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留學生回國證明切線

留學生回國證明切線

金壇名人列傳(壹)——華

6月3日,1985,世界著名數學家華·教授應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的邀請,率領應用數學助理從北京乘航班782抵達東京,進行為期兩周的學術交流和友好訪問。然而,誰也沒想到,這是他人生的最後壹程。

華壹生為科學而奮鬥。

a 1910 10 10 12、華出生於江蘇金壇縣大橋東端。父親華祥發以經營小雜貨鋪為生,為兒子取名,取“入筐辟邪,歲如庚”之吉兆。花6歲時,跟隨姐姐蓮清到金壇小南門的仁來小學讀書。少年華,貪玩好奇,愛趕熱鬧,忘了學業,作業經常不及格。

1922年秋,華進入韓大壽先生創辦的金壇縣初級中學。剛開始他學習不努力,作業被塗改,字跡潦草,經常惹老師生氣。初二的壹天,數學老師王維科在批改作業時,發現華的作業被塗汙塗改改,非常潦草,讓他不高興了壹陣子。但是,找到那些被改動的地方,恰恰是他解決問題的各種思路。天上的老師把華叫到身邊鼓勵他,這使華對學習數學產生了興趣。此後,在王維科、李等老師的培養下,他與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初中畢業後,華考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他對數學的興趣與日俱增。但是數學老師對他不按自己的規律解題很反感,當眾指責他,言語中帶著壹些譏諷和輕蔑。華不甘受辱,舉手請老師考考他。老師故意選了壹道難題,讓他在黑板上做微積分。全班同學看著這道難題,面面相覷。老師等著看華出醜。誰知華從容上臺,壹個個計算,正確利落,令班裏師生驚嘆不已。從那以後,老師對他的看法變了,同學們也更加佩服他了。然而貧窮無情地把他從學校拉了出來,他沒能拿到畢業證,回到金壇幫父親管理小雜貨店,牽起了生活的繩索。

華輟學了,但他沒有氣餒,而是頑強地走上了自學之路;他被不斷變化的數字和符號深深吸引。因為心思都集中在書上,經常對進門的客戶答非所問。鄰居不理解,罵他“讀天書的書呆子”。看他對書癡狂,他媽苦口婆心勸他:“羅羅,我們是做來穿木裙子的(指櫃臺),不是書香門第。妳還是省點燈油,懶得吃了。”父親壹見兒子,經常因為讀書而冷落了客戶,逃避生意,大發脾氣。

後來,他的母校金壇縣初級中學的校長同情華的處境,讓他到學校當辦事員。花每天從早到晚在學校忙忙碌碌。晚上,他幫忙清理小店的賬目,壹頭紮進數學王國...所以從春天到秋天,從冬天到夏天,沒有間斷過。隨著看的書越來越多,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他學會了清晰簡潔的思維方式,這樣就能壹開始就抓住核心,少走很多彎路。這就形成了他日後獨特的數學風格,即被國外學者所稱道的“直接法”。

第二,在自學的實踐中,華胸中有壹種沖動,就是如果不把自己的解題思路和學習體會寫出來,就會產生壹種不愉快的感覺,於是開始寫稿。但是,寫的快,發的快,退的也快。退稿信裏經常說妳解決的壹個問題已經被某國數學家解決了。對此,華不僅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的自信心。他覺得雖然沒有詳細看過名人的文獻,但是可以解決。如果他更加努力,他可以和壹些名人競爭。1929年,他的第壹部小說《斯特姆定理》終於出版了。

“思維世界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不斷地擺脫驚奇”(愛因斯坦的話)。壹天,華在雜誌上讀到了著名數學教授蘇嘉駒的壹篇文章。蘇聲稱,他為被現代數學界判定為“死”的“代數五次方程”找到了壹種“可解方法”。華先是“吃驚”,然後有了“擺脫”的欲望。他發現這位著名教授的結論是錯誤的,於是他花了壹個月的時間分析研究,寫出了蘇家駒的代數五次方程解不能成立的原因,並貼在上海《科學》雜誌上。

正當華滿懷信心地攀登科學高峰時,厄運從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傷寒,臥床半年多,家裏很窮。生命終於保住了,人被折磨到了骨頭,左腿髖關節骨膜粘連,變成了僵硬的直角,年紀輕輕就留下了終身殘疾。

華剛剛病愈。在《上海科學》雜誌(1930)第二期第15卷上,發表了他批評蘇嘉駒的文章,引起了數學界的廣泛關註。清華大學數學系系主任熊清來教授讀了這篇簡明準確的文章,壹心要搞清楚華是從哪個國家留學回來的,他是哪所大學的教授。但是周圍的同事都搖頭表示壹無所知。當他從江蘇籍教師唐培靜那裏得知,華只是金壇縣的壹個初中文員。初中畢業時,他痛心疾首,敬佩這位自強不息的年輕人,於是主動邀請華到清華大學勤工儉學。

