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義務教育收緊,“國際教育”對中國孩子有什麽影響?

義務教育收緊,“國際教育”對中國孩子有什麽影響?

差價很小

通過這些表面現象,我發現這個強制性規定的真正影響其實是有限的,表面上看是合理的。據多家媒體報道,上海正在實施或加強這壹規定,主要針對的是未經正式批準的國際學校或國際分校或其在1-9年級教授的課程為未經中國市政府批準的國際課程,而非政府批準的標準課程。事實上,這些更嚴格的規定影響了不到400所學校和20萬名學生,或僅占該年齡段中國學生的0.25%。而且這些未經批準的引進課程可能包含了過多的人文社會科學(閱讀政治和歷史)的課題,這些課題中不符合標準中國教學大綱的部分可能占全部課時和課程的20%以下。所以,如果要量化這個規定帶來的實際沖擊和影響,可以發現,它對中國“1%頂尖人群”的影響是非常小的。

它傳達了很多信息。

但這個對中國社會經濟金字塔頂端的1%的人影響不大的事件,卻傳遞了壹個更清晰、更重要的信息。著名的“破窗理論”提到,輕微犯規可能導致更大的違規。教育行為和實踐無人監管的現象在整個教育系統非常普遍,比如中國農村的校車隱患,教育中介的肆意發展,考試的濫用。因此,上海堅持執行其教育法規和政策可以被視為保持上海高度發展的公立學校的壹種方式。

新聞中提到,上海將暫停涉外民辦教育審批,嚴格限制學校使用所有政府批準的標準課程。其目的在於重申,在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決定孩子學習的全部或大部分內容不是由“市場”決定的,而是由國家決定的。技能和知識的“市場”已經遠遠超出了上海本身,甚至超出了中國。

那些有前途的國際學校和國際部可能面臨改革。目前,他們在招聘外教(這方面的政策要求越來越嚴格)和吸引未經中國教育督導部門審核的新鮮課程的學生方面面臨著很大的困難。這壹政策的頒布無疑會給他們帶來經營上的挑戰和更嚴格的監管要求。但是,這些都是全新的規定,很多國際學校都巧妙地推出了“打鼴鼠”的遊戲。他們會避開敏感區域,尋找聰明的解決方案,尋找以另壹種形式重新出現的機會(至少是暫時的)。其他有外資背景的學校,可能會轉向教育行業低端的幼兒園階段,利潤空間大,不受限制,或者獨立經營高端補習班。不管是哪種情況,他們都會面臨挫折,但是他們很聰明,總能找到扭轉局面的方法。

輸家是中國孩子。

取消小學和初中的國際課程,意味著放棄了壹項已經開始向中國越來越多家庭開放的重要教育資源。誠然,像PYP這樣的海外課程可能包含壹些中國政府不允許的標準漢語課程知識。但真正的區別和價值在於他們所教的學習技巧。孩子在6歲到14歲的成長過程中,這些學習技能和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的獲得,將成為他們出國留學或最終工作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這次明確提出,剛剛開學的國際部和國際學校取消國際課程的做法,也會給其他學校帶來沖擊,阻礙他們實驗和探索國際分校的計劃。在國際班和國際分校中削減“實驗”,也會拉大國內“有條件”和“無條件”家庭的差距。有條件的家庭會繼續移民,拿到第二本護照,把孩子送到純國際學校,或者直接移民加拿大、澳大利亞或者美國,讓孩子直接在國際教育體系中學習。

第二,更多的“合格”家庭,也就是有過海外教育和旅行經歷,掌握了英語的父母,不願意去尋找解決這些障礙的方法。他們會加大對課外課程、家教、海外夏令營、體驗的投入。在精心規劃“家庭教育”解決方案的過程中,許多家庭變得不那麽支持他們的孩子就讀的公立學校。孩子和家庭在學習國際課程和教學經驗的同時,也在努力掌握公立學校的課程,壓力水平也在上升。

第三,最大家庭群體中的孩子,我們稱之為“即將有條件的孩子”,將繼續留在有條件的、被認可的公立學校體系中。對於這些孩子來說,改變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將完全取決於中國政府更廣泛的教育改革的步伐和方向。

這也是我們將要面對的第三個潛在的失敗者。

中國的教育部門正在失去壹個機會嗎?

