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劉半農是誰?他的弟弟是誰?

劉半農是誰?他的弟弟是誰?

劉半農男,漢族。原名壽彭,後改名傅,初字半農,後改為半農,字行,號全,筆名漢興等。,並使用了樊努東女士的筆名。詩人、散文家、語言學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中國現代民間文藝先驅。

1891 5月27日,劉半農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壹個教師家庭。他四歲時就跟著父親識字了。他六歲入學,從65438到0903進入翰墨林小學接受新的教育。1907以江陰縣第壹名的成績考入常州附中。我上中學的時候,成績壹直名列前茅。學習之後,我開始寫作和翻譯。畢業前壹年,我因故休學,在家鄉翰墨林小學短期任教。在1911年的夏天,她嫁給了同郡的女人朱暉。1911年辛亥革命後,在新革命軍當文書。後來因為不滿軍中亂象,回到江陰。

1912年春,劉半農到上海以賣文獻為生。先是在新劇團明凱社做文字編輯,也參與演出,編著劇本《多事磨》。然後,他去了壹家小報社從事編校工作。1913,劉半農去中華書局做編譯。出版了大量的小說、戲劇、散文等。1916年,劉半農開始在《新青年》發表文章和翻譯作品。他是第壹個在《新青年》上發表新詩、新散文的人,這是民主的、啟蒙的。《我對寫作改進的看法》發表於1917年5月,從寫作的定義出發,提出了散文、韻文、文章形式的改進建議,為文學理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1917年秋,劉半農赴北大任教,先後任法學、理學預備教授,講授範文、普通語法。同時,他開始寫新詩,創造性地將方言和民歌引入詩歌創作。1917末,與胡適、周作人等。年,北京大學小說研究會成立。劉半農先後發表《通俗小說的正面教訓和反面教訓》、《論中國的劣質小說》等講話,要求老百姓創作新小說。在劉半農的倡議下,2月1918,1日,《北京大學月刊》發表了《北京大學民族近現代歌曲征集簡介》。從2008年5月20日的1965438到2009年5月22日的幾年間,收集了上千首民謠。

該月刊刊登了壹百四十八首收集的民歌,由劉半農負責編輯。其余的歌曲後來發表在《歌謠周刊》上。為了推動文學革命的發展,劉半農和錢在1918寫了壹封著名的《雙簧信》。1919年7月,劉半農回到江陰,收集了《江陰船歌》二十首。年底出版了《中國語法通論》。

1920年2月,劉半農去歐洲留學。先就讀於英國倫敦大學,1921年夏天轉到法國巴黎大學。存在

在國外,他學習實驗語言學,致力於漢語聲調的研究。1924年發表了回聲實驗記錄,科學地解決了回聲是什麽的問題。在巴黎期間,我花了半年時間抄錄巴黎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敦煌手稿中有關歷史、文學、民間文學、語言等方面的資料,寄回國內進行學術研究。1925年,劉半農帶著著作《漢語拼音文字實驗記錄》、《國語運動簡史》和自制的測音儀器參加考試,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並當選為巴黎語言學會會員。《漢語拼音文字實驗記錄》被列為巴黎大學語言學院叢書之壹,並於1925獲得康士坦丁·沃納語言學特別獎。

1925年秋,劉半農回國,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實驗語言學,建立中國音樂法學實驗室。劉半農是當時中國唯壹從事音樂規律研究的專家。同年冬,劉半農回到江陰,收集了三四十首短歌和2首長歌。1926年4月出版詩集,其中民歌22首,民謠19首。六月,

出版詩集《楊·》,收集新詩98首。回國後,劉半農還翻譯出版了《外國民歌譯叢》第壹集,收錄各國民歌80首、《茶花女》等作品,整理了《何典》、《西遊記》等經典文學作品。出版了國內第壹本攝影藝術書籍《半農談影》。1927年秋,劉半農被任命為中法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1928年6月,與人合辦北京市文物臨時維修委員會,1928年秋,受聘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任該院民間文藝組主任。1928年冬,中國民歌采訪、收集、整理、編目工作開始。1929年春,回北大任教,任北大研究院國學委員會委員、《國學季刊》編委。

那年秋天,他還是輔仁大學的教務長兼高中主任。1930年5月兼任北京大學女子學院院長。10年6月,當選為北京大學理事會理事。同年,他翻譯出版了法國人保羅·巴西的《比較語音學概要》,與李嘉瑞合編了《宋元以來的民俗學譜》,修訂了劉備茂譯的《印度寓言》。1931年8月起,為劉半農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辭去校外職務。同年,我審閱了李嘉瑞編著的《北京民歌概論》。1932北京大學成立研究院,將國學系改為文史系,劉半農任主任。這壹年,劉翻譯的朝鮮民間故事進行了修訂,合編了《中國民歌概論》,發表了多篇語音學論文。1934,發表半農隨筆第壹集,收到45篇。

