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為什麽現在的年輕人都怕吃苦?

為什麽現在的年輕人都怕吃苦?

“妳們年輕人現在不能吃虧。”“這點小事我都舍不得。”“年輕人要進步就得吃點苦頭。”……

我相信這是很多年輕人能從上壹代人那裏聽到的。不知道從哪裏開始,是上壹代攻擊年輕人的原因。

比起加班,我更喜歡到了就走;

工作或領導讓妳覺得不開心而辭職,不是為了工資消費;

生孩子,結婚,壹被家人提起就充滿恐懼;

我不喜歡做家務,我寧願在外面吃飯,也不願花壹兩個小時自己做飯;

雨天寧願多花點錢打車,也不願在大雨中擠地鐵公交;

比起朝九晚五的工作,我更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照顧自己的感受,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會被批評為“不能吃苦”。

上壹代人似乎也用上壹個時代的標準來衡量這個時代的年輕人。

很多公司或老人總是拿吃苦來衡量壹個年輕人是否能被委以重任,這似乎已經演變成壹種荒謬的“吃苦文化”。

他圖片來自互聯網。

但是有壹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需要研究。現代社會,只有苦難能帶來什麽?

不是向大家宣揚不要吃苦,而是我們對吃苦或者說“吃苦文化”的定義升級了。

由於時代背景和各種客觀因素,強迫自己吃苦成為了上壹代人成功的象征。

在現代青年中,似乎他們更傾向於精神上的恐懼,而不是物質上的恐懼。生病、沒有足夠的食物和付不起房租是壹種痛苦的方式。隨著新時代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這些物欲的折磨似乎對年輕人有了抵抗力。與這些相比,“每天坐幾個小時地鐵”“加班後在辦公室打遊戲”“網速又慢了”

在物質條件升級的今天,從正面摧毀年輕人的是精神力量。

比如在日本留學或者旅遊過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現在同質化嚴重,電車裏的上班族都是西裝革履,拿著公文包。

圖片來自網絡。

女同學都穿著JK的衣服,年輕漂亮。

圖片來自網絡。

初來日本的人會覺得很新奇。畢竟和國內地鐵上混的氛圍太不壹樣了,但是時間久了,難免會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麽都壹樣?

每天同樣西裝革履的OL,同樣奇裝異服的高中生,就像機器壹樣。

日本的社會文化已經發展到高度成熟。每個人都像壹個巨大機器裏的螺絲螺母,執行著自己該做的事情,日復壹日,對這個機器的壓榨麻木了。

這讓我覺得自己在看壹場噩夢,所以拒絕這樣的噩夢,努力讓自己變得有趣,並沒有錯。

這種精神折磨比吃不飽穿不暖更讓我害怕。年輕有活力的人壹旦被同化,就怕每天從噩夢中醒來,然後日復壹日的工作,沒有活力。

隨叫隨到的工作模式,青少年的孤獨問題,80、90後的亞健康文化,焦慮;抑郁癥;壓力,心理問題等。,大概是現代社會的苦難,壹種更深刻的苦難。

上壹代人似乎並沒有感覺到現代的苦難已經升級到這種程度,依然用綁架苦難的眼光看待年輕人。在之前的調查中,我們會看到,對於年輕人來說,將壹個本應是自願的行為,用每個人都加班的加班文化來規範是沒有意義的。更多的是通過美化苦難,偷換概念,給年輕人加了壹層枷鎖。

年輕人的不吃苦,也會讓老壹輩覺得自己所有的苦都白費了,肯定不會喜歡這種心情。比如以前幾十個人幹壹天的活,現在壹臺挖掘機幾個小時就能解決,那我們為什麽要把這個時間浪費在it上呢?通過貶低壹代人來肯定壹個人的努力和收獲的價值是沒有意義的。

古斯塔夫·勒龐說:人們需要的不是理性分析,而是感性選擇。公眾總是對與自己不同的事物持批判態度——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科學技術。

新時代的“不吃苦”,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解讀為在追求更自由、更嚴肅的人生態度的過程中,對那些“不該吃的苦”更加敏感和感同身受。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用“其他人都受得了(加班/生孩子/熬夜/錢少)”等動機可疑的理由來接受現實,說服力肯定大打折扣。

好在隨著時代和人們思想的發展進步,“不吃苦的人沒有青春”“不要在該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這種話已經騙不了現在的年輕人了。

圖片來自網絡。

從任何角度來看,這都是代表成長的好事。從哲學上講,既然“要活下去就得克服各種煩惱”,那麽“不能吃苦”的說法就不能成立。既然妳只是改變了生活的態度和生活方式,自然就不用做太多無意義的事情來蹂躪自己,讓自己過得更好。還有很多苦要受。妳還清抵押貸款了嗎?車貸還了嗎?妳找到對象了嗎?貓餵過了嗎?狗走了嗎?妳工作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