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錦江街36巷:從步後街到春熙路

錦江街36巷:從步後街到春熙路

1947我16歲進入省立成都中學高級中學。校門口,於右任的書“四川省成都中學”八個大字,簡稱“省城中”;是當時成都四大名校之壹。我初來乍到,對課程很緊張,不敢怠慢。每到周末,去看電影或者逛青年路的舊書攤是最放縱的。所以九裏三分城對學校所在的烏石塘街到春熙路的線路比較熟悉。沿途所見所聞,也是對老成都街景的壹瞥。因為春熙路安排在書的第壹冊,先說幹槐樹街對面的過街。至於五世同堂到甘槐樹街的經歷,以後再講。

在幹槐街上直走,妳會找到布後街。街道左邊第壹家是誌誠商業高級職業學校,培養中專會計人才。大成中學(現成都市第三中學),其前身是“五老七賢”之壹的徐子休創辦的孔子唐生,為反擊五四新文化運動,招收學生尊孔讀經。後來更名為大成中學,課程仍設置讀經科目。校園裏的大成殿裏還擺著孔子牌位,不時聚集全校師生跪地叩門,真是太美了。西邊還毗鄰成都大劇院,表演川劇;在西方許多房子的後墻旁邊,墻上長滿了綠色的藤蔓。劇院和許多房子都位於清朝。街在後者,叫布後街。街位於原政治部,叫布前街(民國時改名華興東街)。在外交部,右邊還有壹個花園,後院。景點有波波閣、紅磡橋、花碼頭、傑翠軒、小綠亭等等,風景壹定很好。怡園建於乾隆年間,但在光緒年間已經消失。民國時期,外交部不復存在,演變為劇場和房子。解放後是《川西日報》,現在是《四川日報》。

步後街右邊第壹家是新四川館,就是酒店。西鄰大宅,是清代著名的孫嘉園林,民國四川熊克武大宅首任督軍,解放後的省文聯。我21歲進了這個豪宅,浪費了55年。現在我76歲了(註:2007年),我還在這裏。

讓我們回到過去的熊公館。房子的高墻臨街,墻上嵌著馬石。黑漆雙門,門上滿是合子(日本所謂的入口),墻上畫著金色的獨角獸,四周是五只蝙蝠。房子有五個入口,木質平房,中西合璧。這座宅邸由七個庭院和兩個花園組成。公園裏有假山、山亭、池塘、水榭、花廳。每個小院裏,都有奇花異草,還有壹棵楠木樹。房間優雅幽靜,住著很愜意。至今想起來,如夢初醒,無壹瓦,令人唏噓。

布後街右側最後壹家是著名的宴會廳玉榮樂園,號稱“正宗川味”,創建於1911。園主藍氏兄弟,精於烹飪,集京菜、江蘇菜之特色,扛起川菜大旗,改變了川菜“八碗肉”、“九碗鬥”、“大飽眼福”的舊格局。它還善於管理,經常在大廳裏留下幾十個桌子和座位,快速妥善地做出安排,確保顧客滿意。路過門口,貼紅結,擺大婚宴是常有的事。榮樂園解放後遷至街。舊址不存在了,現在是星光酒店。

布裏恩街到盡頭,在十字路口附近。如果直走,就是慈惠堂街。雖然不在網上,但要知道街道右側有壹個大房子,門上掛著金匾“慈惠堂”。原本是官辦的慈善機構,民國時改為民間。1923年,“五老七賢”之壹的殷被選為宰相。此後,慈惠堂開辦了火柴廠,產品銷往全省各地。它還開辦了壹所誌願學校、壹所盲童感化院、壹所女嬰感化院、壹所窮人貸款機構和壹所孤兒和貧困兒童感化院。救濟與生產相結合,公私捐助,使會館產量增加,面積達田萬畝,房200間。對成千上萬人的救濟真的很有效。尹在管理慈惠堂方面成績卓著。在任期間,他與徐子·休、曾煥如等人聯名上書。給劉翔,要求禁止汽車進城。原因是“車隆隆,鶴立雞群”,“人到暮年,膽小如鼠”,所以也被視為“五老七賢”的保守派。

