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近年來,上海金山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近年來,上海金山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三年時間不算長,但僅僅三年後,杭州灣畔就出現了壹個嶄新的平樂。

新平樂之所以新,是因為她有自己最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教育。三年多來,在以熊傳武教授為首的專家指導下,在市教委、區教育局領導的關心和幫助下,平樂人全面開展了理解教育的研究和實驗,從轉變觀念、探索策略,到形成基本的運營策略和模式以及具有理解特色的學校文化和教育理念。平樂人為此進行了艱苦不懈的探索。正是因為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師才改變了灌溉、管理等傳統陳舊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理解學生,引導學生理解知識、他人、自己,打開了智慧之門,從而實現了智德的共同發展。學生懂得“拳拳心高”和“師者情懷”,努力學習,銳意進取,發展自己。教師在“理解”中發展,學生在理解中成長,平樂從壹所薄弱學校逐步走向上海先進學校的行列。經過四年的“理解教育”,學校教育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為上海市少先隊大隊後,少先隊大隊也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活力大隊;三年來,學校先後成為區行風模範學校、先進德育小組、文明單位、先進黨支部、先進科研小組、上海市檔案先進學校、上海市衛生學校。學校根據學生的個性愛好成立了幾十個學生社團,極大地豐富了校園生活,發展了學生的個性。2002年、2003年,平樂學生在物理、化學、英語等學科競賽中均名列區組前三名;在數學、體育、美術、計算機、環保等競賽中也多次獲獎;2002年、2003年、2004年中考,平樂以優異的成績名列全區前列...平樂的巨大變化被上海市教委相關領導認為是“為上海加強初中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小荷剛露出尖角,上面有蜻蜓。”2002年9月,在上海市初中工作會議上作專題報告,在市內外引起巨大反響。2004年8月,平樂在上海1800中小學校長大會上做了題為“教師科研文化的培養與平樂的發展”的專題演講,吸引了廣泛的聽眾。《中國教育報》、《文匯報》、《新民晚報》、《晨報》、《上海教育》、《深圳鮑靜》等報刊均以較大篇幅報道了平樂的做法。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東光等廣播電視臺也采訪報道了我校。同樣,平樂的教育改革經驗也傳播到了全國。來自30個省市的200多所學校來我校學習“理解教育”的理論和經驗;理解教育》已在美國中文雜誌《新浪潮》上發表,在港澳地區也引起了很大反響。美國“探索頻道”在我校拍攝了壹部專門的電視電影《活著的普塞爾》,向全世界播放。我們學校的各類人員被邀請到全國各地做了幾十場報告,學校也打電話來要求理解和教育。

第壹,我們選擇了“理解”,“理解”改變了平樂!

我們平樂學校以前是壹個基礎比較薄弱的學校,特別是貧困生。2000學年,在1021學生中,記錄在案的後進生(行為偏差、學習困難、心理有缺陷的學生)有217人。2001學年,968名學生中,此類學生有197人,占學生總數的20%以上。此外,平樂學校創辦八年以來,沒有對區級以上學科進行過壹次高質量、前瞻性的研究。學校大部分老師的教師觀、學生觀、教育觀都已經過時,更不用說形成全體師生認可的教育理念了。學校的教育行為處於半自然狀態。在壹項學生調查中,妳喜歡多少位老師?52%的同學回答只有2個及以下;妳不喜歡多少老師?近31%的同學表示超過3個;另有21%的學生對學校教育失去信心,成為教育意義上的學困生。進壹步的調查表明,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誤解和不理解學生的壹些行為,學生充滿幻想,同時學生也誤解和不理解教師“對象化”(非人化)學生的教育行為;久而久之,這種誤解和不理解越來越嚴重,導致了學生抗拒教育和老師的現象,教育變得低效甚至無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教育如何讓學生站起來?因此,我們認為逐步消除師生之間的不理解和誤解是我們教育成功的前提。

