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歸國留學生之家官方網站

歸國留學生之家官方網站

湖南嶽麓山之間綠樹環繞的壹個地方埋著兩個花崗巖石棺,那裏長眠著陳天華和姚宏業兩位烈士。在為國捐軀的湖南英雄中,這兩個人不是最大的,但他們的強烈感情同樣感人。陳31歲時跳入日本東京大森灣,姚25歲時跳入中國上海黃浦江。他們以如此決絕的方式,以年輕的生命為代價,對“民族尊嚴”和“救國責任”做出了最好的詮釋。但這兩個人不是親戚,而且去世前後相差半年。為什麽要葬在壹起?今天我們就重點說說姚宏業,說說背後的歷史情況。圖:湖南嶽麓山烈士姚宏業,1881,湖南宜陽縣梅塘村人,本名建生,名靜生。1904年7月赴日本留學,信奉日本明治維新,與黃興、宋、陳天華等革命派關系密切,立誌“推倒壞* * *建立* * *和民國”。1905年至10年,黃興介紹他加入中國同盟會,後又偷偷潛回上海從事武裝起義的聯絡工作,但不久又因“滿奴”回到日本。這次回來,驚聞陳天華已經去世。圖:團員黃興(前排中)、陳天華(前排右二)、宋(後排左壹)是姚的湖南老鄉,也是團裏的骨幹。1905 65438+2月8日,陳天華和往常沒什麽兩樣。他先去郵局寄了壹封信,交給留日學生聯合會主任楊度。然後他乘車來到東京南部的大森灣,跳海自殺。陳天華為什麽自殺?他在《絕望的信》壹書中寫得很清楚:...日本報紙對烏合之眾嗤之以鼻,或嘲諷或諷刺,不堪入目...他們對此嗤之以鼻,稱之為“卑鄙的放縱”,我沒有給它留任何余地...我對這種說法感到難過,我希望我的同胞們永遠記住這句話,並做它的反面:“要有耐心,為公眾服務。“我怕我的同胞不聽或者忘記,所以我投東海作為對妳的紀念。陳自殺的最直接原因是當時的“取締留日學生規則”浪潮。日本官方提出要加強對日本留學生的管理和約束,引起了留學生的強烈不滿,當地報紙上出現了詆毀日本留學生的言論。陳天華,31歲,決定喚醒同胞的民族自尊心。姚宏業是這壹潮流的積極推動者,他最痛心的是陳的“為壹個明確的誌向而死”。然而,這場風潮最初是從壹場誤會開始的。圖:陳天華和他的代表作《人頭之交》日本不可欺。鴉片戰爭後集體* * *回國,清廷昏昏沈沈,無能為力,導致中國陷入了民不聊生,外無尊嚴的局面,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此時鄰國日本因明治維新而迅速崛起。中國的仁人誌士看到了希望,主張復制日本模式可以救亡圖存。據尚小明《留日學生與清末新政》記載,留日運動始於1896,進入20世紀後,逐漸出現* * *,赴日學生由官員出錢,公費或自費。在大約十年的時間裏,至少有五萬人在日本接受了各種層次和類型的教育。請註意“各種學位,各種類別”這幾個字,說明當時日本有各種學校,包括所謂的野雞學校,以營利為目的。而且8000中國留學生(1905)也是混的,玩的人在國內很沒面子。因此,10月2日,1905 165438,日本文部省發布了《許清人入讀公立和私立學校規定》。圖:清末日本留學熱潮。其實這個規定主要是把各類學校納入文部省的統壹監管,同時正確引導留學生盡快走上正軌。這看起來挺正常的,所以條例剛發布的時候,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但學校卻出爾反爾,通知上寫著:“禁止學生報籍貫、住址、年齡、學歷等。那個月29號之前。如果他們在截止日期後沒有報到,對學生來說就不好了。”冰冷強硬的語氣,立刻引起了國際學生的警覺。他們翻出20多天前公布的《規定》,反復閱讀、比較、琢磨,讀到下面兩篇時,讀出了敵意。第九條:清學生由選定的公立或私立學校監管的宿舍或公寓,壹律禁止在校外使用。第十條:選定的公辦或民辦學校不得招收因在其他學校發生不正當性行為而被勒令退學的學生。“班”這個詞吸引了中國學生。壹時沖動,他們忘了日語中的“禁”字是監督管理的意思。經過層層猜測和推演,這壹規定實際上已經成為“留學生禁令”。當然,敏感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早在六七月份就有傳言說要禁止留學生。