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丁剛的學術成就

丁剛的學術成就

主持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全球化視野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計劃”、“教育信息化與基礎教育教學方式變革”、“中國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中國教育傳統理論研究:歷史與現實的比較探索”等多項國家社科和教育部重大、重點研究項目。

學術專著

《中國佛教教育:儒釋道教育比較研究》(修訂插圖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聲音與經驗:教育敘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

《中國教育國際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書院與中國文化》,與劉琦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中國佛教教育:儒釋道教育比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主編的工作

《中國師範生培養情況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聆聽思想:全國研究生暑期班經典講座第三輯(教育學),上海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中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上海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教學與研究的敘事探索:中加合作上海工作坊》,與王芳合編* *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聆聽新知:暑期學校國民教育研究生經典演講》,上海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全球化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創新計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傾聽世界:多元社會中的教育領導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傾聽的前沿:國民教育研究生暑期講座》,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探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再版。

《創新:新世紀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近代經濟生活與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文化的傳播與進化:中國的文化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再版。

書中的章節

“教育敘事研究的特點與應用”,載於郝主編的《教育學家講演錄(上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第53-129頁。

“學歷?文化?社會》,載於《傾聽思想:全國研究生暑期班經典講座第三輯(教育學)》,丁剛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第374-409頁。

“教學技能、方法與教師專業素養”,載於丁剛主編的《中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第45-70頁。

“全球化視野與中國教育研究”,與周勇合編,《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教育傳統研究》,丁剛主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28頁。

“教育敘事探究”,載於《傾聽前沿:全國教育學研究生暑期班講座》,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4-45頁。

《我研究教育文化二十年》,《中國教育科學規劃的回顧與展望:從六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第550-562頁,2006年。

《審視我國基礎教育中的性別弱化》,載鳳凰衛視主編《世紀大講堂》(第10期)(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

“提高生活質量,發展素質教育”,《2004/2005年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輯,北京,2004年。

“序言”,與周勇合著,載於《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探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0-8+65438頁。

“民族化與國際化:中國教育的世紀之交”,《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探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78-195頁。

“新的選擇:中國大陸師範教育走向分析”,《願景與承諾:展望新世紀師範教育的培育》(臺灣省:臺灣省書店,2000年),頁39-52。

“課程改革與創新的行動策略”,載於《創新:新世紀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49-155頁。

“中國道德教育的起源”,《西方道德教育原理》,(Xi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頁33-40。

“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宗族經濟與教育”,載於丁剛主編《近代中國的經濟生活與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頁3-25。

《文化與教育:從傳統到現代——論反傳統主義者的不足》,傅鏗劉主編,《教育——對跨世紀工程的思考》(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頁46-62。

《自然主義教育與儒道互補》,載《中國教育史研究:先秦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第291-405頁。

《中國的宗教教育》,載於《文化的傳播與演變:中國文化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145-161頁。

“文化與教育研究的若幹問題(前言)”,載於《文化的傳遞與演變:中國文化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1-7頁。

學術論文

《把握教育本質培養未來教師——前言》,《中國教育學雜誌》(北京),第2013期。

《教授治學的邊界及其行動》,《湛江師範學院學報》(湛江),第4期,2013。

“20世紀上半葉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的中國留學生——壹份博士名單的見證”,《高等教育研究》(武漢),第5期,2013。

《新技術與教學方式的變革——學校改革的核心》,《現代遠程教育》(哈爾濱),2013,第1期。

《不壹樣的歷史敘事:作為研究場域的教育圖像》,與茅以靜合著,《教育研究》(北京),第1期,2013。

《教育史研究的知識展望》,河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版)(石家莊),第11,2012期。

《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丁剛等,教育研究(北京),第3期,2011,第3-12頁。

《校長培訓基地專業規範研究》,《教育發展研究》(上海),第24期,2010。

《卓越人才的培養:制度文化的分析視角》,《探索與爭鳴》(上海),第3期,2010。新華文摘,第14期,20111-112期全文轉載。

“制約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三大瓶頸”,《教育發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時評”欄目。