針對這種情況,在熊傳武教授的指導下,在教育局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們把“理解教育”貫穿於學習、研究和實施的全過程,並以此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學校的教育改革。

“理解是特定環境中的教育主體通過交往的方式,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規劃和實現人類生命的意義。”我們認為,教育的過程是壹個理解的過程,人在其中成長,理解是人類生命意義的表達。理解教育是教育主體通過交往和活動,充分發揮教育主體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從而理解他人、自身和認知對象,實現教育主體的生命意義的過程。

這種人性化的、香格裏拉式的、理想的教育,如何在這樣壹個相對薄弱的學校實現?

為了實現我們的教育理想,我們實施了學習管理。

1,形成學習型組織

建立學習型組織是實施理解教育的出發點和目的,也是形成教師研究文化的必然要求和過程。我們把教育研究課題的組織、學習、實施和研究理解為手段和目的,著手組建學習型組織。學校根據平樂的實際情況,把理解作為學校教育的目的和手段,設立了“理解教育研究”主導課題(市級,現正在申報教育部重點課題)。總課題下設7個分課題,逐步發展為11國家級、市級、區級課題,涉及學校教育、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每位老師都是全方位、綜合性的。因為課題源於平樂實際,與專家合作設計了既科學規範又充滿教師自創時空的教育研究方案,所以這個學習型組織在短時間內快速高效地形成。

2.知識是理解教育的基礎。

我們不僅借鑒熊傳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論和相關教育理論(如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實踐教育學等。)在平樂,還要請熊教授等專家學者講課或指導(剛開始每兩周請壹次專家講課),更重要的是我們創造性地學習。三年來,根據我們的認識、研究和實踐,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編輯出版了《閱讀理解教育之書》、《理解教育文集(壹)、(二)》、《走向理解》等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書籍,供教師學習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形成了平樂自己的理解教育理論和實踐模式。

3.實踐和體驗是實現理解的最佳途徑。

“知道是事實”(王銘·守仁)。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會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我們讓教師在實踐中嘗試先進理念指導下的教育方法,並在實踐中嘗試成功,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比如雷洪亮老師,他在實踐中反復實踐,試圖弄清楚理解教育的本質,最終得出了他的理解教育思想:“對老師永遠不忘童年的夢想,永遠和學生比。”另壹方面,實踐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新的信息,形成學習-實踐-學習的良性循環。

4.吳歌(反思、研究和創新)讓我們明白。

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理論是屬於教育者的,而理論與自己的實踐真正結合,通過反思、研究、創新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才是屬於我們的。在平樂,我們把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廣闊天地交給了教師去研究和創造。教師的研究,入口小,操作清晰,針對性強,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為了及時總結推廣壹線教師的成功案例和經驗,學校舉辦了多次市、區、校三級的“理解教育論壇”,更多的是課題組的研究總結。在以熊傳武教授為首的專家指導下,老師們壹直在學習,研究,實踐,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這個學習(研究)過程中,教師研究文化悄然形成:教育現象是有問題的,教育問題是學科化的,教育走向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知識、實踐和學科,制定了20多項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具體理解教育策略(範式策略、動態分組策略、理解探究策略、教師獎勵策略、留學策略)。

形成研究論文200余篇,在各級刊物上發表數十篇;數十篇論文獲得國家級和市級獎項;向全國各地開設了100多門理解教育研究課程;積累了大量理解教育的成功案例。

理解教育的基本話語體系和基本運作模式已經形成。

形成了學校“理解文化”——“理解學生,教學於心;理解老師,努力學習,銳意進取;了解自己,塑造人生。”

在理解中,平樂人大膽進行德育創新,構建了學校理解德育場,形成了被我國著名德育專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班華稱為典型的人本主義德育的理解德育。