回去走路。現在站在步後街西端,左轉就是梓潼橋大街。幾千年前的唐朝,這條街是壹條河。河床出產優質鉆石沙,可解剖玉石,故名謝玉溪。河水從千年前城市西北角的水洞子入城,流經青龍街、西玉龍街、玉帶橋街、玉沙街、東玉龍街、鬼王橋街,蜿蜒於此,至今仍向東南方向流淌。然後經過東津江街,在當時的大慈寺南門前流過,經磨房街進入內江故道。哪裏有河,哪裏就有橋。這裏曾經存在的橋是東西向的。橋西就是今天的梓潼橋西大街,橋東就是今天的四川日報。前面說過,四川日報的地址是清朝外交部所在地。本部右側花園有小橋和池塘,水源應該是本部外的謝雨溪。這條河的存在是毫無疑問的。1950街修,桂王橋街,雙柵子街,梓潼橋大街,從北到南挖了壹路,下面的石磚堤還在,就是確鑿的證據。這裏的橋因有供奉文昌皇帝張亞子的梓潼廟而得名梓潼橋。川北梓潼縣七曲山寺是張亞子的廟,又名梓潼帝。梓潼、梓山通水、地名與成都無關。

來到梓潼大橋正街北口,市場變得熱鬧起來,可見幾乎是繁華街區。街道左邊第壹家是聚賢茶樓,樓上樓下都是人。另壹篇文章獨家。

聚賢茶館往南走,左邊是小旅館,面館,小飯館,理發店,煙店等等。然後是甜品店,同名同姓,同壹個店主(蜀人叫花),賣菱角糕,湯圓,生意清淡。去了南方的兩三家餐館後,就是著名的薛稷面館,那裏賣鱔魚面和各種小吃,比如餃子和燒麥,做得非常好。小米是五谷的代表,雪白如面食。再往南,有昌美軒餐廳,以荷葉蒸肉、肉餅湯、冷牛雜聞名。做出來的飯和壹般飯店的蒸瓢不壹樣,是小碗蒸的。以上是在梓潼橋大街左側。街道右邊第壹家店是醬園店。南邊有鹵汁店,有名的脆皮鴨鵝,小旅館,面館。再往前,梓潼橋西街口對面,有壹家裝裱店叫秀谷齋,也賣古董字畫。開於清末,主人姓秦。還有壹家糕點店,以日式鮮花和糕點聞名。也是清末開的。梓潼橋在大街的盡頭,靠近十字路口。如果妳直走,就是復興街。雖然不在網上,但是要知道這條街是專門賣帽子的。舊的是瓜皮帽和氈窩帽,新的是軍帽和學生帽。街北入口右側有壹家古竹林小吃,以白腸、鍋蕩、燒帽結(豬的小腸腫成結)出名,蒜和白肉便宜,物超所值。肉薄到半透明,滾燙的湯壹熱就熟了。撈起瀝幹,加調料蓋蒜泥,嫩而不膩。趕緊上菜,坐下來吃。去了南方的壹家大酒店,在抗戰後期改成了“盟軍招待所”招妓,滿足美軍人員需求。雖然涉及到醜,但是不涉及就不行了,會讓市政府尷尬。

在梓潼橋大街南口右轉就是華興大街,已經進入繁華街區。如果把兩個藥鋪,壹個茶店,壹個茶園都算“食品店”的話,那就真的是壹條街可以吃了。成都人的美食,到這條街就定了,沒有爭議。奇妙的是,壹家藥店是李記天福堂,生產銷售阿魏丸,專治“食積”——吃多了生病。那些食品店招牌太多,品種太多,記不住,就不壹壹介紹了。

只有兩所學校和壹個不是富家子弟的中學生有關系。下面分別說壹下。壹家是劉流豆花面館,在商業市場北口的斜對面。在豆腐素面裏加入炒好的黃豆、熟油、辣椒、大頭菜,豆腐放在碗裏會很嫩。豆花素飯,壹方略老的豆花單獨放入小碗中,配以辣醬、辣椒、蔥花,非常開胃。兩家都很便宜,顧客都很擁擠。另壹家沒有店鋪,在劉流豆腐面館對面的高墻下擺了壹個攤位,專門做米飯。熬湯,涼拌飯熟了,舀到碗裏,放壹撮芽菜,撒幾顆蔥花,挑壹勺豬油,最適合司機、攤販、學生。“飯”字見於大宋宣和遺作,沸湯煮煮。現在的人都不識字,招牌都是“吃個飯”,避免強勢是可以的。不敢嘲笑他們,他們是大多數。

