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中英文化的十大差異

中英文化的十大差異

中英文化的十大差異:建議

所謂“文化”,就是“處在同壹環境中的人所具有的* * *相同的心理過程。因此,文化不是個體特征,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社會經歷和教育的人所具有的心理過程。不同群體、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因為壹直接受的教育不同、社會不同、工作不同,所以心理程序也不同,因而思維方式也不同。以下是我整理的十篇關於中英文化差異的短文。歡迎大家向他們學習,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1,回答問題

中國人在提問時總是用“對”或“錯”來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比如:

“我看妳不到20歲吧?”

“是的,我不滿20歲。”

(“不,我30歲了。”)

在英語中,當基於事實結果提問時,人們總是用“是”或“否”。比如:

“妳不是學生,是嗎?”

“是的,我是。”

(“不,我不是。”)

2、親屬稱謂

英國親屬以家庭為中心,壹輩就是壹個稱謂盤,只區分男女,卻忽略了配偶之間因性別差異而產生的稱謂差異。似乎男女是平等的。比如:

英語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漢語是“外公外婆,外公,外婆”。

再比如父母同輩的稱謂:英語中的“叔叔”、“阿姨”,而“舅舅、叔叔、阿姨、月經等。”用中文。

還有,英語中的“外甥”、“外甥女”是指不分外甥的下壹代,“表哥”是指不分表親、不分性別的同代人。

3、考慮問題的主體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感受。妳想買什麽?

妳想借什麽書?

在英語中,往往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比如:

我能幫妳嗎?

能為妳做什麽?

4.問候用語

在中國跟人打招呼,壹般都是以對方的情況或者趨勢作為思考的方向。妳要去哪裏?

妳上班還是下班?

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私事,不能隨便過問。所以當他們見面打招呼時,他們總是說:

嗨/妳好!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晚安!

妳好嗎

天氣真好,不是嗎?

5.當面恭維

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贊美和恭維,應該是壹種拒絕。比如:

“妳英語說得真好。”

“哪裏,哪裏,完全沒有。”

“食物很好吃。”

“過獎了,過獎了,我做的不好,請見諒。”

西方人從不太謙虛,壹般會對恭維表示感謝,表現出壹種自信的感覺。比如:

“妳法語說得很好。”

“謝謝妳。”

“真是壹道絕妙的菜!”

“我很高興妳喜歡它。”

所以,同學們要註意,當說英語的人誇妳的時候,千萬不要回答“不,我不這麽認為”。這種回答對西方人來說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6.電話語言

中國人在電話中使用的語言和他們平時的講話沒有太大的區別。

“妳好,妳好。請王偉接電話。”“我是張穎。請問妳是哪位?”

打電話和英語中的常用語有很大的區別。例如,“妳好,我是約翰。”

"我可以和湯姆通話嗎?"

"妳是瑪麗嗎?"

西方人通常壹接到電話就報出自己的號碼或工作單位的名稱。比如:

"妳好,52164768,我是吉姆."

中國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時會犯這樣的錯誤:

“妳好,請問妳是哪位?”

7.接受禮物

當中國人收到禮物時,他們通常把禮物放在壹邊,相信他們會在客人離開後迫不及待地打開禮物。送禮時連聲說:

“哦,妳怎麽還送禮物?”

“真的很抱歉。”

“不會再發生了。”

“花了妳錢。”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通常會當著客人的面立即打開,甚至聲稱禮物很好:“非常漂亮!哇!”

“這是多麽美好的禮物啊!”

“謝謝妳的禮物。”

8.稱呼術語

在中國,人們見面時喜歡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和家庭。另壹方面,西方人討厭被問到這些私事。西方人,如果沒有血緣關系,稱男性為“先生”,未婚女性為“小姐”。和已婚婦女的“夫人”。

中國人看重親情,認為血濃於水。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也要用親屬關系稱呼。比如:

“舅舅、舅媽、舅舅、舅媽、大哥、大姐等。”。

9.體諒他人

在西方,向他人提供幫助、關心和同情的方式和程度取決於接受者願意接受的程度;中國人普遍熱心,樂於助人。例如,壹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美國看到壹個老教授在壹條繁忙的路上跌跌撞撞。出於同情,他飛身上前扶住老人,想把他送過去,但得到的只是壹個白眼。請看下面的對話:中國學生:懷特先生,妳臉色蒼白,妳生病了嗎?

英語老師:嗯...是的。我患重感冒已經好幾天了。中國學生:嗯,妳應該盡快去診所看醫生。

英語老師:呃...妳什麽意思?