5.教師在理解中成長。

胡慧秀,40歲,化學專業。五年前,由於師生關系緊張,教學質量不好,我離開了教學崗位,進入了實驗室。三年前,胡老師提出要進課堂,理由是她覺得平樂充滿活力,她想和老師們壹起提高。學校理解了胡老師,胡老師又去了她心愛的教室。壹年過去了,她通過了解成為了壹名優秀的化學老師。她的化學課有效生動;她對學生很嚴格;她的教學成績遠高於地區平均水平;現在,她已經成為平樂的化學教研室主任。

雷洪亮,32歲,數學專業。前幾年和老師領導缺乏了解,關系緊張。他視“教師為謀生手段”,教育方式單調,師生關系緊張。近年來,他在《理解教育》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尋找自己童年的夢想,從小看學生的言行,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最終成為我們學生中“最酷的老師”。流行的理解語“我不忘兒時的教師夢,我經常和我的學生比較。”是熊老師為雷老師教育言傳身教總結出來的壹句話。現在,他是金山區花園獎獲得者,區裏的模範教師,學校聘請他為中學壹級教師。以前認識他的人都驚嘆雷老師的變化。

同樣,我們老師的創作是在理解中誕生的。

當他意識到“新世紀的年輕人朝氣蓬勃,勇於進取,求知若渴,可以在眾人面前大顯身手”時,他再也等不及了。出於教學的自主性,他致力於研究並創造了壹種新的理解教學的策略——範式話語。學生搜索資料,組織教案,上課,合作教學,反思學習,享受學習的快樂,體會教育的不易,勞動的快樂。

當她——沈明娟老師發現壹群不回家的“流浪者”時,她成功研究出“獎勵(精神)策略”,毅然放棄休息日,墊上工資,帶著這些孩子去“旅行”,讓他們和其他誌同道合的人壹起享受“家”的關懷...

這樣,平樂師生的生命意義才能在理解中實現。

6.充滿愛和理解的平樂精神

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充滿愛與理解的平樂精神悄然形成。

平樂特長生榮飛,身高120cm,體重僅25kg。用任何壹個“瘦”“瘦”字來形容他都不過分。他患有先天性大皰性表皮松弛癥,全身無汗腺,皮膚不斷起泡脫皮。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治療該病的有效方法和藥物。

2003年9月1日,榮飛升入壹年級。榮飛沒有汗腺,這破壞了他的熱量平衡。大熱天坐在教室裏,奇癢難忍,皮膚總是多處抓傷。這些對他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都有可能因為傷口感染而得敗血癥,極度危及生命。

榮飛不得不在家休息。我們做什麽呢擔心也寫在我們每個老師的臉上。

不知道是誰說的“我們把班送到妳家門口吧!”突然,二十多人將參加這個活動。不管刮風下雨,不分晝夜,這些老師都用最恰當的方式來學習、交流和教育榮飛。用他們的話說,他們和榮飛在壹起很開心,並隨著他的成長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如何讓榮飛在認知和情感上健康發展,在社會化上也同步發展?老師組織學生分批來到榮飛家,幫助他學習,和他壹起做壹些遊戲...老師們期望榮飛壹旦恢復健康,就能積極融入主流社會。

當班主任李老師向我匯報這件事的時候,我被我們老師感動了,也明白了理解教育在平樂三年產生了什麽:壹種愛!壹種理解他人,熱愛生活的精神!

165438+10月15新金山報發表《平樂點燃榮飛的心》壹文;65438年2月3日,《新民晚報》以《溫暖呵護殘缺的生命》為題報道了這個感人的故事。此事還被評為金山區“十大好事”..........

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我們的老師繼續默默的詮釋著教育的真諦:教育的本意是人與人之間愛與信息交流的過程。學生是我們教育的源頭,是教育的最終目的,關愛每壹個學生是教育的職責。是理解,讓我們的老師更加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真諦!