我理解在上海實施教育政策的必要性。重要的是“遵守規則”,尤其是在經濟和政治變化的緊張時期,制定壹項涉及許多家庭的重大而復雜的計劃。當然,中國政府希望在教育課程中嵌入大量的政治和歷史知識,其他許多國家的政府也是如此。在美國,即使是兒童教科書也會嵌入對某些歷史和政治觀點的解讀。每天早上,我們向國旗敬禮,宣誓效忠祖國。在壹些社區,有壹個祈禱的過程。教育課程將不可避免地被納入政府議程。但如果是以犧牲重要的學習技能為代價,我會發現很多潛在的問題:

很多“有條件”的家庭會選擇離開。許多富裕的、受過國際教育的家庭可能壹直期待著更多的學校資源,但現在他們不會花時間在這裏觀察日益緊張的政策實施帶來的影響。這些家庭會影響更多的父母。

更多的家長會問:“那麽,妳現在打算為我的孩子做些什麽呢?”在壹些地方,教育、經濟和政治形成了壹個相互依存的三角關系。當國際課程被排除在公立和私立學校之外時,家長們很快開始質疑,“標準和授權的課程如何為我的孩子未來做準備?”或者更尖銳地說,“這些技能和知識如何讓他進入壹所優秀的大學,最重要的是,他如何找到壹份好工作並取得成功?”家長只要瀏覽很多教育類微信微信官方賬號,就能找到慕課、應用、綜合學習課程等等。適應不同學習方式的課程,體驗式課程,從根本上改變了全世界孩子的學習方式。雖然中國家長可能沒有辦法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他們也會問學校:“好吧,取消引進的課程,沒問題,那妳現在打算怎麽對待我的孩子?”我可能對中國的教育改革沒有清晰完整的認識,但我想知道它的壹線教育工作者會如何應對。

教育者會避免在課堂上進行創新和實驗。對於中國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積極實施這壹新政策將消除他們在課堂上創新和實驗的動力和意願。是堅持標準應試教育還是冒險嘗試新事物?對於學校本身來說,很難提供高質量的國際教育,現在課程設置需要嚴格審批。外籍教師在獲得簽證方面也面臨更大的困難。英語本身在標準課程中的地位比以前低了。對許多老師來說,少做比多做更容易,也更安全。

填鴨式教育減少了孩子們發展技能的時間。標準課程側重於對特定事件、日期和真相的刻板機械記憶,而忽視了學生可能用於發展其他技能的時間、註意力和動機。這些“學習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和獨立調查能力的所有組成部分。

作為父親,我更關心兒子掌握的技能,而不是他學到的知識。我記得我在伯克利的時候,看到教授辦公室墻上的書,我很驚訝。我問教授:“妳是怎麽記住這些書裏的東西的?”他回答說:“我不記得了,但我知道如何問正確的問題,以及在哪裏可以找到正確的答案。”

在中國招聘應屆畢業生時,我更在意他們的技能,而不是知識。他們在中學是學習喬治·華盛頓還是馬克思沒有什麽區別。重要的是他們能否提出正確的問題並獨立解決,敢於挑戰假設,並整合信息和創新。

這些新聞令人不安地提醒人們,“去全球化”正在蔓延到中國兒童的生活中。事實上,上海已經擁有最具競爭力的小學教育體系。通過引進國際課程(由政府監管),鼓勵和引導教材創新,上海有能力抓住這個機會,讓學校、家長和壹線教育工作者的關系更加緊密,國際化而不是“去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