1934年夏天,劉半農、白帝周到西北考察方言,搜集綏遠民歌。不幸的是,他們病倒了,並於04年7月14日在北京去世。1935年出版了他的遺作《半農論》第二集,收到49篇,1937年出版並翻譯了《蘇萊曼東方遊記》,與劉小慧壹起翻譯。

劉半農壹生對中國現代文學和語言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在新文學創作、民間文學、戲劇改革、古典文學整理與考證、實驗語音學、文字改革、辭書建設、語法研究、音樂研究、文物考古、攝影藝術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活動和貢獻已經被記錄在現代文學和語言學的編年史中。

劉半農在中國現代民間文藝史上留下了前輩的足跡。

第壹,現代民間文藝的原始倡導者

1918 65438+10月,劉半農做了“通俗小說的正面教訓和反面教訓”的演講。1結束的壹天,劉半農對沈說:“歌謠裏也有好文章,我們為什麽不收藏呢?”沈同意了。第二天,劉半農把擬定的章程交給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蔡元培交給公文辦。2月1日,《北京大學月刊》刊登了劉半農起草的《北京大學民族現代歌謠集簡介》,引起強烈反響。“中國收集民謠的生涯開始了”。隨著歌謠研究運動的興起,全國許多報刊都關註民歌。隨後,顧頡剛、、魏等早期民間文藝學者在收集和研究民間文藝方面的大量成果相繼問世。1919年,劉半農個人收藏了二十首《江陰船歌》。1925年,江陰收集了幾十首民歌。1928期間,劉半農在擔任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民間文藝組主任時,提出了歌謠與民歌、傳說與故事、諺語與謎語、口語切割與叫賣的研究計劃。後來,他帶領李嘉瑞等人搜集整理民歌,出版了1932年的《中國民歌總表》,收錄了十壹個省區的六千多種民歌。劉半農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最早倡導民間文藝的學者之壹,並親自收集民歌。“既然他提倡活的語言,他首開民歌先河,而中國在近代采取了通俗文藝的風格,那他就是自己開的頭。”<魏語>。中國近代民間文藝的興起和蓬勃發展,與早期倡導者劉半農是分不開的。他在引導人們向下看,從沃土中尋找原玉方面的貢獻不可小覷。

二是肯定民間文藝的價值,註重吸收民間文藝的營養,是新文化運動中第壹個把民歌引入新詩的作家。

1918年,劉半農肯定了鼓、寶卷、歌本等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價值,要求描寫人民生活,吸取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營養,創作平民化的文藝,在27年出版的《外國民歌翻譯序》中,劉半農說他愛民歌,是因為他有“愛寬廣,不細長,樸素,不雕琢,不厭煩,不厭煩,不愛風神,不愛他認為歌謠是最純粹的文學,是最自然的自然,是受廟堂官汙最少的文學。他還認為:“歌謠的構成只是口惠而實不至,不是精心的結構”。這樣,民歌便於自由表達情感。而這“是文學中最重要的元素”。這些認識在當時是相當進步和深入的。劉半農不僅寫文章贊美民歌,還親自采風,不斷用方言和民歌創作新詩。1919年嘗試用江陰方言寫“準兒歌”,1920年用江陰方言寫“準兒歌”和“四句山歌”,1924年用北京話寫“準兒歌”。在1925出版的《鍋莊集》中,有作者創作的民謠詩22首,收集的民謠19首。劉半農尊重和熱愛民間流行的文藝形式,充分肯定民歌中自我生命力和可利用性的存在,並想借此發展新詩。在《壺壺》的序言中,他說:“收藏之所以叫壺壺,是因為我覺得中國的‘黃鐘’太多了...,所以我現在在做這件蠢事:我想試試看,我能做到最好嗎?”劉半農的新詩、準民歌、準兒歌,不僅在語言上更通俗、更口語化,而且在形式和習俗上更多地從民間口頭文學和群眾創作中吸取了牛奶,成為自己作品的血肉。劉半農是壹位熟悉民間文藝的作家,他詩中所用的方言、民歌、兒歌,都是他小時候在母親懷裏學的,從小就受到民間文藝的熏陶。無論藝術成就如何,《壺集》中的詩詞至少為有誌於學習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人提供了壹些有價值的參考。而且他把中國民歌引入詩壇,其意義本身也絕不僅限於民間文學和民俗學。“采用民歌體的詩人是清代繼黃遵憲之後的第壹人”(魏方言)。“妳是中國文學中第壹個用方言俚語作詩的人,也是第壹個成功的人。妳被錄取了

