青年學者的良好風尚。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晚年在臺灣發表了壹篇紀念張伯苓的文章,其中特別談到了南開“用伯樂之能學英才,任用青年學者,教學科研環境使其不斷成長,取得巨大成功”的經驗,認為南開在這方面確實取得了很大成就。所謂“教學科研環境”,無非是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營造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功利色彩太多,不利於青年學者的健康成長。現在創新型人才很難出現,問題可能出在人才導向和教育價值觀上。

強調“三不”辦學理念

獨立大學精神最重要的體現就是辦學特色。張伯苓十分重視從自身資源出發,突出特色和精品,堅持優先適應和引導社會需求,搭建學科特色鮮明、創新人才輩出的平臺。他不盲目攀比,不貪完美,堅守辦學底線,控制發展規模,量力而行招生,從不謀求擴大招生、開“校店”、賣文憑。他公開陳述了辦學的“三不”主張:壹是不偏不倚——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二是不私——誠信是基礎,以誠立校,不以辦學為致富之門,不以辦學為就職官之秩;三是真——不虛偽招搖,不欺騙學生,不欺騙社會。“三不”思想既是校長的人格,也是學校的“校紀”。南開靠這個“安身立命”,也靠這個。

張伯苓的辦學精神和辦學成就,在他的《張伯苓長史》中有很好的記載。為了盡可能地向讀者呈現壹個全面、立體的張伯苓,作者多年來壹直埋首於那堆舊論文中,夜以繼日地尋找壹切。不僅獲得了大量書刊,還發掘了大量檔案,包括張伯苓未公開的書信3000余封;我不僅追尋了張伯苓的國內足跡,還去哥倫比亞大學調查了張伯苓在美國留學的趣聞軼事,還從校友那裏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口述歷史資料。在這個豐富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去偽存真,力求真實、客觀、準確、可靠。《年譜長編》在體例上也做了壹些嘗試,增加了歷史真相的細節發掘和分析,還原了家譜學家所處時代的歷史脈絡,融合了史料和歷史知識,以突出年譜的資料功能和學術功能。

《編年史》也許會成為了解張伯苓的真實資源,成為學習張伯苓辦學精神的寶庫。面對當下對歷史人物“娛樂化解讀”的趨勢,耐心讀壹讀《編年史》這樣的書,或許是壹劑很好的清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