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中國教育怎麽了?為什麽社會上總是有那麽多巨嬰?

中國教育怎麽了?為什麽社會上總是有那麽多巨嬰?

什麽是「巨嬰」?

巨嬰的特征包括:

自我意識狹隘,無法預知自己的言行可能對他人產生什麽影響;

個人依附,使自己成為他人或機構的壹部分,喪失或出賣個人良知的底線;

在人際和社會層面,為了操控而操控是無法給予或享受愛的。

《巨嬰》的記憶裏保留著做嬰兒時的甜蜜:哭鬧鬧的時候,有媽媽溫柔的擁抱,他們努力在成年後繼續享受這份甜蜜:如果我有權利,我會命令妳聽我的;如果不是,省下道德資本,通過讓妳有負罪感讓妳聽我的;如果妳做不到,我就替妳去死,用自殺的終極方式讓妳“聽”我的話。

現在成年人在生活中越來越幼稚的現象並不少見,“馬寶男”就是壹個很有代表性的群體。

馬寶南,顧名思義,聽母親的話,接受母親過度的照顧,幾乎壹切都讓母親自己決定。

「巨嬰」是如何養成的?

有觀眾發現,媽媽們在相親節目中無意中使用的詞語,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大連男嘉賓的媽媽說:我兒子太小了,而且他也很調皮。我瞬間就被‘特別淘’這個詞打敗了,還在淘。我是怎麽出來找老婆的?”孟達在網上發表了這樣的感想。

類似的評論還有很多。問題得從根源上找。

“巨嬰”是因為成年人的心理在嬰兒期就固定了。在中國人的育兒過程中,孩子的需求似乎被過分滿足了,比如長輩對孩子百般溺愛。但這只是表象,滿足的是物質,不滿足的是情感。

* * *不滿足於自己全方位自戀的孩子總是在尋找滿足感,從而與周圍的人形成壹種病態。* * *生:我想和妳在壹起,妳得聽我的。

那麽,壹個嬰兒是如何心理成長的呢?小時候,孩子在媽媽的不斷回應中感到安全,逐漸意識到媽媽是壹個獨立的宇宙,他的世界中心會從壹個變成兩個,然後很容易變成三個、四個甚至更多。

更重要的是,孩子3歲以後,父親主動進入母子關系,於是孩子意識到沒有什麽東西是屬於他壹個人的,壹切都要分享,最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

是父親把孩子帶進了壹個廣闊而強大的世界。但在中國家庭,父親往往不在。這壹點甚至體現在影視歌曲中。《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再愛我》《小蝌蚪找媽媽》等作品廣為流傳,但說到爸爸,似乎只有朱自清的《背影》深入人心。

另壹個原因是,養育了“巨嬰”的父母本身可能就是“巨嬰”。他們不能壹個人生活,他們要和孩子壹起生孩子,要求他們凡事都聽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