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2)清末留學回國的94名幼童命運如何?

(2)清末留學回國的94名幼童命運如何?

140多年前,平均年齡12的120個男生走上了興國救國的道路,去美國留學。他們幾經周折,乘火車和輪船來到了大洋彼岸的陌生國度。

誰提議他們應該出國?妳為什麽選擇他們?這些美國的小孩子都經歷了什麽?後來妳實現了什麽?——紀錄片《少年兒童》的最後壹部分

120個公子中,只有94個返回(具體原因可以看前面部分,點擊頭像,可以在首頁看到)。回來後,所有的孩子都在李鴻章的嚴格監管下,百分之七十被分配到北洋。提到北洋,人們自然會想到清末民初與政治密切相關的壹系列詞匯,如北洋水師、北洋政府、北洋軍閥(甚至中國第壹所大學——北洋大學堂),可見北洋對近代中國政治的影響。

看來十年的辛苦沒有白費,這些孩子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當時中國政壇分為兩股勢力,洋務派和守舊派。李鴻章也面對過很多強大的敵人。這些人總是在給皇帝的奏章中通過壹些“謬論”來彈劾開明的學校。也許在我們現在聽來是對事實的歪曲,但對於這個千百年來壹直在研究孔孟,考八股的帝國來說,這些理論總是壹針見血,直擊當權派的心臟。

據孩子們回憶,他們認為李鴻章很傑出,就像美國的加菲爾德總統,管理著大清國的各個重要部門,眼光非常獨到。

在幼童赴美留學的十年間,在李鴻章的協調和組織下,大清帝國的洋務運動也取得了壹定的成績:

這些開明的事業急需壹批人才來供給後方,而這些擁有西方先進科技理論的孩子,就像是註入這個看似拯救帝國的工程中的新鮮血液。

古代大清帝國不願意退出歷史舞臺。她在前進中摸索猶豫,在得失中爭執爭執。她試圖創新進取,卻被固有的道德觀念所束縛。她的忠臣們用他們的血肉為她流血犧牲,最終她也無法阻止來自地球另壹端的外國船。

1881年,分配到福州船政學校的16名留美子女中,耶魯大學5名,麻省理工學院5名,薩勒爾理工學院2名。因為這些孩子天資聰穎,有壹定的基礎,所以在壹年內完成了五年學制,順利畢業。包括薛有福在內的五名學生被分配到福建海軍旗艦吳恙作為見習軍官。

當時大部分戰爭都是在水上進行的,所以軍艦起到了關鍵作用。經過五六年的爭論,清政府終於同意向英國購買“朝勇”號和“楊威”號兩艘巡洋艦。與此同時,兩艘鐵甲船定遠號和鎮遠號正在德國制造。

定遠,鎮遠還沒回來,中法戰爭就開始了。中國11木質戰船與八艘法國裝甲戰船交戰。由於地理優勢,如果先發制人,很可能會贏,但當時的清政府是活的,只想談和。

最後戰爭因為法國先發制人而結束,清朝的戰艦只能等著打。船上大部分是剛從船政學院畢業的學生和在美國留學的幼童。半個小時後,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四個留美孩子還沒來得及用在異國他鄉辛辛苦苦學來的知識報效祖國,就死在了這裏。尚未結果的花枯萎了。他們真的像當時報紙上說的那樣無恥愛國嗎?

他們是東方棒球隊的鄺永忠,麻省理工學院的楊,和,他們中的兩個應該在那壹年畢業。從耶魯大學畢業後,當年留在美國的譚耀勛根據他和容閎的協議,必須為中國服務。他計劃在中國駐紐約大使館工作,但不幸死於肺病,葬在美國寄養家庭的墓地。他的父母和親戚甚至不在檔案中。他11歲來到美國後,就再也沒有回過老家。