中國人建議感冒的人應該立即去看醫生,以表示他們真誠的關心。美國人對此不理解,他們會想,他的病有這麽嚴重嗎?因此,只需回答:“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難過。”就夠了。

10,請人吃飯

中國人招待客人時,通常會準備滿滿壹桌子的美食,不斷催促客人享用,並且很謙虛:“沒什麽,吃頓便飯就好。薄薄的壹杯酒不是貢品。”在行動中,主人經常把食物作為禮物送給客人。

西方人會對此感到不解:明明有這麽多菜,卻不真的沒有菜。

實事求是的行為,他們請人吃飯,而且菜都特別簡單。他們經常把少量的蔬菜作為美味的上等菜肴。吃飯時,他們只是建議客人說:“請隨便吃些蔬菜。”吃喝由客人決定。

可見,在學習壹門語言的過程中,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傾向不容忽視,應及時引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豐富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提高認知能力。

中國人因他們的英語、中式英語或中式英語而出名。中國人最大的英語發音問題是缺少連讀,但這不是主要的語言問題。外國人經常說,許多中國人說英語時聽起來很粗魯。不是這些中國人粗魯,而是他們不習慣英語中禮貌的表達。例如,在中國的餐館或咖啡店,人們會說,“我想要壹個漢堡”或“我想要壹杯咖啡”。但是,如果妳直接把這些話翻譯成英文“我想吃個漢堡。”或者“我想喝杯咖啡。”,外國人會覺得這樣說話不禮貌,當然不會直接告訴妳。在西方國家,外國人通常會說,“請給我壹個漢堡好嗎?”或者“我能喝杯咖啡嗎?”這裏joy提到了另壹個需要註意的問題。“打工子弟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見妳。See u應該是客人說的,暗示他感覺不錯,還會再來,店員最好用低調的拜拜。看妳太強了。另外,人家說謝謝,妳也不壹定要說不客氣。這真的太正式了,有點把自己當回事,覺得自己幫了別人。只回答歡呼或者不擔心。如果對方只是喜歡說謝謝,妳甚至可以不回應他的謝謝,直接說出妳想說的話。如果他買了他的東西,他感謝妳,何況是妳,最好是感謝對方。”

再比如,當中國人拒絕被邀請的午宴或晚宴時,他們會說:“對不起,我不能去,我有別的計劃。”翻譯成英語就是“對不起,我不會。我另有約會。”如果妳這麽說,那麽別人可能就不會再邀請妳第二次了。外國人壹般會說:“這是個好主意!我很想加入,但我今天另有約會。”

我們可以總結壹些“禮貌”的技巧:

1.西方人(主要是有壹定修養的歐美人)在與人交流時,會使用情態動詞:can,could,may,may,would,would等等。情態動詞,也稱為情態助動詞,表達說話人的語氣,可以表達建議、要求、可能性和願望,使說話語氣更加禮貌。

2.多使用虛擬語氣,如would (had)寧,would (had) soon,would (just) as soon等。,或在陳述句中用過去式表示虛擬語氣,或用if等引導從句表示“可能”。這樣說話可以讓人感覺說話人在考慮最好的結果或方式,試圖避免不好的結果或方式,或者在推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

3.please經常加在句尾而不是句首。當please用在句首時,語氣聽起來更強,聽起來像是命令。例如,當我們要求某人做某事時,我們中國人會說:“請在星期壹之前給我壹個答復。謝謝大家。”但是如果妳說“請在星期壹之前回復我”。謝謝大家。”直接用英語,聽者會覺得妳在命令他,他壹點禮貌都沒有。如果妳說,“妳能在周壹之前回復我嗎?謝謝大家。”是禮貌。

4.當陳述句的表達可能出現生硬、不禮貌時,盡量使用疑問句、否定句或從句,盡量避免自己的主觀判斷或任意性,用肯定、暗示、比較、人性化的語氣代替否定、命令、直接、任意的語氣。

5.以他人為中心說話,以肯定他人、認同他人為前提,讓自己卑微、無足輕重。說完,還用了壹句“謝謝”或“謝謝”。事實上,這種禮貌的表達來自中國古代。這是東西方文化的相似之處,也是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了解英語中的禮貌用語,努力讓自己的英語表達更加禮貌,融入社會。

表達式描述

那麽,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應該如何表達呢?霍夫施塔特通過對其調查數據的分析,得出了以下描述各種文化差異的指標:

(壹)動力距離(power distance)

