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日本教育論文

日本教育論文

日本是迅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國家之壹。當探究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原因時,不難發現,自明治維新以來,始終以教育為立國之本壹直是其根本國策。下面是我推薦給妳的壹篇關於日本教育的論文。希望妳喜歡!日本教育論——日本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摘要]日本是迅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國家之壹。不難發現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原因。教育始終是立國之本,是明治維新以來就確定的根本國策。本文主要介紹日本現代化的三次改革過程,使我們對日本現代化有壹個完整全面的了解,並從中得到壹些啟示。

[關鍵詞]日本;教育現代化;啟發

壹、日本教育現代化的歷程

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

明治維新是日本現代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開端。明治時期,為了擺脫民族危機,振興日本,實現的是什麽?富國強兵?日本統治者意識到必須首先重視教育的發展和建設,在日本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在發展教育的過程中,日本政府把普及初等教育放在首位。1872年,明治政府文部科學省頒布了劃時代的學制,這是以法國學制為榜樣的全國統壹學制,也是奠定日本近代學制基礎的宏偉計劃。按照“學制”計劃,全國各地廣泛設置小學,預計每600人就有壹所小學,從而實現?城裏的家庭都學,家裏的人都學?崇高的理想。

為了解決普及小學教育的最大困難——師資嚴重不足,日本文部省提出了《關於建立小學教師培訓場所的意見書》,要求把在東京建立師範學校作為當務之急。因此,在學制頒布之前,日本教育史上第壹所師範學校於5月1874日在東京誕生。這所師範學校成為日本在大學區建立和擴大官立師範學校和都道府縣師範學校的典範。

明治政府非常重視技術教育,形成了支持初、中、高級的龐大工業教育網絡。初級工業教育包括小學手工業、工業科目、工業補習學校等。,中等工業教育包括師範學校、普通中等學校中設有工業科目(工業、農業和商業)的工業中等學校和高等教育中的專門工業學校。日本近代工業教育的重點是中等工業學校,而在高等教育方面,它側重於培養專門人才。65438-0877年,世界著名的東京大學在日本創立,分理、化、法、醫、數五科,專門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根據1886帝國大學堂法令,大學的宗旨,以滿足國家需要為目的,教授學術理論與應用,以深入學習為目的,註重培養個性與民族主義。?讓高校不僅是教學機構,更是學術研究機構。

?而外來人才的靈魂呢?是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理念。?還有靈魂?指以大和民族精神為特征的日本文化傳統。?外來人才?指掌握西方文化和技術的人才。然而,這兩種本質上的異質文化在明治維新改革中得到了統壹,表現在教育上:日本傳統民族文化與西方先進科技教育並存,成為日本教育改革理念的兩個組成部分。

(二)戰後教育改革

1.40年代的教育改革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成為戰敗國,美軍作為戰勝國進入日本。1946年3月,美國教育代表團在日本進行了為期壹個月的調查,並提出了美國教育代表團的報告。雖然只是名義上的建議,但實際上卻成為日本新教育制度的基礎。1947年3月頒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標誌著這壹改革的開始。戰後日本的崛起得益於教育的發展,對日本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麽?治國之道?這也是舉世公認的事實。

教育改革後的新教育制度不同於舊教育制度,它有三個基本特征:

第壹,教育決策中的議會立法制度。在專制的皇帝制度下,教育決策權屬於皇帝,教育決策政令以皇帝命令的形式發布。戰後頒布的新憲法改變了天皇專制的國家體制,選舉產生的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和唯壹立法機構。1947《教育基本法》由國會通過頒布,標誌著日本由皇權主義轉向法家主義。

第二,學校教育的單軌制。戰前,日本的學校教育實行雙軌制,為少數特權階層和普通大眾提供不同類型的教育,造成教育機會不平等。1947頒布的《學校教育法》確立了6334的新學制,並將義務教育延長至九年,體現了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

第三,教育行政中的地方分權制度。過去日本的教育行政是集權的,教育的行政權力集中在文部省。1948頒布的《教育委員會法》決定實行分權制,教育部和各首府、府縣、市、鎮、村的教育委員會有更多的自主權。因為教育委員會由當地居民選舉產生,壹定程度上尊重民意,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需要組織教育。

2.50 ~ 6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紀中期,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政府和壟斷財團更加重視教育的發展和教育結構的調整,將教育發展計劃納入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以培養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需的各類人才和具有較高教育水平和熟練技能的勞動力。

岸信介內閣在2月制定的新的長期經濟計劃(1958-1962)首次將教育發展計劃和教育政策納入國家經濟計劃。該計劃特別強調振興科技,加強科技教育,從理工科大學招收更多的學生,保證科技人員的數量和提高他們的素質。