在華興大街不能錯過的是悅來劇場(現在的悅來茶園)。原名悅來茶園,是壹座茶園式劇場,建成於宣彤元年(公元1909)。茶園劇場,舞臺三面敞開,向前突出。戲臺下的前池、左池、右池,密密麻麻擺放著茶幾。壹張有五把椅子的桌子可以坐五個人。茶幾三面圍著舞臺,觀眾從三面看劇。前池座位票高壹點,左池和右池座位低壹點。其格局在宋代依然存在。還有那些與眾不同的,前池、左池、右池野都有房間,專門安排女賓入座,以免混淆。建築呈凹字狀相連,猶如廟堂劇場。

悅來茶園原本位於老狼寺的壹側,因為老狼是演員的保護神,就像壹個木匠崇拜魯班並請求他的祝福壹樣。據說,老狼是唐朝皇帝李隆基,他建立了壹個梨園作為劇團的祖先。悅來茶園落成,成都9個川劇團300多人原來在寺廟、廳堂演出。這時,他們組合成了三清會(川劇團),常年在那裏演出。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演員的生存有了保障,川劇藝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到了1940年代末,它已被稱為悅來劇院,其劇目以“斷頭臺”和“九度文學和十度妻子”等機構設置為特色,由陳淑芳主演,門上貼有大幅廣告,並畫有半裸女性的油畫。還上演了新劇《啞女與妻子》,試圖在川劇中“有所創新”。當時川劇已經不景氣,說明古典藝術還沒有完全適應現代商業社會的世俗胃口。我當時愛的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從來不看川劇,覺得太過時了。不過我偷偷欣賞《馬棚裏的克瑞托斯》《長生殿》《陽和殿》的唱腔,喜歡看《嫁媽》《求醫》《裁縫偷布》等搞笑劇。

華興大街這邊還沒完,前面短時間不去了。現在向左轉,它是商業市場的北出口。成都有商業市場,北京有東安市場;至於春熙路,不言而喻還是王府井。商業市場最早的名稱是勸業場,建成於宣彤元年(公元1909),是成都最早的現代商場。次年,更名為商業場。這裏有楊光百貨、綢緞、衣服、靴子和鞋子、官帽和長袍、毛皮、馬鞍、繡花提花、玻璃玉、宮粉、胰臟、毛巾梳子、巴黎香水、泰西紗緞、西洋絲絨、臺灣省宴、鐘鏡、字畫古玩、竹絲工藝品、古代刺繡和瓷雕、書籍印刷、廣東糖果和福建絲綢。體育場內的步行街兩邊都是商鋪,都是壹層和底層。樓上的回廊被欄桿圍著。前後入口都有大門,早上開,晚上關。在場地的西北角安裝了壹臺發電機,用於全場照明。黃昏時分,市民們蜂擁而至觀看華燈初上。

當時勸業去殷的,是浙江人、成都人周小槐。商場的建成取決於他的推廣。這個人七次前往日本研究日本的明治維新。當他第壹次成為巡官時,道隱只有30歲。在四川建立現代警察制度,也是靠他。那兩個道隱才七歲,實用。蜀人總結他的成就,用“妓廠”這個詞來唱壹首歌。要點如下。