第二,研究德育機制,構建人性化的德育體系。

為了實現理解德育的理想,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實踐和研究。

研究德育機制,構建學校理解的道德場。

場是物理場,物體通過場相互作用。所謂理解道德場,就是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共同創造的理解道德場。它可以是程式化的,也可以是無形的,但它始終滲透在校園內外,伴隨著學生的成長。在要素上,我們學校重點關註了以下三個領域。

1,理解道德經驗場。

我們的學校位於新村,我們在學校的開放圍墻和新村之間搭建了壹條“理解走廊”。在學校的壹面墻上,有美麗的圖片,暗示著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家長、學生和自然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與圖片相對應的,還有寓意詞可以理解,比如:拳擊父母心,別忘了高中的感情。作為壹名老師,我不忘童年的夢想,經常和我的學生比較。讓學生在進校門之前體驗和理解道德,讓社會和家長從這美麗的風景中讀懂學校師生的心。在校園裏,有很多師生創作的悟性書畫作品,讓學生和老師在自己的作品中體會悟性。在學校的壹角,學校還配備了精心布置的理解室,具有心理疏導能力和豐富親情的優秀教師坐在教室裏,接受學生的宣泄,傾聽學生的困難,引導學生走出道德困境,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和行為水平。相比之下,它是壹種理解的校園環境文化。

2.了解道德傳播領域

這裏指的是學校有目的的了解和教育知識傳播領域。我們讓全校師生自己設計校徽,增進學生對老師和學校的了解;我們舉辦全校性的辯論賽:“是老師先理解學生還是學生先理解老師”,形成學生的理解;我們利用班會課講解和朗讀《理解歌》,讓學生理解並有壹定的意識和能力去理解他人和自己;我們定期舉辦“理解教育研究與成果展”,讓師生享受理解的成果,激發他們的成功欲望;每節課前要做兩分鐘的理解練習,通過優美的音樂傳播理解的思想,通過理解練習集中註意力,形成愉快的學習心情...

3.了解道德實踐領域。

理解道德實踐場是指學校內外壹切符合理解道德規範的活動。我們把學校的清潔任務全部分配給學生,讓學生在清潔中體驗勞動和環境的美好;我們在校外設立多個德育基地,讓學生在社會、烈士陵園等地接受道德熏陶;我們在校外建立了環保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環保意識和能力...

第二,學習和理解教育理論,制定理解性德育策略。

我校以理解教育理論為基礎,結合和平德育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十幾種切實可行、科學有效的理解德育策略,如“跟蹤學生檔案”、“理解室”、“罰後安撫”、“在校留學”、“獎勵教師”、“代人解難”、“契約約束策略”等等。班主任將這些策略運用到學生教育中,增強了教育的有效性。讓我們以“在校留學”和“理解室”為例,來說明理解德育策略的理論和操作模式。

1,校園留學攻略

校園留學是理解教育的重要理解策略之壹,是學校為學生改變學習環境以適應其發展需要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兩種形式:壹種是留學換班,即從A班轉到b班,第二種是其他班某壹科目留學,即班級不變,可以上其他班的數學課和外語課。這種策略主要適用於與老師或同學關系過於緊張,短期內難以緩解的學生。

2.了解房間策略

我們學校的理解室的設計在布局和整體功能上都不同於傳統的心理咨詢室。理解室分為發泄區、安撫區、對話區三個空間。讓有心理抑郁的學生通過軟(硬)發泄,緩解心理壓力;或者通過舒緩區的心理練習來放松自己;或者和我們的專職心理老師聊聊妳的苦悶。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學生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學會理解。了解室全天開放,“生意興隆”,每天幾十人。《上海晨報》頭版、三版報道了我校“理解室”的策略,在市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我們在這些方面的探索被著名德育專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班華譽為“人性化德育的典範”。