這壹次,學生們認為他們終於揭開了秘密。雖然中國留學生會進行了交涉,日本文部省也進行了緊急解釋和調解,但為時已晚,留學生們的激動情緒無法停止。姚宏業等人認為與國家體制有關,主張壹切* * *。65438年2月3日,學生代表散發傳單:“文部科學省頒布的條例羞辱了我們的國家。我們應該組成另壹個團體,戰鬥到死,我們將廢除所有這些規定,然後才停止。”隨後,各校學生紛紛響應,呼籲* * *回國。女校也貼出橫幅,秋瑾最為激進。她舉刀發誓:“誰要是回到祖國,投降滿洲,為了榮耀出賣朋友,欺負* * *,拿刀吃了我!圖:秋瑾(後排左二)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徐守尚、楊度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沒有必要全部回國,只是他們的聲音太小太弱,聽不進去。根據英敏所寫的日本留學生在中國的歷史,當時的激進派自發組織糾察大隊,甚至持刀蹲在學校門口阻止在讀學生上課。就在這時,陳天華的死成了壹顆重磅炸彈,徹底激化了“敵我矛盾”。事實上,當我們回顧陳的遺書時,不難發現,他的自殺主要是因為日本報紙汙蔑中國留學生“放縱卑鄙”,他想以死來換取同胞的覺醒意識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對於這個規定,他的本意是“別鬧了,別固執了”。但沒人在意陳的本意。他的死對留日學生集體回國是致命的打擊,誰也救不了。這麽多同學集體回國了,以後該怎麽辦?這是姚宏業的第壹個想法。人要有愛國思想,就要有獨立的學校。辦學!這是姚宏業的回答。而半年後,他的死和這所學校有關。圖:紹興留學生在日本東京的合影。左起:陳毅、徐守尚、魯迅、邵回國辦學。壹開始我們並不後悔。第壹批留學生回國,從65438+2月4日到14日,僅用了10天。匆忙中,我們締結了《回國辦法》和《善後處理辦法》,明確提出了回國辦學的主張。他們辦的學校是中國學院。《中國公學第壹報》記載:“今日國內評論者皆曰:‘中國公學之基業,系留日學生於冬季試圖禁規後回國之主辦者所創立。’固也。但是,這是特殊,不是內容。.....我曾以中原古文明聞名,如今卻以不爭在島國讀書,自顧不暇為恥。.....所以回國促學的現象就跳進了有心人的腦子裏...取締規則只會有助於促進這臺機器的成熟。“說明鼓動只是表面原因,深層原因是我中國應該向島國學習,這本身就是壹種恥辱,值得羞恥。中國人應該自立自強,振興中華。可見,中國公學從創立之初,就承載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關於家國和大學的夢想,並深深打上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烙印。65438+2月10,中國留學人員協會推選劉、、吳迅、王來滬洽談辦學事宜。壹是給嚴復、馬、等名人寫信,請他們支持這個平臺。二是給上海總商會會長曾竹寫信,請求資助。三是給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廳寫信,要求撥付壹部分留學費用。第四,在新學校建立之前,所有返回的學生必須待在壹起。10天後,劉、姚宏業、張邦傑等人在上海會合。此時,滯留學生人數已達3000人。1906 65438+10月9日,第壹次全體會議,同學們踴躍選舉產生了新壹屆留日學生總會,也吸取了過去的經驗教訓,制定了自治規則,組織糾察大隊約束所有留學生。圖:中國公學官員王張邦傑正當官員們東張西望的時候,清朝留日監察署突然傳來消息,要求所有學生立即返回日本復課。原來,從風潮開始,清* * *就與日本交涉,試圖平息事態,安撫學生。留學生群體壹下子分裂成兩派,壹派是回國,壹派是復課。兩個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就要開始互鬥了。* *回國其實是為了民族尊嚴和民族覺醒,但很大程度上是壹種學者的激情和壹種沖動,所以海歸們雖然鬧得沸沸揚揚,但信心不足。