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洋務運動給後人留下了哪些意義和提醒?

洋務運動給後人留下了哪些意義和提醒?

在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無疑做出了巨大貢獻。兩次鴉片戰爭給清政府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使清官場的壹些人敏銳地意識到西方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挑戰,決定模仿西方進行科技改革,用西方的槍炮武裝自己,達到富民強兵的目的,以此來維護清朝的統治。

在此背景下,洋務運動蓬勃發展,並取得了壹定的成績。但是,當時清朝的問題並不是只靠模仿西方國家的長處就能解決的,還涉及到政治制度、民族矛盾、思想落後等各個方面。洋務運動不可能壹拳遮天蔽日,最終以失敗告終。洋務運動雖然沒有改變清政府的命運,但還是給腐朽的清政府註入了壹絲希望,在很多方面影響了近代中國,無異於壹場大變革。

李鴻章畫像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它是晚清洋務派在20世紀60-90年代開展的壹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據《國海圖誌》中記載:

“是什麽書?有說“為攻洋人,為付洋人,為學洋人,為制洋人而做。"

魏源,近代世界上第壹個睜眼的人

其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具有抵禦侵略和外來侵略的能力;對內推動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實現富裕。前期推進洋務之路艱難,但清朝仍有進步人士努力推動和促進洋務運動的發展,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基礎。

慈禧大力支持洋務運動。經過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的內外夾擊,清政府被大大削弱。閉門造車的後果是我們無法了解世界的最新發展,從生產方式到思維習慣都處於落後狀態。比暫時落後更可怕的國內保守派,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思進取,固步自封。沒有求新求進的意思。根據中國近代史的記載:

“立國之道是尊禮義而非權謀,根本目標在人心而非技藝。”我們提倡“忠為鎧甲,禮為幹靈”

與保守派相對的是,認為恭親王益欣、大臣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等開明洋務派主張在軍事上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建立新式軍事工業,培養新式海軍和陸軍部隊;建立各種新的民用工業,如船舶、鐵路、電報、采礦和紡織。

在教育方面創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頤和園樂壽殿前慈禧與太監的合影。

由於洋務運動觸動了大部分地方官員和朝廷官員的利益,進展並不順利,保守派和洋務派處處糾纏和掣肘,極大地阻礙了洋務運動的推進。直到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才走上清朝的政治前臺。由於慈禧聽政的最大障礙是以輔政八大臣為首的保守派,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她重用了當時掌握軍權的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等大臣。雖然慈禧本人對洋務運動並沒有非常明確的態度,但她愛屋及烏,選擇了洋務派。此後,洋務派得到了當局的大力支持,洋務運動也開始蓬勃發展。

其實各地洋務運動的規劃思路,很符合當時清朝的困境。當時清朝面臨幾大問題:第壹,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但清朝高層目睹帝國主義列強的強大武裝,認為僅靠開埠和巨額賠款是無法滿足其貪婪胃口的。雖然暫時風平浪靜,但更大的危機正在醞釀;其次,清朝因為統治階級的腐朽,導致各地起義不斷。清廷雖多次鎮壓,但治標不治本,除非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實現國家富強;再次,清朝疆域遼闊,物產豐富,但遺憾的是,人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大多以農業生產為主。最後,巨額賠償導致國庫空虛,僅靠稅收難以補充。只有打開國門參與世界經濟活動,才能獲得財富。

張之洞畫像

針對這些問題,洋務派的解決方案不容忽視。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大臣親自出國考察,了解國外先進技術,引進國外優質生產線,建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壹批現代化軍工廠。按照洋務派的設想,清朝入關以來更多使用冷兵器的清軍,裝備了世界領先的軍事裝備,戰鬥力會有質的飛躍,可以與歐美列強抗衡。隨著軍工企業的建立,洋務派也發現強大的國防需要完整的工業體系的輔助,這也可以加速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振興國民經濟,解決民生問題。如果人民安定繁榮,自然不會到處起義。最後,當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基礎體系時,必然需要大量上下遊產業的勞動者,這就要求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教育的重心也要從適應科舉制度的八股文轉變為適應工業社會的科學教育。雖然當時中國沒有大規模的相應教育力量,但可以把有天賦的學生送到國外深造,從國外學習先進技術,最終回報中國。

可見洋務派的思想環環相扣,精辟透徹,在理論上完美地解決了清朝面臨的幾個難題,得到了統治者和有識之士的認可。而且清朝雖然被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它的根還在,而且當時還能拿出足夠的銀子供洋務學堂使用,支付前期的建設費用。於是,洋務運動在國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各地興建工廠企業,派遣學生出國留學,熱鬧非凡。

洋務運動的許多成果都得到了清廷的大力支持,洋務運動得以順利開展。而且洋務派在推行洋務運動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實際操作中的問題,所以與時俱進,取得了很多成績,有些甚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先來看看洋務運動的成果。

漢陽步槍

洋務運動初期,清政府撥款購買國外全套生產線,設立軍工廠,生產加工軍需,分發給軍隊,包括漢陽軍工廠、安慶內軍械所、蘇州炮兵局、廣東機器局等。早期清軍工廠成套購買外國裝備,聘請外國專家,以仿制生產為主。隨著武器裝備的生產成功,發現武器裝備還面臨著補充、維修、改進等諸多問題,於是清廷開始模仿外國的生產工藝,培養自己的技術人才,力求自給自足,中國現代軍事工業開始初具規模。其中,漢陽軍工廠尤為著名。抗日戰爭中,誕生於清末的“漢陽造”步槍是中國軍隊的主炮。

大批軍工廠建成後,洋務派後來決定以此為契機,興辦私營工業。他們利用外國先進設備,興辦采礦、鋼鐵冶煉、工業生產、物流運輸等工廠,希望用民族產品參與經濟活動,與軍工廠合作進行國防建設,在商業上扭轉貿易逆差,包括招商局、開平煤礦、湖北紡織布局、漢陽鐵廠等。清政府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工業生產,提倡官督商辦,實現了農業人口向工業人口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發展。如李鴻章在上海設立的招商局,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追回1300多萬兩白銀,相當於《南京條約》追回的2120萬兩賠款的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