《教育敘事練習:從新手到精通》,《教師中國》(北京),第15期,2009。

《敘事範式與感知:教育史研究的壹個方法論維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

《隱藏的文化》,《當代教育與文化》(蘭州),2009年第壹期。

《教育學學科問題的可能性解讀》,《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2期。

《教育敘事的理論探索》,《高等教育研究》(武漢),第1期,2008。

“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論”,《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8年第3期。

《研究型大學的泛在技術與教學發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北京),第1期,2008。

《教育研究的敘事轉向》,《現代大學教育》(長沙),第1期,10-16,2008。

“教師教育的使命”,《當代教師教育》(Xi安),第1期,2008。

《歷史敘事的辯證法》,斯利姆(上海),2007年第2期。

“教師教育研究的數據與政策分析”,《中國教育政策評論2007》(北京),袁振國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教育學視野下的教育技術發展》,《電化教育研究》(蘭州),2006年第8期。

“日常教學生活中的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科學》(大連),2006年第6期。

“日本殖民教育與香港:比較分析”,《教育評論》(福州),2006年第6期。

“全球化視野與中國教育研究”,與周勇合編,載於《中國教育:研究與綜述》(第10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頁1-37。

“中國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解讀”,《教育展望》(上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總第133期)。

“學生道德生活與素質教育”,《上海教育研究》,第12期,2005。

《大學發展的教育使命》,《探索與爭鳴》(上海)第11期,2005年。

“教師專業領導:專業團隊計劃”,《教育發展研究》(上海),第10期,2004。

“教育敘事研究的理論追求——訪談”,《教育發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

《學校環境中的教育平等——對基礎教育中男孩性別弱勢的調查與思考》,與龍躍合著,發表於丁剛主編的《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6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70頁。

“早期教育現代化的選擇與失落:壹個比較的視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漢),2004年第3期。

《教育與日常實踐》,《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課程改革的文化情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第1期,2004年。

“學校文化與領導力”,《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

“教育對話:生活質量與素質教育”,載於《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5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

《教育創新的突破口:提高教育的適應效率》,《思想、理論與教育》(上海),第11期,2003年。

“同伴互助:教學創新的內在動力”,《課程與教學》(臺南),6 (2),2003年。

《教育經驗的理論模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價值取向:課程文化的觀點》,《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北京),第1卷,2003年第1期。

“教育中壹個迫切的問題:關註學生個體生命的發展”,與龍躍合編,《探索與爭鳴》(上海),2002年第5期。

《上海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與發展:1978-1998》,載於《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第1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第163-205頁。

《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的校本課程開發》,北京:教育研究,第2期,2001,第50-53頁。

《面向2010的上海基礎教育行動策略研究》,《上海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1997。

“中小學校長的雙重職業角色與培訓”,《中學教育》(上海),第5期,1997。

《以學生為本: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上海教育,1997期,1期。

“國際社會中的日本大學——加拿大海沃德教授訪談錄”,《全球教育展望》(上海),第2期,1997。

“教育發展要充分考慮人文精神”,《探索與爭鳴》(上海),第1996期。

《所有高中:發達地區面臨的選擇》,《探索與爭鳴》(上海),第6期,1996。

《民辦學校何去何從》,《探索與爭鳴》(上海),第5期,1996。

“教育發展要充分考慮人文精神”,《探索與爭鳴》(上海),第1996期。

《所有高中:發達地區面臨的選擇》,《探索與爭鳴》(上海),第6期,1996。

《民辦學校何去何從》,《探索與爭鳴》(上海),第5期,1996。

《海外教育研究在中國:壹個值得關註的領域》,《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版)(上海),第5期,1996。

《外國學者談8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漢),第1,1996期。

《世界銀行最新報告: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行動建議》,《教育發展研究》(上海),第1996期,第1期。

《西方學者論朱與理學教育》,《教育研究》第7期,1995。

《海外考察:早期儒家教育的歷史內涵》,《上海教育研究》(上海),第6期,1995。

《海外書院研究述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上海),第4期,1995。

“儒家教育現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第3期,1995。

“書院精神與中國現代大學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武漢),第3期,1995。

《我們的教育應該培養什麽樣的人》,《探索與爭鳴》(上海),第1,1995期。

《人文課程中傳統文化的若幹理論問題》,《教育研究》(北京),第1993期,第12期。

“建立區域教育發展新格局”,《教師教育研究》(北京),第2期,1993。

《少數民族與書院》,《民族教育研究》(北京),第4期,1992。

“傳統與創造:論書院與學術文化的提升”,《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版)(上海),第2期,1992。