65438+10月11,兩派協商壹致同意自願復課,並電報全國。大批學生回到日本繼續學業,只剩下幾百人。那麽,這項研究還有可能嗎?在13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我們決定不改變初衷,繼續設立地方大學。”“我們回國的初心是促進學習,絕不應該說東京的談判是失敗的談判...我們這壹代只知道促學,別的都不知道。姚鴻業等人以趕超耶魯、早稻田為期望,將學校命名為“中國公學”。對於這個校名,胡適曾在《中國公學史》中解讀為:“……由於歸國留學生眾多,他發起創辦了壹所理想的學校,以容納這些歸國留學生。因為這所學校具有對外意義,而且從十三個省回來的學生壹樣多,所以取名為‘中國公學’。“17,第三次全體會議,選出了中國學院的第壹批教職員工。姚宏業作為普通科員,相當於今天的學校辦公室主任,大事小情都要管。姚很辛苦,也很快樂,但快樂是短暫的,辛苦是漫長的。因為,以前和上海有關的事情,都不算數。圖:中國公學贊助商合影。萬事開頭難,但前路更難。那年舊歷春節,官員們都是在奔波中度過的。雖然他們講得有理有節,但社會各界對新學校都持觀望態度,沒有給予實質性的支持。據早期學生張承回憶,“那時候沒有辦學基礎,所有同事都遇到很大困難。同情者雖多,但實際幫助者,除了上海總商會會長曾竹捐了幾千元外,並無其他各界人士的表現,全是數百人自己幫助。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陷入了困境,甚至連生活都難以維持。”學校房租每月近2000元,不允許延期支付。學生宿舍租在壹戶農民家裏。因為缺錢,兩個學生共用壹個鋪位。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中國學院戰戰兢兢地開學了。3月4日,1906,開學典禮。名人鄭應邀參加了同臺演出,他說,觀眾鼓掌,有些人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但是理想很豐滿,也很現實。三個月前,劉、王等人接洽的四件事:名人站臺、商會支持、官方資助、學生團體聚會,幾乎從未落實。最難的是兩點:壹是生源不足。3000人銳減至260人,不足十分之壹。學生來自13省份,年齡層次不壹。同學可以老到14!師資力量根本跟不上,有些課程還得由日語老師來教,然後由懂日語的學生來翻譯。甚至大壹點的學生都想給低年級當講師,相當自給自足,自學成才。這會持續嗎?第二,資金不足。各界持觀望態度,甚至有人說辦學是假,革命黨的情節是真。這樣的謠言橫行,沒人敢出錢。下層盯著中層,中層盯著上層。沒有人真正行動。這個地方不堪重負,那裏開學還不到10天,卻發生了壹件事,差點害死新學校!圖:1906年上海街頭,我的死換來了四千萬同胞的覺醒。辦學條件艱苦,教學水平跟不上。壹些學生已經不滿意了。副局長朱劍與壹些江蘇學生發生口角。壹開始沒什麽大不了的,大家互相體諒吧。但沖動是魔鬼,朱導演甩出了壹句難以服眾的話:“江蘇人鬧,江蘇人出。”“這意味著所有的搗亂者都要滾蛋。這本來就是氣話,更何況朱主任本人就是江蘇人。但是學生不幹了,認為學校故意拒絕,吵著要* * *退學。女士們先生們,這和我半年前在日本的時候是壹樣的嗎?朱主任為了避免室友打架加劇,被迫辭職,但學生拒絕和解。他們帶領人們破壞學校設施,並在報紙上公開譴責對中國學院的襲擊。最終,50多名學生毅然退學,創辦了徒步公立學校。圖:室友打架衍生的建興公學解體,開學才10天,無疑損害了中國公學的形象。壹直在看的人成了看客,說這些學生根本就是在瞎折騰,幸好當初沒交錢。更嚴重的影響是,上海市政府原本批準了壹部分資金,卻因為此事,已經在進行中的資金被緊急召回。在整個事件中,姚宏業壹直在盡力挽回中國公學的面子,但最終以失敗告終。他感到痛苦:“東京的現象是壹樣的,大陸的悲觀情緒也是壹樣的。各種回到外面的家的大願望,最後都落空了。”沮喪、郁悶、傷心,陳天華的話漸漸的浮現在姚的腦海中。不知何故,他萌發了同樣的想法,以死來明確誌向。