妓女?他管理成都數萬妓女,設立紅燈區,讓妓女合法化,還捐花。派警察把守天涯石街和毛家拐街,不許地痞流氓鬧事,不許幼童犯錯。同時,禁止私人賣淫,違者將受到懲罰。

工廠?建立了許多慈善工廠,包括紡紗廠、造紙廠、兒童教育廠、乞丐廠和老弱病殘醫院。

?唱歌?前面介紹的茶園劇場,叫悅來,就是在他的支持下建成的。同時成立戲劇改良協會,親自審核川劇節目,組織文人修改劇本。

場?商業市場促進了成都的工商業,讓成都人耳目壹新。1917被大火燒毀。參見巴金的小說《家》。原來修復後又開了壹個新場館,右邊是悅來體育場,左邊是新場館,熱鬧了很多年。1933又起火了。起火的原因,我媽說,是有人扔煙頭,和刨花壹起掉進籃子裏,讓他很無奈。之後勉強修了修,沒有回到舊觀念。樓上不再有店鋪,樓下不再有盛況。右邊悅來昌開了白玫瑰茶廳和伊春浴室,左邊新集昌開了二泉茶廳和大光明美發廳,展現了世界的變遷。

在縣城少年眼裏,我覺得商業市場足夠繁榮。我第壹次來這裏“欣賞”玻璃絲襪、香港賽璐珞麻將牌、上海Chlo? dan口紅等奢侈品。看著標簽的天價,令人咋舌,卻知貧富差距如此。如今老市場已經小得不存在了,眼前的四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已經是第四商業市場,失去了魅力。

商業場南口在春熙路北口斜對面。春熙路新建1924,比商業市場晚。這條路分為北、南、東、西四段。這四個部分組合成繁華街區的中心。縣城的人不去成都,卻說“去”成都。來成都,有事就去春熙路走壹趟,不然就不在成都了。可見春熙路是部分人心理需求的對象。我來成都上高中,周末不用說也要去春熙路。從1950開始,下班後去春熙路走壹走,吃頓飯,已經成為壹種習慣。如今的春熙路,建築豪華,夜景輝煌。過去的春熙路,精致如珠,空靈如夢。“距離是美好的”,就是這個。

帶著珍珠做夢,走進春熙路北段。作為壹名中學生,我對那些綢緞、楊光百貨、參茸燕桂、酒樓茶館視而不見,只看那些有趣的。走進北段街,右邊的石頭刀剪店櫃臺,各式各樣的刀,古老神奇,精致漂亮。招牌是“遼廣東”,產品是本地做的。城郊鄉下面有個鐵匠爐,做各種刀,都是廖廣東買的,放在這裏的櫃臺上。林瓊鍛鐵機早在秦漢時期就已聞名遐邇,所以自然是“兩廣”了。西漢文翁統治蜀國時,第壹批留學生到長安深造。他們帶著舒布和書刀(兩種名品),到長安賣錢交學費。書刀屬於文具,用來刮削、修正竹簡。字右邊的豎刀是書刀。都說這家刀鋪“古老而神奇”,照此。刀剪店毗鄰南邊的壹家小店,掛著賣中外地圖也很有氣勢。南邊還毗鄰世界書店,很窄。它還毗鄰南部的適時鐘表眼鏡公司。守時就是準時,指的是鐘表。它的南面與惜春酒店(賓館)相鄰,從未進去過。在南方的壹家高檔美發沙龍裏,櫥窗裏裝飾著即將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和國產電影的劇照,引得我駐足細看。當時有壹部石慧導演的《假鳳假鳳》,劇情是理發師伸了個懶腰(炫耀),談了戀愛。這家高級美發沙龍率先聯系全市美發行業抗議,並廣為發帖,指責影片“侮辱同事”。由於擔心被破壞,電影院沒有放映。

再往南,成都有幾個分館,商務印書館,壟斷了這個圖書館的圖書出版,檔次很高,很受世人重視。我是小學,課本都是商科書,看到商徽就覺得很親切。南方有壹家NewChina書店,在那裏買了壹本美國記者寫的《新中國》,分章節介紹中國現狀。英語好讀,容易讀懂。周日逛書店,當然可以站著看書,但畢竟不是看書。逛書店的好處不是看書,而是打好目錄學基礎。同時也能達到“河伯觀海”的效果,看清自己的醜。

沒去過春熙路的什麽餐廳,只在北段三義宮門口吃過烤餅幹。肥肉夾蔥花,脆脆的,很香,便宜。

在惜春北街的左邊,三義宮在大華電影院的對面。我在這裏看過很多電影,數量僅次於總府街知宇影院。難忘的是柏楊主演的《八千裏雲和月》。女主角是劇團的,被車撞得不省人事,讓我哭了。