1931的秋天,華帶著簡單的行李,蹣跚著向北,邁出了人生中至關重要的壹步。熊清來教授熱情地接待了這個面容清瘦、腿病嚴重的年輕人。短暫的交談後,我發現華機智、謙虛、真誠,眼睛壹亮:“好壹匹小馬!”“結果,這個只有初中畢業學歷的殘疾人,第壹次進入了壹向非常註重學歷的清華大學。在數學系的圖書館,他成了壹名通常要大學畢業的助理。

在清華,花很難適應,但他以極大的毅力對待困難。他每天都在移動“圓和切線運動”的步驟。第壹,他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整理資料、記賬、收發文件、打印手稿、收集文具、繪制圖表等等。然後,他爭分奪秒地參加和學習數學課程。他只用了壹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數學專業的所有課程,解題能力大大超過了大學畢業生的水平。我花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學習英語,達到了閱讀英語數學文獻的水平,學會了用英語寫作。之後,我自學了德語和法語。當時中國的近代數學還在起跑線上,華在國外發表的三篇論文全部發表,創下了清華在國外發表的新紀錄。1933的冬天,清華的教授們聚在壹起,討論壹個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學校想請華教微積分,但他只有初中畢業證,不合格。會上有熱烈的發言,反對者說這樣有傷風化,會損害清華的聲譽;支持者認為,華沒有學歷,但有真才實學,學識甚至超過某些教授。理學院院長葉果斷總結:“清華有個華是好事,我們不能受資歷限制!”就這樣,華又壹次打破了清華傳承多年的職員制不得跨越院系制的規定,成為了壹名正式的助教。

1936年,華在熊清來的推薦和中國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資助下,赴英國劍橋大學學習了兩個下午。華到達劍橋時,正逢當時擔任該校數學系系主任的著名數學家哈丁到美國旅行。

事先,哈丁從另壹位著名的韋納那裏了解到了華的情況。臨走時,他關照經紀人:“所有來歐洲深造的東方人,都想在短時間內拿到博士學位。妳可以告訴飛輪海,他只需要兩年就可以拿到這裏。”劍橋的博士之路壹般需要三到七年,可見哈丁對華的區別對待。沒想到,華回答說:“我只在劍橋呆了兩年。如果我想讀博士,我只能跟教授學習。如果這樣,我的思想和知識就會受到束縛。我想在兩年內盡可能多的學習各種學校的知識,我想誌願去數論和分析兩個方向深造。”

在英國劍橋的兩年裏,華沒有攻讀博士學位,但他解決了、塔和奇哥德巴赫猜想等問題。在英、美、德、日、印等國的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由他建立的關於塔中問題的“華氏定理”,連哈定都連連稱贊:“太棒了,我以為我的作品已經寫得無可挽回了,但這次我得改!”華對高斯問題的研究至今仍占據制高點。

1938年夏,當華聽到祖國全面抗日戰爭已經開始的消息時,他無法平靜。他毅然漂洋過海,登上萬裏長征,回到祖國抗戰大後方昆明。

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合並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熱烈歡迎華的歸來。然而,校方卻在為以什麽名義聘請他任教而發愁——盡管華已成為國際數學界的傑出學者,他的頭銜仍只是助教。為此,清華大學教授資格考試委員會專門召開了壹次會議。面對華在國內外發表的幾部高水平學術著作,委員們壹致同意他直接獲得正教授資格。28歲的華在不到8年的時間裏3次突破清華傳統體制,創造了至今無人超越的“最高紀錄”。

西南聯大的環境很艱苦。敵機經常襲擊騷擾,家也搬了很多次,生活動蕩。然而,華仍然堅持教學和研究。他住在昆明遠郊農民的小樓裏,樓下是餵豬餵牛的牛棚。白天拖著病腿去學校給學生講課,晚上回到小樓坐在昏暗的油燈前鉆研知識。

近年來,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經典名著《論堆壘的素數》在這座小樓裏壹問世,就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愛因斯坦從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發來壹封特別的信:“這壹發現將為未來的數學發展壹個重要的來源。”同時,華還在矩陣幾何和復變函數論方面開展了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壹位老鄉曾問華:“妳的數學成績有多大?”華笑著對他說:“妳們不是同事,妳很難理解。但比如古希臘學者留下了幾十個待解的問題,我回答了五六個,但還有1%和2%有待澄清,無法徹底解決。就像今天的天氣很晴朗,所以推測明天大概也是晴天。僅此而已,還不如蘇聯科學院院長維克多·諾格拉。他雖然解決了壹個,但是百分之百解決了。”

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華應蘇聯科學院和蘇聯對外文化協會的邀請,對蘇聯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訪問,考察了蘇聯的科研和教育情況。感觸良多,回國後在《時代與文學》雜誌上分四期發表了《三月訪蘇》。

這年秋天,他接受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邀請,前往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高級研究員和客座教授。1947年春,腿部疾病在霍普金斯醫院接受治療,左腿功能恢復良好。同年秋。妻子帶著孩子來美國團聚。在此期間,他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掌握了二十世紀數論研究的制高點,令許多美國科學家驚嘆不已。1948年春天,伊利諾伊大學聘請他為終身教授。這時,華有了壹套小房子,壹輛車,壹份高薪,四個助教和壹個打字員。可以說,工作和生活條件相當舒適。