此時的大清帝國還沒有意識到,壹場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危機已經悄然萌芽。

日本,壹個壹直以向其他國家學習然後超越他們為榮的民族,正在飛速發展,日益強大。在查閱中國少年兒童檔案時,發現了大量日本兒童在西方列強留學和學習的記錄,其中也包括女孩。

西方列強之旅讓日本認識到國家的強大在於教育。壹個模仿歐洲的教育體系開始由國家出資建立。短短十幾年,不分性別,日本的入學率達到了95%。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成年後分批進入軍隊、工廠、公司、政府。他們就像瀑布上的水,源源不斷地流下來,為日本的迅速崛起帶來了不竭的動力。

此時,由於屢戰屢敗,清政府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海防建設中。1888年,中國歷史上第壹支裝備西方、人才西方的北洋海軍正式成立。

同時也促進了采礦業和鐵路業的發展。洋務運動的進步離不開這些留美幼童,他們往往工作在這些項目的最前沿。

這種虛幻的繁榮讓大清帝國再次沈淪。光緒皇帝大婚,慈禧太後重修頤和園,因經費不足暫停海防建設。但此時中國從德國返回的兩艘鐵甲船雖遠,但鎮遠卻讓日本人感到危機四伏。他們開始用公債、降薪等措施發展海防。

1891年後,中國海防發展停止。曾經被外媒稱為世界前十的海軍,就像壹個自大的英雄,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看不到別人的進步,更像壹件美麗珍貴的瓷器,稍加努力就支離破碎。

1894年,廣東海軍艦奉命北上,艦長為留美幼童(左),就讀於黎剎理工學院,宋(右),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這麽優秀的設備和頂尖的人才,他們在北方幹什麽?本來是給皇帝和皇太後送荔枝等貢品,這艘船就成了杜牧口中的“騎馬紅塵”。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兩個亞洲古國為了壯大自己,紛紛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戰鬥中有十幾名指揮官在國外學習過(中國和日本)。誰學得更透徹,誰只是膚淺?戰爭的勝敗告訴了我們答案。

通過後來的影視作品,可以看出這場戰役的殘酷和慘烈。鄧世昌、陳錦魁(幼童)、丁、劉、林太曾、黃祖廉(幼童)、沈壽昌(幼童)等壹大批留學海外的誌士為國捐軀。

《馬關條約》讓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開始走向滅亡,也為中朝人民埋下了陷入水深火熱的種子。

但李鴻章在簽訂了更加苛刻的《辛醜條約》後,吐血而亡。這位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還是沒能保護好自己的終身帝國,這也結束了他傳奇而充滿爭議的壹生。

李鴻章有壹部分希望的留美幼童,和這個腐朽的帝國壹起陪葬,但另壹部分呢?他們能像當時那樣拯救這個瀕臨滅亡的民族嗎?

甲午中日戰爭後,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還在做最後的掙紮,他們開始自發改革,於是這些象征著新技術的留美幼童又壹次被清政府推到了政治的浪尖。

李鴻章臨終囑曰:“環顧室內,無壹人如袁世凱。”努力保護袁世凱這個接班人。

袁世凱上臺後,發動身邊壹批留美幼童,開始展示他的天津新政宏圖。執政了壹段時間的袁世凱,終於讓這些在異國苦讀,只為救國救民的幼童,登上了中國政治的核心,而此時他們已經過了三十歲。

廢除科舉,設立大學學堂,留學再次興起,成為壹股浪潮,開始被世人接受。那時候只要家裏寬裕,就會考慮讓孩子出國接受教育。

這群在國外認識的,忠於自己國家的外交大臣,讓世界看到了大清帝國最美的夕陽,然後是國內的政變,辛亥革命,袁世凱重新掌權,五四運動。

半個世紀過去了,這群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留美幼童已經六十多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他們不計較得失,留學的時光仿佛恍如隔世,不再被世人提及。

動蕩的時代,總會成就壹批人,也總會犧牲壹批人,成就非凡的傳奇。那個時候出生的每個人都是歷史不可磨滅的印記。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紀錄片《年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