北段南口有個百貨商店,叫聚福祥,春天大甩賣,夏天大甩賣,秋天大甩賣,年底大甩賣。壹年四季都讓人開懷大笑。而且還有樂隊鼓吹,或者用大喇叭播周璇的歌,很可怕。北段南口也有壹家銀店。我以前賣金戒指。1948秋季開學前,我媽摘下金戒指,讓我送到天成銀樓換錢。從來沒賣過東西,感覺很尷尬。知道我“壹文不值”,她說:“妳把它遞給高櫃臺,壹句話也別說。銀店的孩子是無辜的,不會少給妳壹塊錢的。”我從成都到春熙路,也是這樣。商務先生把金戒指放在天平上,宣布了重量。在黑石板上再擦壹次金戒指,留下金痕。然後對比樣品,報顏色。見我沒有異議,他付了錢。老招牌對信用的重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進入惜春南段北出口,街道左側的新聞大廈鶴立雞群,這是過去春熙路上最高的建築。新消息來了。這份私營日報有四版、八版和兩版,載有該省許多地方新聞,擁有最多的訂戶。地方新聞曝光腐敗,敢於發聲,但僅限於抓蒼蠅老鼠。日本有個演講專欄叫小鐵追,都是500到600字(今天的隨筆),很受讀者歡迎。我以前在家訂閱《新新聞》。縣城羅快遞,每天早上騎車去成都,拿到報紙,黃昏騎車回家,送到訂戶家。燈下看報,初中生看得懂國際時事、本地新聞,但看不懂“蓋大夫花柳”、“白濁三日斬根”、“特割包皮過長”等廣告,大人也很難過問。還有壹個“好建議通知”,每天都壹樣。我會背,但還是聽不懂。它的寫作日期:“我年少無知,誤入青樓。現在邀請我拉火坑。從今以後,新知舊誼壹律謝絕。”□□文中是女人的名字,如素雲、春芳、藍秀。——趙乾蓀、、等。高中的時候才知道,是妓女走出苦海,嫁了人變好了,表達了決心。等妳老了就明白了,這是嫖客養了兩三個月或者半年的妓女。如果真的想轉行,為什麽還要做廣告?新聞大廈壹樓的門面是報社營業廳。大廳裏有壹個長長的櫃臺把裏外隔開,書桌的外面留作走道。閑人可以從這進,去新廁所房間也方便。這也是壹種“聯系群眾”的方法。廁所外面套著網罩,用來養鳥供人觀賞。金堂私立崇正初中畢業的學生,有壹次在大樓二樓聚會,恭恭敬敬地請了報社老板陳來講課。陳先生是廣漢縣人,笑容親切。記住妳的臉,忘記妳的話語。

新聞大樓在南面與《新華日報》所在地相鄰。當時中校聖城門口貼的報紙很多,最受歡迎的是《西部日報》和《建設日報》,最不受重視的是《新華日報》和《中興日報》。《新中國日報》是由青年黨經營的。《中興日報》是國民黨辦的。

說起《新華日報》,我想起壹個笑話。該報最初稱解放軍為匪軍。解放軍4月21,1949渡江後,頭版頭條改名。標題日:“江滿江紅,* * *兩萬大軍入寧。”挺有詩意的,就像坐在場邊,變化多快啊。

春熙路最有意思的記憶是在1949過江口附近,具體日期已經忘了。星期天中午,我剛走到北段和東段的交界處,突然聽到壹聲“來了”的喊聲,卻看到袁茵城內數百人在孫中山銅像下跑來跑去,逃命去了。然後周圍的行人也喊著跑了。雖然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但是我很害怕跟著人群跑。惜春東區兩邊的商店正忙著關閉木板,這使我更加害怕。估計跑得快也逃不掉。我迅速跳上街道,趁壹家裁縫店關門,我閃了進去,暫時躲了起來。沒躲多久,又聽到了外面的船板聲。裁縫開門偵察,回以壹笑,對我說:“沒事。我又在拉風了。”想起《左傳》裏楚國的首都大街,也差不多。在壹個政權崩潰之前,大家都不敢用虛假信息傳播真相,於是就有了戰戰兢兢的“降臨”驚喜。