在陰話和‘四句頭山歌’的雙重限制下,我能寫出壹些扣人心弦的情歌,讓人捧腹大笑的搞笑歌,讓人不願讀的女工歌,讓人神魂顛倒的長夜流水歌。妳偉大的文采讓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詩人。

第三,搜集整理民歌,與他人合作編制《中國民歌總表》。

劉半農指的是民歌,指的是帶有音樂的民間文學作品。他在《中國民歌總目錄序》中說:“歌謠與民歌的區別在於有無配樂。如果沒有配樂,如'張打鐵,李打鐵',就叫歌謠,如果有配樂,如'五更調',就叫民歌。所以民謠的範圍很廣:從簡單的三句五句的小曲,到長篇大論的書,甚至說話唱歌的鼓書,以至於很多人承包開始跳戲,其中種類多,檔次高。”1925年,劉半農從法國回京,壹個偶然的機會,他在孔德學校發現了大量的東王宓音樂書籍。後來,他帶領李嘉瑞等人搜集民族民歌,並著手編纂《中國民歌》。後來,我認為收集的民歌只是中國所有民歌的壹部分。為了便於以後補充或重新編輯,1932年,將收集到的6000多種民歌編入《中國民歌總目錄》,與李嘉瑞等人合編。總目錄收錄了河北、江蘇、廣東、四川十壹個省的民謠,每首歌的前兩行都是抄來看其中壹個內容的。《中國民歌總目錄》是壹部民間文藝工具書,收集的民間文藝作品規模空前。

此外,劉半農還從事外國民歌的翻譯工作。第壹集翻譯外國民歌使中國人民對世界民歌有了比較了解,促進了民間文藝的發展。

劉天華(1895 ~ 1932),江陰西橫街人。傑出的民族音樂家。劉寶山神父是個窮人。劉半農的哥哥,劉備茂的哥哥。小時候在翰墨林小學讀書,熱愛音樂。我家離雍塔庵和夫子廟很近。每當僧人舉行佛事儀式或春秋祭時,我都會聽著鐘聲、鼓聲、管弦樂的聲音,忘不了歡天喜地而歸。宣彤元年(1909),我進了常州附中,加入了學校的軍樂隊,吹小號和長笛。宣彤三年,武昌起義,學校停課,輟學回家。江陰光復期間,他加入青年團維護當地治安,負責軍號。民國元年(1912),隨劉半農赴滬,在明凱劇社樂隊工作,業余時間加入環球音樂隊,掌握了各種西方管弦樂樂器的演奏藝術,萌生了改良中國音樂的想法。2年,劇社解散,失業回歸。曾在市內華師成華小學、城西小學任音樂老師。師從鼓山絲竹大師周少梅學習二胡、琵琶演奏技藝。4年春天,父親去世,我失業了。我是被貧窮和疾病逼的。我每天拉二胡來表達內心的憂慮和憤怒,形成了《病中的尹》的初稿。4年秋,被常州母校聘為音樂老師。後來暑假外出找老師學藝術、采風,向崇明琵琶演奏家沈兆洲學習瀛洲古調,又到河南開封學習古琴。10暑假回到江陰,邀請音樂愛好者組織全國音樂研究會,學習江南絲竹和打擊樂。並邀請了周少梅、黃芷君、車塵和尚等數十位中國著名音樂家公開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11年赴北京,先後在北京大學音樂工作室、北京女子師範學院、北京藝術學院任教。為了溝通中西音樂理論,豐富演奏藝術,發展中國民族音樂的專業,17成立了民族音樂改良學會,並主編了《音樂雜誌》。以二胡為中心,開展演奏、創作、教研活動。廣泛收集民樂、京昆小曲,邀請街頭雜耍藝人在院內壹起演奏,記下曲調,作曲新聲,提高民族器樂二胡、琵琶。借鑒歐洲小提琴教學方法,創作了壹批二胡、琵琶練習曲,使二胡、琵琶教學規範化、科學化。對傳統的中國音階譜進行了科學的改進。18年,他為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嫦娥奔月》、《我的女兒散花》、《霸王別姬》錄制了聲樂總譜,翻譯成五線譜,並撰寫了梅蘭芳的歌曲總譜,這是京劇唱腔第壹次固定成樂譜。19 19年2月,劉天華在北京飯店大堂舉辦音樂會,向中外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介紹中國民樂,演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二胡曲《晚安》、《光明行》、《空山鳥》、琵琶《十面埋伏》、《霸王》。每壹首歌結束,觀眾都鼓掌。21 5月31日,我去北京天橋口述鑼鼓,不幸染上了猩紅熱。治療無效,我於6月8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