第三,進入理解教學的大門。

1,探索理解教學管理的方法。

近年來,我們根據學校的發展需要,在國家和地方課程之外,還根據學校的需要開發了校本課程。在隱性方面,著力建設具有理解特色的校園文化,影響和促進師生發展;在優勢方面,我們開發了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的探究式課程,組建了科技、文藝、體育等20多種學生團隊。,還有學生成立了自己的文學社和網站,成效顯著。除了課程開發和管理這兩個方面,我們還註重教學的創新管理。學校除了建立壹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目標管理方案外,還加強了教學的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我們相信,科學和人性化的管理是理解的保證。為克服目標管理中急功近利的弊端,註重過程管理中備課、聽課、評課、教學科研的管理,規定教研組要有與課堂教學相關的理解教育課題,人人參與研究,每個人每學期要有壹篇以上相關的教育科研論文。同時,我們加強了教研組和備課組的建設,特別強調了備課組的作用。同年級的老師,要求壹樣,進度壹樣,練習壹樣,備課壹樣,研究壹樣等等。,取長補短,真正形成“理解、合作、奉獻、創新”的教學風格,同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比如近幾年的中考,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科目的平均分都超過了10%的平均分,但是老師之間的差異都在3%以內,沒有顯著差異。另外,在過程和目標管理的過程中,特別列出了學困生的轉化管理。加強教學目標和過程管理的目的是變“要求教師做這個”為“教師自己做那個”。比如每個老師接手後都會得到壹個包括學生的認知、情緒、學困生的轉化等目標要求。期中、期末、學年都要評,有能力的要升,平起平坐的要讓,平庸的要降。讓追求有效教學成為教師的自發行為。

2.形成理解型課堂教學模式。

在熊傳武教授的具體指導下,基於前兩年對理解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我們對“反思與創造閱讀,多重循環”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反思與創造閱讀,多重循環”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步驟分為八個步驟。

a、心理準備;b、群體診斷;c、通過實際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學習新內容;d、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在課堂上反思;e、師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反思;f、老師批改作業(只批改錯的),在學生學習進度檔案中記錄學生的典型錯誤;g .老師查閱學生檔案,要求學生第二天重新做錯題(壹般不做原題)。做錯了,就壹直做下去,直到做對為止;h、對於壹次性問題,不必反復做;為了防止遺忘,每隔壹周半就要復習錯誤的內容。

以上八步可分為兩個循環:課堂上:反思——創造性閱讀——反思;

課外:反思——創造性閱讀——反思,反復循環。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實踐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與師生共同構建壹個知識和情感的體系,並通過師生之間的多次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和反思,課內外的多重循環可以消除誤解,加深這種理解。

結合理解教育的研究,我們對理解教學和課堂教學策略進行了實證研究。經過近三年的研究和實踐,實證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和數據,取得了壹些成果。在教學策略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策略,如範式演講(發表在《上海教學雜誌》)、動態分組策略(在《文匯報》上介紹)、理解探究策略(區教學競賽三等獎)、教師獎勵策略(心靈時光)、班級留學策略、成功激勵策略、分層理解策略等。現在,在進壹步的實踐研究中,我們正在努力總結張民生主任所期待的“操作經驗”。我們以動態分組策略為例。動態分組策略:在壹般的學習和討論中,我們根據附近的異質性劃分學習組;在專題討論中,我們按照相同的學術能力分成ABC的三個專家組,即學術能力較低的學生分成幾個A組,學術能力較高的學生分成幾個B組,學術能力優秀的學生分成幾個c組,讓ABC的三個專家組根據各自不同的學術能力討論不同的問題,然後讓專家回到原來的學習小組進行交流,最後進行課堂交流。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平時沒有機會發言、學術能力低下的學生,在解決某些問題上成了專家,也有機會讓學術能力優秀的學生在課堂上聽聽他們的意見。從更深層次來看,課堂教育變得更加公平,學困生有了成功的時間和空間,有了欣賞的機會。

在學生學業評價方面,我們形成了:壹次性評價和補償性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書面評價和口頭評價相結合;在各種場合合理運用鼓勵性和發展性評價。