惜春南段走到南口,右邊壹家絲綢店據說是市商會會長鐘雲鶴開的。我老家的壹個鄰居小尤,姓彭,名道成,15歲就來這家綢緞店當學徒了。我多次路過這裏,看到他在和客戶打交道,以為我自學不容易。也讓我想起我11歲的時候,跟他練字,兩個人都去廟裏看碑,看金堂縣兩位大文豪蔣和陳繁賢的漢字,臨摹的。那時候早晚過去了,再過幾年,就意味著形同陌路了。

站在南門,老成都第壹長街——東街就在眼前。同樣是繁華街區,但滿大街都是小跑的街車。車夫說,人力車首先是快車,然後才是人力車。如果市民不接受,還是叫人力車,因為是19結尾從上海來的。這是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喬納森嗎?由高柏發明,英文名為“Jinricksha”。在發明的過程中,得到了壹位日本木匠的協助,所以發音是日語,也叫東洋車。人力車壹般用來拉長途。當時所謂的長,大概有壹百多裏。如果不拉長途,把氣胎換成帶胎,來城裏拉擋,那就改稱街車了。過去兩個人擡的轎子,到了20世紀30年代被壹個人拉的有軌電車取代。

妳是成都人。在街上喊“車”的時候都是綁著胳膊站直的(多來自安嶽、樂至、仁壽、簡陽)。妳壹聽這話,馬上就拉,問“哪裏”。妳回答壹條街。他說價格。妳給他打八折。他放下操縱桿說:“上來吧。”妳坐上去,不用催他,他也飛走了。前方有車駛來,他大喊“撞倒”以示警告。每次左右轉彎都要喊“少來”,避免碰撞。車是租來的,車店老板抽取“車基”,也就是租金,平均占司機每天收入的壹半左右。如果自己買車,收入也不錯,生活更好。曾經在新新新聞的漫畫副刊上看到壹幅漫畫,至今記憶猶新。這張照片是壹家小餐館,壹個戴眼鏡的公務員和壹個司機各自坐在壹張桌子旁。公務員捧著豆芽,自言自語道:“豆芽有營養。”車夫咧嘴笑著喊道:“壹份鹽炒豬肉!”省文聯老工人鐘萬山回憶起當時自己拉了壹輛街車,也是這麽說的。

站在惜春南段的南口,東街就在妳的面前。向左轉。周日去省圖書館閱覽室看星島日報和上海米勒評論。向右轉。去了幾次《西部日報》的營業廳收稿費,買零食。不走左也不走右,直走就是在街上走,就是在休息,牛肉就糊了!稿費來了,我來啃。附近有東街城隍廟的蕎面、黃豆粉、肥腸豆湯、牛肉燉蘿蔔,會讓人暈倒。醒來後去李斌宴吃紅燒肉鍋盔,去榮光電影院旁邊吃兔絲鍋盔,不小心把舌頭吞了。說到這鍋魁,我得說兩句。最初是清朝初年,張屠蜀後,陜西人帶來的。鍋盔餅是燒餅的壹種。烤這種燒餅,要用帶把的鍋。當它半熟時,放入爐中烤至全熟。帶柄平鍋,柄短頭大,陜西人叫鍋盔。隗囂有大頭的意思。用郭隗烤的餅,本來應該叫郭隗餅,沒有餅這個字,就叫郭隗。這樣省話,就像火鍋菜省話壹樣。據說吃火鍋,能吃火鍋嗎?語言約定就是這樣,不行就行。

走馬街北門左側,我在吃牛肉的時候,突然想起1947的學生反內戰反饑餓大遊行,從五家街走出省城,然後從布後街壹路走到這裏的路線。示威隊伍來到這裏,停了壹會兒。我班高年級的雷騎到街,左轉,偵察後回來說:“如果沒有士兵,妳可以走了。”於是我們繼續前進,在省政府門前高喊“打倒王”和“打倒國民黨”。果然,什麽也沒發生,我們帶著勝利回家了。

?(第二部分:老成都進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