1960年2月池田內閣制定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1961-1970)是日本戰後經濟發展計劃中最具影響力的計劃。在教育方面,計劃強調普及中等教育,豐富科技教育,加強職業培訓和職業指導,增加

1965 65438+10月佐藤內閣針對經濟調整而制定的?中期經濟計劃?(1964-1968),進壹步強調?提高人的能力,振興科技?同時提出擴大後期中等教育,普遍提高國民文化素質,豐富研究生院和本科,培養高技能人才。3月1967,又制定了壹個?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1967-1971).計劃要求:加強初中、高中升學就業指導;後期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改善高校辦學條件,提高理工科比重;改革資格考試制度,向能力方向發展;改革英國獎學金制度;完善研究生院制度,多招研究生;完善企業用工制度,等等。

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的教育改革

1973的石油危機對日本的經濟建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日本的就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社會意識形態加劇了教育與教育之間的內在矛盾。這導致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

1984年8月,中曾根內閣成立了臨時教育審議會。研究和考慮各種改革的基本原則,使日本教育適應社會變化和文化發展。?臨時教育審查會議?在1985-1987期間,先後發表了四次教育改革報告,規劃了日本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和基本思路,提出了面向21世紀的三大教育改革目標:寬廣的胸懷、強健的體魄、豐富的創造力;自由、自律、公平的精神;世界日語。它試圖打破學校教育的終結性和封閉性,建立終身教育學習體系;通過明確個性化、終身改革、國際化、信息化、現代化的原則,突出教育的靈活性、個性化、綜合性,重視提高教育量。這樣,日本就為21世紀的國際、科技、經濟競爭和日益增長的國內教育需求奠定了基礎。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審查會議的建議。1987 10內閣會議制定了教育改革綱要。主要進行了以下具體改革:壹是修訂了部分法律法令。在過去三年中,國會起草的65,438+02項教育改革法律得到了修改、通過和頒布。二是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在65438至0990年日本財政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文教預算中的教育改革預算仍比上年增長33.7%,達到8423億日元。第三,從行政管理上提升。教育部不斷向社會發布文化教育政策措施信息,聽取意見。第四,具體的審議活動。在臨時教育評議會的教育改革建議中,有些問題需要更深入、更具體地研究,教育部才能采取實施措施,這是各專業評議會的人為工作。

在臨時教育審查會議之後,教育、文化、體育和文化部成立了14中央教育審查會議。1989年4月,理事會接受了教育部長的咨詢,審議了適應新時代的各種教育制度改革,其最終審議結果於19919年4月發布。

二、日本教育現代化的啟示

(壹)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強調政府行為。

在日本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文部省擁有很大的權限。全國高度重視教育,堅持教育強國。日本是世界上較早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之壹。早在1872明治維新時就開始實行四年制義務教育,1907改為六年制。二戰後,日本政府不顧毀滅性的經濟打擊,堅持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為日本現代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受過初等教育的合格人才,使日本迅速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日本經濟發展的兩次跨越與政府大力發展教育密切相關。明治維新後,日本大力發展初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使得工業發展迅速,日本沒有東亞列強快。二戰後,日本政府大力發展教育,大大提高了國民教育水平,為日本戰後的騰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日本無論機關、團體、企業、家庭都非常重視和支持教育的發展,把教育視為全社會的大事。這些都是日本教育快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我國政府應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多有利於教育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二)立足於自己的文化傳統,善於吸收和改造外來文化。

日本教育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並沒有失去自己的文化傳統,而是吸收並轉化為適合本國的文化。首先,日本通過吸收外來文化解放思想,提倡普及教育是實現現代化的首要條件。其次,日本教育雖然也引進了外來文化的精華,但非常重視發展民族特色。雖然是模仿美國的學制,但首先關註的是國內人才。日本有選擇地引進外國教育,而不是完全照搬。日本教育是大師,從中可以看到多國教育的縮影,但更多的還是日本文化的特色。因此,中國在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時,應時刻保持警惕,避免文化殖民。

加強教育立法,確保教育的法律地位。

日本非常重視教育立法,通過法律手段維護教育的穩定發展。我國建國以來,法制不健全,教育法規體系不夠完善,不能為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我們應該認真總結教育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盡快建立壹套完整的教育法規,為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同時,合理規劃各地辦學體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四)大力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教育產業。

在日本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私立學校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我國政府和社會的不認可,民辦學校尤其是民辦高校的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鼓勵民辦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入學機會,促進教育領域的良性競爭,提高教育質量,這是中國教育更加顯著的成就。

參考資料:

[1]曲寶魁。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38+0。

[2]國家教育委員會信息研究室。當今日本的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88。

[3]吳世英。外國教育史課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桂王。日本教育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5]陳·。日本教育的歷史與現狀[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白紅梅(1988-),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陜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她的研究方向是外國教育史。

點擊下壹頁了解詳情> & gt& gt關於日本教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