圖:4月5日,上海黃浦江碼頭,姚宏業和導演王長談,把想說的都說了出來。王察覺到不對勁,想到第二天是清明節,就說壹起出去玩玩,姚答應了。但是當他第二天敲門時,姚不在家。7天過去了,杳無音信。13,報紙上登了壹條新聞,說黃浦江打撈出壹具屍體,是中國的,穿著西裝。王、張邦傑等人感覺不妙,立即趕到醫院認屍。但身體浮腫,字跡模糊,只從口袋裏掏出兩枚郵票,壹枚是“健生”,壹枚是“競生通知書”。健生和靜生是姚的字體名,這具屍體無疑就是他。所有在場的人都哭了,停不下來。人們在整理姚的遺物時,發現了壹封寫好的遺書,字裏行間,含著淚:“……希望我死後,妳們和其他人不要懷念我,而要懷念中國公學的我……為了中國的未來,盡妳們最大的努力去學習……振作起來,永不灰心,不爭,在各種事件中彌補那些不完美的,如果不好的得到糾正,在中國公學幫助我。祝我四億同胞,官紳,兵士,農工商,貴人行使權力,富人行使財富,智者行使知識,並計劃用* * *維護和幫助我在中華學院...如果我死後知道了什麽,我希望這個靈魂在中國學院和我壹起永生!“壹顆純潔的心,上天可以學習!這壹年,姚宏業才25歲。圖:革命烈士姚鴻業六世我以血薦軒轅,英雄魂歸嶽麓山。姚宏業跳河自殺了!在無聲時代,他的死撕開了黑暗的陰霾。各界人士大為震動,紛紛伸出援手:上海商人、士紳承諾給予財政支持,大慶銀行借款65438+萬元,湖南、四川、廣東等省每年認捐數千元,海外華僑華人也慷慨解囊...中國公學得救了,是姚宏業用生命換來的!英雄事跡傳入其故鄉湖南,學術界和革命黨人認為陳、姚的來意和死法是數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合葬在廬山這個著名的地方給中外人士留下印象是恰當的。同盟會湖南分會會長俞誌摩極力主張將兩位烈士的遺骨接回老家,壹起葬在嶽麓山上。圖:同盟會湖南分會會長俞誌摩,但這壹想法遭到了當局和士紳的強烈反對,理由是“革命黨是造反,是大造反,不是烈士”,並表示已得到湖南巡撫的指示,絕不將他們合葬在嶽麓。郁誌摩憤慨地斥責:“今天臺灣省、膠州、廣州(灣)、大連等地都被外人占領,唯獨用中國人陪葬中國,這是不能容忍的?“這意味著我國這麽多領土被外敵占領。妳不出聲,但埋葬兩個烈士是不能容忍的?無理的野蠻阻撓,堅定了學界和革命黨“不埋葬嶽麓,誓不罷休”的決心!5月20日,1906,兩位烈士的靈柩分別從東京和上海抵達長沙,近千人參加了追悼會。三天後舉行葬禮。八千多人高舉白旗祭奠,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綿延十余裏,嶽麓山壹片白茫茫。清* * *派出的憲兵,也在莊嚴肅穆,沒有人上前阻攔。然而,到了6月初,搬遷下葬的消息不斷傳來。居士余淑清(教務處主任)居然指使軍警逮捕參加公祭的學生。學界代表緊急交涉,但以失敗告終。當他壹籌莫展時,戲劇性的壹幕出現了。這個余淑清是嫖娼被抓的。為了保護自己的事業,他被迫答應釋放學生。上帝寬恕了任何人!13年後,壹代偉人在他們主編的《湘江評論》上發表文章,盛贊公葬壯舉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湖南的士氣”。這時候興奮到了極點。”但是高昂的士氣是有代價的。公開安葬三個月後,郁誌摩被政府逮捕,秘密殺害。次年二月,陳、姚烈士墓被強行遷出,直到民國元年(1912)才回到嶽麓。但無論妳在哪裏,對於陳天華和姚宏業兩位烈士來說,敢於用我的鮮血來表彰軒轅,放棄壹個人的生命來換取四千萬同胞的自尊、自愛、自強,是死得其所!感謝您在此閱讀。歡迎大家為參考資料點贊、轉發、評論:

[1]陳天華文集,陳天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2]留日學生與清末新政,尚曉明,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3]留日學生史,石藤惠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姚烈士傳,胡適全集。