權力距離是指壹個組織中權力的集中程度和領導者的獨裁程度,以及壹個社會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壹個組織中權力的不平等分配。在企業中,它可以被理解為雇員和經理之間的“社會距離”。壹種文化是大權力距離還是小權力距離,必然會從社會中不同權力成員的價值觀上反映出來。所以,通過研究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可以判斷壹個社會對權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比如美國就是壹個權力距離比較小的國家。美國員工往往不接受管理特權的概念,下屬通常認為上級是“像我壹樣的人”。所以在美國,員工和管理者更加平等,關系更加和諧,員工也更善於學習、進步、超越自我,實現個人價值。相對而言,中國是壹個權力距離很遠的國家,在這裏地位象征非常重要,上級擁有的特權是理所當然的,這極大地有助於上級對下級權力的落實。這些特點顯然不利於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關系的營造,不利於企業員工的不斷學習和進步。因此,中國企業有必要采取兩項人性化政策,即“構建和諧的員工與管理者關系”和“為員工提供工作中的學習機會,使他們能夠不斷進步”,管理者有必要在實踐中有意識地縮小內部權力之間的距離,以更好地實現管理目標。

(B)不確定性避免指數。

在任何社會中,人們都會對不確定、模糊、不確定的情況感到威脅,並總是試圖去預防。預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提供更大的職業穩定性,制定更正式的規則,不允許有越軌的思想和行為,追求絕對真實的東西,努力獲取專門的知識。不同的民族、國家或地區,防範不確定性的緊迫性不同。相對而言,在不確定性回避程度低的社會中,人們普遍有安全感,對生活的態度比較輕松,有鼓勵冒險的傾向。而在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高的社會,人們普遍具有較高的緊迫感和事業心,因此很容易形成壹種內在的努力工作的沖動。

比如,日本是壹個高度規避不確定性的社會,所以在日本,“全面質量管理”這種員工廣泛參與的管理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終身雇傭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相反,美國是壹個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低的社會,同樣的人文政策在美國企業中未必行得通。比如日本推行的好的“全面質量管理”,在美國效果不大。中國和日本壹樣,也屬於高度回避不確定性的社會。因此,在中國實施員工參與管理和增加職業穩定性的人本政策應該是恰當和有效的。此外,在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低的社會中,人們更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確定性和更多的意見,上級對下級的授權執行得更徹底,員工更傾向於自我管理和獨立工作。在壹個不確定性規避程度很高的社會,上級傾向於嚴格控制,並給下屬明確的指示。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是指壹種松散整合的社會組織結構,每個人都重視自己的價值和需求,依靠自己的努力為自己謀取利益。“集體主義”是指壹種緊密結合的社會組織,在這種組織中,人們往往被分為“群體內”和“群體外”。他們期望得到群體內的人的照顧,但同時也以對群體保持絕對忠誠作為回報。美國是壹個崇尚個人主義,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成就的社會。因此,在員工中開展個體競爭,獎勵個體表現,是壹種有效的人文激勵政策。中國和日本都是集體主義社會,員工對組織有壹種情感上的依賴,所以員工和管理者之間應該很容易建立和諧的關系。

(D)男性與女性

男性和女性是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對於男性社會來說,占主導地位的是男性氣概,比如自信、獨斷、進取和進取,對要錢的執著和淡定;女性社會則完全相反。有趣的是,壹個社會對“男性氣概”的評價越高,男女的價值觀差異就越大。美國是壹個男性化很強的國家。在企業中,重大決策通常由最高管理層做出。員工經常跳槽,對企業缺乏認同感,所以員工通常不會積極參與管理。中國是壹個女性社會,講究和諧道德,崇尚積極入世的精神。如上所述,讓員工積極參與管理是可行的。

霍夫施塔特通過對上述文化的四維調查數據的分析,證實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確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且這種差異根植於人們的頭腦中,很難被輕易改變。文化差異是由不同國家的歷史傳統和不同的社會發展進程產生的,表現在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從霍的各項文化維度指標可以看出,即使在同為東方文化圈的、日、中、港、新加波,東西方文化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正如中國和日本的文化都是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壹樣,這兩種集體主義也是截然不同的。此外,除了民族和地域文化差異之外,不可否認的還有投資夥伴“企業文化”的風格差異。可以說,公司內部的文化差距越大,文化沖突和混亂的可能性和強度就越大。

當然,文化差異的指標不僅僅是四個。但即使只考慮文化差異的這四個指標,認為每個指標只有兩種情況,按照排列組合,也可能有68種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霍夫施塔特的研究方法與企業文化類型的多樣性是兼容的。

(5)長期與短期定位

第五維度來自對全球23個國家學生的研究。這項研究使用了中國學者設計的問卷,可以說是側重於美德而非真理。長期取向價值觀註重經濟性和堅定性;短期取向價值觀尊重傳統,履行社會責任,愛‘面子’。這個維度的正反價值取向,可以在公元前500年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孔子的教導中找到。然而,這個維度也適用於沒有儒家傳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