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時,正是年富力強的華急於回國。他決心放棄壹切優厚的待遇,巧妙地避開了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目光,登上了壹艘遊輪,回到了新中國的首都北京。

建國初期,創業艱難。華沒有猶豫。在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教授期間,他肩負著在中國建立壹門新的數學科學的重任。1952年7月,他負責的數學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為所長。然後陸續成立了基礎純數學、數理邏輯、力學、數學物理、應用數學、計算、計算機等壹些研究所(室)。50年代,在忙於社會工作和國際交流活動的同時,他在數學研究方面的成果不斷問世,如《數論導論》、《典型群》(與萬哲賢合著)、《多復變量調和分析》等。1957獲國家科學發明壹等獎。他的學術創造和發明達到了頂峰。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華的工作發生了重大轉折,他致力於推廣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數學方法。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普及了“優選法”和“統籌法”。20年來,他走遍了26個省、市、自治區,走訪了無數工廠,向群眾傳授數學知識,解決生產建設中的實際問題,不僅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培養了壹大批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的科技人才。

華從事數學科學事業,著述頗豐,成就卓著。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典範群、自守函數論、多重復變函數論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以華氏命名的國際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懷-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芬韋爾-卡坦-華定理、華氏算子、華-王方法。撰寫《數論導論》、《從單位圓開始》、《數值積分的近似計算》、《偏微分方程》等學術論文200篇,專著10部,其中8部在國外翻譯出版。發表於20世紀40年代初的堆基素數理論,已被翻譯成俄文、日文、德文、匈牙利文和英文,至今仍是這項研究的必備文獻。壹些著作已經躍入本世紀數學經典的行列。從65438年到0983年,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春天出版公司用英文出版了《華選集》。此外,華還撰寫了10篇科普作品。

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華科普文選。同時,華培養、影響和教育了新中國的英雄代數學家,為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美國著名數學家艾特爾·塞爾伯格(Aitel Selberg)深思熟慮後這樣說:“如果華在二戰後留在美國,像他的許多同胞壹樣,毫無疑問他會對數學作出更大的貢獻。另壹方面,我覺得他回國對中國的數學很重要。很難想象如果他沒有回國,中國的數學會是什麽樣子。”

1979後,華在英國、法國、聯邦德國、荷蘭、美國及港澳地區的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講學、訪問,與世界各國科學家和中國知識分子交朋友,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因為在科研方面的突出成就,他被美國科學院選為120以來第壹位來自中國、第三世界科學院和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的院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法國南希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著名科學家貝特曼寫道,華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以成為世界上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華的名字已進入美國華盛頓州史密森尼博物館,並被列為芝加哥科技博物館88位大數學家之壹。

1963,華為少年寫了壹篇文章《從《孫子兵法》“妙計”說起》,以壹首詩為序:“妙計為古語,前人所用。沒有必要提到魔法。高明的計策也來源於笨拙,愚公和智老是分開的:時間長了,愚公和智老就顯現出來了,白了就知道自己遲鈍了。苦練為先,熟能生巧。勤奮是壹種很好的訓練,壹寸努力就是壹分。“這首詩既是華學術經歷的結晶,也是青年人向科學進軍的座右銘。1979年8月,港文作家梁羽生以曹操的詩“老馬千裏騎,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膽”盛贊華。華即席作詩壹首:“老馬羞走遠路,千裏馬隨後。”。壯士斷腕,努力從不虛。”表達了他決心為科學奮鬥終生的精神境界。

1984年7月,華提前結束了在美國的講學和訪問,帶著新完成的重要論著《計劃經濟大規模優化的數學理論》回京。隨後他馬不停蹄地到各地開展經濟數學的研究和推廣活動。從7月1984到5月1985,去過長沙,哈爾濱,內蒙古,河南,深圳,珠海,徐州,廣州等地,速度和效率都很驚人。

9 1985年4月27日,華在參加全國人大、政協會議時與港澳記者見面。壹位年輕的香港記者問:“妳最大的希望是什麽?”華沈思了壹會兒,果斷地回答:“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壹刻。”誰知才過了壹個半月,這最後壹天就不幸對了。

6月12日,是華訪日的第十天。下午2時,參觀了日本學士院(相當於中國科學院),參觀了天皇和地球科學院院長辦公室、院士會會場和土子餡堂,並在學士院留言簿上題詞:“非常榮幸能參觀日本學士院,祝願兩國科學交流日益繁榮。”下午四點,他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報告廳向日本數學界做了題為“純數學及其應用”的演講。他的演講不時被熱烈的掌聲打斷。下午五點,華在日本論壇上說完了他的最後壹句話。就在他準備接受日本數學家的鮮花時,他突然摔倒了!晚上10點09分,數學偉人華教授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走完了最後壹程,享年74歲。6月21日,國家領導人和首都各界代表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1986年,金壇縣人民政府在縣城中山公園建立了“華紀念館”,後中山公園和華的母校金壇縣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用他壹生“勤奮、自強、立誌為科學、報效祖國”的精神激勵後人、教育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