“論舊學整頓與顏元、阮元的書院改革”,《教育評論》(福州),第02期,1992。

《論教育傳統與改革》,中國教育學雜誌(北京),第2期,1992。

《論書院與鄉村風俗教育》,《教育史研究》(北京),第1992期,第1期。

《新選擇:教育區域推進論》,《教育理論與實踐》(山西),第1992期,第1期。

“書院與後期儒學的推廣”,《孔孟學報》(臺灣省),第63期,1992。

《中國古代書院的文化建設》,《哲學文化月刊》(臺灣省),第5期,1992。

“作為智力活動的道德教育”,《上海教育研究》(上海),第1,0990期。

《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第1989期,第1期。

《性格的建構:儒道之比較》,《心理科學》(上海),第2期,1989。

《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教育研究》(北京),第1989期,第11期。

《魏晉南北朝佛教社會教育活動的特點與作用》,《東北師範大學學報》(長春),第6期,1989。

《寺院與書院的組織:比較研究》,內明(香港)205期,1989。

《內涵與功能: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第1989期,第1期。

《儒道:兩種美育理論的評價》,《教育評論》(福州),第1989期,第1期。

“音樂與音樂教育的起源”,《論現代教育》(廣州),第1989期,第1期。

“建立教育銀行的構想”,上海教育研究(上海),第5期,1988。

《中國教育目標與體制改革的探討》,《社會科學》第1987期,第12期。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期,1987。

“儒釋道教學體系比較研究”,《教育評論》(福建),第3期,1987。

《中國傳統教育的結構、特點與文化的關系》,《教育研究》(北京),第1987期,第12期。

“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理論的質疑——對教學主體的再認識”,《教育研究與實驗》(武漢),第3期,1987。

《近代中國居士佛教》,內明(香港),第1987期,第184期。

《當代中國的哲學轉型》,《學術月刊》(上海),第4期,1985。

《廖平治學觀管窺》,《社會科學研究》第6期,1984。

英語論文

“整合教育與技術的新理論方法”,中國教育前沿,第4卷-編號1-2010年3月。

“教育學科問題的可能解釋”,《中國教育前沿》,第4卷,編號1,2009年3月。

“基於項目的網絡小組協作學習的特點”,與杜建霞,ByronHarvard,詹姆斯亞當斯和余偉傑,在勞倫斯托梅編輯。整合信息與傳播。通信技術進入教室,第188-202頁。好時賓夕法尼亞州:信息科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教師隊伍的資質”,載於Richard M. Ingersoll編輯的《六國教師培訓與資質比較研究》,費城:CPRE,賓夕法尼亞大學,2007年。

“教師的專業領導力:專業團隊項目”,ISEA教育管理國際研究,第34卷,2006年第2期。

“國家化與國際化:20世紀中國教育的兩個轉折點”,載於g .彼得森、r .海霍、y .陸主編。)《二十世紀中國的教育、文化和身份認同》(安阿伯:美國密歇根大學出版社,2001),第161-186頁。

“中國的教師教育與發展:導論”,載於丁(客座編輯)。"中國教師教育與發展研討會",亞太教師教育與發展雜誌;發展,(港:HKIED,2001,第2期,第4卷),第1-4頁。

“職前教師教育與在職教師教育的整合:上海與江蘇的個案”,載於丁(客座編輯)。"中國教師教育與發展研討會",亞太教師教育與發展雜誌;發展,(香港:HKIED,2001,第2期,第4卷),第61-72頁。

“中國的課程改革與發展”,載於《課程與教學的發展》(主編)。)《香港課程改革:迎接21世紀的挑戰》(香港:香港教育學院,2000年),第1-5頁。

“書院與20世紀初中國大學的發展”,載於魯瑟荷、潘(編),《東西方知識與高等教育對話》,紐約;夏普公司,1996 .