四、建壹所懂文化的學校,讓平樂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學校文化是指由師生共同創造並反映在學校壹切環境(物質和精神)中的師生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三年來,平樂以“理解”為理念,努力探索學校文化,包括理解環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我們姑且稱這種學校文化為“理解文化”。

兩年的實踐證明,壹個好的學校“懂文化”不僅可以促進教育、科研和管理活動,還可以豐富學校生活,激發和升華學校每個人的精神。好的學校“理解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夠更好地規範和激勵師生的思想和行為,更好地培養和激發師生的群體意識和集體精神,更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自我理解和自我完善,更好地維護學校的長治久安;好的學校“理解文化”使教師逐漸形成相同的教育願景,學生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在此基礎上,平樂獨特的學校教育哲學文化——“理解文化”逐漸形成。另外,壹個好的學校“懂文化”通過文化本身和學校培養的人才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對社會乃至整個社會的主流文化也有很大的作用和影響。

我們認為以“理解”為特征的學校文化是理解教育隱性轉化(認知和情感的轉化)的主要內容,也是理解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目的。下面說壹些具體做法。

1.構建具有“理解教育”特色的學校環境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目標,環境文化是實現目標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環境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撐。另外,校園環境文化是壹門隱性課程,每天每分每秒都在教育身邊的人。在連接平樂校區和社區的主幹道兩側,我們布置了許多以優美畫面為背景的理解詩,如:“拳擊父母心,不忘高情。“在平樂校區,我們為師生布置了《理解教育》《理解歌》的校訓,在顯著位置布置了以理解為主題的雕塑。在學生的主要活動區,懸掛或豎立著“老師教我不容易,不要廢了我的教”等學生自己寫的字。“熟於縝密思維可貴,不落俗套更貴”等書畫作品。在教師主活動區,陳列著許多教師自己的書或畫的橫幅和畫,如“對教師永遠不忘童年夢想,永遠和學生比”“與其抱怨學生的執著教學,不如反思自己是怎麽教的”等等。同時,創建了各種文化設施,開辟了報刊專欄、黑板報、圖書館、閱覽室、團隊活動室、校史展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陣地。懸掛名人名言海報,展出學生書畫作品;開辟圖書角、外語角、知識長廊;小綠地、小花池、小植物園等。將分班級建設,讓學校的每壹面墻、每壹片綠地、每壹個角落都成為“會說話”的老師,隨時隨地感染和熏陶學生,在和諧、美好、寂靜的環境中表達師生與人、與環境的理解。

2.組建學習型組織,尊重個人願景,建立學校願景(學校精神和文化)。

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體現了學校文化的方向和本質。壹流的成就,關鍵在人。三年來,我們始終貫徹“理解教育”的學習、研究和實踐,形成了學習型組織。在尊重個人願景的基礎上,確立了學校的願景,形成了以“懂文化”為特征的學校教育理念。建設壹支具有“理解教育”理念和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形成“理解、合作、奉獻、創新”的教學風格。經過三年多的學習、研究和實踐,老師們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教育觀念,明白了教育的本質是理解和尊重每壹個學生,平等地對待和欣賞所有的學生,真誠地幫助他們、鼓勵他們、影響他們,讓每壹個學生快樂健康地成長。同時突破了應試教育的束縛,樹立了理解既是智慧又是美德,既是套路又是創新,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理解教育理念。重新認識我們老師的責任,不能讓所有學生都得高分,但可以讓每個學生走向社會,沒有反社會、反人類的傾向。使理解成為我們教師自覺的教育行為。在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教師也清醒地認識到,理解教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壹種創新,是素質教育在平樂的具體體現,使“理解”日益成為教師自覺的教育行為。今天,“我們經常聽到‘理解’這個詞,是因為理解教育取代了應試教育”。(二(6)班同學吳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