報紙文章

《我們應該怎樣培養未來的教師》,中國教育報理論周刊教育科學(北京),2065438+2003年9月6日。

《20世紀上半葉在哥倫比亞師範大學留學的中國留學生》,《文匯報經濟學家周刊》(上海),2012 165438+10月2 6日11版。

《從非均衡到相對均衡:轉變教育模式的新思考維度》,《中國教育報》(北京),《理論周刊》第6版,7月12?教育科學。

《用新技術推動教學方式的變革》,上海教育(上海),2011年/4A。

《探尋中國教育理性的壹種文化解讀——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丁剛教授訪談錄(下)》,《世界教育信息》(北京),第8期,2010。

《探尋中國教育理性的壹種文化解讀——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丁剛教授訪談錄(上)》,《世界教育信息》(北京),第7期,2010。

“面向未來,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文匯報》(上海),4月10,2011。

《當代中國教育史研究的傑作——評《中國教育史研究(七卷)》,《文慧讀書周刊》(滬),2010年4月9日。

《積極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解放日報(上海),2010年3月25日。

《教育研究的敘事浪潮——與丁剛教授對話》,《中華讀書報》(北京),第8版,2009年7月22日。

“讓敘事成為壹種職業生活方式”,《教育參考》(上海),2006年第8期。

“專家觀點:網絡應是學習夥伴而非老師”,《文匯報》(上海),2006年7月22日頭版。

“今日教師五問”,《教育參考》(上海),2005年第12期。

《做別人沒做過的事——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丁剛訪談錄》,《社會觀察》(上海),2005年第11期。

“如何看待大學生的公眾形象”,載李宏圖,《解放日報》,2005年6月8日。

“把握國際前沿,實現進口教材國產化”,《中華讀書報》(北京),2004年,11.3。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及對策”,著,胡,《上海教育》(雙月刊),2004,11A。

《現代學校的核心是服務》,《素質教育參考》(上海),第1期,2004年。

《我們如何進行教育敘事》,《中國教育報》(北京),2004年6月65438+10月265438+10月。

“現代學校教育如何構建新的學校文化”,《教育參考》(上海),2004年第6期。

“鑄造中國教育研究的新時代——訪談”,《中華讀書報》(北京),2004年2月18。

“教育敘事:接近日常教育的真實”,《中國教育報》(北京),2004年2月19。

“從國際教育發展看創新校本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廣西教育》,第1期,2004。

《關註我們自己的課改》,上海教育(上海),第11期,2003。

“優質教育是優質生活”,《文匯報》(上海),2003年6月24日。

《生活質量是基礎教育質量的基本出發點》(訪談),《探索與爭鳴》(上海),2003年第8期。

“文化和教育的寶藏”,《光明日報》(北京),2003年6月3日。

《學科的功夫在學科之外》,《教育參考》(上海),2003年第2期。

“教育敘事如何可能”,《教育參考》(上海),第10期,2002。

《推進中國教育的理論張力》,《中華讀書報》(北京),2002年,65438+10月23日。

《面向21世紀的教學思想探索——首屆教育論壇綜述》,《上海教育》(上海),第4期,1998。

《教育的跨世紀發展主題》,中國書評(北京),第1996期,第11期。

《中國國際教育研究概論》(壹)、(二),《教育研究信息》(上海),第10-11期,1995年。

《教育:沒有誤會》(采訪),南京日報,4月1995,6月11。

《教育發展與社會需求的目標體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第1995期,第1期,第2期。

《我的學術經歷和學術心得》,《教育評論》(福州),第3期,1990。

《現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會科學學報》(上海),第6期,1986。

《人類學與城市研究》,社會科學學報(上海),第3期,1986。

文化人類學,科學畫報(上海),第2期,1986。

翻譯

《敘事探究》(譯),《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

《尼赫魯與甘地論教育──比較研究》(譯文),第24卷:印度、埃及和巴西的教育改革,瞿寶奎主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臺灣省的道德教育》(譯),上海教育研究(上海),第1989期,第1期。

《易經與繪畫藝術》(譯),《文學研究》(北京),第2期,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